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歷史追溯
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方漸知梅州,嘗謂:梅人無植產,特以為生者,讀書一事耳?!?/span>方漸是福建莆田縣人,進士出身,于宋高宗紹興年間來梅任州官。可見早在宋代,梅州人就喜歡讀書,且因“無植產”,靠讀書而謀生,這種風氣一直流傳下來?!肚〖螒葜尽芬嘤杏涊d:“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至老,不肯輟業(yè)?!彼追Q不識字為“瞎眼”,故激勵人們都想讀書。梅州進士楊沅著的《梅諺匯箋》里有一首極為流行的兒歌:“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比藗冋J為不讀書是沒有出息的。連貧家寡婦,也千辛萬苦,積資供兒女讀書。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組織。由最初的民辦學館,逐步變?yōu)橛沙①n敕額、書籍,并委派教官、調撥田畝和經費等半民半官性質。宋代以來,廣東梅州書院林立、文風鼎盛,元城書院、濂溪書院、培風書院、錦江書院、先賢書院、崇實書院、東山書院、藍田書院、桂嶺書院、興寧墨池書院、毓秀書院等均見證著梅州“文化之鄉(xiāng)”的歷史地位。 據不完全統(tǒng)計,梅江區(qū)內曾有私塾和書院有300多間,有資料記載的私塾269間,其中:已錄入書本的有118間;有書院8間、學宮1間、社學4間和義學10間。新學興起后,從私塾轉為國民學校的現有102間。 梅城最早的教育當追溯到900年前。梅州書院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間。據南宋地理學家王象之的《輿地紀勝》記載,北宋梅州知州滕元發(fā)創(chuàng)立州學,開培育人才風氣之先?!端问贰酚涊d:劉安世謫居梅州,在州城中創(chuàng)建了第一所書院(元城書院),招徒講學,開建了梅州書院之先河。自清順治至光緒五年(1879)止,梅城境內共有書院9間,分別為先賢書院、立誠書院、周溪書院、培風書院、義學書院、東山書院、培南書院、梅東書院、崇實書院,其中以東山書院最為稱著。光緒年間,梅城第一所新式小學于道前街創(chuàng)辦;黃遵憲等人設立嘉應新學會議所,大力倡辦新學;梁春在附城“耕耘小筑”創(chuàng)辦女校;女詩人葉璧華創(chuàng)辦懿德女校。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至清末廢科舉前,梅州有書院24所、義學14所、社學20所、官學4所,私塾遍及城鄉(xiāng)。 此外,其它各區(qū)縣均在較早時期廣泛辦學興學,書院、學宮、學校等教育機構遍地開花。較著名的學宮有:梅州學宮、興寧學宮、長樂學宮、鎮(zhèn)平學宮、大埔學宮等。 鴉片戰(zhàn)爭后,西學東漸。1866年,瑞士巴色傳教會在長樂長布源坑開辦梅州第一間西式小學,此后興辦新學漸成風氣。
黃遵憲、丘逢甲、溫仲和等名流皆熱衷于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黃遵憲辟人境廬為課堂,親自講授新學功課,創(chuàng)立了嘉應興學會議所,發(fā)表《敬告同鄉(xiāng)諸君子》書后,各地相繼辦小學堂和中學堂。由于黃遵憲、丘逢甲等人的大力提倡,粵東地區(qū)的教育事業(yè)在清末民初得到大發(fā)展,讀書人相對增多,到國外留學的人數也顯著增加?;洊|地區(qū)在新中國成立前成為全國文化教育事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曾經在全國各縣中小學數量位居第一位。 在清末廢科舉后,宗族又繼續(xù)成為興辦“新學”的主力,華僑則成為興辦“新學”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梅縣籍印尼華僑丘燮亭,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就投資興建了學堂“時習軒”。隨后又捐銀元3萬余元,興辦家鄉(xiāng)教育,開辟了華僑捐款支持家鄉(xiāng)教育之先河。 緊接著女詩人葉璧華不顧傳統(tǒng)頑固勢力的反對,毅然在梅城創(chuàng)辦了第一間女子學校。到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梅州各縣共有小學625所、中學9所。至1913年,僅梅縣、興寧、五華就已開辦了8所女子學校。在興辦教育這一點上,比之省城和珠江三角洲各縣,也不遜色,而且一直保持這個發(fā)展勢頭到新中國成立后。 辛亥革命后,梅州形成了官方、民間和教會三家辦學局面。1913年梅州中學原校長葉則愚、學生葉劍英等創(chuàng)辦私立東山中學。1923年美國人汲平如和地方人士黃慕羅等,創(chuàng)辦了梅州歷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嘉應大學。1933年,陶行知派潘一塵到大埔百侯中學任校長,建立了“生活教育”園地。張偉烈于1936年創(chuàng)辦了百侯幼兒園,是我國最早的兩所鄉(xiāng)村幼兒園之一??箲?zhàn)后期,隨著省政府東遷平遠,國立中山大學、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廣州大學、中華文化學院等大專院校先后遷來,梅州一時高校云集。 民國初在梅州傳經20余年的法國天主教神父賴理查斯在《客法詞典》中驚嘆:“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這真是一個駭人聽聞的事實,按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不遜色。”1935年,廣東省教育廳考查全省國民教育,梅縣列居第一。194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報告全國普及教育情況,江蘇武進名列第一,梅縣位居第二,梅縣學??倲怠W生人數名列全國兩千多個縣中的第二位。改革開放以來,高考升學率穩(wěn)居全省前列。 《梅州院試》載:“自宋以來,代產偉人”,如“五科五解”、“一腹三翰院”、“三代四翰林”,更有父子同進士、長樂武運開、八旬翰林、學霸韓山、嶺南第一才子宋湘等翹楚佳話。以梅縣(含梅江區(qū)、梅縣區(qū))為例,早在宋代就出了不少進士,有些還是一家子的。如古成之與古宗悅為父子,古宗悅與古革為公孫,古革與古堇、古鞏為弟兄,是同科進士,可謂四代五進士。蔡若霖與蔡定夫為父子,與蔡蒙吉為公孫。蒙吉為定夫之子,是為公孫三進士。由此可知當時梅州文風之一斑。明代饒相、饒輿齡父子進士,張文寶、張綱父子進士;清代李象元與子李端、孫李逢亨,不僅公孫三進士,且為公孫三翰院,大埔楊之徐與楊纘緒、楊演時、楊黼時是父子進士,且三子俱為翰林,以及丘建猷、丘晉昕父子進士等;其他父子、兄弟進士無法在此一一備述。自宋至清末,僅梅縣一縣就有舉人681人(僅清代有623人),舉人中名列全省第一的解元就有謝天佑、李士淳、李恒熉、葉著、陳鶚薦、楊時行、梁念祖、宋湘、葉鈞、鐘允彝、李汝謙、李載熙、李象斌、黃伯龍、熊曜、曾輝元、房殿魁等17人,考取進士的有113人(文進士91人,武進士22人),其中翰林有李士淳、李象元、陳鶚薦、邱玖華、宋湘、王利亨、李仲昭、李黼平、黃仲容、李載熙、溫仲和等19人。清乾隆,嘉慶年間,可說是梅州文風最盛之時,乾隆十七年(1752年)壬申恩科會試,廣東全省中進士者僅11名,而梅縣卻占了5名;嘉慶三年(1798年)戌午科廣東鄉(xiāng)試,全省中舉者88名,梅縣占17名,其中李汝謙且為名列榜首的解元。清狀元吳鴻督學廣東,盛贊梅州“人文為嶺南冠”。其中梅縣是清代全國114個科舉發(fā)達縣之一,廣東五個科舉發(fā)達縣之一。大埔文風之盛在潮州府九屬中首屈一指。乾隆二十六年(1763)廣東學政據府試情況,將潮州府學25名額分撥各縣,并作定例,結果“統(tǒng)閱九縣文卷,佳構之多,大埔稱最”,將11名額撥給大埔,后來又按“人文最盛”的標準,學額增加15名,全縣就有26名生員錄取名額了。 梅州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輯出版了《梅州進士錄》一書,以詳實的史料展現唐宋至明清千年間梅州涌現的進士,描繪他們的生平、事功,為人們了解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風提供一個窗口?!哆M士錄》記載:各類進士283名(文進士224人,武進士59人),其中會試殿試產生的正榜進士247名(含寄籍進士8名),欽賜進士15名,明通進士21名。選翰林院學士33人,舉人1654人(文舉1499人,武舉155人,文解元17人,武解元12人),廩生、貢生、秀才16479人。清乾隆年間,嘉應州知州王之正在署前樹立“人文秀區(qū)”牌坊,以志本地人文之盛。清中葉以來,造就了宋湘、丁日昌、張弼士、黃遵憲、丘逢甲、葉劍英等一大批名人賢士;辛亥革命以來,梅州孕育了30名兩院院士、1名元帥、545名將軍、340名大學校長(書記)。偉大文學家郭沫若,1965年來梅州時,亦賦詩稱贊梅州“人物由來第一流”。 2019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742人,在校學生25969人,畢業(yè)生7701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8386人,在校學生19506人,畢業(yè)生10160人;各類中等職業(yè)教育招生9282人,在校學生26206人,畢業(yè)生9232人;普通高中招生28794人,在校學生83306人,畢業(yè)生30065人;普通初中招生53431人,在校學生155353人,畢業(yè)生47523人;普通小學招生68412人,在校學生370951人,畢業(yè)生52114人;技工學校招生4779人,在校學生11909人,畢業(yè)生3124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1102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56989人。
2020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998人,在校學生28340人,畢業(yè)生6581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7548人,在校學生19406人,畢業(yè)生9399人;各類中等職業(yè)教育招生9345人,在校學生25153人,畢業(yè)生9614人;普通高中招生29364人,在校學生84441人,畢業(yè)生28041人;普通初中招生57839人,在校學生164181人,畢業(yè)生50151人;普通小學招生57639人,在校學生373666人,畢業(yè)生56197人;技工學校招生5445人,在校學生13504人,畢業(yè)生3569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1219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64282人。
教育基地:東山教育基地、梅州昭華教育城綜合體、遠恒佳創(chuàng)新教育特色小鎮(zhèn)、 中等職業(yè)學校:梅州市職業(yè)技術學校、梅州市技師學院、梅州市藝術學校、梅州農業(yè)學校、廣東省粵東商貿技工學校、梅州市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校、梅州理工學校、梅州市商業(yè)學校、梅州財貿學校、梅州市工業(yè)學校、梅州英才外語學校、梅州市梅鐵技術學校、梅州市交通技工學校、梅州華南職業(yè)技術學校、梅州市高級技工學校、梅縣技工學校、梅縣技術學校、梅縣第一職業(yè)學校、梅州市五洲學校、梅州城西職業(yè)技術學校、梅州市江南電腦學校、梅州云電商職業(yè)技術學校、梅縣經委技術學校、梅縣勞服職業(yè)中學、湖北荊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梅州分校、梅州市梅縣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梅州市梅江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等
體育類學校:梅州市體育運動學校、梅縣富力足球學校、五華客家精英足球學校、梅州客家霍芬海姆足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