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七年(643年)黎陽縣改屬衛(wèi)州。是年在浮丘山巔始鑿石窟造像。此后,開耀、永淳、如意等年間又有續(xù)雕,窟內(nèi)雕佛像990余個,后人稱之“千佛洞”。

正文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xì)顝V后,擁兵十余萬至東郡,留輜重于滑臺,引兵北攻黎陽。徐世盇(懋功)據(jù)黎陽,避其鋒,棄黎陽城以固守倉城。七月李密受東都楊侗之封,放棄與王世充之爭,悉力以對付化及。化及攻倉城屢敗,密偽與和,以痹其眾?;白R計后,大怒,與密大戰(zhàn)于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傲呒Z盡,部下多叛逃,乃敗走魏郡。密還鞏洛,留徐世盇守黎陽。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勸降信后,派人到長安請降。高祖李淵準(zhǔn)魏征奏議,于黎陽設(shè)黎州總管府,轄四州(殷、衛(wèi)、澶、?。?、八縣(黎陽、臨河、內(nèi)黃、湯陰、觀城、頓丘、繁陽、澶水),委徐世盇為黎州總管,封上柱國,萊國公,賜姓李。

北窟洞口高150厘米,闊3米,進(jìn)深170米,穹窿頂,飾有藻井。窟內(nèi)雕有大小佛像120余尊,都已無頭,洞內(nèi)壁上刊有宋代嘉祐年間,明代成化年間題記。這是兩個石窟中最晚的題記。

小山頭的南、北、西三面鑿有很多佛龕,多為唐代造 像。有元、明、清各代題記,均有一定的書法價值。

千佛洞石造像雖大部分殘損,但它還保留著盛唐時期的石刻藝術(shù)作品,是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1963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千佛洞與千佛寺:碧霞宮之北有一突起的小山頭,平頂削壁,高約4米,南北略長,人稱"山上之山"。其西壁并排有兩個石窟,南窟即千佛洞。券形洞口高150厘米,上額刻 "佛國"二字,下面刻有六個巴思巴文,洞高250厘米,穹隆頂,飾有藻井,進(jìn)深3米,窟內(nèi)四壁造像990余個,最高的約2米,最小的只有4厘米,大部分已無頭。

千佛寺與千佛洞緊鄰,寺以千佛洞得名,《河朔訪古錄》載:"千佛寺始建失考。寺內(nèi)有石崖,高丈余,上建閣以祀真武。崖下鑿洞二,并大小佛像身軀,而所謂千佛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