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官制改革
劉徹為了強化專制皇權(quán)與中央集權(quán),對官制進行了如下改革:
廢止太尉一職,后新設大司馬,以衛(wèi)青、霍去病充任,但只是給貴戚的尊寵之位,并不負責軍政。因此宰相之職從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變?yōu)槎ㄘ┫唷⒂反蠓颍?/span>
起用近臣參與決策,以制衡丞相權(quán)力。劉徹提拔一批有才干的士人,在宮中充當皇帝近侍的將軍、侍中、常侍、給事中等官職,成為“出入禁門腹心之臣”。劉徹用近臣參與決策的代表性的例子有用嚴助之策否決田蚡之策,出兵攻閩越、救東甌,以及用主父偃之策行推恩令來削弱諸侯王,臨終前所托孤的四大臣亦皆為近臣。由此逐漸形成了侍中為代表的“中朝官”和丞相為代表的“外朝官”的二元體制; 加強監(jiān)察官職,元狩五年(前118年)在丞相府增設司直一職,協(xié)助丞相檢舉不法。元封五年(前106年)依據(jù)《禹貢》《職方》等古籍,分天下為十三州,每州設刺史,以六條問事來監(jiān)察州內(nèi)地方官及豪強。征和四年(前89年)設司隸校尉,監(jiān)督朝中百官和京畿七郡。劉徹在位后期,還有非常設的繡衣直指(繡衣使者),代表皇帝處理盜賊及重大案件。 法制改革
劉徹堅持法治方針,對犯法的皇親國戚也不縱容,不惜處死自己的外甥兼女婿昭平君,并嘉獎提拔了逮捕自己另一外甥(異父姐金俗之子)的義縱。但也有例外,如因倡優(yōu)郭舍人巧妙求情而饒恕了自己的乳母(東武侯郭他之母,因家人犯法被遷徙邊塞)。 為了強化法制,劉徹于元光五年(前130年)命中大夫張湯、趙禹修訂律令,最終確立了漢律的框架,即律、令共計359章,死刑409條、1882事,死罪決事比13472事。其中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強化了“見知故縱監(jiān)臨部主法”的規(guī)定,即主管官吏故意放跑罪犯就與犯罪者同罪;同時“緩深故之罪”,即放寬對官吏制造冤假錯案的治罪。由此引發(fā)了劉徹在位時期的嚴刑峻法和酷吏盛行之風。劉徹還打擊關東社會的豪俠,遷徙關東豪俠于關中、并族誅豪俠郭解,以促使?jié)h律下沉到關東基層社會。此外,劉徹在位時期,在董仲舒等人的推動下,實現(xiàn)了司法的初步儒家化,開啟了春秋決獄的先河。 劉徹在位后期,社會矛盾尖銳,農(nóng)民起義頻繁,劉徹為此派繡衣直指誅殺鎮(zhèn)壓不力的官吏,并頒布“沉命法”,嚴厲督促地方官吏剿滅盜賊。但地方官吏畏懼法令,往往隱匿不報,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用人政策
漢初以來,朝廷要職被列侯(一般為功臣或外戚)壟斷,并通過“任子”的方式世代為官。劉徹則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大膽提拔人才,并量才任用,這種用人方針體現(xiàn)在他于元封五年(前106年)所頒求賢詔書(武帝求茂才異等詔)中。他所提拔的人才中,不乏出身下賤或寒門之人,文有主父偃、卜式、公孫弘、兒寬、朱買臣、桑弘羊等,武有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利等,甚至晚年還提拔了匈奴俘虜金日磾為顧命大臣。后世班固稱贊“漢之得人,于茲為盛”,因此劉徹一朝所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后世莫及”。 劉徹還從制度上完善人才提拔機制。他大力發(fā)展察舉制,在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元光元年(前134年)、元光五年(前130年)至少三次下詔舉賢良文學,得到董仲舒、東方朔、公孫弘、嚴助等人才。元光元年十一月(前135年),劉徹下詔郡國每歲舉孝者、廉吏各一人,后合稱孝廉,使察舉成為定制,孝廉亦成為察舉制的核心科目。 劉徹一方面大膽提拔人才,慷慨封賞,另一方面“性嚴峻”,對官員要求苛刻,認為“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因此動輒誅殺不稱職或欺騙自己的官吏。他在位期間前后有十三位丞相,其中病死四人,因罪免職四人,因罪自殺二人,處死三人,其余官員被下獄處死的更是不計其數(shù)。汲黯曾為此勸諫劉徹不要濫殺官員,但劉徹不以為然。 削弱諸侯
劉徹在漢景帝削藩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行削弱諸侯王的措施。元朔二年(前127年),劉徹根據(jù)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可以“推恩”將其封地分封給繼承王位的嫡長子以外的子弟,并上報朝廷,由皇帝制定列侯封號,諸侯王無權(quán)廢除或更改。所分封的侯國歸郡統(tǒng)轄,不得過問政事,僅收納封地內(nèi)租稅。元狩元年(前122年)粉碎淮南王、衡山王的叛亂陰謀后,劉徹頒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貶抑諸侯國官吏為“左官”,規(guī)定曾仕王國官吏者不得在中央任職;后者禁止朝臣交結(jié)諸侯、為其謀利。經(jīng)過劉徹的一些列削藩措施,諸侯王權(quán)勢、封地愈益縮減,名存實亡。 巡行郡國
自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后,劉徹開始頻繁巡行郡國,其足跡北至塞外,南及湘衡,東到大海,西逾隴山,遍及五岳四瀆。劉徹出巡的目的有:考察地方政情、巡察郡縣地方吏治;體察民情,勸課農(nóng)桑,推廣教化;統(tǒng)籌軍事,安境定邊,等等。在此期間完成了封禪泰山、祭祀明堂、治理黃河等壯舉。不過,劉徹巡行也包含求仙問鬼等消極方面。 區(qū)劃調(diào)整
西漢王朝奉行以關中為根本的地緣戰(zhàn)略,借以內(nèi)控諸侯,外御匈奴。劉邦時重在控內(nèi),并以洛陽作為控御關東諸侯的重鎮(zhèn);劉徹時重在御外,而對關東諸侯的統(tǒng)治由軍事鎮(zhèn)綏為主轉(zhuǎn)向政治控制為主,洛陽在地緣戰(zhàn)略中的重要性也相應下降。出于適應地緣戰(zhàn)略轉(zhuǎn)變的需要,劉徹對長安、洛陽之間的地域結(jié)構(gòu)進行了調(diào)整。元鼎三年(前114年),劉徹應樓船將軍楊仆之請求,將函谷關東移約三百里,是為“廣關”。此后,漢關中區(qū)域北部的東界由以臨晉關為標志的黃河一線向東推進至太行山一線;中部區(qū)域的東界由舊函谷關向東推進至新函谷關;南部區(qū)域的東界,由四川盆地東南緣向東南推進至柱蒲關、進桑關一線的滇桂、黔桂間山地。劉徹東徙函谷關,旨在將整個崤函山區(qū)括入關內(nèi),以加強對洛陽的控制,防備關東有變,異己勢力襲據(jù)洛陽以威脅關中;設置弘農(nóng)郡,旨在構(gòu)建以弘農(nóng)、新安、宜陽為節(jié)點的防御體系,并加強對崤函道和武關道的控制,以彌補函谷關東遷后帶來的關中防衛(wèi)疏漏,達成控制洛陽和防衛(wèi)關中的雙重目的。劉徹通過增大關中區(qū)域的范圍,特別是函谷關的東移和太行山以東地區(qū)劃入關中,大大增強了朝廷依托關中以控制關東這一基本治國方略的效力。 歷法改革
劉徹推行“易正朔”的政策,在任內(nèi)對紀年方式、歷法等進行了全面改革,影響深遠。文、景二帝時期,漢朝有“改元”的措施,但未建年號。劉徹即位后,亦每六年一改元,但即位三十余年來沒有建號,而是用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等來稱呼。五元(即元鼎)三年(前114年),朝廷中有關部門建議更改紀元的命名方式,廢掉以前的簡單數(shù)字排列法,代之以某種“天瑞”來紀元。翌年,汾陰出土寶鼎,遂將五元命名為“元鼎”,并將一、二、三、四元分別追加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的年號。三年后,劉徹封禪泰山,改元元封。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才正式啟用年號紀元,不過在最后兩年又未建年號,后世習稱后元。年號制度成為之后中國絕大多數(shù)帝王所采用的紀年方式,并影響了東亞各國,延續(xù)至今。 在創(chuàng)造年號紀元的同時,劉徹亦著手改訂歷法。漢承秦制,沿用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劉徹命鄧平、唐都、落下閎等據(jù)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記錄,另造新歷,于太初元年(前104年)頒布,是為太初歷。太初歷采用夏正,以正月為歲首,采用二十四節(jié)氣,首次規(guī)定以沒有中氣的月分為閏月,并計算出交食周期和推步五大行星位置的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漢世宗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wěn)定,國家經(jīng)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邊境匈奴襲擾不斷,而封建統(tǒng)治思想尚待確立。經(jīng)濟上采納桑弘羊的主張,由政府直接經(jīng)營運輸和貿(mào)易;軍事上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為大將,解除了匈奴的威脅,統(tǒng)一今兩廣一帶,推動了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加強中央集權(quán)
為加強中央集權(quán),漢世宗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內(nèi)容主要是: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廣布恩惠,讓更多的人來享受特權(quán))的形式把其他的兒子在本侯國內(nèi)分封。新的侯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quán)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shù)乜たh官吏的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quán)力上交給了國家。此后,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zhì)上的特權(quán),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quán)。
漢世宗還找借口,一次就削去當時一半的侯國。漢世宗的這些措施奠定了中國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
設立中朝
在漢惠帝、漢太宗、漢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漢世宗和丞相多有不合,經(jīng)常會借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職。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臺也是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 漢世宗削弱丞相的權(quán)力還有一個很有利的條件,這就是原來做丞相的都是開國的功臣,他們已經(jīng)年老,或者去世。漢世宗便利用這個有利的時機來讓眾多的儒生代替元老們,掌握國家政權(quán),同時通過打擊丞相來加強自己的權(quán)力。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漢世宗便讓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孫弘來做丞相,這樣就改變了以前總是由貴族來做丞相的慣例。
建立年號
漢世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漢世宗以當年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但根據(jù)一些出土的文物來看,上面都標有建元、元光等年號,證明建元、元光等年號并非后來追命。 漢世宗時期所用年號 |
建元 | |
元光 | 公元前134年—前129年 |
元朔 | 公元前128年—前123年 |
元狩 | 公元前122年—前117年 |
展開表格
設立刺史
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權(quán)力,漢世宗用派御史的方式對地方的豪強、官吏進行監(jiān)督。元封五年(前106年),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每個區(qū)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十二個州都叫刺史。
刺史的地位在當時是相當高的,相當于欽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還有自己的辦公地點。就"刺史"名字本身來說,其實它已經(jīng)具備了這種特點。"刺"即是刺舉,也就是偵視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用人方針
劉徹時期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的蘇武
漢世宗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漢武帝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漢世宗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
元朔五年(前124年)為五經(jīng)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郡國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可受業(yè)如弟子。經(jīng)考試,能通一藝以上,可用作官吏。
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如司馬相如;先賢的后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漢世宗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后衛(wèi)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wèi)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仆和奴產(chǎn)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yǎng)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托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世宗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 漢世宗用人標準是惟才是舉,其在位期間曾于元光元年及元封五年兩次頒布求賢詔?!安╅_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意思是只要愿為漢朝事業(yè)奮斗,有藝能、有才干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 正因如此,漢世宗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于此為盛!”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漢武帝時期的中央官員 |
丞相 | 竇嬰、許昌、田蚡、莊青翟、石慶、公孫賀、劉屈犛、田千秋 |
太尉 | 田蚡、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 |
御史大夫 | 莊青翟、韓安國、公孫弘、張湯、石慶、卜式、兒寬、杜周、桑弘羊 |
| 霍去病、金日磾、上官桀 |
展開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