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shù),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規(guī)格,音韻有一定規(guī)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
格律詩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格律詩是唐以后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shù),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規(guī)格,音韻有一定規(guī)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
基本介紹 格律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形式有一定規(guī)格,音韻有一定規(guī)律,倘有變化,需按一定規(guī)則。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即所謂近體詩。詞、曲也可稱為格律詩。
這種古老和傳統(tǒng)的詩體,結(jié)構嚴謹,字數(shù)、行數(shù)、 平仄 或輕重音、用韻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數(shù)是一定的。如,律詩一般講究平仄和押韻、押韻和對仗。例“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格律詩。如中國的近體詩(絕句、律詩)、西方的十四行詩、 五行打油詩 、四行詩、 西班牙 的八行詩、意大利的 三行詩 以及日本俳句等。
歷史源流
產(chǎn)生 南齊 永明年間,“聲律說”盛行,詩歌創(chuàng)作都注意音調(diào)和諧。這樣,“ 永明體 ”的新詩體逐漸形成。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產(chǎn)生的開端。這時期比較著名的 詩人是 謝朓 (464左右--499)。謝 朓 以山水詩著名,詩風清新流麗。他的 新體詩 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定形 詩歌發(fā)展到唐代,迎來了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里,留下了近五萬首詩,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約五、六十個。
初唐四杰 是唐詩開創(chuàng)時期的主要詩人。這四杰分別是王勃(649--676)、 楊炯 (650--693)、 盧照鄰 (637--689)、 駱賓王 (646--684)。他們的詩雖然因襲了齊、梁風氣,但詩歌題材在他們手中得以擴大,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 陳子昂 (661--702)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 漢魏風骨 ”。《 感遇詩 》38首,即是他具有鮮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成熟 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xiàn)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 孟浩然 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 邊塞詩人 ,他們中的 高適 和 岑參 取得成就最高, 王昌齡 、 李頎 、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用樂府舊題抒寫戰(zhàn)士思念家鄉(xiāng)、立功求勝的心情,他的《從軍行》、《出塞》歷來被推為邊塞詩的名作。李頎的邊塞詩數(shù)量不多,成就卻很突出,《古意》一首、《 古從軍行 》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煥是年輩較老的邊塞詩人,一首《 涼州詞 》寫盡了遠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鸛雀樓》詩意高遠,富于啟示性。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xù)。這時期的作品以表現(xiàn)社會動蕩、人民痛苦為主流。 白居易 是中唐時期最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繼承并發(fā)展了《 詩經(jīng) 》和 漢樂府 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從文學理論上和創(chuàng)作上掀起了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 新樂府運動 。 元稹 、 張籍 、 王建 都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詩人。元 稹 (779--831)的主要作品是樂府古題19首和新樂府12首。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從形式來說,元詩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易懂是他們共同的特色,這是源于他們文學觀點的一致。張籍和王建雖無明確的文學主張,但他們以豐富的創(chuàng)作成為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同情農(nóng)民疾苦是張籍 樂府詩 的主題,以《 野老歌 》最為著名。風格與上述幾人十分相近的李紳詩作雖不多,但《憫農(nóng)》詩二首卻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讀者。 除新樂府運動之外,這一時期還另有一派詩人,這就是韓愈、 孟郊 、 李賀 等人。他們的詩歌藝術 比之白居易另有創(chuàng)造,自成一家。韓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詩,把新的 語言風格、章法技巧帶入了詩壇,擴大了詩的表現(xiàn)領域,但同時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追求險怪的風氣。孟郊(751--814)與 賈島 (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險,苦思錘煉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劉禹錫 (772--842)是一位有意創(chuàng)作 民歌 的詩人,他的許多《竹枝詞》描寫真實,很受人們喜愛。此外,他的律詩和絕句也很有名。 柳宗元 (773--819)的詩如他的散文一樣,多抒發(fā)個人的悲憤和抑郁。他的山水詩情致婉轉(zhuǎn),描繪簡潔,處處顯示出他清峻高潔的個性,如《 江雪 》就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李賀(790--816)在詩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擁有中唐獨樹一幟之風格,開辟了奇崛幽峭、濃麗凄清的浪漫主義新天地。《 蘇小小墓 》、《夢天》等都是充分體現(xiàn)他的獨特風格之作。 李商隱(813--858)以愛情詩見長。他的七律學 杜甫 ,用典精巧,對偶工整,如《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絕句也十分有功力,《 夜雨寄北 》、《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后期,出現(xiàn)了一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 皮日休 、 聶夷中 、 杜荀鶴 。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弊。 詩發(fā)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 關系疏遠。 最能體現(xiàn)宋詩特色的是 蘇軾 和 黃庭堅 (1045--1105)的詩。黃庭堅詩風奇特拗崛,在當時影響廣于蘇軾,他與 陳師道 一起開創(chuàng)了宋代影響最大的“ 江西詩派 ”。宋初的 梅堯臣 (1002--1060)、 蘇舜欽 (1008--1048)并稱“ 蘇梅 ”,為奠定宋詩基礎之人。 歐陽修 、 王安石 (1021--1086)的詩對掃蕩 西昆體 的浮艷之風起過很大作用。國難深重的 南宋 時期,詩作常充滿憂郁、激憤之情。 陸游 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與他同時的還有以“田園雜興”詩而出名的 范成大 (1126--1193)和以寫景說理而自具面目的 楊萬里 (1124--1206)。 文天祥 (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個大詩人,高揚著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 過零丁洋 》是他的代表作。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杰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xiàn)。
改革 清代詩詞流派眾多,但大多數(shù)作家 均未擺脫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套子,難有超出前人之處。清末 龔自珍 (1792--1841)以其先進的思想,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沉寂,領近代文學史風氣之先。他的詩常著眼于社會、歷史和政治的觀點來揭露現(xiàn)實,使詩成為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工具。后來的 黃遵憲 (1848--1905)、 康有為 (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等 新詩派 更是將詩歌直接用做資產(chǎn)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載體。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誕生了。1917年胡適(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白話詩8首,并提出“ 詩體大解放 ”的主張,倡導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的“胡適之體”詩。在新詩誕生過程中, 劉半農(nóng) 、 劉大白 、 康白情 、俞平伯是創(chuàng)作主力。經(jīng)過他們的努力,新詩形成了沒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韻,不講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質(zhì)樸,以白話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詩集有:胡適的《嘗試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兒》和郭沫若的《女神》。
創(chuàng)作背景 經(jīng)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 新格律詩 、象征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tài)。 提倡格律詩的是 新月派 。聞一多(1899--1946)為格律詩理論做出了很大貢獻。為建設新格律詩,聞一多提出建設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并為此進行了艱苦的創(chuàng)作實踐。聞一多有兩部詩集《紅燭》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愛國主義情感貫穿始終。此外,他的詩還表現(xiàn)了“五四”時期積極向上,進取追求的精神風貌。他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是浪漫主義的。他常選擇 某一形象來托物寄情。他善用貼切的比喻以增強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他的詩具有他所提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這一特點對整個 格律派 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 徐志摩(1896--1931)是 新月社 的另一重要詩人。他的詩主要表達對光明的追求、對理想的希冀、對現(xiàn)實的不滿。表現(xiàn)個性解放、追求愛情的詩在徐志摩的創(chuàng)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詩風婉約,文字清爽、明凈,感情渲染濃烈、真摯,氣氛柔婉、輕盈,表現(xiàn)手法講究而多變。他的詩多收于《 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云游》等詩集中 。
形成過程 格律詩是在 南朝 永明體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隨著“ 四聲八病 ”和“ 永明聲律論 ”的傳播,人們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端,將其整理修改,出現(xiàn)了更為簡便“粘對律”,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詩的定型是由 宋之問 、 沈全期 于 唐高宗 及武后時期完成的,他們不僅提倡詩歌應講究聲律和對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規(guī)律,即一聯(lián)的對句要與出句相對,下一聯(lián)的出句與上一聯(lián)的對句要相粘,并把這個規(guī)律貫穿全篇。 后來經(jīng)沈全期、宋之問、 杜審言 、 李嶠 把這中規(guī)律運用于七言歌體中,最終在 唐中宗 景龍年間形成了七言律詩的定型。
結(jié)構特點 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長于八句叫 長律 ,也叫排律。 各句字數(shù)相等。(五言或七言)
也稱近體詩
1.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長于八句叫長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數(shù)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韻到底,必需押平聲韻。(a,押平聲韻,近體詩不能押仄聲韻。b,偶句必韻,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奇句不韻。c,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格,不入韻為變格。 五律 以首句不入韻為正格,入韻為變格。) 4.中間兩兩對仗(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四聯(lián)中,指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一般情況下,頸聯(lián)要求工對,頷聯(lián)可以為寬對。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不要四聯(lián)全對仗。還有一種變體是首聯(lián)對仗,頷聯(lián)不對仗,這叫 偷春格 ) 5.合乎平仄(即必須按律詩平仄格律)
6.也稱近體詩
平仄介紹 平仄就是聲調(diào)。古代四聲為 平上去入 ,現(xiàn)代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代的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F(xiàn)代的平,就是陰平和陽平,仄就是上聲和去聲。 古代的入聲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不存在了,分散到現(xiàn)代的四聲中去了,但在一些地方方言中還存在入聲,所以寫格律詩用舊韻時一定要考慮 入聲字 。
基本句型 現(xiàn)分別以大A小a大B小b來表示?,F(xiàn)把四種句型寫出來,分別以-表示平聲以|表示仄聲,以+表示可平可仄。下面講 一三五不論 二四六分明時會用到。 加上括號里兩個平仄就是七言,去掉括號里兩個平仄就是五言。
粘對 對:每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平仄類型相反,就叫對。
粘:上聯(lián)的對句和下聯(lián)的出句平仄類型相同,就叫粘。
一三五七都是出句,二四六八都是對句
二四六八是對句,那么三五七就是粘
所以根據(jù) 粘對 的規(guī)律,格律詩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可以分成四種類型,也就是四種形式。即: 七言平起平收,五言則為 仄起平收 ,起指首句第二個字,收指首句最后一個字。 (1)出A,(--)|||?。。?/span>
(2)對B,(||)--||—對――首聯(lián)
(3)出b,(||)---||粘
(4)對A,(--)|||?。。瓕ΘD―頷聯(lián)
(5)出a,(--)||--|粘
(6)對B,(||)--||-對――頸聯(lián)
(7)出b,(||)---||粘
(8)對A,(--)|||?。。瓕ΘD―尾聯(lián)
把第一句大A句型換成小a句型,其余不變,就成了另一種格式,七言叫平起仄收,五言稱仄起仄收。
七言仄起平收式,五言為平起平收式
〈1〉出B,(||)--||-出
〈2〉對A,(--)|||?。。瓕ΘD―首聯(lián)
〈3〉出a,(--)||--|粘
〈4〉對B,(||)--||-對――頷聯(lián)
〈5〉出B,(||)--||-粘
〈6〉對A,(--)|||?。。瓕ΘD―頸聯(lián)
〈7〉出a,(--)||--|粘
〈8〉對B,(||)--||-對――尾聯(lián)
把第一句大B句型換成小b句型,其余不變,就是別一種格式,七方叫仄起仄收,五言叫平起仄收。也不再打出來了。
押韻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也不全是。一句中除了韻字,只有一個平聲,即犯孤平,(一般指大B句型)犯孤平為詩家大忌。
去前兩個平仄就是五言的格式,不論的地方仍是上面所標+的地方。
拗救 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就叫“拗”。出現(xiàn)了拗字,可在本句或在對句適當?shù)奈恢?,將一個仄聲改為平聲,以示挽救,叫“救”
下面具體講一下各類句型的拗救:
b,型句拗救
在五言中,三字拗四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六字救
B型句拗救
在五言中,一字拗三字救
在七言中,三字拗五字救
a型句拗救
〔1〕在五言中,三字拗,對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字拗,對句五字救
此種拗救亦可以拗而不救
〔2〕在五言中,四字拗,對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六字拗,對句五字救
此為大拗,必救
〔3〕在五言中,三四字同時拗,對句三字救
在七言中,五六字同時拗,對句五字救
此為特拗,必救
〔4〕雙救
即在上句小a句型里出現(xiàn)拗字,在對句大B句型里也出現(xiàn)拗字,B句型中的救字
可以雙救它們
A句型不存在拗救
對仗 對仗的基礎是詞性。詞性分為11類。即:名,動,形,量,代,(此為實詞)副,介,連,助,嘆(此為虛詞)
對仗即實對實(名對名,動對動,形對形,數(shù)對數(shù),代對代等)虛對虛(副對副,介對介,連對連,助對助等)
另: 重疊詞 對重疊詞,聯(lián)綿詞對聯(lián)綿詞(即聯(lián)合詞,二字不能拆開,如差參,葡萄,蜘蛛。)聯(lián)綿詞多為雙聲,疊韻,或即雙聲又疊韻,如輾轉(zhuǎn)。 名詞:事物的名稱
動詞:動作的名稱
形容詞:表示性質(zhì),狀態(tài)的詞,如大小,紅綠
數(shù)詞:表示數(shù)量的詞
代詞:即代名詞
副詞:在動詞和形容詞前表示程度,范圍,肯定,否定的詞
介詞:起介紹作用的詞,不能單獨用,必須組成介詞結(jié)構才能做句子成份,如,向前走的向,于,為,與等
連詞:起連接作用。如,而,以,則,且
結(jié)構助詞,的地得(而以)
語氣助詞,啊,呀,嗎等(矣,哉,也,呼)
嘆詞:啊,唉,獨立于句子之外,單獨做句子
另外還要注意 詞類活用 ?;钣玫淖忠曰钣脮r的詞性為準,還有多音多義字,還有一字同時有幾種詞性的,要根據(jù)場合來分了 主語為名詞代詞,謂語為動詞形容詞,賓語為名詞代詞
名詞前面加的字語加定語
形動詞前面加的字詞叫狀語
動形詞后面加的字詞叫補語
名+動=主謂詞組
動+名代=動賓詞組
狀+動=偏正詞組
動形+補=后補詞組
等等不一一敘述了
律詩的對仗不但要求詞性相對,還要求上下句中組成的句子結(jié)構相一致。即,主謂詞組對主謂詞組,聯(lián)合詞對聯(lián)合詞組,偏正詞組對偏正詞組,動(介)賓詞組對動(介)賓詞組,動(形)補詞組對動(形)補詞組。
寬對和工對 (一)工對,即工整的對仗。古人把名詞細分成以下幾類,并要求同類名詞相對
天文(日風星雨等)
地理(山村湖海等)
宮室(樓堂府庫等)
器物(刀劍杯盤等)
服飾(衣巾布帛等)
飲食(茶飯糧油等)
文具(紙筆琴棋等)
文學(詩書文字等)
植物(草木花絮等)
動物(鳥獸蟲魚等)
形體(身心魂魄等)
人事(道德才情等)
人倫(父子姑舅等)
1.天文(日風星雨等)
2.時令(春秋曉夜等)
3.地理(山村湖海等)
4.宮室(樓堂府庫等)
5.器物(刀劍杯盤等)
6.服飾(衣巾布帛等)
7.飲食(茶飯糧油等)
8.文具(紙筆琴棋等)
9.文學(詩書文字等)
10.植物(草木花絮等)
11.動物(鳥獸蟲魚等)
12.形體(身心魂魄等)
13.人事(道德才情等)
14.人倫(父子姑舅等)
(二)名詞相相對還要注意
1.方位名詞自成一類,如東西上下等
2.干支詞自成一類,如甲乙子丑等
3.專名只能對專名,如人名對人名,國名對國名,朝代名對朝代名
(三)其它:
數(shù)目詞要跟數(shù)目詞相對
代詞要跟代詞相對
1.自動詞常跟形容詞相對
2.顏色詞要跟顏色詞相對
3.聯(lián)綿詞要跟聯(lián)綿詞相對
4.數(shù)目詞要跟數(shù)目詞相對
5.代詞要跟代詞相對
(四)此外,以下幾種情況也算工對
工對,既工整的對仗。簡單地說,凡同類詞(指天文類,時令類的類)相對,即為工對。說細點,凡詞類(所指同上)相同,平仄相反,同字又不重復,無論在詞匯意義或語法結(jié)構上都對的非常工整的,就叫工對。這是 律詩對仗 的標準類型。名詞既然分為若干小類,同一小類的詞相對,自然算是工對。 (五)此外,以下幾種情況也算工對。
1.有些詞雖不同類,但是兩種事物經(jīng)常并提,如天地,詩酒,花鳥,人物,兵馬,金玉,金石等經(jīng)常在上下句中相對,也算工對
2.句中同類自而又與下句異類相對的,也叫工對,如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山河和草木
3.反義詞相為對仗的應算工對。如 李白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中的曉和宵。但是,同義詞相對卻似工而實拙。因為“反對為優(yōu),正對為劣”,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相對叫合掌,或合盤 除了工對還有鄰對和寬對。對仗再寬一點就是半對半不對
(六)對仗的方法又分幾種:
按作者命意的正反分為正對和反對
按語句組合的狀況,分為雙名對,隔句對,當句對和 流水對 從用詞的角度看,又有借對和連珠對
1.按作者命意的正反分為正對和反對
2.按語句組合的狀況,分為雙名對,隔句對,當句對和流水對
3.從用詞的角度看,又有借對和連珠對
(七)再簡單說一下絕句。絕就是截,截就是去掉的意思。
截前:平仄:首句不入韻。對仗:一二句對仗
截后:平仄: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對仗:三四句對仗
截中:平仄: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對仗:全不對仗
截兩頭:平仄:首句不入韻。對仗:兩兩對仗
1.截前:平仄:首句不入韻。對仗:一二句對仗
2.截后:平仄: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對仗:三四句對仗
3.截中:平仄: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對仗:全不對仗
4.截兩頭:平仄:首句不入韻。對仗:兩兩對仗
(一般第三種常見第四種不常見)
闡釋對義 1.
鄰對
如。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中的蓬對雁字
鄰對是介于工對和寬對之間的一種對仗,雖然比起工對來稍遜一籌,但還算是近于工整的對仗
2.
寬對
寬對只要詞性相同,就可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這是對仗的普通情況,對仗主要出于自然,如果有天然佳句,即使字面對仗不工,也無損毫末。
如。日斜江山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日斜與草綠,孤帆與萬里。然無害其為佳句。
對仗更寬一點的,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一般用在律詩的首聯(lián)。
3.
正對
反對。出句和對句所表達的,是相反的兩項內(nèi)容,
如:妙質(zhì)不為平世傳,微言唯有故人知
4.
雙句對
5.
隔句對
如: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流在十三弦
6.
當句對
如:小院回廊春寂寞。浴鳧飛鷺晚悠悠。
7.
流水對
一般對仗是由意思上完整,結(jié)構上獨立的兩個并列句子構成的,從理論上來說。其地位是可以互換的,互換之句意思不會產(chǎn)生根本的變化。流水則不然。上下句在意義上是互相依存的一個整體?;蛘哂械慕Y(jié)構不能獨主。
如:宜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8.
借對
9.
借音對:一個字有兩個以上的讀音,詩中用的是甲音。但同時借它的乙音或丙音來與另一個字對仗
如:馬驕珠汗落,胡舞白題斜,中的珠音為朱,與白相對。
10.
借義對
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中的尋常對幾度。在古代尋常還表示數(shù)目。八尺為尋,二尋為常。
11.
連珠對
區(qū)別 律詩與絕句
律詩起源于 南北朝 ,成型于唐朝初年,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因為其格律嚴密而得名。一般分為五言和七言兩種,故而又分別被命名為五律和七律。詩體分為四聯(lián),首頷頸尾,每聯(lián)上句為“出句”,下句為“對句”,這就是律詩最基本的結(jié)構。其中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在后詳述),各聯(lián)對句須押韻,首聯(lián)出句可押可不押。 絕句一說為律詩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與押韻較之律詩大體上并無二致,仍為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實際上,絕句成型還要在律詩之早,只是相對于唐時近體絕句平仄較為自由,所以將 唐律 成型之前的絕句稱為“古絕句”,以示與近體絕句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