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學術思想、文學作品,對中國歷史進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韓琦: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余,處輔弼之地則不可。
曾公亮:上與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唐介: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論議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所變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擾。 曾鞏:鞏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
司馬光: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zhí)拗耳。
黃庭堅:余嘗熟觀其(王安石)風度,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 楊時:今日之禍(金人圍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實安石有以啟之。 朱熹:以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jīng)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皇之盛。而安石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奸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陸九淵:公疇昔之學問,熙甯之事業(yè),舉不遁乎使還之書。而排公者,或謂容悅,或謂迎合,或謂變其所守,或謂乖其所學,是尚得為知公者乎?英邁特往,不屑于流俗聲色利達之習,介然無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潔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質也。掃俗學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術必為孔孟,勛績必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聲光燁奕,一時鉅公名賢,為之左次,公之得此,豈偶然哉。 朱光庭:昔王安石當國,惟以破壞祖宗法度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寵養(yǎng)交,寖成大弊。 嚴有禧:惟王莽、王安石、賈似道三人力任為必可行,而皆以擾民致亂。 崔鶠:除異己之人,著《三經(jīng)》之說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亂。 顏元:①荊公廉潔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堯舜三代其君。②且公之施,亦彰彰有效矣。用薛向、張商英等治國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滅吐蕃,南平洞蠻,奪夏人五十二砦,高麗來朝,宋幾振矣。 蔡上翔: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shù)千里,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 梁啟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悠悠千年,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而國民所當買絲以繡,鑄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國民之視公何如,吾每讀宋史,未嘗不廢書而慟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毛澤東: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并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
蔣介石: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漢以前則推周公,至于秦漢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余英時:神宗與王安石共定國是以后,皇帝事實上已與以宰相為首的執(zhí)政派聯(lián)成一黨,不復具有超越的地位。 列寧: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實行土地國有未成。
中國近代演義小說作家蔡東藩《宋史演義》: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矯情立異之臣。如神宗之于王安石是已。神宗第欲為唐太宗,而安石進之以堯、舜,神宗目安石為諸葛、魏徵,而安石竟以皋、夔、稷、契自況。試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不為所惑乎?當時除吳奎、張方平、蘇洵外,如李師中者,嘗謂其必亂天下。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誤在未審國情,獨執(zhí)己見,但知理財之末跡,而未知理財之本原耳。當安石知鄞時,略行新法,邑人稱便,即嘵嘵然曰:“我宰天下有余?!辈恢暮7且灰刂?,執(zhí)政非長吏之任也。天下方交相詬病,而安石愈覺自是,黜陟予奪,任所欲為。至若登州婦人一案,較諸斗鶉少年,尤關風化,同僚謂不宜減罪,而彼必欲減免之,蓋無非一矯情立異之見耳。夫朝廷舉措,關系天下安危,而顧可以矯情立異行之乎?我姑勿論安石之法,已先當誅安石之心。 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中認為:王安石的變法,舊史痛加詆毀,近來的史家,又有曲為辯護的,其實都未免有偏。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錯的。但行政有一要義,即所行之事,必須要達到目的,因此所引起的弊竇,必須減至極少。若弊竇在所不免,而目的仍不能達,就不免徒滋紛擾了。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說他全無功效,然因此而引起的弊端極大,則亦不容為諱。 蘇聯(lián)的締造者列寧在《修改工人政黨的土地綱領》中曾提到: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實行土地國有未成。
近代中國政治人物蔣介石于1940年在《推進地方自治之基本要務》中說: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漢以前則推周公,至于秦漢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他能夠根據(jù)我們中國政治的原理,擬具切中時弊的計劃,舉辦新政,改革社會,建設經(jīng)濟,來救濟當時宋朝的貧弱,可是他的缺點,就是沒有健全的干部,也沒有注意訓練,不知道怎樣來實行,所以結果完全失敗。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學者的興趣,端在他的經(jīng)濟思想和我們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謂“新法”,要不外將財政稅收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化。他與司馬光爭論時,提出“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理論,其方針乃是先用官僚資本刺激商品的生產(chǎn)與流通。如果經(jīng)濟的額量擴大,則稅率不變,國庫的總收入仍可以增加。這也是現(xiàn)代國家理財者所共信的原則,只是執(zhí)行于11世紀的北宋,則不合實際。 美籍華人歷史學家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神宗與王安石共定國是以后,皇帝事實上已與以宰相為首的執(zhí)政派聯(lián)成一黨,不復具有超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