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槭(拉丁學名:Acer kweilinense),是一種雙子葉植物綱、傘形目、槭樹科、槭屬的植物,分布于貴州東南部、廣西東北部。本種與毛花槭A. erianthum Schwer.及兩色槭A. bicolor F., Chun的親緣關系很相近,但本種的葉下面沿主脈被淡黃色長柔毛,小堅果無皺紋,翅張開成鈍角,極易區(qū)別。

中文名

桂林槭

槭樹科 Aceraceae [Cronquist系統(tǒng)]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傳統(tǒng)系統(tǒng)]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薔薇亞綱 Rosidae [Cronquist系統(tǒng)]

無患子目 Sapindales [Cronquist系統(tǒng)]

拉丁學名

Acer kweilinense

槭屬 Acer [Takhtajan系統(tǒng)的槭樹科Aceraceae]

亞屬

槭亞屬 Acer Subgen. Acer

桂林槭 Acer kweilinense

命名者及年代

W. P. Fang et M. Y. Fang

分布區(qū)域

廣西,貴州

小果槭組

形態(tài)特征

桂林槭,落葉喬木,高6-8米。樹皮灰色或灰褐色,平滑。小枝細瘦,圓柱形,無毛;當年生枝綠色或紫綠色,多年生枝淡灰色或灰綠色。葉紙質,外貌橢圓,長5-8厘米,寬7-11厘米,基部截形或近于心臟形,5裂稀于基部具小的裂片,裂片三角狀卵形或長圓卵形,先端尾狀銳尖,邊緣具緊貼的銳尖鋸齒,裂片間凹缺銳尖,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綠色,沿主脈被淡黃色長柔毛,其余部分無毛;主脈在上面顯著,下面凸起,側脈在上面顯著,在下面微顯著;葉柄細瘦,長4-5厘米,被淡黃色長柔毛,近頂端更密。

花雜性,雄花與兩性花同株,生成長4-5厘米的直立的圓錐花序,總花梗長3厘米;萼片5,紫綠色,長圓卵形,長1.5毫米;花瓣5,淡綠白色,長圓形,與萼片等長;雄蕊8;花盤位于雄蕊的外側,無毛,微裂;子房密被淡黃色長柔毛,花柱無毛,長1.5毫米,2裂,柱頭反卷。

翅果嫩時淡紫紅色,成熟時淡黃褐色;小堅果凸起,近于球形,直徑4毫米,翅鐮刀形,寬6-8毫米,連同小堅果長2.3-2.5厘米,張開成鈍角。花期4月,果期9月。

物種區(qū)別

本種與毛花槭A. erianthum Schwer.及兩色槭A. bicolor F., Chun的親緣關系很相近,但本種的葉下面沿主脈被淡黃色長柔毛,小堅果無皺紋,翅張開成鈍角,極易區(qū)別。

分布范圍

生長于海 拔1000-1500米,分布于貴州東南部、廣西東北部。

主要價值

【藥 名】:桂林槭

【拼 音】:GUILINQI

【來 源】:為槭樹科植物桂林槭的根、果。

【功 效】:清熱解毒、祛瘀止痛。

【主 治】:治療肺炎、跌打損傷。

【性味歸經(jīng)】:甘、平。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一15克。

【拉丁名】:原植物桂林槭

【考 證】:始載于《植物分類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