• 監(jiān)察機關
    監(jiān)察機關
    03-11
    監(jiān)察機關是行使國家監(jiān)察職能的專責機關,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進行監(jiān)察,調查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初期,政務院曾設有人民監(jiān)察委員會。后政務院改為國務院,人民監(jiān)察委員會改為國家監(jiān)察部。1959年4月監(jiān)察部被撤銷。1987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決定,恢復并確立國家行政監(jiān)察體制,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監(jiān)察部。??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不再保留監(jiān)察部,并入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我國設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
    03-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是最高監(jiān)察機關,領導地方各級監(jiān)察委員會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產生,負責全國監(jiān)察工作。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并接受監(jiān)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每屆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主任連續(xù)任職不得超過兩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委員若干人組成,主任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副主任、委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主任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任免。
  • 中國銀行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銀行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
    03-11
    中國銀行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為國務院直屬事業(yè)單位,機關事業(yè)編制925名,設主席1名,副主席4名,司局級領導職數107名(含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1名,機關紀委書記1名,首席風險官,首席檢查官,首席律師和首席會計師各1名)。
  •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03-11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是根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而設立的部門。[7]自然資源部是國務院組成部門,為正部級,對外保留國家海洋局牌子。[6]2018年4月10日,自然資源部在北京正式掛牌。[8]
  • 新政協(xié)
    新政協(xié)
    03-11
    新政協(xié)組織法起草小組首先提出異議。他們認為以一個“新”字來區(qū)別于舊政協(xié),這種提法并不夠確切。新政協(xié)組織法起草小組的意見首先得到周恩來的認同。在8月22日完成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同綱領》草案的初稿中,他就把“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改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這也是目前發(fā)現最早使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名稱的文獻。
  • 代議制
    代議制
    03-11
    代議制是以議會為國家政治活動中心,由少數代表通過討論或辯論進行主要立法和行政決策的政治制度和政權組織形式。亦稱國會制。因代議方式不同,代議制政體分為議會君主制和議會民主制兩種。議會君主制的國家元首是世襲的國王,議會民主制的國家元首是選舉產生的總統(tǒng)。議會實際權力大于君主或總統(tǒng),君主或總統(tǒng)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代議制始于英國,后來被許多國家采用。在現代政治中,由于人口眾多,民主國家需要有某種形式的代表制。因此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為解決與代表制相關的許多問題,如關于選舉人的資格、選舉區(qū)的劃分、選民的分配、選舉的基礎
  • 共和
    共和
    03-11
    共和制或稱共和民主制、民主國或民國(republic),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政體(和這樣統(tǒng)治的國家),君主不是國家的最高首腦。施行共和制的國家通常稱作“共和國”。這個詞起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思是“公民的公共事務”。相對于帝國及王國,共和的特色是國家元首并非世襲的皇權,若元首的產生方式是以民主選舉方式選出,則是民主政體。
  • 鄉(xiāng)級行政區(qū)
    鄉(xiāng)級行政區(qū)
    03-11
    鄉(xiāng)級行政區(qū),即行政地位與鄉(xiāng)相同的行政區(qū),包括街道、鎮(zhèn)、鄉(xiāng)、民族鄉(xiāng)、蘇木、民族蘇木、縣轄區(qū),為四級行政區(qū),由縣級行政區(qū)管轄或由地級行政區(qū)(僅限于地級市、自治州)直接管轄。中國共計38895個鄉(xiāng)級行政區(qū),包括8773個街道、21157個鎮(zhèn)、7847個鄉(xiāng)、962個民族鄉(xiāng)、153個蘇木、1個民族蘇木、2個縣轄區(qū)。
  • 地級行政區(qū)
    地級行政區(qū)
    03-11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地級行政區(qū)數量逐漸穩(wěn)定,地級市數量約占地級行政區(qū)總數的88%,地級市已逐漸取代地區(qū)成為地級行政區(qū)的主體。截至2019年1月10日,總計有333個地級行政區(qū),其中有293個地級市、30個自治州、7個地區(qū)、3個盟。(此處統(tǒng)計沒有包含臺灣省轄市)
  • 省級行政區(qū)
    省級行政區(qū)
    03-11
    省份,即我國的省級行政區(qū),是行政地位與省相同的行政區(qū),為一級行政區(qū),包括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中國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qū),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qū)。23個省分別為: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臺灣省。5個自治區(qū)分別為:內蒙古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分別為:北京市、天津
  •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03-11
    民族自治地方是指一個或多個少數民族在其聚居地方依法實行區(qū)域自治的行政區(qū)域。我國《憲法》規(guī)定,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三級,劃分三級行政地位的主要依據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人口的多少、區(qū)域面積的大小。
  • 民族鄉(xiāng)
    民族鄉(xiāng)
    03-11
    民族鄉(xiāng),是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鄉(xiāng)級行政區(qū)域。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鄉(xiāng)總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鄉(xiāng),可以按照規(guī)定申請設立民族鄉(xiāng);特殊情況的,可以略低于這個比例。民族鄉(xiāng)的建立,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民族鄉(xiāng)的名稱,除特殊情況外,按照以地方名稱加民族名稱確定為主。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伊車嘎善錫伯族鄉(xiāng),建于1953 年11月。是我國第一個民族鄉(xiāng)。
  • 鄉(xiāng)
    鄉(xiāng)
    03-11
    “鄉(xiāng)”,現代漢語規(guī)范一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xiāng,最早見于商朝甲骨文時代,在六書中屬于形聲字。“鄉(xiāng)”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國離邑,民所封鄉(xiāng)也。嗇夫別治。封圻之內六鄉(xiāng),六鄉(xiāng)治之。從皀聲。許良切”?!班l(xiāng)”的基本含義為泛指城市外的區(qū)域,如鄉(xiāng)村、窮鄉(xiāng)僻壤;引申含義為自己生長的地方或祖籍,如家鄉(xiāng)、故鄉(xiāng)[1]。在日常使用中,“鄉(xiāng)”常做名詞,表示某種超現實的境界,如夢鄉(xiāng),醉鄉(xiāng)[1]。
  • 市
    03-11
    市,現代漢語規(guī)范一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shì,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時代。在六書中屬于會意字。“市”的基本含義為做買賣的地方,如:市場;引申含義為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業(yè)、文化發(fā)達的地方,如:城市。[2]在日常使用中,“市”字還表示一種行政區(qū)劃,有中央直轄和?。ㄗ灾螀^(qū))轄等,作為后綴使用,如北京市、南京市。[2]
  • 自治縣
    自治縣
    03-11
    自治縣,是中國行政區(qū)劃之一。在中國,行政級別等同于市轄區(qū)、縣級市、縣等縣級行政區(qū)。自治縣,屬于一級地方民族自治政權,行政地位與普通的縣相同,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guī)定,自治縣(旗)與一般縣相比具有更多自治權限。截至2018年10月8日,中國共計117個民族自治縣。
  • 自治州
    自治州
    03-11
    自治州,是中國行政區(qū)劃之一。在中國,行政地位與地級市相同,屬于地級行政區(qū)。是在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地位介于省與縣之間。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guī)定,民族自治地方享受較高的自我管理權利,設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自治州的自治機關行使下設區(qū)、縣的市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行使自治權。自治州自治機關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自治州人民政府。自治州人民政府實行自治州州長負責制,自治州州長主持本級人民政府工作,州長由自治主體民族的公民擔任。截止到2019年1月10日,中國共計30個自治州。
  • 省
    03-11
    省,是中國行政區(qū)劃之一,起源于元朝實行的行省制。行政區(qū)劃級別與自治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相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全國一級地方行政單位曾一度是大行政區(qū),后歷經多次變動,1965年基本穩(wěn)定下來;1967年設立天津市,1988年設立海南省,1997年設立重慶市,同年收回香港,1999年收回澳門。現在全國共有23個省份。
  • 河南
    河南
    03-11
    河南省,簡稱“豫”,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省會鄭州,位于中國中部,河南省界于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接河北、山西,西連陜西,南臨湖北。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是中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34]河南總面積約17萬平方千米,省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
  • 華中地區(qū)
    華中地區(qū)
    03-11
    中國華中地區(qū),簡稱華中,中國七大地理分區(qū)之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華中國土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5.9%。截至2017年底,華中地區(qū)常住人口約2.23億人,生產總值約11.61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約5.20萬元。華中地區(qū)位于中國中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地區(qū),涵蓋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地處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qū)之間,眾多國家交通干線通達全國,具有全國東西、南北四境的戰(zhàn)略要沖和水陸交通樞紐的優(yōu)勢,起著承東啟西、連南望北的作用。華中地區(qū)的地形地貌以崗地、平原、
  • 黑龍江
    黑龍江
    03-11
    黑龍江省,簡稱“黑”,省會哈爾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黑龍江省位于中國東北部,北、東部與俄羅斯隔江相望,西部與內蒙古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是中國最北端以及陸地最東端的省級行政區(qū)。由于其位于東北亞區(qū)域腹地,因此其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qū)陸路通往俄羅斯和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是中國沿邊開放的重要窗口,現已成為中國對俄羅斯及其他獨聯(lián)體國家開放的前沿。地勢大致是西北、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臺地、平原和水面構成。黑龍江邊境線長2981.26千米。屬寒溫帶與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28]黑龍江總
  • 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
    03-11
    世界貿易組織(英語: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世貿組織(WTO),是一個獨立于聯(lián)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世貿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現任的總理事會主席是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Ngozi Okonjo-Iweala)大使。世界貿易組織的職能是調解紛爭,加入WTO不算簽訂一種多邊貿易協(xié)議。它是貿易體制的組織基礎和法律基礎,還是眾多貿易協(xié)定的管理者、各成員貿易立法的監(jiān)督者、以及為貿易提供解決爭端和進行談判的場所。該機構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其成員之間的貿易額占世界的絕大多數
  • 發(fā)展是硬道理
    發(fā)展是硬道理
    03-11
    《發(fā)展是硬道理》是2001年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夏東民、陸樹程。本書主要講述了鄧小平有關政治、經濟、軍事等發(fā)展方面的理論。
  • 三個有利于
    三個有利于
    03-11
    三個有利于,指的是: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1992年初由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發(fā)表南方談話時提出,被視為人們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
  • 經濟特區(qū)
    經濟特區(qū)
    03-11
    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qū)”,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區(qū)”改名為“經濟特區(qū)”,并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qū)也是世界自由港區(qū)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yōu)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chuàng)造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qū)所在國經濟技術發(fā)展的目的。經濟特區(qū)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并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fā)展目標。中國經濟特區(qū)誕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于90年代。經濟特區(qū)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fā)展。中國大陸地區(qū)共有
  • 岸谷隆一郎
    岸谷隆一郎
    03-11
    岸谷隆一郎,日本人,抗戰(zhàn)時期任偽通化省警務廳廳長,曾率部參加圍攻東北抗日聯(lián)軍楊靖宇將軍的戰(zhàn)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