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大西洋是地球四大洋之一,位于地球的東半球和西半球之間,連接著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和非洲。它是世界上第二大洋,占據了地球表面積的近20%。大西洋的原面積為9165.5萬平方千米,但在南冰洋成立后,其面積調整為7676.2萬平方千米。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為3627米,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溝,深度達
到了9219米。這些數據展示了海洋的廣闊和深度,同時也凸顯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神秘。
大西洋對地球的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巨大的影響。它通過影響洋流、氣候和海洋生物的分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大西洋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包括探險、貿易、殖民等。
總的來說,大西洋是地球上重要的地理和生態(tài)組成部分,對我們理解地球、保護環(huán)境和利用資源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大西洋
基本信息
地理信息
其他信息
人文地理
大西一詞,出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傳說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個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統(tǒng)一定名為大西洋。
歷史
研究歷史
大西洋(英語 Atlantic Ocean)一詞,源于希臘語詞,意謂希臘神話中擎天巨神阿特拉斯(Atlas)之海。按拉丁語,大西洋稱為MareAtlanticum,希臘語的拉丁化形式為Atlantis。原指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至加那利群島之間的海域,以后泛指整個海域。在有些拉丁語的文獻中,大西洋也稱為OceanusOccidentalis,意即西方大洋。 古代對大西洋的有關知識,均載于托勒密的地圖里。1440—1540年間,大西洋上的幾乎全部島嶼以及大洋的陸界基本測繪清楚。1819—1821年間,發(fā)現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島嶼。 1770年,B.富蘭克林組織編繪的北大西洋海流圖(主要描述了灣流的路徑)制版付印。19世紀以后,進入海洋學調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zhàn)者”號(1872年—1876年)、“發(fā)現”號(1925年—1927年和1929年—1938年)、俄國的“勇士”號(1886年—1889年)、德國的“羚羊”號(1874年—1876年)和“流星”號(1925年—1927年)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查等。 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lián)合研究、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實驗(POLYMODE)、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GATE)和法摩斯計劃(FAMOUS)等專題調查和海上現場試驗,使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
名稱由來
“大西洋”并非翻譯名。中國自明代起,在表述地理位置時,常習慣以雷州半島至加里曼丹作為界線,此線以東為東洋,此線以西為西洋。這就是我們常稱日本人為東洋人,稱歐洲人為西洋人的原因。明神宗時,利馬竇來華拜見中國皇帝,他用中國方式說,他是“小西洋(當時中國指印度洋的說法)”以西的“大西洋”人??梢娔菚r我們已稱AtlanticOcean為“大西洋”了,此名至今沒再做其他譯法。 地理環(huán)境
大西洋的面積,連同其附屬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內(不計島嶼),約9165.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3597米,最深處位于波多黎各海溝內,為9218米。 地理分區(qū)
根據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情況,通常將5°N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大西洋在北半球的陸界比在南半球的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蜿蜒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
地形
南美沿岸大陸架最寬處也近于1000千米,北美紐芬蘭、佛羅里達附近大陸架也較寬廣。然而比斯開灣以南非洲沿岸大陸架很窄,不超過100千米,有的地段只有20—30千米。北美大陸東岸、南美大陸北岸加勒比海沿岸大陸架都較狹窄。 大陸架外緣是大陸坡,面積約768萬平方千米,其中沿歐非大陸架的大陸坡比較陡,坡度大約為5°—10°,寬度一般只有20—30千米;在美洲的大陸坡比較和緩,坡度多在3°以內,寬度超過50~80千米;而墨西哥海盆西緣和阿根廷東側的大陸坡形態(tài)呈階梯狀,大致從100~200米逐級降至深5000米以上,這同大陸地殼的間歇性抬升運動相聯(lián)系。。 重要的屬海和海灣
氣候特征
大西洋南北伸延、赤道橫貫中部,氣候南北對稱和氣候帶齊全是明顯特征。同時受洋流、大氣環(huán)流、海陸輪廓等因素影響,各海區(qū)間氣候又有差別。
大西洋上的氣溫分布與太平洋基本相似,既沿緯度方向延伸,又從赤道地區(qū)向高緯遞減。赤道地區(qū)氣溫最高。年均溫25~26℃,氣溫年變幅很小(一般不超過3℃)。南北緯20°附近,最熱月氣溫達25℃左右,最冷月為20℃左右。南北緯40°附近,北大西洋因受暖流影響,氣溫高于南大西洋,最熱月為20℃,南大西洋只有15℃,最冷月分別為13℃和10℃。南北緯60°附近,北大西洋的暖流增溫效應更為明顯,最熱月氣溫達10℃,南大西洋則為0℃,最冷月分別為0℃和-10℃,因而北大西洋上的氣溫暖于南大西洋。 同時大西洋東西沿岸受寒、暖流的不同影響,造成南北緯30°間的大洋西部氣溫高于東部約5℃左右。北緯30°以北的大洋東部氣溫高于西部約5~10℃,而南緯30°以南,因陸地變窄、海域寬闊以及西風漂流影響,大西洋東部和西部氣溫之差不太明顯。
西風帶經常同來自極地的冷空氣相匯,形成鋒面和氣旋,產生多變天氣和較多降水,尤其冬季常常帶來暴風雪,給高緯海區(qū)造成狂風巨浪,嚴重影響航運和海上漁業(yè)、石油工業(yè)生產。北半球60°以北的高緯海區(qū)(主要是東部)受暖流和氣旋影響,年降水量可達1000毫米左右;而南半球60°以南海域,因空氣干冷和沒有暖流調劑,降水量很少,一般在100—250毫米間。 大西洋的氣候,南北差別較大,東西兩側亦有差異。氣溫年較差不大,赤道地區(qū)不到1℃,亞熱帶緯區(qū)為5℃,北緯和南緯60°地區(qū)為10℃,僅大洋西北部和極南部超過25℃。大西洋北部盛行東北信風,南部盛行東南信風。溫帶緯區(qū)地處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風力最大。在南北緯40-60°之間多暴風;在北半球的熱帶緯區(qū)5-10月常有颶風。大西洋地區(qū)的降水量,高緯區(qū)為500-1000毫米,中緯區(qū)大部分為1000-1500毫米,亞熱帶和熱帶緯區(qū)從東往西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區(qū)超過2000毫米。大西洋水面氣溫在赤道附近平均約為25-27℃,在南北緯30°之間東部比西部冷,在北緯30°以北則相反。在大西洋范圍內,南、北兩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別達南、北緯40°左右。 大西洋全年氣溫變化不大,赤道地區(qū)年溫差不到1℃。副熱帶5℃,中緯地帶10℃,僅在西北部和極南部超過20℃。海水平均溫度為17℃,稍低于太平洋。而含鹽度則稍高于太平洋,平均為35.4‰。在北大西洋,北緯15°-30°之間為副熱帶高壓帶,往南為東北信風帶。北緯40°-60°之間為盛行西風帶。在南大西洋,到熱帶高壓帶位于南緯30°附近,盛行西風帶從南緯40°幾乎延伸到南極洲。在南北緯度5°-20°的大西洋面上,每年7-10月多颶風。夏季在紐芬蘭沿海常有海霧;冬季在歐洲大西洋沿岸多海霧;非洲西南沿海四季多霧。大西洋洋流南北各成一個環(huán)流。北部環(huán)流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組成。南部環(huán)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本格拉寒流組成。墨西哥灣流是大西洋中最強盛的暖流,對歐洲西北部氣候有顯著的調節(jié)作用。 水文特征
形成條件
大西洋的水文特征具有明顯區(qū)域特性。在大氣環(huán)流直接作用下,在南北副熱帶海區(qū)各形成一個巨大的反氣旋型環(huán)流系統(tǒng),北大西洋為順時針環(huán)流,南大西洋為逆時針環(huán)流。在兩大環(huán)流系統(tǒng)之間的海區(qū)有一支赤道逆流,其流向與南北信風相反,從西向東流。在北大西洋的中緯度海區(qū)和南大西洋的高緯度海區(qū),又各形成一個完整的副極地氣旋型環(huán)流。 大西洋赤道流是由南北信風直接作用形成,并在赤道兩側自東向西流動。南赤道流自非洲沿岸以日平均20—55千米速度向西流,流至南美巴西桑羅克角時,受陸地“尖角”作用分為兩支:北支為圭亞那暖流,南支為巴西暖流。 南支厚度約100~200米。沿南美東岸南流,流至拉普拉塔河附近與??颂m寒流相匯進入西風漂流,再向東流在42°~48°間直抵非洲西南海域,主流繼續(xù)隨西風漂流東流;另一支流沿非洲西岸北流,形成本格拉寒流,寒流寬度、厚度較薄,流速較緩,向北直抵赤道附近,并與南赤道流相匯,構成一個南大西洋反時針的洋流系統(tǒng)。 另一支洋流轉而向南流,沿非洲西北海岸南下形成加那利寒流,流至佛得角群島附近又分兩支,一支與北赤道流相匯,構成北大西洋順時針洋流系統(tǒng);另一支繼續(xù)南下并逐漸變暖,進入幾內亞灣形成幾內亞暖流。幾內亞暖流與進入幾內亞灣的赤道逆流匯合增強了幾內亞暖流的強度,使幾內亞灣內常年存在著一個熱低壓,有助于熱帶季風的形成和維持。 墨西哥暖流
墨西哥暖流簡稱灣流,是世界大洋中最強大的一支暖流。一般把自佛羅里達海峽至美國東南部的哈特勒斯角段稱為佛羅里達暖流;哈特勒斯角至西經45°一段稱墨西哥灣暖流,可見墨西哥暖流并不在墨西哥灣內。自西經45°以東稱北大西洋暖流。以上3部分合起來統(tǒng)稱灣流系統(tǒng)。 暖流從海峽流出后,又有巨大的安的列斯暖流匯合,同時東北信風還不斷把馬尾藻海域的暖水吹來補充,以致熱水量不斷增多,使得暖流在沿北美大陸北流中尤其是跨越大西洋抵達西歐、北歐沿海流動中對流經海區(qū)產生著巨大增溫作用。據估算,每年供給北歐1米長海岸的熱量相當于燃燒6萬噸煤發(fā)出的熱量,使挪威沿海1月氣溫比同緯度帶要高出15~20℃之多,使極圈內部分海域并不結冰,摩爾曼斯克港等成為不凍港。
暖流系統(tǒng)
據估算,每年供給北歐1米長海岸的熱量相當于燃燒6萬噸煤發(fā)出的熱量,使挪威沿海1月氣溫比同緯度帶要高出15-20℃之多,使極圈內部分海域并不結冰,摩爾曼斯克港(俄羅斯)等成為不凍港。來自北冰洋沿拉布拉多半島南下的洋流稱拉布拉多寒流,它在紐芬蘭島東南北緯40°附近與墨西哥暖流相匯,造成這一海域經常大霧彌漫及溫水性魚群和冷水性魚群相匯聚,形成世界有名的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還經常從北冰洋或格陵蘭帶來巨大冰山或浮冰,不僅降低海水溫度,也給海上航運帶來嚴重威脅。南大西洋海冰形成于南極大陸近岸海區(qū),并可擴展到南緯55°以南的廣大海域,甚至可漂浮到南緯40°-45°附近。估計每年從北冰洋和南極大陸邊緣進入大西洋的冰量分別達900和1600km3。北冰洋冰山一般都可漂至北緯40°~45°的紐芬蘭島南部海域,少數非常巨大或離岸較遠的冰山甚至可以漂到更遠的南方。南大洋冰山由于強西風帶和西風漂流的作用,一般北漂只能漂到南緯50°。極少數情況下會有少量南極冰山越過西風帶,漂到較遠的北方。 大西洋表層海水溫度的分布和變化同氣溫的分布、變化相聯(lián)系。赤道地區(qū)水溫最高,年均溫為25-27℃,并從赤道向高緯逐漸降低。水溫的年變幅以赤道海區(qū)最小,一般在1-3℃之間,北緯30°-50°和南緯30°-40°間增大到5 -8℃,而高緯度海區(qū)年變幅又有些變小,近北極海區(qū)約4℃,南極海區(qū)大約只有1℃。但受大陸氣候或寒、暖流、鋒面等因素季節(jié)變動影響明顯的局部海區(qū),表層水溫的年變幅可達10℃以上。從總體來看,大西洋南北兩端地形開敞,受北冰洋和南極水域的冷水和浮冰影響明顯,因而其表層水溫平均只有16.9℃,低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大洋的表層洋流對鹽度分布也有影響,例如灣流和北大西洋暖流把鹽度較高的海水輸向高緯度的大洋東側,而鹽度較低的北冰洋海水(低于34)輸向大洋西側,因而高緯度大西洋東側表層海水鹽度大于西側。南緯45°以南的西風漂流區(qū),表層海水等鹽度線幾乎與緯圈平行。
洋流
大西洋的洋流南北各成一個環(huán)流系統(tǒng):北部環(huán)流為順時針方向運行,由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加那利寒流組成,其中墨西哥灣暖流延長為北大西洋暖流,遠入北冰洋;南部環(huán)流為反時針方向運行,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和本格拉寒流組成。在兩大環(huán)流之間有赤道逆流,赤道逆流由西向東至幾內亞灣,稱為幾內亞暖流。
鹽度
大西洋在主要海洋中鹽度為最高,以質量計有3.3-3.7%,并受到緯度和季節(jié)影響。海洋表面鹽度受蒸發(fā)、降水、河源來水及海冰影響。雖然大西洋的最低鹽度在赤度附近發(fā)現(因為其降雨量大),但普遍低鹽度的地方集中在高緯度及巨大河流流入大西洋的位置。最高鹽度的位置集中在南北緯度25° ,因為位處亞熱帶地區(qū)有低降雨及高蒸發(fā)的特色。 表層水溫
大西洋的表層水溫受到緯度、季節(jié)、洋流系統(tǒng)及太陽能量在緯度間分布影響。表層水溫高低差由-2 °C至29 °C。最高水溫在赤度以北發(fā)現,最低水溫則在極地。中緯度地區(qū)表層水溫最高溫差在7 °C至8 °C之間。
組成水塊
大西洋由四大水塊(water mass)組成。南北大西洋中央水(North and South Atlantic central waters)構成大西洋表面水。亞南極中間水(sub-Ant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由表面伸延至水深1,000米。北大西洋深層水(North Atlantic Deep Water)由水深1,000米伸延至水深4,000米。南極底層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則在4,000米以下。
馬尾藻海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隔出一個大的長形水體,即馬尾藻海。馬尾藻海中的鹽度比較平均特別高出很多。馬尾藻海中的海藻數量特別多,而馬尾藻海亦是歐洲鰻鱺(European eel)和美洲鰻鱺(American eel)的產卵場。
潮汐
因為科里奧利力的關系,北大西洋的洋流以順時鐘方向運轉,而南大西洋的洋流則以逆時鐘方向運轉。大西洋的潮汐為半日潮,即每日會出現兩次滿潮。潮汐方向為由南至北。在北緯40° 以上潮汐方向有向東西間的變動發(fā)生。
海底與屬海
大西洋海溝
名稱 | 深度 |
波多黎各海溝 | 9219米 |
南桑威奇海溝 | 8428米 |
羅曼什海溝 | 7856米 |
開曼海溝 | 7680米 |
多米尼加海溝 | 6200米 |
希臘海槽 | 5121米 |
海陸地形
洋面狹長,呈S形。以赤道為界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大西洋海岸曲折,屬海和島嶼眾多。重要的屬海︰西側有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圣羅倫斯灣、哈得遜灣和巴芬灣;東側有地中海、黑海、北海和波羅的海。重要的島嶼有︰斯匹茨卑爾根島、熊島、格陵蘭島、冰島、不列顛群島、法羅群島、謝德蘭群島、亞速群島、維德角群島、大小安地列斯群島、百慕大群島、馬德拉群島、卡納里亞斯群島等。南大西洋的海岸線比較平直,主要島嶼有亞森欣島、圣赫勒拿島、特里尼達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戈夫島等。 屬海和海灣
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幾內亞灣、哈得孫灣、巴芬灣、圣勞倫斯灣、威德爾海、馬尾藻海等。
島嶼和群島
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紐芬蘭島、古巴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及加勒比海和地中海中的許多群島,格陵蘭島也有一小部分位于大西洋。
海底地形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為3300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為9219米。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征是有一條縱貫南北呈S形的海嶺,寬達1610千米,稱為大西洋中脊,它是環(huán)球海嶺(72450千米)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脊兩側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米之間。北大西洋有北亞美利加海盆、圭亞那海盆(西側)和加那利海盆、維德角海盆(東側)。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側)和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東側)。
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是大陸棚面積較大,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占11.1%,大陸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其二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萬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qū)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島嶼。整條海嶺蜿蜒成S形,把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東海盆比西海盆淺,一般深度不超過6000米;西海盆較深,深海溝大都在西海盆內。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向東、向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鯨海嶺),伸向南美洲東海岸的里奧格蘭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嶺的南端布韋島以南為一片水深5000多米的地區(qū),稱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桑威奇海溝深達8428米,為南大西洋的最深點。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向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大西洋東部地區(qū),特別在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有許多水下淺灘。
大陸邊緣帶
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起,其面積約占洋底面積的1/3。其中大陸架面積921萬平方千米,占洋底面積的1/10,略小于太平洋,而超過印度洋大陸架面積近2倍。大陸架的寬度從幾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不等,以大西洋東北部的波羅的海和北海,以及西北歐大不列顛島周圍和挪威海沿岸海域最寬廣,最寬處達1000千米以上,是世界海洋中最寬、最大的大陸架之一。南美沿岸大陸架最寬處也近于1000千米,北美紐芬蘭、佛羅里達附近大陸架也較寬廣。然而比斯開灣以南非洲沿岸大陸架很窄,不超過100千米,有的地段只有20-30千米。北美大陸東岸、南美大陸北岸加勒比海沿岸大陸架都較狹窄。大陸架外緣是大陸坡,面積約768萬平方千米,其中沿歐非大陸架的大陸坡比較陡,坡度大約為5°-10°,寬度一般只有20-30千米;在美洲的大陸坡比較和緩,坡度多在3°以內,寬度超過50-80千米;而墨西哥海盆西緣和阿根廷東側的大陸坡形態(tài)呈階梯狀,大致從100-200米逐級降至深5000米以上,這同大陸地殼的間歇性抬升運動相聯(lián)系。大西洋大陸坡的平均坡度為3°5′,小于太平洋。大陸坡與洋盆之間有些地方有大陸隆起分布,其坡度遠比大陸坡為小,如格陵蘭—冰島隆起、布萊克隆起和馬爾維納斯隆起等。大陸坡上還分布有上百條海底峽谷,以北美東側的大陸坡上最多,是濁流沖刷、侵蝕而成或構造作用形成。
過渡帶
包括島弧、邊緣海盆、海底高地及深海溝,面積很小。大西洋中的島弧帶和深海溝有兩條:一條是由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組成的雙列島弧帶和其北側的波多黎各海溝(長1550千米,平均寬度120千米,最深處9218米);另一條是南美南端與南極半島之間由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組成的向東延伸的島弧帶及島弧東緣的南桑威奇海溝(長約1450千米,平均寬70千米,最大深度8428米)。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稱海嶺,是大西洋洋底地形中最為特殊的洋底奇觀,它北起冰島,縱貫大西洋,南至布韋島,然后轉向東北與印度洋中脊相連,全長約1.7萬千米,寬度1500-2000千米,約占大洋寬度的1/3。面積達2228萬平方千米,占大西洋底面積的1/4,是大西洋底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地形單元。大洋中脊形似S,系由一系列狹窄和被斷裂分割的平行嶺脊組成,脊頂距海面2500-3000米,峰脊突出海面者成為島嶼,如冰島、亞速爾群島、圣佩德羅—圣保羅礁、阿森松島、圣赫勒拿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布韋島等。中脊的軸部有一條縱向的中央斷裂谷地,谷地一般深3000-4000米,寬度10多米。從中軸向兩側還有逐級降低的縱向嶺脊,嶺脊之間有12~40千米的裂谷。沿中脊特別是沿脊軸的中央裂谷綿延分布著一條活躍的地震帶,表明大西洋中脊是地質構造不穩(wěn)定地帶。大洋中脊還被無數橫向斷裂帶切斷并錯開,橫向斷裂帶走向與中脊近于垂直,在地形上表現為深切的線狀槽溝,其中位于赤道附近的羅曼什斷裂帶(最深處羅曼什海溝達7856米,位于南緯0°16′,西經18°35′),把大西洋中脊截成南北兩段并錯開1000余千米,北段稱北大西洋中脊,縱貫大西洋北部,長約1.05萬千米,最寬處1500 千米,脊頂距海面約2000-2500米。南段稱南大西洋中脊,縱貫大西洋南部,長約4500千米,脊頂距洋面2000-3000米。大西洋中脊是全球洋底中脊的組成部分。 海盆
大西洋底部比較平坦的海盆,由于中脊中隔分為東西兩列海盆。東側自北而南有西歐羅巴海盆、伊比利亞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幾內亞海盆、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西側有北亞美利加海盆(位于馬尾藻海東南)、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另外,在南極洲附近還有一個寬闊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這些海盆平均深度4000 -6300米,面積約占大西洋底面積的1/3。大西洋洋底的深海沉積物以抱球蟲軟泥和翼狀蟲軟泥為主,其次有硅藻軟泥和放射蟲軟泥以及紅粘土,它們占大洋洋底深??偯娣e的80%。
海洋資源
大西洋中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已勘探和利用的資源主要是礦產資源和水產資源。
礦產資源
大西洋中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鐵、重砂礦和錳結核等。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北海、幾內亞灣和地中海均蘊藏有豐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
大西洋兩岸邊緣的海盆中構成兩個油氣帶,即東大西洋帶和西大西洋帶。西大西洋油氣帶主要包括:①委內瑞拉北部的馬拉開波湖海底油田和委內瑞拉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帕里亞灣油田。已探明儲量40.2億噸,天然氣8624億立方米。油田年開采量近1億噸;天然氣50億立方米。②墨西哥灣海底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灣和美國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其中坎佩切灣石油探明儲量近50億噸(1978),美國所屬墨西哥灣大陸架區(qū)石油儲量為20億噸,天然氣儲量3600億立方米。
東大西洋油氣帶包括:①北海大陸架油田,已探明儲量超過40億噸,天然氣為3萬億立方米(1977)。石油年產量達1億多噸,天然氣年產量近1000億立方米。北海油田的開采極大地改善了北歐國家的能源條件,然而北海海域秋、冬季多風暴,且多陰雨,給海上鉆探、開采帶來艱巨性,并提高了采油成本。②幾內亞灣一帶以尼日利亞為主的海洋油區(qū),其儲油量約26億噸。此外在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的近海大陸架也相繼發(fā)現油氣資源,部分已投產。
海底煤炭主要分布在英國東北部蘇格蘭的近海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島外側的大陸架。英國的海底煤藏量不少于5.5億噸,每年采煤量達2000-2500萬噸。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亞、意大利等國沿海海底也發(fā)現有煤的儲藏。在北美加拿大的紐芬蘭島東側有世界最大海底鐵礦。估計儲量超過20億噸,已開采。波羅的海、芬蘭灣也有海底鐵礦。大西洋還有重砂礦,美國、巴西、阿根廷、挪威、丹麥、西班牙、葡萄牙、塞內加爾等海岸外都有發(fā)現。大西洋深4000-5000米海底廣泛分布著錳結核,總儲量約1萬億噸,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部,其富集程度和品位均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
洋底蘊藏極為豐富的錳核。在非洲西南部岸外海底有大量金剛石砂礦。英國諸島岸外有少量的煤和錫。世界溴產量的70%產自大西洋海水。 生物資源
大西洋生物資源豐富,最主要的是魚類,其捕獲量約占大西洋中海洋生物捕獲量的90%左右。大西洋的漁獲量曾居世界各大洋第一位,20世紀60年代以后低于太平洋,退居第二位。但單位面積漁獲量達250千克/平方千米,居世界首位。捕獲量最多的是東北諸海域,即北海、挪威海、冰島周圍,年漁獲量約占大西洋總漁獲量的45%,單位面積產量平均達830千克/平方千米,大陸架區(qū)域約1200千克/平方千米。其次是大西洋西北海域,漁獲量占總漁獲量的20%,單位面積平均漁獲量690千克/平方千米。其中紐芬蘭、美國、加拿大東側大陸架海域單位面積產量高達1500千克/平方千米,是世界大洋中單產最高的漁場。另外,加勒比海、比斯開灣、安哥拉、納米比亞沿海也是重要的捕漁區(qū)。大西洋靠近南極洲的海域是磷蝦和鯨的重要捕獲區(qū)。大西洋海域捕獲的主要魚類有鯡魚、北鱈魚、毛鱗魚、長尾鱈魚、比目魚、金槍魚、鮭魚、馬古鰈魚、海鱸魚等。這些魚主要分布在大陸架和島嶼附近陸架區(qū)。開闊水域特別是熱帶海域尚有帆魚和飛魚。西歐和北美沿岸區(qū)盛產牡蠣、貽貝、海扇、螯蝦和蟹類。當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國家在積極發(fā)展人工養(yǎng)殖貽貝、沙噀等軟體動物。
大西洋有5個水層構成的生物帶。自洋面至洋底為:1.海濱底棲帶,最大深度在60米以內,包括各種近岸的動物和大部分海藻;2.光亮帶,最大深度在180米以內,屬陽光能照亮的部分,棲息在該帶的生物包括大量浮游動植物,提供海洋中營養(yǎng)物質的90%;3.中深帶,深度在200-900米,是抹香鯨和烏賊的生活帶;4.深洋帶,深度在900-4000米,為黑暗帶,是發(fā)光動物棲息帶;5.底棲帶,深度在4000米以下,棲息著結構原始的動物。
大西洋海洋資源豐富,西北部和東北部的紐芬蘭和北海地區(qū)為主要漁場,盛產鯡、鱈、沙丁魚、鯖、毛鱗魚等,其它尚有牡蠣、貽貝、螯蝦、蟹類以及各種藻類等。海洋漁獲量約占世界的1/3-2/5左右。南極大陸附近產鯨、海豹和磷蝦,海獸捕獲量也很大。
大西洋占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漁場。高產區(qū)在南北美沿岸。紐芬蘭岸外地處灣流與拉布拉多洋流匯合處,是世界上最富的漁場。20世紀后半期的過度捕撈,使幾個傳統(tǒng)漁場造成魚荒,在北大西洋尤為嚴重。
交通運輸
大西洋在世界航運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它西通巴拿馬運河連太平洋,東穿直布羅陀海峽、經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通向印度洋,北連北冰洋,南接南極海域,航路四通八達、十分便利。同時大西洋沿岸幾乎都是各大洲最發(fā)達的地區(qū)、經濟水平較高的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經濟交往頻繁,是世界環(huán)球航運體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樞紐。在全世界2000多個港口中,大西洋沿岸占有3/5,其中有不少是世界知名港口。
沿岸港口
(逆時針順序,自北向南)
格陵蘭(丹):努克
加拿大:伊卡盧伊特、科納布魯克、圣約翰、七島港、魁北克市、圣約翰斯、夏洛特敦、哈利法克斯
圣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法):圣皮埃爾
美國:波特蘭、波士頓、普羅維登斯、紐黑文、紐約、費城、大西洋城、巴爾的摩、弗吉尼亞海灘、威爾明頓、查爾斯頓、薩凡納、圣奧古斯丁、代托納比奇、西棕櫚灘、邁阿密、科珀斯克里斯蒂、加爾維斯敦、休斯頓、博蒙特、新奧爾良、格爾夫波特、莫比爾、彭薩科拉、坦帕、圣彼德斯堡、邁爾斯堡
巴哈馬:拿騷
古巴:卡德納斯、巴拉德羅、馬坦薩斯、哈瓦那、曼薩尼約、圣地亞哥、關塔那摩
墨西哥:坎昆、梅里達、坎佩切、夸察夸爾科斯、韋拉克魯斯、坦皮科、切圖馬爾、坎昆
牙買加:金斯頓、蒙特哥貝
英屬維爾京群島:羅德城
美屬維爾京群島:夏洛特阿馬利亞
海地:太子港、萊凱
多米尼加:圣多明各
安圭拉(英):瓦利
圣基茨和尼維斯:巴斯特爾
安提瓜和巴布達:圣約翰斯
蒙特塞拉特(英):普利茅斯
瓜德羅普(法):巴斯特爾
多米尼克:羅索
馬提尼克(法):法蘭西堡
圣盧西亞:卡斯特里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金斯頓
巴巴多斯:布里奇頓
格林納達:圣喬治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西班牙港
委內瑞拉:拉克魯斯港、加拉加斯、巴倫西亞、蓬托菲霍、科羅、馬拉開波
庫拉索(荷):威廉斯塔德
阿魯巴(荷):奧拉涅斯塔德
哥倫比亞:巴蘭基亞、卡塔赫納
巴拿馬:科隆港
洪都拉斯:拉塞瓦
伯利茲:伯利茲市
圭亞那:喬治敦、新阿姆斯特丹
蘇里南:帕拉馬里博、新尼克里
法屬圭亞那:庫魯、卡宴
巴西:馬卡帕、貝倫、圣路易斯、福塔萊薩、納塔爾、累西腓、馬塞約、阿拉卡茹、薩爾瓦多、塞古羅、維多利亞、里約熱內盧、桑托斯、巴拉那瓜、弗洛里亞諾波利斯、克里西烏馬、阿雷格里港、佩洛塔斯、里奧格蘭德
烏拉圭:埃斯特角城、蒙得維的亞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拉普拉塔、馬德普拉塔、布蘭卡港、里瓦達維亞海軍準將城、圣胡利安港、圣克魯斯港、里奧加耶戈斯、烏斯懷亞
智利:蓬塔阿雷納斯
??颂m群島(英阿爭議):阿根廷港(英國稱斯坦利)
南喬治亞和南桑德威奇群島(英):南喬治亞島
南非:開普敦
納米比亞:鯨灣港、斯瓦科普蒙德
安哥拉:木薩米迪什、本格拉、洛比托、羅安達、卡賓達
剛果民主共和國:博馬
剛果共和國:黑角
加蓬:利伯維爾
赤道幾內亞:巴塔、馬拉博
喀麥?。嚎死锉?、杜阿拉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圣多美
尼日利亞:卡拉巴爾、哈科特港、拉各斯
貝寧:波多諾伏、科托努
多哥:洛美
加納:特馬、阿克拉、海岸角
科特迪瓦:阿比讓、圣佩德羅
利比里亞:蒙羅維亞
塞拉利昂:弗里敦
幾內亞:科納克里
幾內亞比紹:比紹
塞內加爾:濟金紹爾、達喀爾
岡比亞:薩拉昆達、班珠爾
毛里塔尼亞:努瓦克肖特、努瓦迪布
佛得角:普拉亞
摩洛哥:阿加迪爾、索維拉、薩菲、卡薩布蘭卡、拉巴特、納祖爾、丹吉爾
西班牙:馬拉加、阿爾梅里亞、梅利利亞、休達、穆爾西亞、帕爾馬、巴倫西亞、巴塞羅那、圣克魯斯-德特內里費、加的斯、比戈、拉科魯尼亞、畢爾巴鄂
法國:佩皮尼昂、蒙彼利埃、塞特港、馬賽、土倫、戛納、尼斯、芒通、阿雅克肖、波爾多、南特、圣納澤爾、坎佩爾、布雷斯特、圣布里厄、瑟堡-奧克特維爾、勒阿弗爾、迪耶普、加來、敦刻爾克
意大利:熱那亞、安科納、那不勒斯、米拉佐、里窩那、拉斯佩齊亞、奇維塔韋基亞、巴勒莫、錫拉庫薩、巴里、塔蘭托、布林迪西、’威尼斯、的里雅斯特
斯洛文尼亞:伊佐拉、皮蘭、科佩爾
克羅地亞:普拉、扎達爾、斯普利特、杜布羅夫尼克
黑山:科托爾、巴爾、布德瓦
阿爾巴尼亞:都拉斯、斯庫臺
希臘:帕特雷、干尼亞、比雷埃夫斯、雅典、塞薩洛尼基
土耳其:恰納卡萊、伊斯坦布爾、科賈埃利、布爾薩、伊茲密爾、安塔利亞、梅爾辛、阿達納、伊茲密爾
敘利亞:拉塔基亞、塔爾圖斯
塞浦路斯:拉納卡、利馬索爾
黎巴嫩:貝魯特
以色列:海法、特拉維夫
巴勒斯坦:加沙
埃及:塞得港、亞歷山大、馬特魯
利比亞:班加西、蘇爾特、米蘇拉塔、的黎波里
突尼斯:斯法克斯、蘇塞、突尼斯城
阿爾及利亞:安納巴、斯基克達、阿爾及爾、奧蘭
葡萄牙:法魯、塞圖巴爾、里斯本、波爾圖
比利時:奧斯坦德、布蘭肯貝爾赫
荷蘭:泰爾訥普、米德爾堡、鹿特丹、海牙、哈勒姆、登海爾德、阿姆斯特丹、阿爾梅勒、萊利斯塔德
德國:埃姆登、威廉港、不萊梅、庫克斯港、漢堡、弗倫斯堡、基爾、呂貝克、羅斯托克、施特拉爾松德、格賴夫斯瓦爾德
英國:倫敦德里、貝爾法斯特、格拉斯哥、阿伯丁、鄧迪、愛丁堡、紐卡斯爾、米德爾斯伯勒、赫爾河畔金斯頓、格里姆斯比、大雅茅斯、洛斯托夫特、伊普斯維奇、科爾切斯特、切爾姆斯福德、濱海紹森德、倫敦、多佛爾、黑潭、利物浦、切斯特、斯旺西、加的夫、南安普敦、伯恩茅斯、普利茅斯
愛爾蘭:斯萊戈、韋斯特波特、戈爾韋、利默里克、科克、沃特福德、都柏林
丹麥:埃斯比約、奧爾堡、奧胡斯、歐登塞、哥本哈根、瓦埃勒、腓特烈西亞、奧本羅、羅斯基勒
挪威:腓特烈斯塔、奧斯陸、德拉門、克里斯蒂安桑、斯塔萬格、海于格松、卑爾根、納爾維克、特羅姆瑟
波蘭:什切青、科沃布熱格、科沙林、格丁尼亞、格但斯克
立陶宛:克萊佩達、帕蘭加
拉脫維亞:利耶帕亞、文茨皮爾斯、尤爾馬拉、里加、薩拉茨格里瓦
愛沙尼亞:派爾努、帕爾迪斯基、塔林、馬爾杜
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索斯諾維博爾、圣彼得堡、喀瑯施塔得、維堡、索契
芬蘭:科特卡、波爾沃、赫爾辛基、艾斯堡、圖爾庫、波里、瓦薩、科科拉、奧盧
瑞典:卡利克斯、呂勒奧、皮特奧、謝萊夫特奧、于默奧、松茲瓦爾、耶夫勒、諾爾泰利耶、斯德哥爾摩、諾爾雪平、奧斯卡港、維斯比、卡爾馬、卡爾斯克魯納、卡爾斯港、馬爾默、赫爾辛堡
冰島:伊薩菲厄澤、雷克雅未克
海運
海運的主要貨物是石油和石油制品,其次是鐵礦石、谷物、煤炭、鋁土及氧化鋁等。沿岸主要港口有:歐洲的格但斯克、漢堡、鹿特丹、安特衛(wèi)普、倫敦、利物浦、勒阿弗爾、馬賽、熱那亞、的里雅斯特、康斯坦察、敖德薩等;非洲的亞歷山大、達爾貝達(卡薩布蘭卡)、蒙羅維亞、哈科特港、開普頓等;北美洲的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諾福克、坦帕、新奧爾良、休斯敦等;南美洲的馬拉開波、圖巴蘭、里約熱內盧、布宜諾斯艾利斯等。
其中鹿特丹是世界最大海港,最高年吞吐量達3億噸。20世紀70年代北大西洋海底電纜總長達20萬千米,其中16條是連接西歐與北美間的海底電纜。大西洋的上空是聯(lián)系西歐、北美、南美和非洲間的交通要道。
主要航線
1.歐洲與北美間的北大西洋航線。
2.歐洲與亞洲、大洋洲間的遠東航線。
3.歐洲與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間的中大西洋航線。
4.歐洲與南美間的南大西洋航線。
5.從歐洲沿非洲大西洋岸到開普敦的航線。
航運
大西洋的航運業(yè)極為發(fā)達。西部通過中美巴拿馬運河,直通太平洋;也可繞過南美南端合恩角,穿過德雷克海峽或麥哲倫海峽,到達太平洋。東部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經過紅海,抄近路到達印度洋;也可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
大西洋與北冰洋的聯(lián)系,比其他大洋都方便,有多條航道相連通。大西洋有多條國際航線,聯(lián)系歐洲、美洲、非洲的沿岸國家,貨運量居各大洋第一位。尤以北大西洋更為繁忙。聯(lián)系大西洋與北海的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是世界海上交通最繁忙的地方。大西洋沿岸港口很多,主要有波士頓、紐約、巴爾的摩、新奧爾良、哈瓦那、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威尼斯等。
人文地理
由來及影響
大西洋英文名稱叫ATLANTIC OCEAN,古稱OCEAMUS ATLANTICUS,得名于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阿特拉斯神能知道任何一個海洋的深度,并支撐石柱使天和地分開。傳說大西洋是他居住的地方。最初希臘人以阿拉斯神命名非洲西北部的山地,隨后擴大到直布羅陀以外的海洋。此名稱在1650年為荷蘭地理學家伯思哈德·瓦寺尼(1622-1650年)所引用。
“大西洋”這一中文名稱最早見于明代記載。在明代,習慣上東西洋分界,大體以雷州半島至加里曼丹島一線為界,其西叫“西洋”,其東為“東洋”,故中國習慣上稱歐洲人為“西洋人”,而把日本人稱“東洋人”。隨著明末歐洲地理知識的增多,于是改稱印度洋為“小西洋”,而把歐洲以西的海域稱為“大西洋”。西方地理學和地圖傳入以后,對ATLANTIC OCEAN一詞,翻譯家頗感難以譯成貼切的漢語,便按習慣譯成“大西洋”,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戰(zhàn)爭
諾曼底登陸、日德蘭大海戰(zhàn)、敦刻爾克撤退
其他
大西洋海底大部分的海嶺都隱沒在海底3000米以下,只有少數山脊突出洋面形成島嶼。大部分的島嶼集中在加勒比海的西北部。當年哥倫布錯把北美洲當成了印度,因此給他們取了一個十分不恰當的名字“西印度群島”。傳說中大西洋底是古代的亞特蘭蒂斯文明。
大西洋奇特的“S”型海岸線還觸發(fā)了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的靈感,使他大膽的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
在北大西洋,也有一個順時針環(huán)流,由北赤道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組成。其中,墨西哥灣暖流是世界最大的暖流,它的流量相當于全世界河流量總和的120倍,像一條巨大的暖氣管,供應巨量的熱,使西北歐的氣候溫暖如春。南大西洋的環(huán)流是逆時針方向,由南赤道流、巴西暖流、西風飄流和本格拉寒流組成。大西洋的潮汐,大多屬于半日潮。在開闊洋面上,潮差不明顯;在近岸或狹窄的海灣,潮差很大。英國南岸的布里斯托爾灣潮差高達11米多,北美的芬地灣潮差高達21米。南美的亞馬孫河口的涌潮,比中國錢塘江大潮還要壯觀。
研究歷史
古代對大西洋的有關知識,均載于托勒密的地圖里。1440-1540年間,大西洋上的幾乎全部島嶼以及大洋的陸界基本測繪清楚。1819-1821年間,發(fā)現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島嶼。1770年,B.富蘭克林組織編繪的北大西洋海流圖(主要描述了灣流的路徑)制版付印。19世紀以后,進入海洋學調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zhàn)者”號(1872-1876)、“發(fā)現”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查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lián)合研究、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實驗、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和法摩斯計劃等專題調查和海上現場試驗,使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
大事記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在巴哈馬某處登陸。
1858年,第一條跨大西洋電報電纜由西場(CyrusWestField)生產,但快速失敗了。
1865年,第一個成功的跨大西洋電報電纜由大東方號(SSGreatEastern)產生。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沉沒,并有1593人喪生。
1919年,美國的NC-4成為第一架飛機橫渡大西洋(雖然有兩次降落至小島及大海,亦有在水面上滑行幾百英里)。
1919年后期,由阿爾科克與布朗(AlcockandBrown)駕駛的英國飛機成功成為第一架飛機不停站橫渡大西洋。(由紐芬蘭島至愛爾蘭島)
1921年,英國人成功駕駛第一架飛艇橫渡北大西洋。
1922年,葡萄牙人成功駕駛第一架飛艇橫渡南大西洋。
1927年1月7日,第一個成功的跨大西洋電話打通。
1927年,查爾斯·林白成功完成第一個個人不停站橫渡大西洋的航程。(由紐約至巴黎)
1932年,阿梅莉亞·埃爾哈特成為第一位獨自飛越大西洋的女飛行員。
1952年,安·大衛(wèi)遜(AnnDavison)成為第一個女性單獨地駕船航行橫渡大西洋。
1980年,Gérardd'Aboville成為第一個人類劃船橫渡大西洋。
1994年,GuyDelage成為第一個人類游泳橫渡大西洋(由佛得角至巴巴多斯)。
1998年,BenoitLecomte成為第一個人類游泳橫渡北大西洋,而只在亞速爾群島停留一星期。
1999年12月3日,ToriMurden成為第一個女性劃船橫渡大西洋(由加那利群島至瓜德羅普),過程花了81日及距離476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