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桿菌(Salmonellatyphi)造成之傷寒病,常稱“傷寒熱”(typhoidfever),其癥狀包括高燒,可達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癥狀有腹痛、嚴重腹瀉、頭痛、身體出現(xiàn)玫瑰色斑(rosespot)等。腸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其傳染途徑為糞口途徑,傳染力很高。菌體裂解時可釋放強烈的內毒素,是傷寒桿菌致病的主要因素。
發(fā)病機制
傷寒桿菌隨污染的飲水或食物進入消化道后,穿過小腸粘膜上皮細胞侵入腸壁的淋巴組織,特別是回腸下段的集合淋巴小結和孤立淋巴小結,并沿淋巴管至腸系膜淋巴結。在些淋巴組織內,傷寒桿菌一方面被巨噬細胞吞噬,并在其中生長繁殖;另一方面經(jīng)胸導管進入血液,引起菌血癥。血液中的病菌很快被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如肝、脾,骨髓和淋巴結中的巨噬細胞吞噬,并進一步在其中大量繁殖。在這一段時間內,雖然有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的增生反應,但臨床上無明顯癥狀,稱為潛伏期,一般10天左右。 此后,在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內繁殖的病菌及其釋放的內毒素再次大量進入血液,并隨之散布至全身各臟器和皮膚等處,引起敗血癥和毒血癥,呈現(xiàn)全身中毒性癥狀和病理改變。病變主要發(fā)生于回腸末段,其腸壁的淋巴組織出現(xiàn)明顯的增生腫脹,此時相當于疾病的第一周,血培養(yǎng)常為陽性。隨著病程的發(fā)展,在發(fā)病后的第2~3周,傷寒桿菌在膽囊內繁殖到一定數(shù)量,大量病菌隨膽汁再度進入小腸,又可穿過腸粘膜再次侵入腸道淋巴組織,使原已致敏的腸壁淋巴組織發(fā)生強烈的過敏反應,導致壞死、脫落和潰瘍形成。傷寒桿菌隨同脫落的壞死組織和糞便排出體外,故此段時間糞便培養(yǎng)易獲陽性結果。與此同時,人體的免疫力逐漸增加,血中的抗體不斷上升,肥達反應在病程第二周以后多數(shù)出現(xiàn)陽性。但近年來有研究證明血中抗體滴度的高低與患者對傷寨桿菌的抵抗力無關,而系細胞免疫在對抗病菌上起主要作用。即在致敏T細胞所產(chǎn)生的某些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滅菌功能。在病程的第四周,隨著免疫力的增強,血液和器官內的細菌逐漸消失,中毒癥狀減輕、消失,病變隨之愈合而告痊愈。 預防
1.患病時首先要隔離,注意休息,嚴格臥床,排泄物應徹底消毒。
2.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情況及大便性狀的變化。注意保持患者的口腔和皮膚衛(wèi)生。
3.高熱時可用冰敷、酒精等物理降溫方式,不應用大量退熱藥,以免虛脫。 4.患者在體溫正常的15天后,或5天做糞便培養(yǎng)一次,連續(xù)兩次陰性,可以解除隔離。
5.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都需要消毒處理。帶菌者應調離飲食服務工作崗位。
6.養(yǎng)成飯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潔食物,不飲用生水、生奶的習慣。
治療
病原治療:選用適當抗菌素。
(1)對非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氯霉素,復方新諾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芐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輔助藥物。
(2)對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氨芐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頭孢三秦、頭孢他定和其他輔助藥物。
(3)對妊娠合并傷寒,小兒傷寒,血象低,肝、腎功能不良者,可選用:氨辯青霉素、頭孢三秦、頭孢他定和其他輔助藥物。
(4)對傷寒并發(fā)腸出血或腸穿孔者,應聯(lián)用抗生素,加強對癥支援等綜合治療。
(5)對慢性帶菌者:應選用有效抗菌藥聯(lián)用,藥量足、療程長,有并存癥者應用特需藥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