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
《明史·輿服二》:“親王冕服俱如東宮,第冕旒用五采”。 親王冠服:助祭、謁廟、朝賀、受冊、納妃服袞冕,朔望朝、降詔、降香、進(jìn)表、四夷朝貢、朝覲服皮弁。洪武二十六年定,冕服俱如東宮,第冕旒用五采,玉圭長九寸二分五厘,青衣纁裳。永樂三年又定冕服、皮弁制,俱與東宮同,其常服亦與東宮同。 親王的服制朝冠和皇帝一樣,有帝王所使用的冠冕,只是皇帝的冠冕是十二旒,而親王和皇太子的冠冕是九旒。世子冠冕用八旒,郡王冠冕用七旒,臣下不可用旒。親王妃的冠服也和皇后一樣,身著鳳冠及翟衣,區(qū)別是皇后的鳳冠為“六屏”,而親王妃的鳳冠為“四屏”。
《明史》中的“東宮”是皇太子之意,親王的冠冕冠服與皇太子相同,親王妃的冠服與太子妃相同。
《明史·輿服二》:親王妃冠服:受冊、助祭、朝會服禮服。洪武三年定九翚四鳳冠。永樂三年又定九翟冠,制同皇妃。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飾,同東宮妃。 明朝初定親王妃朝冠為九翚四鳳冠,后更定為九翟冠,制同皇妃,其禮服、朝服、常服等冠服則與皇太子妃相同。 明朝公主冠服與同輩的親王妃相同;清朝固倫公主冠服與同輩的親王妃相同,和碩公主冠服與同輩的親王側(cè)妃或世子妃相同。公主地位與皇子妃平等;同輩的皇妃、親王妃、長公主三者地位平等;同輩的皇太妃、親王太妃、大長公主地位亦平等。 禮儀
親王的儀仗與禮儀僅次于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要對親王行君臣之禮,伏而拜謁,無敢鈞禮。
親王入朝朝見天子時,公侯大臣均要伏而跪之,對親王行百官跪迎之禮。
按照《明史·禮志》中的記載,普通皇子,即皇太子的弟弟要對皇太子行禮,而皇太子要對皇帝的兄弟,也就是伯叔輩的親王行禮。
《明史·禮八》:是日,皇太子詣武英殿見諸叔,行家人禮,四拜,諸叔西向坐受。 皇太子見長輩親王時,行四拜禮,親王坐受,無需回禮。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伯叔兄見天子,在朝行君臣禮,便殿行家人禮。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
《清史稿》:王公進(jìn)箋皇太子前致慶,皇太子詣武英殿與親、郡王等行禮。 清朝冊立皇太子時,皇太子須詣親王、郡王前行禮。
冊寶
《明史·輿服四》親王冊寶:冊制與皇太子同。其寶用金,龜紐,依周尺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曰“某王之寶”。池篋之飾,與皇太子寶同。寶盝之飾,則雕蟠螭。 冊封
皇帝嫡長子立皇太子,諸子封親王;
親王嫡長子立親王世子,諸子封郡王;
太子世襲皇帝、世子世襲親王、長子世襲郡王。
宗室
親王的正妻稱王妃(如秦王妃)。
親王的嫡長子(無嫡子時則為長子)年十歲,封世子(如秦世子),以后承襲王位;其余諸子封郡王。嘉靖以后由于俸祿壓力增加之故更改為親王之子必須按照繼承王位之前的爵位向下承襲,即不允許旁支繼承的親王,如親王無子,其弟繼位的兒子封郡王之位,而是根據(jù)該親王原有的封號,降等襲封。
世子之嫡長子稱世孫,其正妻分別稱世子妃、世孫夫人。太子和親王、世子和郡王、世孫和鎮(zhèn)國將軍在子孫爵位的封號上沒有區(qū)別。
俸祿
洪武末年,定俸祿為每年10000石(又分為本色祿米、折色、折鈔),但實際上后來因人而異,如永樂以后的歷代遼王的俸祿只有2000石。嘉靖之后,俸祿多為9000石。 《明史·輿服志二》中關(guān)于親王冕的規(guī)制相同:“冕服俱如東宮,冕旒用五采”;“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導(dǎo),紅組纓,兩玉瑱”;“冕冠,玄表朱里,前圓后方,前后各九旒。每旒五采繅九就,貫五采玉九,赤、白、青、黃、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纊充耳,用青玉”。其常服,洪武元年定,烏紗折上巾。永樂三年定,冠烏紗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親王、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盤領(lǐng)窄袖,前后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玉帶、靴,以皮為之。 根據(jù)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后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zhèn)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