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戍,是秦代嶺南南??そ谊柨h另一說法。秦始皇滅六國后,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從閩粵贛邊入抵揭?guī)X,公元前214年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平定南越后,在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在南海郡東部沿海的揭?guī)X陽面設(shè)置揭陽戍,“并命史祿”留任“揭?guī)X長”。揭陽戍管轄今粵東潮汕三市、陸豐、梅州,及福建漳州轄區(qū)的云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等一帶地區(qū)。

秦朝在揭?guī)X陽面設(shè)立揭陽戍,顯示了戰(zhàn)略位置的重要。從開鑿靈渠通湘漓,迅速運兵南下,強秦在軍事戰(zhàn)略方面具有卓越遠見。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揭陽戍升格為揭陽縣,即古揭陽,古揭陽縣管轄原揭陽戍范圍,古揭陽是今潮汕地區(qū)最早的建制。今揭陽市屬廣東潮汕地區(qū)的潮汕三市(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之一。

建制沿革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南越后,在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在南海郡東部沿海的揭?guī)X陽面設(shè)置揭陽戍,“并命史祿”留任“揭?guī)X長”。揭陽戍管轄今粵東潮汕三市全境、梅州,及福建漳州轄區(qū)的云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等一帶地區(qū)。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揭陽戍升格為揭陽縣,即古揭陽,古揭陽縣管轄原揭陽戍范圍。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以古揭陽縣境設(shè)置義安郡(今潮汕地區(qū)前身),郡治便設(shè)在海陽縣(今潮安),下轄海陽縣、潮陽縣、海寧縣、綏安縣、義招縣5縣。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以原義安郡境設(shè)置為潮州(今潮汕地區(qū)),州駐義安縣,下轄義安、潮陽、海寧、綏安、義招、程鄉(xiāng)6縣。

北宋廣東潮州析海陽縣置揭陽縣,縣域今榕城區(qū)、揭東區(qū)、揭西縣、豐順縣大部,揭陽縣與海陽縣、潮陽縣同屬潮州管轄,合稱潮州三陽,即宋元“潮州三陽”之一。

明清廣東潮州府縣邑擴容,“潮州三陽”析置為潮州九縣,縣域今榕城區(qū)、揭東區(qū)、揭西縣,揭陽縣與海陽、潮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大埔、豐順,合稱潮州九縣,潮州府共轄9縣,客家民系大埔縣以外的潮汕民系8縣合稱“潮州八邑”,即明清“潮州八邑”之一;

今揭陽市則是1991年汕頭市分置為潮汕三市時原揭陽縣升格的地級市,揭陽市轄榕城區(qū)、揭東區(qū)、揭西縣、惠來縣并代管縣級市普寧。

行政區(qū)劃

揭陽戍管轄今粵東潮汕三市全境、梅州,及福建漳州轄區(qū)的云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等一帶地區(qū)。

地理環(huán)境

揭陽戍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素稱“魚米之鄉(xiāng)”。

軍事戰(zhàn)略

秦朝在嶺南南??そ?guī)X陽面設(shè)立揭陽戍,顯示了戰(zhàn)略位置的重要。從開鑿靈渠通湘漓,迅速運兵南下,強秦在軍事戰(zhàn)略方面具有卓越遠見。

人口民族

百越族,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兩大漢族民系。

政治體制

史祿”留任“揭?guī)X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