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作
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一徑入松雪,數(shù)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閣供人看。吟罷拂衣去,鐘聲云外殘。
【有感六首(其一、其三)】
誤喜殘胡滅,那知患更長。黃云新戰(zhàn)路,白骨舊沙場。
聞道單于使,年來入國頻。圣朝思息戰(zhàn),異域請和親。 天涯十載無窮恨,老淚燈前語罷垂。明發(fā)又為千里別,相思應(yīng)盡一生期。
平蕪古堞暮蕭條,歸思憑高黯未消。京口寒煙鴉外滅,歷陽秋色雁邊遙。 清江木落長疑雨,暗浦風(fēng)多欲上潮。惆悵此時頻極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吾聞天臺華頂連石橋,石橋巉絕橫煙霄。下有滄溟萬折之波濤,上有赤城千丈之霞標(biāo)。 峰懸蹬斷杳莫測,中有石屏古仙客。吟窺混沌愁天公,醉飲扶桑泣龍伯。 適來何事游人間?飄飖八極尋名山。三花樹下一相見,笑我蕭颯風(fēng)沙顏。
手持玉杯酌我酒,付我新詩五百首。共結(jié)天邊汗漫游,重論方外云霞友。
海內(nèi)詩名今數(shù)誰?群賢雜沓爭相推。胸襟浩蕩氣蕭爽,豁如洞庭笠澤月。
寒空萬里云開時,人生聚散何超忽,愁折瑤華贈君別。君騎白鹿歸仙山。
我亦扁舟向吳越,明日憑高一望君,江花滿眼愁氛氳。天長地闊不可見,空有相思寄海云。
【江行】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離家今幾宿,厭聽棹歌聲。
簡析: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蒹葭蒼茫,這讓想起了《詩經(jīng)·蒹葭》篇中的句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其中對水中伊人的思慕和追尋成了后世詩人心中一個永恒的情節(jié)。因為“道阻且長”,伊人可望不可即,所以才成為永恒。這伊人并不專指情人,也可以是家人、朋友,有時還指皇帝,而更多的時候指的則是詩人心中的理想。只有理想才真正具備這種因可望不可即而成為人們永恒追求的特性。嚴羽對于江邊叢生的蒹葭所造成的蒼茫境界頗為敏感,蒹葭是他詩中的常客,在他的《臨川逢鄭遐之之云夢》中有這樣的句子:“明發(fā)又為千里別,相思應(yīng)盡一生期。洞庭波浪帆開晚,云夢蒹葭鳥去遲”。都是“旅情”,一思家鄉(xiāng)親人,一思旅中好友。然而無論思念的對象如何變化,思念的媒介卻是一如既往,這就是“蒹葭”。而傍晚的“暝色”更為叢叢蒹葭增添了蒼茫之感,也更加突出了詩人心中的茫然和疑問:“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作者并非不知道自己的鄉(xiāng)關(guān)何處,只是因避亂才來到江楚,有家而不能歸比無家可歸更痛苦。 “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古人喜歡用殘斷的意象來傳達心中的無奈和絕望,如“殘月”、“笛聲殘”、“夢斷”、“腸斷”等等。殘雪本是天氣轉(zhuǎn)暖春將至的信息,應(yīng)該是喜訊,可春節(jié)又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詩人卻有家不能歸,不僅不能歸,就連傳書的大雁都斷絕了。詩人的希望和絕望盡在其中了?!靶略聨С鄙币痪?,使我們很容易想起張若虛的“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的痕跡很明顯。但與“殘雪和夢斷”對仗的卻極為工整,于此我們可見詩人的功力。明月與蒹葭一樣,都是蘊含相思的意象,而用明月寄相思在古詩中更為常見和頻繁?!?/span>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為何時?“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乘月而歸,古今幾人?大概沒有吧!如果能夠乘月而歸,那份喜悅也早已把月亮給淹沒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既然雁聲已斷,不能傳書,所以只能許愿與月,托它打探故鄉(xiāng)的消息了。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舟中遠眺,天在水中,水與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樹杪隱隱約約緩緩后退。天無盡,水亦無盡,而行舟又悠悠,這樣的行旅何日是盡頭呢?
“離家今幾宿,厭聽棹歌聲”。離家的日子,詩人是每天都在心頭盤算的。天天盤算著,日子一長也就茫然了,“今幾宿”的疑問,一則說明詩人離家之久,二則表明詩人心中盤算著回家的次數(shù)之頻。槳聲一如游子心中的離家悲歌,一聲聲、一陣陣,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惆悵此時頻極目,江南江北路迢迢”(嚴羽《和上官偉長蕪城晚眺》)。雖然棹歌已聽厭,但回家的路卻“迢迢”;縱然厭聽,但還是得遙遙無期的聽下去。
人生,注定是一次永無歸途的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