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朝鮮王朝,又稱李氏朝鮮或李朝,是從1392年開始到1910年結束的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后一個統一封建王朝。該王朝的名稱“朝鮮”本來是東方古國的國名,高麗王朝開始將本國與“朝鮮”掛鉤,并成為其別稱。朝鮮王朝以李氏王朝為主,共歷27代君主,統治長達574年。其最后一任君主是純宗李坧,于1910年去世,傳位給其堂弟李熙,標志著朝鮮王朝的結束。朝鮮王朝
朝鮮王朝(朝鮮語:????,1392年—1910年),又稱李氏朝鮮,簡稱李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后一個統一封建王朝?!?/span>朝鮮”一詞本為東方古國的國名,高麗王朝開始將本國與“朝鮮”掛鉤,并成為其別稱。 國號
“朝鮮”一詞本為東方古國的國名,高麗王朝開始將本國與“朝鮮”掛鉤,并成為其別稱。如高麗后期李承休所作《帝王韻紀》中如此介紹本國:“遼東別有一乾坤,斗與中朝區(qū)以分。洪濤萬頃圍三面,于北有陵連如線。中方千里是朝鮮,江山形勝名敷天。耕田鑿井禮義家,華人題作小中華?!泵魈嬷煸百n高麗的詔書中寫道:“咨爾高麗國王王顓,世守朝鮮……”。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將所擬國號方案“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理由是:“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后嗣?!崩畛晒鹚煊?/span>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十五日欽奉明朝圣旨,定國號為朝鮮。在莊重場合下,朝鮮會冠以上國名號作為全稱,如“有明朝鮮國”,《江華條約》以后開始使用“大朝鮮國”作為對歐美日本的正式國號。 因朝鮮王朝君主姓李,加上“朝鮮”二字在歷史上曾出現過(箕子朝鮮、衛(wèi)滿朝鮮等),所以過去的歷史學界一般習慣稱呼該朝代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鮮為國號的國家則被稱為“古朝鮮”以示區(qū)別。但是韓國認為,所謂“李朝”或“李氏朝鮮”是日本人創(chuàng)造的貶稱,不應繼續(xù)使用,而應正名為“朝鮮王朝”或“朝鮮時代”,于是“朝鮮王朝”的用語從1977年由韓國國語國文學會開始提倡,到當代韓國已經成為政治正確的叫法。后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則使用“朝鮮封建王朝”取代“李朝”,作為對朝鮮王朝的正式稱呼。 年號
韓高宗李熙年號:開國/建陽/光武(1894年以前使用中國年號) 歷史沿革
朝鮮建國
14世紀末,高麗王朝經過長年戰(zhàn)爭和蒙古帝國的入侵已經岌岌可危。洪武二十一年(1388),中國明朝派人來高麗宣告設立鐵嶺衛(wèi)。高麗重臣崔瑩借此準備與明開戰(zhàn),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李成桂的父親李子春為地方豪族,任雙城總管府千戶。1356年,高麗攻其地,李子春投降。1362年,李成桂襲父職,在圖們江、鴨綠江方面參與抵御女真族和蒙古殘余勢力入侵的軍事行動。不久,他調京任職,后到南方抵御倭寇。1380年、1385年大破倭寇,威名日盛,參與軍機中樞。 在威化島,李成桂以江水泛濫渡江困難、糧食不足為由,再次要求禑王撤軍。但是,撤軍要求再次被拒絕,李成桂于五月二十二日自行決定開始撤退。這就是威化島回軍事件。李成桂發(fā)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禑王的統治,崔瑩被處死,禑王被流放到黃驪府。王禑之子王昌被立為王,其后李成桂又借口禑、昌父子本非王氏,以“廢假立真”為名,另立王瑤為王。 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清除了高麗宮廷反對派首領鄭夢周。在流放王瑤到原州后,受群臣推戴,于七月十七日即位于壽昌宮,建立朝鮮王朝,確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結束了高麗王朝近500年的歷史。推行科田法,獎勵農業(yè)。李成桂還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的女真部落,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地區(qū)的管轄,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倭寇在李成桂當政期間基本不敢再騷擾朝鮮。李成桂去世后,倭患再度興起。 政變與鞏固
自從李成桂開創(chuàng)了朝鮮王朝之后,與明朝政府保持著十分親密的藩屬關系。并且在前期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之下,社會呈現出勃勃生機。盡管也發(fā)生過多次內亂與黨爭,大部分情況下政治狀態(tài)尚算穩(wěn)定。所以朝鮮王朝的前期被公認是朝鮮王朝的發(fā)展期,尤其是世宗大王的統治時期被認為是朝鮮王朝的黃金時期??上У氖?,在世宗、世祖、成宗等幾位賢君之后,后世朝鮮的國君大多昏怠而缺乏治國之術,則伴隨著的便是黨爭的愈演愈烈與民生的困苦。這為后期朝鮮的吏治與社會生活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第一次王子之亂
隨著朝鮮新王位的產生和鞏固,王位繼承人開始成為朝鮮的一個問題。李成桂的五子李芳遠在幫助李成桂登基中貢獻是最大的。但在鄭道傳等重臣的游說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碩為世子。李芳碩在建立國家意識形態(tài)、法制法規(guī)基礎方面貢獻是最卓越的。他希望朝鮮是一個由國王任命的大臣們管理的國家,而李芳遠則希望朝鮮成為君主獨權的國家。在李成桂的支持下,李芳碩開始禁止王子們參政,并企圖解散王子們的私兵。雙方矛盾一觸即發(f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二十六日,31歲的王子、靜安大君李芳遠,發(fā)動軍事政變,率兵沖入王宮景福宮,直趨東宮資善堂,將其異母弟弟、年僅十七歲的世子、宜安大君李芳碩亂刀斬殺,另一異母弟弟、年僅十八歲的撫安大君李芳蕃亦同時被殺。得手之后,李芳遠率軍又殺入了開國一等功臣、封號奉化君鄭道傳家中。五十六歲的權臣鄭道傳此時正與其好友、世子的岳父沈孝生交談,被亂兵砍死。史稱戊寅靖社,或恭昭之難。 ?第二次王子之亂
恐于王子互相殘殺,李成桂決定立即引退并將王位讓給二子李芳果,就是朝鮮定宗。定宗即位后便遷都回開京。建文二年(1400),李朝再次發(fā)生變亂。為了爭奪王位,開國功臣之一的樸苞與李芳干策動變亂,矛頭直指掌權者李芳遠。李芳遠掌握下的定宗大王,唯李芳遠馬首是瞻,李芳遠權勢的滋長,刺激了李芳干的野心。李芳干不顧勢力的懸殊,決心與五弟決一雌雄。李芳干趁兄弟狩獵之機,動員私兵加害李芳遠,但是異謀早已為李芳遠的鷹犬所偵知。李芳干無奈只好提前起兵,上王與定宗一再下諭勸阻無效。李芳遠側李叔藩、李芳干側孟宗、李成奇在開城竹善巷一帶爆發(fā)巷戰(zhàn),李叔藩射死李成奇,李芳干軍奔散。李芳干勢窮北奔,最后解甲臥地就戮被擒,流放兔山巷。 晚年的李成桂連夜出奔躲回老家咸興。此后,頻繁派往咸興的問安使接連在李成桂手下喪命,但是這阻嚇不了兇悍的李芳遠。兩年,李成桂后被擄回漢陽,父子二人終于狹路相逢,李成桂被幽禁在昌德宮中,度過他生命最后的六年。樸苞之亂后,李芳遠成為世子,十一月受禪為王,尊定宗大王為仁文恭睿上王。 ?太宗時期
太宗即位之初,李成桂拒絕將象征王權的國璽傳給太宗。于是太宗開始發(fā)布法令鞏固其王權統治。對內,太宗一改高麗王朝“君臣佞佛”的傳統,崇尚儒學,學習儒家經典。在政治上更是仿造明朝的體制,實行所謂“六曹直啟制”。太宗的第一條措施就是廢除王子和貴族的私兵制度。私兵制度的廢除有效預防了可能的反叛,并增加了國家軍隊中的士兵人數。太宗的第二條措施是修改土地稅法,普查人口。隨著新發(fā)現土地的增加,國家收入翻了一番。這些改革措施基本上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一致。 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不同的是,太宗發(fā)布法律要求議政府的任何決定必須經朝鮮國王同意后方可生效,結束了高麗以往由宮中大臣通過商議決策的傳統,使王權得到鞏固。太宗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太宗為奪王位殺死諸多異己和親屬,另一方面太宗治國有方,使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國防得到加強,為其王位繼承者朝鮮世宗的統治打下良好基礎。 逐漸興盛
?朝鮮世宗
永樂十六年(1418)八月,世宗在其父太宗退位前兩個月登基。永樂十七年(1419)五月,世宗在太宗的建議和指導下己亥東征清除對馬島的倭寇。九月,對馬島大名被活捉帶回朝鮮宮中。正統八年(1443),《癸亥條約》簽訂。對馬島大名被授權每年與朝鮮進行50船的貿易,向朝鮮朝廷進貢并負責防止倭寇對朝鮮海港的侵擾。 在北部邊疆,世宗建立了“四郡六鎮(zhèn)”用于防衛(wèi)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宣德八年(1433),世宗派金宗瑞出兵攻打明朝建州女真諸部鞏固朝鮮北方疆域。 在世宗統治期間,朝鮮的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世宗最為人紀念的貢獻是創(chuàng)造諺文。由于世宗的功績,世宗被尊稱為“世宗大王”。但是當世宗去世后,訓民正音并沒有得到極大的推廣,上到官員的公文,下到老百姓間的契約依舊用的是中文。
?世祖、成宗時期
景泰元年(1450),世宗長子,朝鮮文宗即位。文宗基本上繼續(xù)了世宗的政策,不過即位僅兩年就因病去世。文宗年僅十二歲的兒子朝鮮端宗即位。端宗的叔父首陽大君李瑈在景泰四年(1453)發(fā)動癸酉靖難,將2位輔助端宗的重臣皇甫仁和金宗瑞殺死掌握了實權。景泰六年(1455)閏六月十一日乙卯,首陽大君受禪于景福宮勤政殿,是為世祖大王。后來成三問、樸彭年等六位大臣密謀使端宗復位,事敗被處以極刑,史稱“死六臣事件”。事后端宗也被賜死。 雖然世祖篡奪王位,世祖卻像太宗一樣治國有方。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世祖加強了王位的統治,使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得到近一步的加強。世祖下令繪制朝鮮詳圖,以加強對邊遠地區(qū)的控制。對各個地區(qū)的所有軍人和后備役人員實行人口統計,并強化了要求全體國民攜帶身份牌的國民登記法。朝鮮王朝的基本法典《經國大典》亦在世祖時期開始編纂,被譽為“國家的立國磐石”。 成化四年(1468)九月七日,世祖?zhèn)魑挥陬W?,次日在太上王宮明政殿去世。世祖的兒子朝鮮睿宗成為朝鮮第八任君主。但體弱多病的睿宗即位不到兩年就因病去世。成化五年(1469)睿宗的侄子朝鮮成宗即位。成宗統治期間,國家經濟文化繁榮發(fā)展。成宗邀請士林派來到宮中參與政治,在宮中建立弘文館,并成立由儒學家組成的智囊團為治理國家獻言獻策,完善了包括司憲府、司諫院和弘文館的朝鮮三司制度。成宗時期是續(xù)世宗后,朝鮮又一個文化發(fā)展黃金時期,大量書籍在這一時期發(fā)表問世。 成宗在位年間,除東北女真時有侵擾外,朝鮮內外均無大的憂患。而朝廷當中,已經儼然分成了勛舊勢力和新進的士林勢力兩大派別。李朝由此開始走向文恬武嬉、兵備廢弛、黨爭加劇的時代。弘治七年(1494)十二月二十四日,成宗去世于昌德宮之大造殿。 朝鮮成宗的兒子燕山君被認為是朝鮮的昏君。15世紀末,李朝的政治腐敗,黨爭不絕。在他統治的弘治十一年(1498)到正德元年(1506)期間,朝鮮發(fā)生了戊午士禍和甲子士禍大批知識分子被屠殺。燕山君在得知生母不是貞顯王后而是廢妃尹氏后,行為開始變得異常。尹氏因被指控出于妒嫉毒害成宗妃子而被成宗賜毒酒而死。在得知此事后,燕山君殺死了指控尹氏的嚴、鄭兩貴人和支持賜死尹氏的官員及其家眷。對世祖篡位有偏詞的士林派學者也遭到燕山君殺害。燕山君還搜掠千名美女為其作樂,把成均館當成花天酒地的地方。由于有民眾使用諺文書寫傳單痛斥燕山君,燕山君還下令禁止諺文的使用。燕山君統治僅維持了12年。正德元年(1506)中宗反正后,燕山君遭成希顏、樸元宗等朝臣廢黜,被流放至江華島,兩個月后病死,得年三十歲。因以暴君身分被廢,因而無廟號、尊號、謚號、陵名等。 朝鮮中宗是個平庸之人,只是因所處的歷史時期而被推上王位。不過在中宗時期,中宗的大臣士林派首領趙光祖開展了許多大規(guī)模的改革。趙光祖建立了鄉(xiāng)約以加強地方的管理,并通過土地改革降低貧富差距。趙光祖還通過發(fā)行簡易本的儒學在大眾中傳播儒家思想,并致力于精簡國家機構。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由于趙光祖的嚴厲監(jiān)督,在這一時期朝鮮的官員無人敢收受賄賂或濫用職權。趙光祖的激進改革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但遭到幫助中宗登上王位的勛舊派的強烈反對,并密謀陷害趙光祖。中宗后宮熙嬪洪氏(勛舊派洪景舟之女)在王宮后山通過涂蜂蜜和蟲子咬制造了上有“走肖為王”字樣的樹葉。使中宗相信老天在告訴他趙光祖要謀反。正德十四年(1519),趙光祖被賜死,史稱“己卯士禍”。在隨后的五十年中,朝鮮朝廷黨派紛爭。 政局動蕩
朝鮮王朝的中期是朝鮮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吏治昏暗,宮廷內部各黨派之間的權利斗爭愈發(fā)慘烈,屢次發(fā)生政變與農民起義。而自16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日本挑起的壬辰倭亂與滿洲貴族的兩次入侵更是多次給予國家與社會以滅絕性打擊。 ?黨派紛爭
士林派在燕山君、中宗和朝鮮明宗統治期間勢力一直被削弱。朝鮮宣祖統治時期,士林派重新掌權但很快分裂成為東人黨和西人黨兩派。東人黨又分裂為南人黨與北人黨。西人黨又分為老論派和少論派。隨著權利在這些黨派的更迭,隨之而來的是血腥的清剿和相互不斷的報復。 萬歷十七年(1589)的己丑獄事就是其中一例。東人黨的鄭汝立有個抗擊倭寇的組織,成員們進行軍事訓練。這個組織宣揚沒有階級的社會,因此其性質和目的受到人們的質疑。西人黨的首領鄭澈負責調查此事。鄭澈指控鄭汝立密謀造反,并借此事清剿與鄭汝立團體有任何牽連的東人黨。最終有千名東人黨被處死或流放。 ?壬辰倭亂
歷史上朝鮮經常遭到倭寇的侵擾。朝鮮建立水師的目的就是抗擊倭寇保護海上貿易。朝鮮海軍使用神機箭,一種火箭推進式弓箭火車來驅趕倭寇。 壬辰倭亂時期,當時掌握日本政權的豐臣秀吉蓄謀以朝鮮為踏板入侵中國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和萬歷二十五年(1597),豐臣秀吉帶領裝備有葡萄牙火槍鳥銃的軍隊入侵朝鮮。朝鮮宮廷中的黨派紛爭、對日本軍事能力的低估以及外交調解的失利使得朝鮮迎戰(zhàn)準備不足。裝備有西方武器的日本軍隊,隨后開城、平壤相繼失陷。僅兩個月零兩天,朝鮮“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幾個月內就占領南部朝鮮半島。 不過李舜臣領導的朝鮮水師在海上有效地摧毀日本軍艦。朝鮮民間的游擊組織對入侵的日本軍隊抵御也遏制了日軍的攻勢。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大大地震動了明朝。萬歷二十一年(1593),明朝派出大規(guī)模軍隊與鄧子龍將領到朝鮮,與朝鮮一道共同擊退了入侵的日本軍。戰(zhàn)爭期間,朝鮮發(fā)明了反擊日本的龜船。雖然朝鮮與明朝擊敗了日本,但損失慘重。事后朝鮮與日本斷交,直到萬歷三十七年(1609)才恢復外交關系。 倭亂為朝鮮王朝的歷史寫下沉重的一頁,戰(zhàn)爭嚴重破壞了朝鮮社會,戰(zhàn)后耕地縮減到戰(zhàn)前一道的水平(四五十萬結),人口銳減到戰(zhàn)前的六分之一,十萬人口被日本掠奪。壬辰戰(zhàn)后,朝鮮戶口銳減,因而人民負擔大幅度加大,為加固國防的而征收“三手米”(炮手、射手、殺手),以及增加其它維持國家所需的各種捐稅。門戶黨爭即使在倭亂中也不曾停止(結果李舜臣遭罷免),戰(zhàn)后更加愈演愈烈,士大夫除此之外別無建樹。社會結構開始出現變化,擁有戰(zhàn)功的平民開始步入兩班行列,兩班失勢初現端倪。同時,朝鮮王室第一次被外國欺凌,威信空前低落,社會各種裂痕在倭亂后一并顯露,朝鮮王朝五百余年國祚實際上從此時開始衰亡。 壬辰倭亂使朝鮮國力銳減。此時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正在中國東北統一女真族。萬歷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公布對明的《七大恨》后,開始攻打明。努爾哈赤和明都想聯合朝鮮,使光海君處在進退兩難之地。光海君打算中立。但由于明幫朝鮮擊退了倭寇,朝鮮的大臣們大多數都支持幫助明打女真。萬歷四十七年(1619),朝鮮就曾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派兵支援明。天啟三年(1623),仁祖反正,光海君被廢。仁祖即位后,開始執(zhí)行更公開的助明打女真的策略。不過天啟四年(1624),李適造反使得朝鮮軍中大亂。李適造反被平定后,仁祖仍需在漢陽部署重兵以維護首都穩(wěn)定,從而導致防衛(wèi)北部邊疆的軍力不足。 天啟七年(1627),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帶領3萬女真部隊入侵朝鮮,史稱“丁卯胡亂”。雙方最后議和訂立“兄弟國的盟約”。朝鮮停止使用明朝天啟年號并遣王子李覺赴后金為人質。后金、朝鮮互不侵犯對方的領土。丁卯胡亂之后,后金和朝鮮的兄弟關系并不和睦。后金軍一退,朝鮮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節(jié)”。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朝鮮大臣認為明朝助朝鮮擊退倭寇,朝鮮理當與明朝交好抗擊后金。因此朝鮮拒絕廢除年號,并依舊保持關系。這最終導致崇禎九年(1636)皇太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史稱“丙子胡亂”。 仁祖之后的朝鮮孝宗,曾試圖聯合中國南方反清勢力討伐清朝,但無果。朝鮮雖然公家文書使用清朝年號,但在特定場合(如祭祀、墓碑及與明朝相關場合)卻在使用“崇禎后紀元”,甚至持續(xù)到20世紀初。 遭遇外侮
在經歷了前期的輝煌與中期的衰落之后,朝鮮王朝的后期可以視作一個滯止期與消亡期。這一階段頗有一些朝鮮君主試圖施展政治手段以恢復國家的力量,不過都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功效。而閉關鎖國的政策也使得朝鮮越發(fā)閉塞。而后來則不斷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騷擾,最后更是由剛剛開化的鄰居——日本,用洋炮轟開了朝鮮的國門,此后朝鮮便陷入了受列強支配的境地。
?短暫復興
在倭和后金入侵朝鮮之后的200年里,朝鮮半島一直沒有戰(zhàn)爭發(fā)生。實學在朝鮮開始興起。早期的朝鮮實學者主張一系列包括科舉、稅收、科技和農業(yè)技術的改革,旨在復興被倭與女真損毀的國家。在朝鮮顯宗統治時期,實學者金堉的改革不僅使朝鮮稅收增加,也使農民受益。 朝鮮肅宗和朝鮮英祖統治時期,為了防止黨派的爭奪,朝鮮君主采取對黨派一視同仁的政策。朝鮮官員的任命與其所處的黨派分離。朝鮮英祖和朝鮮正祖統治時期,朝鮮開始出現復興。正祖統治時期開展了更為開放的社會改革政策,得到實學者的廣泛支持。朝鮮的社會文化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fā)展。 嘉慶五年(1800),英正時代結束后,繼位者多半年幼加上無嗣,而安東金氏、豐壤趙氏等外戚勢力逐漸崛起,權傾朝野,家族內曾有三位女性成為王后,并有多人曾出任領議政,稱為“勢道政治”,王權旁落。直到同治二年(1863),朝鮮高宗即位,其父興宣大院君攝政時逐漸削弱外戚勢力,王權在朝政上的影響力才又有效鞏固。 ?高宗前期
1860年代中期,興宣大院君的統治閉關鎖國,迫害國內外的基督教徒。最終導致同治五年(1866)8月法國派艦隊攻打江華島,法國戰(zhàn)敗,史稱“丙寅洋擾”。興宣大院君攝政初期的大部分精力主要是修復景福宮。同治七年(1868),美國商船“舍門將軍號”在平壤靠岸,試圖與朝鮮開展商貿外交,但與當地居民發(fā)生沖突,部份船員被殺害。同治十年(1871),美國派兵到江華島,要求朝鮮就“舍門將軍號事件”道歉,但遭到朝鮮拒絕。外交斡旋發(fā)展成為武裝沖突。美國的進攻導致朝鮮的傷亡,但外交上仍是無果,最后撤兵,史稱“辛未洋擾”。 ?外擾頻繁
同治十二年(1873),興宣大院君引退,高宗名義上正式掌權,但實權實際被高宗王后閔妃掌握。朝鮮宮中的高官都是閔妃的親屬。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光緒二年(1876)依靠西方先進武器迫使朝鮮簽訂了《江華島條約》。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凇?/span>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光緒八年(1882),大院君謀劃壬午軍亂,明成皇后事先有所風聞,逃出皇宮,借助當時駐在朝鮮的袁世凱清軍的力量成功脫離險境,而大院君則被帶到中國的天津幽禁3年。光緒十年(1884),朝鮮發(fā)生甲申政變,親日開化派金玉均等奪權,袁世凱率清軍平亂,閔妃重掌政權。 外強的入侵和朝鮮腐敗統治使民眾不滿。光緒二十年(1894)春,全琫準在全羅北道發(fā)起東學黨起義,提出“輔國安民,斥倭斥洋,盡滅權貴”。高宗恐慌,向清告急。清派出3000軍隊與起義軍達成?;稹H毡镜弥迮杀匠r后,派出8000軍隊占領了景福宮,并成立親日政府。此次事件最終升級成為甲午戰(zhàn)爭。隨后,朝鮮政府在日本的策動下單方面宣布與清朝脫離藩屬關系,并實行“甲午更張”。開國五百三年(1894)十二月,高宗將自己的稱號由主上殿下改為大君主陛下,王大妃殿下稱王太后陛下,妻子閔妃由王妃殿下稱王后陛下,王世子邸下稱王太子殿下,王世子嬪邸下稱王太子妃殿下,將王室成員的頭銜一并升格。4月17日,中國戰(zhàn)敗,《馬關條約》簽署,朝鮮不再是清朝的藩屬國。10月8日清晨,日本人把大院君挾持到皇宮。戰(zhàn)爭之后,勝方日本所支持的大院君派得勢。明成皇后失勢后轉而推行親俄路線,試圖借助沙俄的力量重建勢力,因而引來了日本人的報復。在開國五百四年(1895)10月8日的乙未事變中,為清除親俄勢力,在日本駐朝公使的策劃下,日本浪人襲擊景福宮,殘忍殺害了高宗的王后閔妃(明成皇后)。隨后,日本逼迫高宗下“斷發(fā)令”,強迫朝鮮人改變習俗,易服斷發(fā),導致民怨沸騰。如驚弓之鳥的高宗感到王宮待不下去了,就在親俄勢力主導下,于建陽元年(1896)2月潛逃出宮,躲進俄國駐朝公使館待了一年。 獨立與合并
建陽二年(1897),高宗在朝鮮國內外支持獨立的政治壓力下,從朝鮮駐俄國公使館回到德壽宮登基稱帝,宣布大韓帝國成立,年號光武,并開展了光武改革。 光武九年(1905),日本在日俄戰(zhàn)爭中戰(zhàn)勝沙俄,雙方簽署了《樸次茅斯和約》,日俄戰(zhàn)爭結束。11月17日,日本與朝鮮簽訂《乙巳條約》,日本成為朝鮮的保護國。伊藤博文是日本在朝鮮的第一任統監(jiān)。高宗為朝鮮王朝的命運憂心如焚,他一直悄悄進行著抗爭。光武十一年(1907),他趁第二次萬國和平會議在荷蘭海牙舉行之機,派李相卨、李儁、李瑋鐘三人為密使前往海牙,向西方陳述本國悲慘處境,呼吁西方列強干預。但未得到列強理睬,西方反而按照日本的要求拒絕密使與會。三人悲憤至極,李準更含恨病逝于海牙,長眠異邦。高宗此舉惹惱了伊藤博文,他氣急敗壞地決定立即趕高宗下臺。在逼迫下,同年7月,高宗無奈退位,太子李坧繼位,即后來的純宗。隆熙三年(1909),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民族主義者安重根刺殺身亡。隆熙四年(1910),《日韓合并條約》簽訂。 王朝后續(xù)
1910年8月李坧的稱號從“皇帝”被降為“李王”,仍健在的父親高宗李熙則從“太皇帝”降為“李太王”,他們家族每年從日本那里支取一筆生活費用,表面上繼續(xù)維持帝王生活,但沒有任何權力,活動范圍也被限制。明治天皇去世后,特別是關東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每月支付的生活費減少到了幾十日元,活動范圍被進一步限制。1919年1月21日高宗逝世。1926年,52歲的朝鮮純宗李坧因病去世,其弟,末代皇太子英親王李垠成為新一代李王。日本政府逼迫韓國王族與日本貴族通婚,其中高宗幼女德惠翁主被迫嫁給日本伯爵宗武志,本來就患有精神疾病的翁主,經歷了各種磨難后病情進一步惡化,直到1961年回國后才開始好轉。 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朝鮮光復,但在美蘇兩國的干預下,朝鮮半島分裂成南北兩部分。1946年,日本政府廢除王公族制度,次年,韓國王室成員被開除皇籍,剝奪日本國籍,身在日本的李垠等舊王室成員希望回國,但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對朝鮮王室持敵視態(tài)度,生怕王室的支持者擁戴他們推翻自己,便百般阻撓。1954年韓國制定《舊王室財產處置法》,王室財產劃歸國有,留在韓國的王室成員被趕出王宮,本來就所剩無幾的財產被搜刮得幾乎一干二凈,王室成員每月發(fā)放生活費,而對李垠一文不付,純宗遺孀尹大妃(純貞孝皇后)甚至一度流落街頭。 1960年,李承晚倒臺。1961年,樸正熙通過政變上臺,善待舊王室,王室成員的生活得以改觀,長期流亡國外的王室成員終于回到了闊別數十年的故土。1970年,李垠逝世,韓國政府為其舉辦國葬。他的兒子李玖、侄孫李源(義親王李堈之孫)先后成為李氏家族的首領。 行政區(qū)劃
制度
朝鮮歷代都把全國分為八道,俗稱朝鮮八道。道之下設州、府、郡、縣。其中,慶尚、全羅、忠清、黃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兩道。寧安道(咸鏡道)分南北兩道。平安道分東西兩道。江原道分嶺東、嶺西兩部。 除了行政劃分以外,古代朝鮮還按傳統習慣將全國劃為六個大區(qū):關北(咸鏡道、平安道);關西(黃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關東(江原道太白山以東的部分,又稱嶺東);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羅道);嶺南(慶尚道)
朝鮮高宗時期,曾實行過兩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鮮八道分為23府,但后來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慶尚、咸鏡、全羅、忠清五道劃分為南北兩道,成為十三道。
在日據時代,朝鮮全境歸朝鮮總督府管理,朝鮮總督府將漢城府廢為京城,漢城府轄區(qū)降為京畿道的一個郡,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時朝鮮行政區(qū)為13道,218個郡,2202個縣、28498個里。 劃分
道名 | 包含 | 首府 |
京畿道 | 含漢城府、開城府 | 漢城府 |
慶尚道 | 含慶州府、尚州牧、晉州牧;設左兵營、右兵營、左水營、右水營 | 慶州府 |
全羅道 | 含全州牧、羅州牧;設兵營、左水營、右水營 | 全州 |
忠清道 | 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設水營 | 清州 |
黃海道 | | 黃州 |
平安道 | 含平壤府、寧邊大都護府、義州牧 | 平壤府 |
江原道 | 含江陵大都護府、原州牧 | 江陵 |
咸鏡道(寧安道) | 含咸興府、鏡城都護府、北清都護府 | 咸興府 |
政治
體制
朝鮮王朝的政治結構采用中央集權制。李成桂建國之后,即命儒臣鄭道傳等講究歷代之典,按“儀章法制,擬定東、西(文、武)兩班官制。十日后,官制頒布,確認了前朝仿唐制而行的門下府、中樞院和三司宰臣“合坐”都評議使司總攬國政的中樞機構組織模式。朝鮮王朝早期效仿明太祖直接管理六部的方法,實行六曹直啟制,六曹直接對國王負責,世宗后改行議政府署事制,六曹歸議政府管轄。 成化五年(1469)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后雖然官職的名稱存廢有一定的變動,但是整個朝鮮王朝時期的官職制度總體上都遵循了《經國大典》的規(guī)定。朝鮮王朝的職官體系由來可以分為兩大組成部分:一是高麗王朝舊制,二是明清官制的影響。
法律
《大明律》于高麗末期傳入朝鮮半島后,雖引起了朝鮮王朝統治者的高度關注,但從洪武二十五年至景泰六年,《大明律》一直與唐律、元律混同使用,造成了朝鮮王朝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的混亂局面。朝鮮世祖即位后,對法律制度進行了改革,明確了“用律用《大明律》”的用律思想,確立了《大明律》在朝鮮王朝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歷代沿襲不替。專一使用《大明律》是朝鮮王朝之意愿,非中國之強令。長期專一和自覺自愿地使用《大明律》,為嘉靖時期形成的中朝政治一體化奠定了法律基礎。 明朝滅亡以后,《大明律》在朝鮮的地位發(fā)生了嚴重的動搖,并通過禮訟較為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大明律》地位的動搖和當時朝鮮國內國際的形勢,及在此情勢下思想與文化取向的轉變有關。南人集團為了取得執(zhí)政權以革新政治,首先就要取得話語權,禮訟則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在甲寅禮訟之后,南人及之后的西人少論派為了推行更加務實的路線,必須突破之前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羈絆,其方法就是降低“時王之制”即《大明律》等明朝制度的地位,并對朱子學做出修訂或新解,而這兩者又是密切相關的。 等級
朝鮮王朝的官職和官銜稱為兩班,等級效仿明朝,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九品十八級。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甲午更張以后,修改職官制度,敕任官為正一品至從二品,奏任官為正三品至從六品,判任官為正七品至從九品。武將制度,大將為一品,副將、參將從二品,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從三品,副尉、參尉從六品,正校、副校、參校另外決定。 政府
在朝鮮國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為“領議政”,俗稱“領相”,相當于北宋時期的正宰相和明朝時期的內閣首輔。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俗稱“左相”和“右相”,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正四品舍人、正五品檢詳、正八品司錄。 議政府之下有六曹(吏、戶、禮、兵、刑、工),相當于同時期明朝的六部。其長官稱判書(正二品),相當于中國的六部尚書;副職稱為參判(從二品),相當于中國的侍郎,往下有六曹參議(正三品堂上)、六曹參知(正三品堂上)、六曹正郎(正五品)、六曹佐郎(正六品)。監(jiān)察諫議機構為司憲府和司諫院,合稱兩司,長官為大司憲(從二品)和大司諫(正三品堂上),下設有司憲府執(zhí)義(從三品)、司憲府掌令(正四品)、司憲府持平(正五品)、司憲府監(jiān)察(正六品)、司諫院司諫(從三品)、司諫院獻納(正五品)、司諫院正言(正六品)。此外還有承政院,下設都承旨、左右承旨、左右副承旨、同副承旨(均為正三品堂上),為國王起草旨意。 宗親、忠勛衙門有宗親府、忠勛府、儀賓府、敦寧府(相當于駙馬)等。國學為成均館(相當于中國的國子監(jiān))。其他機構有奎章閣、經筵廳、弘文館、藝文館等。史館稱春秋館。內廷供奉機構有內醫(yī)院、尚衣院、司仆寺、內資寺、內贍寺、禮賓寺、濟用監(jiān)、內侍府等。此外還有宗廟署、社稷署、長興庫、義盈庫、冰庫、平市署、圖畫署、惠民署、造紙署、瓦署、歸厚署、典獄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養(yǎng)賢庫等衙門。 西班屬衙門有五衛(wèi)都摠府(中衛(wèi):義興衛(wèi)、左衛(wèi):龍驤衛(wèi)、右衛(wèi):虎賁衛(wèi)、前衛(wèi):忠佐衛(wèi)、后衛(wèi):忠武衛(wèi))、五軍營(訓煉都監(jiān)、御營廳、禁衛(wèi)營、摠戎廳、守御廳)、內三廳(內禁衛(wèi)、兼司仆、羽林衛(wèi))、扈衛(wèi)廳、捕盜廳、鎮(zhèn)撫營、管理營、龍虎營、摠理營、世子翊衛(wèi)司、世孫衛(wèi)従司。長官稱都摠管(正二品);訓煉都監(jiān):都提調(正一品)、提調(正二品)、訓練大將(從二品);御營廳:都提調(正一品)、提調(正二品)、御營大將(從二品);禁衛(wèi)營:都提調(正一品)、提調(正二品)、禁衛(wèi)大將(從二品);摠戎使(從二品);守御使(正二品);內禁衛(wèi)將(從二品);兼司仆將(從二品);羽林衛(wèi)將(從二品);扈衛(wèi)大將(正一品);捕盜大將(從二品);鎮(zhèn)撫使(從二品);管理使(正二品);禁軍別將(從二品);摠理使(正二品)。兵曹下有義禁府,處理謀危社稷的人。 地方
地方行政分八道,朝鮮八道轄境自永樂十五年(1417)以后基本穩(wěn)定,僅局部有所變遷。道下為大都護府、牧、都護府、郡、縣。
漢城府判尹為正二品,下設左右尹(從二品)。四都(開城府、江華府、水原府、廣州府)長官稱留守,水原府和廣州府留守為正二品、開城府和江華府留守為從二品。漢城府判尹、左尹、右尹和四都留守屬東班京官職。東班外官職為從二品諸道觀察使、從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護府使、正三品堂下牧使、從三品都護府使、從四品郡守、從五品都事、從五品判官、從五品縣令、從六品察訪、從六品縣監(jiān)、從六品教授、從九品訓導、從九品審藥、從九品檢律、從九品驛丞、從九品渡丞。中央外派官職有道觀察黜陟使、都巡安使、按廉使。 軍事
朝鮮王朝實行文人治軍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西班外官職包括兵馬節(jié)度使、兵馬防御使、水軍統御使、水軍防御使、水軍中軍、(下三道:全羅道、慶尚道、忠清道)三道水軍統御使、三道水軍統制使(均為從二品);兵馬節(jié)制使、水軍節(jié)度使、巡營中軍、鎮(zhèn)營將(均為正三品堂上);兵馬僉節(jié)制使、水軍僉節(jié)制使、兵馬虞侯(均為從三品);水軍虞侯(正四品);兵馬同僉節(jié)制使、兵馬萬戶、水軍同僉節(jié)制使、水軍萬戶(均為從四品)、兵馬評事(正六品)、兵馬節(jié)制都尉、監(jiān)牧官(均為從六品)、別將、權管別將(從九品)。
朝鮮建國前期,軍備充足。朝鮮太宗即位之后,通過廢除私兵制和兩次中樞改革,既實現了中樞機構軍、政權力的分離,又瓦解了功臣“合坐”操縱國政的格局。世宗大王即位后發(fā)動己亥東征。永樂十六年(1418)5月,忠清道、全羅道傳來警報,倭船數十艘集結海岸,襲擊朝鮮兵船。同月之內,黃海道海面也有倭寇出沒,入寇海州等地,事實證明,朝鮮的和平手段付諸流水,倭寇依舊猖獗。王室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到達無法容忍的地步。己亥東征是朝鮮歷史上唯一一次主動向日本發(fā)動的軍事反擊。壬辰倭亂時,國內承平日久,武備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丙子虜亂時期,朝鮮君臣求和之切,軍隊毫無斗志,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朝鮮中期已經到了軍備廢弛的地步。 近代以來,朝鮮王朝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通過改革建立了近代化的軍制。建陽元年(1896),朝鮮高宗派閔泳煥為特使,參加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儀式,期間與俄國達成秘密協議,其中規(guī)定由俄國派遣軍事教官訓練朝鮮軍隊。光武三年(1899),高宗李熙開設“元帥府”,自任陸海軍大元帥,皇太子任元帥,設在皇宮內,分為軍務、檢查、記錄、會計四局。光武五年(1901)3月,高宗皇帝以敕令第7號的形式頒布《沿海炮臺設置件》,強化海防,并購買了日本軍艦“揚武”號。光武七年(1903)3月15日,高宗李熙下達詔敕,以征兵制代替募兵制,大力擴軍。同年7月29日,軍部大臣尹雄烈奏請創(chuàng)設海軍。 經濟
農業(yè)
李氏朝鮮時期國家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農業(yè)稅收。稅收以貢米為主,雜以少量地方土特產,很少征收貨幣地租。因此農業(yè)成為經濟的關鍵。在土地問題上,李朝確立了高麗末期開始的科田制,廢除了貴族占有大片土地的現象,并解放了大批奴婢。世祖時期,在成化二年(1466)制定了職田制,田地只授予在職官員,在其去職后由國家收回,以提高國家的稅收,防止兩班貴族對土地的兼并。隨著開墾荒地和農具的改進,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帶動了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達。貨幣的機能逐漸提高。因此,不僅各地商業(yè)日益發(fā)達,對外貿易也進入正常的軌道。 手工業(yè)
17世紀后,私營的手工業(yè)場取代了官營的工場,刺激了為出售而生產貨物的手工業(yè)發(fā)展。商業(yè)活動的增加還促進了商業(yè)性農業(yè)的興起,而商業(yè)性農業(yè)的興起又促使農村生活開始性發(fā)生變化。
朝鮮的宮廷用度、百官俸祿都來自田稅米谷,此外一切恒常及臨時使用之物,如絲綢、藥材、馬匹、衣料、紙張、菜蔬等等均責之于土貢。英祖之前的幾代國王對此制度進行改革,采取切合實際的政策,允許邊遠地區(qū)將貢物折成米,然后用米納稅,交到附近的港口,稱之為貢價米。在山區(qū)允許繳納土產來代替糧食。貢價米發(fā)到各個衙門手中,由其自行采辦所需物資,或者交人承包采購。承包者即為“貢人”,后來發(fā)展成朝鮮商人的主力。 商業(yè)
18世紀,朝鮮的國內和國際商業(yè)活動量迅速增加,通過經由行會組織擴大的壟斷和批發(fā)銷售,出現了資本積累。許多從事貿易的商人集中在漢城。政府核準的商店即領有執(zhí)照的貢物供應商與街巷小店主之間的傳統分野,被融合到一種壟斷和批發(fā)體制的結構之中。臨時商店的設立原來是為了滿足人民在特殊場合(如科舉考試、國王出巡和其它全國性大事等)的需求,但是這些店鋪在這種場合過去后,仍繼續(xù)向普通百姓供應食品和雜貨。這些店鋪是由小店主在臨時搭起的棚屋里經營的,他們不管怎樣都依賴批發(fā)商。手工匠往往成為個體生產者。有些人甚至發(fā)展成工廠廠主,取得了銷售自己產品的壟斷特許權。在一些情況下,僅僅做經營某些商品的批發(fā)商比從事物品生產更有得可圖。
到英祖時期,朝鮮和清朝、日本之間的貿易額迅速增長。其中除了中朝邊市貿易的牛、馬、鹽、鐵之外,最重要的是對清朝的人參貿易。人參貿易又稱為八包貿易,每包人參為10斤,朝鮮允許到中國的使團—所謂“燕行”人員—每人攜帶八包。后來因朝鮮邊民越境采參傷害中國地方官員,朝鮮政府停止人參出口,使團按每斤人參25兩白銀計算,可以攜帶2000兩白銀去中國購買商品。后來為了防止白銀過度外流,又折合成價值2000兩白銀的朝鮮貨物,如皮毛、紙張、海產干貨等雜物。 從朝鮮輸送到清朝的商品包括馬匹;貂、水獺、青鼠、豹等毛皮;海參、鮑魚、蝦、魚、海帶等海產干貨;金、銀、銅、豆錫、生鐵、鋼鐵等金屬;白紙、壯紙、桑皮紙等紙張;人參、胡椒、白礬、干姜等藥材;丹木、槐花等染料;梨、蘋果、柿、栗等干鮮果品。從清朝輸入朝鮮的有牛、羊、騾、驢等牲畜;剪刀、鑷子、針、床爐、釜、皮箱、馬鞍、雨傘、木箸、算盤、梳子、紐扣、煙袋、眼鏡、瓷器、毛綿紙、斗方紙、火石、火鐮、筆、墨、硯、銅壺、錫壺、指南針等日用雜貨;各種金屬制品如鏟、犁、鏵、鋸等工具;金、銀、銅制錢等通貨;棉花、棉紗、生絲等紡織原料;各種棉布;各種錦緞綾綢;各種男女成衣、帽子、鞋襪;各種染料;各種食品;各種藥材;各種書籍;乃至于進口珠寶玉石、漆器牙雕、家具古董、釵環(huán)首飾、自鳴鐘、自鳴琴等西洋玩好、貓狗鸚鵡等珍禽異獸。 朝鮮商人的這種商業(yè)壟斷和批發(fā)活動造成了對銀和銅的更大需求,促進了采礦業(yè)的發(fā)展。倭亂之前在政府嚴格控制下的礦山交給了私人經營。此外漢城在18世紀作為工商業(yè)城市已有了長足進展,19世紀后貿易更勝往年。老百姓對諸如刀、文具、煙竹、衣帽、餐具、農具等手工藝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對婦女戴裝飾性假發(fā)的限制實際上也消失了。
文化
儒學
朝鮮采用儒教思想治理國家,忠、孝被認為是最大的美德。在官方的許可下,一些引退的士大夫和有學問的大學者在家鄉(xiāng)建立了書院,并在全國得到推廣。書院享受免稅的待遇,并有自己的田產。但是到王朝末期,書院已經成了儒生發(fā)泄對政權不滿的地方,因此很多書院被下令關閉。17世紀以后,李朝社會逐漸衰落,教育陷入停滯,官方教育的主要內容——儒學中的朱熹性理學派脫離了實際生活,陷于空談。這時出現了實學派的思想。 新出現的實學派學者認為,人民的生活狀況比士大夫所極為珍視的合法性和禮制問題更加重要,“若農民民不聊生,任何國家都無法生存,而即令沒有君主,人民卻能照樣興旺發(fā)達?!边@就是構成實學基礎的新潮思想。肅宗時期的學者柳馨元在他的《蟠溪隨錄》中提出了下列措建立利益能由大家公平分享的土地制度等措施。但他的建議沒有為官方所接受。 官府系統則一心進行內部爭權斗爭,同時各派在對新儒教禮制的不同解釋上發(fā)生沖突。到英祖、正祖朝,朝鮮出現了柳得恭、李德懋、洪良浩、樸趾源、樸齊家、洪大容、丁若鏞等實學大家,擺脫了已經變成僵死教條的朱子學說的束縛,主張向當時的中國學習利物厚生的學問。朝鮮出現了最初的民族意識、民本意識、改革意識和人道主義思想。除了提出理論之外,實學派在農業(yè)、醫(yī)學、數學、筑城學、工程學、天文學、地理學等方面,也通過當時的中國吸收西洋的先進思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李退溪繼承了明朝末年王陽明的思想,并發(fā)展起來,成為了退溪派。 文字
在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李祹的積極推動下,學者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崔恒等人深入研究了中國的音韻學,并在借鑒周邊多種民族文字基礎上,于15世紀創(chuàng)立了朝鮮民族文字。這是一種采用方塊字字形的拼音文字,能準確記錄朝鮮語全部發(fā)音,也能粗略記錄其他民族語言的發(fā)音。 正統八年(1443),終于完成了符合朝鮮語音特點的文字標記體系,命名為“訓民正音”。世宗親自撰寫序言,在序里闡明了創(chuàng)制新文字的目的,還對每個新創(chuàng)制出的字母作以概括性的說明并列舉實例。然后由集賢殿的學者們對新文字加以更加詳盡的說明,列舉更多實例,編纂成《訓民正音》一書,并刊行于世。 實學
李朝時期實用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同樣非常活躍。農業(yè)書籍《農家集成》、《農事直說》、《農桑輯要》、《四時纂要》、《課農小抄》等重要書籍。制造并改進了雨量計、水文計等科學儀器。高麗時期發(fā)展了銅活字印刷技術和排版術并得到廣泛應用,1403年在漢城設置了鑄字所。17世紀的實學家還深入研究研究西洋算學,洪大容編寫了《籌解應用》,把古代算術發(fā)展到包括代數學和幾何學在內的現代數學。 文藝
另外,朝鮮使臣來中國的時候,將其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稱為《燕行錄》,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總數為最多,計二十三種,幾占全數的三分之二。其中,康熙一朝就達十三種,乾隆朝占九種,從而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諸多寶貴的史料。 朝鮮宮廷音樂機構創(chuàng)作了朝會雅樂、會禮雅樂、祭禮雅樂,以及《定大業(yè)》、《保太平》、《發(fā)祥》、《鳳來儀》等朝樂大曲,以及《鳳凰吟》、《滿殿春》、《與民樂》等曲目。 此外,在著名的高麗青瓷的基礎上,李朝時期還開發(fā)出獨具特色的朝鮮白瓷。李朝在螺鈿、漆器、金屬、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繡、砂器等工藝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具有獨特色彩的寶貴遺產。 宗教
在與政治有關的宗教政策方面,由于高麗末年時朱元璋曾批評高麗因為尊釋輕儒,會導致亡國,所以朝鮮立國后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幾位國王在位時外,歷代國王通常采取崇儒廢佛的政策,在國內拆毀佛教寺院。即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時亦受到大臣的廢佛壓力。廢佛時,寺院的土地予以沒收,并對僧侶征收重稅。
在正祖時期,天主教開始傳入朝鮮。在中國的天主教傳教士利用朝鮮政府對西洋天文歷法和天文儀器感興趣的機會,同來京的朝鮮使臣交往,傳教士的博學多聞、教堂的莊嚴崇高、基督教教義表述的新奇觀念,也隨著這些交往傳給了朝鮮使臣。乾隆四十九年(1784),朝鮮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領洗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祿。他回國之后開始了秘密傳教活動,朝鮮的天主教徒組織的地下教會、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鮮的教會屬于自發(fā)性質,沒有經過教會任命的神職人員,教徒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義。但朝鮮嚴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區(qū)主教決定派遣相貌與朝鮮人相同的中國傳教士進入朝鮮。乾隆五十六年(1791)12月23日,周文謨教士歷盡艱辛,潛入朝鮮國境,隨即開始了傳教活動,入教信徒有兩班顯貴,也有卑賤的士卒。朝鮮政府將天主教視為邪教,不斷逮捕處決教徒,在得知有中國傳教士潛入之后,更是加緊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為了保護廣大朝鮮教徒的安全,周文謨決定向朝鮮政府自首,于嘉慶六年(1801)4月19日在漢城被處決。此案被稱作“辛酉邪獄”,眾多教徒和進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鏞等人被處刑和流放。樸趾源、樸齊家等與天主教無直接關聯的北學論者也被降職、革職。 數學
17世紀的實學家還深入研究研究西洋算學,洪大容編寫了《籌解應用》,把古代算術發(fā)展到包括代數學和幾何學在內的現代數學。
實用科學
朝鮮王朝時期實用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同樣非?;钴S。農業(yè)書籍《農家集成》、《農事直說》、《農桑輯要》、《四時纂要》、《課農小抄》等重要書籍。制造并改進了雨量計、水文計等科學儀器。
高麗時期發(fā)展了銅活字印刷技術和排版術并得到廣泛應用,1403年在漢城設置了鑄字所。
科技
天文
朝鮮王宮內的科研機構制造了正方案、圭表等天文儀器,以及仰釜日晷、懸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擊漏、玉漏等精密儀器。宮廷歷法機構編寫了《七政算內篇》、《七政算外篇》、《諸家歷象集》等書籍。18世紀初,實學派還將西方的地轉說引入朝鮮。 地理
世宗時代,編纂了八卷本《地理冊》,按照一定的體系詳細敘述了朝鮮各州郡的歷史變遷、名稱由來、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橋梁、津渡、驛站、按姓氏分類的居民構成、牧場、土產、手工業(yè)種類、土地的肥瘠、田結數、租稅、供納、運輸、四季氣候、風俗和路程,相當于一部地理方面的百科全書。與此同時編纂了各地的地方志,此后又編寫了《東國輿地勝覽》、《東國輿地備考》等地理書籍。地圖方面,先后編纂了《八道州郡圖》、《八道山川圖》、《八道圖》、以及按照比例尺繪制的《大東輿地圖》。 醫(yī)學
人口民族
朝鮮初期對付女真的政策,是懷柔與武力并舉。一方面,朝鮮接納歸化的女真人,授予官職,開放貿易,進行民族同化,不斷擴大在北部朝鮮對女真部落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又不放棄使用武力擴展北部疆土。隨著世宗大王女真侵犯的日益頻繁,宣德七年(1432),世宗大王對女真采取強硬政策,派遣金宗瑞在圖們江邊設立鐘城、會寧、富寧、慶原、慶興、穩(wěn)城六個城塞,強行將女真人的居住地納入統治,并移民此地,充實北方邊境。 外交
與明朝
明朝和朝鮮幾乎是在同一時期開國的。處于王朝初期的兩個國家,都保持著相當強大的軍事力量。從十五世紀后半葉開始,明朝和朝鮮都進入了王朝中期時代。制度和文化上非常相似的兩個國家,朝政都逐漸淪落到了朋黨大臣的手中。到了第十位國王燕山君時期,國內政局的動蕩加上南方倭寇的大肆侵入。
朝鮮仁宗、朝鮮明宗時期,朝鮮的實權被文定王后把持。崇佛排儒并好于內斗的文定王后,根本無心關心北方邊境之事,這樣又給了女真人可趁之機。到了十六世紀末第十四代朝鮮宣祖初期,朝鮮北方的大片國土又淪落到了女真部落的手中。為了抵抗女真的入侵,宣祖國王派出了李舜臣、元均等名將北伐征討,盡管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明萬歷年間,日本侵略朝鮮(壬辰倭亂),明朝派大兵援朝抗日,最后打敗了日本侵略軍,保護了朝鮮主權。薩爾滸之戰(zhàn)的時候,朝鮮派軍來華,助明朝作戰(zhàn)。結果,明軍戰(zhàn)敗,朝鮮軍隊主帥姜弘立等被俘,兵卒大部分被屠殺,朝鮮與后金形成嚴重對立。后金希望朝鮮能夠歸附,與之共同對抗明朝,為朝鮮拒絕。而且,明將毛文龍占據朝鮮西部的皮島,在朝鮮支持下,不斷渡海襲擊后金。后金攻克遼沈后,大量遼民又逃入朝鮮?;侍珮O繼位后,決定征討朝鮮,使其歸服。 與清朝
萬歷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開始攻打明朝。想要聯合朝鮮。但朝鮮的大臣們大多數都支持幫助明朝攻打后金。天啟三年(1623),仁祖反正后,開始公開的幫助明朝打后金。天啟七年(1627),后金軍侵入了朝鮮,史稱“丁卯胡亂”。雙方訂立了兄弟國的盟約。但是朝鮮依舊保持與明朝的關系。崇禎八年(1635),朝鮮國王仁祖拒絕派遣質子,并且不接待后金的使臣,皇太極登基之前也不派人為稱帝勸進。這進一步激化了后金與朝鮮的矛盾。朝鮮積極備戰(zhàn),并請求明朝援助。崇禎九年(1636)十二月,皇太極親率大軍渡江,攻陷義州,八旗大軍長驅直入。另一路多鐸帶領的大軍進入平壤,直抵王京城下,與清太宗皇太極會師。朝鮮國王李倧將逃至南漢山城,固守待援,被清兵包圍。朝鮮援兵幾次來解圍都被擊潰,漢城陷落。崇禎十年(1637)正月,皇太極對李倧發(fā)出通牒,責令投降。李倧在內外援絕的情況下出降。此次李倧投降。在清朝的壓力下,朝鮮被迫同意如下要求: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并在此后的二十年里統一全國。這對朝鮮國策也產生了巨大變化。清西派勢力被掃除。與此同時,在功西派內部分裂為了主張出兵援助清朝的洛黨和反對出兵援助清朝的原黨。洛黨的金自點在獲得了領議政的職位后,壓制了原黨,并派出軍隊幫助大清南下攻打明朝殘余勢力?;侍珮O和多爾袞等人,提出朝鮮王室每年派出王子作為人質關在沈陽和北京。之后的孝宗曾經想要北伐清朝但因財政困難而計劃擱淺。隨著清朝的統一,朝鮮內部又發(fā)生了變化。西人黨再次分裂為親清的漢黨和反清的山黨。清統治者為了緩和與朝鮮的關系,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皇帝相繼送還了在清朝做人質的朝鮮王子,還繼承了明朝把朝鮮列為第一屬國的對外政策??滴趸实墼谖粫r期,清朝還兩次邀請朝鮮軍隊與八旗軍隊結聯合北上討伐沙皇俄國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的軍隊,史稱“羅禪征伐”。朝鮮在戰(zhàn)斗中立下了戰(zhàn)功贏得了清廷褒獎。在支持清朝的漢黨退出了政治舞臺后,西人黨又分裂為老論派和少論派。十七世紀后期第十九代國王肅宗即位后,南人黨依附著張禧嬪得勢。張禧嬪為了推翻仁顯王后閔氏的勢力,積極與清朝合作,鏟除掉了提出北伐論的反清大臣宋時烈,大清與朝鮮的關系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清朝拒絕冊封張禧嬪之子為世子,因此兩國關系又有了惡化。 到了十八世紀中葉的朝鮮第二十一代國王英祖時期,親清的南人黨被英祖國王掃除。然而,由于明朝滅亡已經超過百年,英祖從國家大局考慮,向清朝妥協。不過,伴隨著反清思想產生的,是朝鮮人逐漸把大清與中國劃上了等號,反清之風演變成了反華之風。 與日本
朝鮮被倭寇騷擾歷史由來以久。在高麗王朝末年已經有之。太祖大王開國以來,國內政局較高麗末年為穩(wěn)定,李氏朝廷得以通過各種手段試圖消除倭寇的危害。首先,采取外交手段。太祖李成桂先后與日本大內氏和足利氏進行外交交涉。其二,通過通過武力。一方面朝鮮加強海岸的防御力量,武力抗擊倭寇的入侵﹔另一方面,李成桂一度發(fā)兵攻打倭寇的巢穴。這也只是治標之策。第三,使用招撫、懷柔手段,收留向化的倭人,授予官職予以籠絡。第四,允許一定范圍內與倭人貿易,允許倭人在朝鮮近海捕撈,試圖緩和倭患。 萬歷二十年(1592),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朝派兵援助。在明朝援助下戰(zhàn)勝了日本侵略軍。事后與日本斷交,至萬歷三十七年(1609)才恢復外交關系。近代以來,光緒元年(1875),日本發(fā)動“云揚號事件”。但清朝不愿為朝鮮“炮擊日艦”負責,忙于應付沙俄,列強急于打開朝鮮大門,朝鮮被孤立。光緒二年(1876)日本迫使朝鮮簽訂了《江華島條約》。日本取得一系列經濟權益。光緒二十年(1894)為了與中國爭奪朝鮮的宗主權爆發(fā)了甲午戰(zhàn)爭。由于清軍戰(zhàn)敗,翌年簽署《馬關條約》,朝鮮停止和清朝的藩屬關系。為遏制日本,明成皇后試圖拉攏俄國成為日本的絆腳石。光緒二十一年(1895),明成皇后在景福宮玉壺樓被日本右翼暗殺并焚尸,史稱“乙未事變”。日本駐朝鮮全權公使三浦梧樓被認為是乙未事變的主導者。 社會
由于歷史緣故,朝鮮半島深受佛教和儒學的影響。朝鮮族重視“長幼尊卑”,孝順父母、尊師重道和孝敬長輩是為人的原則。晚輩對長輩說話時必須使用敬語,對自己年齡稍大的也應如此,以示有禮。 朝鮮的傳統服飾是韓服。韓服有著直線和曲線相結合的線條美,在色彩搭配上講究陰陽五行,天地人和。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小孩子的韓服一般采用7種顏色,為的是讓小孩憧憬絢麗的生活和防止鬼神的接近,無病長壽。
男士傳統韓服由冠帽(黑笠)、哲高里(男士上衣)、背子(穿在上衣外邊的坎肩)、馬褂子(穿在哲高里外面的防寒服)、巴吉(褲子)、都魯瑪吉(外出時穿在短衣和褲子外面的外套)和足衣(襪子)組成。女士傳統韓服由哲高里(女士上衣)、領子(由動襟和領邊組成)、高琳(前衣襟上縫有的長帶,垂落在長裙前面用作上衣扣,也有裝飾作用)、契瑪(裙子)、紋樣、和繡花鞋組成。根據生活風俗和用途分類,韓服可以分為婚禮服、節(jié)日服、花甲服、周歲服等。 世系
廟號 | 宗主國賜謚 | 朝鮮國加謚 | 大韓帝國帝謚 | 史稱 | 名諱 | 在位時間 | | | | | | | |
朝鮮太祖追尊 | | | | | | | |
穆祖 | - | 仁文圣穆 | - | 朝鮮穆祖 | | - | | | | | | | |
翼祖 | - | 康惠圣翼 | - | | | - | | | | | | | |
| - | 恭毅圣度 | - | 朝鮮度祖 | | - | | | | | | | |
桓祖 | - | 淵武圣桓 | - | 朝鮮桓祖 | 李子春(蒙古諱吾魯思不花) | - | | | | | | | |
明屬時期(1392-1637) | | | | | | | |
太祖 | 康獻 | 至仁啟運圣文神武 | 高 | 朝鮮太祖 | 李成桂 | 1392-1398 | | | | | | | |
定宗 | 恭靖 | 懿文莊武溫仁順孝 | - | 朝鮮定宗 | 李芳果 | 1398-1400 (權知朝鮮國事) | | | | | | | |
太宗 | 恭定 | 圣德神功文武光孝 | - | 朝鮮太宗 | 李芳遠 | 1400-1401 (權知朝鮮國事) | | | | | | | |
1401-1418 (朝鮮國王) | | | | | | | |
世宗 | 莊憲 | 英文睿武仁圣明孝 | - | 朝鮮世宗 | 李祹 | 1418-1450 | | | | | | | |
文宗 | 恭順 | 欽明仁肅光文圣孝 | - | 朝鮮文宗 | 李珦 | 1450-1452 | | | | | | | |
端宗 | 恭懿 | 溫文純定安莊景順敦孝 | - | 朝鮮端宗 | 李弘暐 | 1452-1455 | | | | | | | |
世祖 | 惠莊 | 承天體道烈文英武 | - | 朝鮮世祖 | 李瑈 | 1455-1468 | | | | | | | |
睿宗 | 襄悼 | 欽文圣武懿仁昭孝 | - | 朝鮮睿宗 | 李晄 | 1468-1469 | | | | | | | |
德宗 | 懷簡 | 宣肅恭顯溫文懿敬 | - | 朝鮮德宗 | 李暲 | 成宗追尊 | | | | | | | |
成宗 | 康靖 | 仁文憲武欽圣恭孝 | - | 朝鮮成宗 | 李娎 | 1469-1494 | | | | | | | |
- | - | - | - | 燕山君 (被廢) | 李? | 1494-1506 | | | | | | | |
中宗 | 恭僖 | 徽文昭武欽仁誠孝 | - | 朝鮮中宗 | 李懌 | 1506-1544 | | | | | | | |
仁宗 | 榮靖 | 獻文懿武章肅欽孝 | - | 朝鮮仁宗 | 李峼 | 1544-1545 | | | | | | | |
明宗 | 恭憲 | 獻毅昭文光肅敬孝 | - | 朝鮮明宗 | 李峘 | 1545-1567 | | | | | | | |
宣祖 | 昭敬 | 顯文毅武圣睿達孝 | - | 朝鮮宣祖 | 李昖 | 1567-1608 | | | | | | | |
- | - | - | - | 光海君 (被廢) | 李琿 | 1608-1623 | | | | | | | |
元宗 | 恭良 | 仁憲靖穆章孝敬德 | - | 朝鮮元宗 | 李琈 | 仁祖追尊 | | | | | | | |
仁祖 | 莊穆 | 憲文烈武明肅純孝 | - | 朝鮮仁祖 | 李倧 | 1623-1637 | | | | | | | |
清屬時期(1637-1897) | | | | | | | |
仁祖 | 莊穆 | 憲文烈武明肅純孝 | - | 朝鮮仁祖 | 李倧 | 1637-1649 | | | | | | | |
孝宗 | 忠宣 | 宣文章武神圣顯仁 | - | 朝鮮孝宗 | 李淏 | 1649-1659 | | | | | | | |
顯宗 | 莊恪 | 純文肅武敬仁彰孝 | - | 朝鮮顯宗 | 李棩 | 1659-1674 | | | | | | | |
肅宗 | 僖順 | 章文憲武敬明元孝 | - | 朝鮮肅宗 | 李焞 | 1674-1720 | | | | | | | |
景宗 | 恪恭 | 德文翼武純仁宣孝 | - | 朝鮮景宗 | 李昀 | 1720-1724 | | | | | | | |
英祖 | 莊順 | 翼文宣武熙敬顯孝 | - | 朝鮮英祖 | 李昑 | 1724-1776 | | | | | | | |
真宗 | 恪愍 | 溫良睿明哲文孝章 | 昭 | 朝鮮真宗 | 李緈 | 正祖追尊 | | | | | | | |
莊祖 | | 神文桓武莊獻廣孝 | 懿 | 朝鮮莊祖 | 李愃 | 高宗追尊 | | | | | | | |
正祖 | 恭宣 | 文成武烈圣仁莊孝 | 宣 | 朝鮮正祖 | 李祘 | 1776-1800 | | | | | | | |
純祖 | 宣恪 | 文安武靖憲敬成孝 | 肅 | 朝鮮純祖 | 李玜 | 1800-1834 | | | | | | | |
文祖 | 康穆 | 敦文顯武仁懿孝明 | 翼 | 朝鮮翼宗 | 李旲 | 憲宗追尊 | | | | | | | |
憲宗 | 莊肅 | 經文緯武明仁哲孝 | 成 | 朝鮮憲宗 | 李奐 | 1834-1849 | | | | | | | |
哲宗 | 忠敬 | 文顯武成獻仁英孝 | 章 | 朝鮮哲宗 | 李昪 | 1849-1863 | | | | | | | |
- | - | - | - | - | 李熙 | 1863-1895 (朝鮮國王) | | | | | | | |
1895-1897 (朝鮮大君主) | | | | | | | |
注:朝鮮君主生前稱為“國王”,逝世后謚號為“大王”。1895年1月7日,朝鮮君主改稱“大君主”。 | | | | | | | |
大韓帝國(1897-1910) | | | | | | | |
高宗 | 文憲武章仁翼貞孝太 | 朝鮮高宗 | 李熙 | 1897-1907 | | | | | | | |
純宗 | 文溫武寧敦仁誠敬孝 | 朝鮮純宗 | 李坧 | 1907-1910 |
注:1897年10月12日,高宗稱帝,國號大韓帝國,追謚太祖大王和七代先祖。1910年8月22日,《日韓合并條約》簽訂,大韓帝國滅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