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方孝孺對豫讓的評論,則別有卓見,既深于司馬遷的認識,又無矯枉過正之偏頗。他認為,真正的忠臣烈士應以國家的利益為重,具有改治遠見,敢于犯顏直諫,防患未然;而不應計較個人恩怨,或在禍患發(fā)生之后,憑血氣之勇,懷死名之義,以沽名釣譽。據(jù)實說理,剖析透徹,評論抑揚得體,頗有見地,文章層層深人,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首段提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準則,以為中心論點而提拿全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子未形,保治子未然,仰身全而主安?!边@就是說,真正的忠臣烈士,應當竭盡自已的智謀,向君主提出忠直的勸告和好的方略,把禍患消滅在未形成之時,把動亂的因未消滅在萌芽之時。否則,“不能扶危于未亂之先,而乃捐軀須命于既致之后,釣名沽譽,眩世炫俗?!眲t為君子所不取。
第二段,聯(lián)系豫讓立身事主的言行,加以分析評論。運用故轉故縱手法,先肯定豫讓為智伯報仇,“聲名烈烈,雖愚夫愚婦,莫不知其為忠臣文士也”。然后提出異議:“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意即豫讓的死確乎是忠誠的表現(xiàn),可惜他對待死的方法還存在不忠的成分。何以證之,一是他自我摧殘和自殺的動機是為了自已名垂后世,而不是為國為民————“觀其漆身吞炭,謂其友曰:‘凡吾所為者極難,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二是缺乏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立身事主皆從個人恩怨出發(fā),但求取于等價,而缺乏自我犧牲精神,當趙襄子責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獨死于智伯”時,豫讓則頗為自是地爭辯:“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被谝陨蟽牲c,方孝孺發(fā)出了“讓有余憾”的感慨。方孝孺通過豫讓的言行以窺見其靈魂,認識達于深層而勝過司馬遷一籌,文章貴乎“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這正是《豫讓論》難能可貴之處。
第三段則更深人一層,明確指出:“國士濟國之士也”————國士,是拯救國家的有識之士。用這個尺度來衡量豫讓,即使對把他當作國士的智伯,也算不得竭忠盡智的忠臣,為了闡明這個觀點,作者先以段規(guī)、任章為例,說明他們立身事主,從不考慮個人恩怨,盡管韓康子、魏獻子沒有把他們以“國士待之”,但他們都竭忠盡智,力勸其主,縱智伯之欲“以驕其志”,加速智伯的滅亡。郄疵事智伯,智伯也不曾把他當作國士看待,但他看破韓、魏的險惡用心,便竭力勸諫智伯,不要見利忘乎所以,因小失大。雖然智伯不用其言以至滅亡,而郄疵已奉獻出他的智謀并對智伯進行忠諫,盡了臣子之責而問心無愧。豫讓則恰恰相反,“當智伯請地無厭之日,縱欲荒暴之時”,作為豫讓,他并沒有申明義理,使智伯知所警惕,更沒有反復力諫。倘若真是事君為國,三諫不從,就應提前自死在這一天。智伯雖頑冥不靈,也會被豫讓的誠意所感動,或許能夠醒悟,而有治國長策。然而,在這個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嚴峻時刻,豫讓卻“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觀,坐待成敗”。這不配作國士。智伯敗亡了,卻禁不住一時的血氣沖動,逞匹夫之勇,情愿把自己歸附到刺客一類人之中,文中兩次反詰“何足道哉”,探沉感慨,表明了作者的意向。
行文至此,作者已把自己的觀點和認識,闡述得十分透辟,使讀之者深思而獲啟益。然而豫讓畢竟與厚頗無恥之徒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所以文章結尾指出:“雖然,以國士而論,讓固不足以當之;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讓之罪人也!”這就作到了 抑揚得體,評論公允,而不失之偏頗。這段結尾并非可有可無,而是文章有機的組成部分,而且言簡意賅,“語不多贊”。
此文在結構上采取了層層深入的寫法。開頭先泛論“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并不直接提到豫讓。第二段中把豫讓的言行進行了簡短的概括,并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評價。第三段才是全文的重點,他不但論證了豫讓之死為不足取,而又為其設計了一整套的對智伯進行規(guī)勸的方案,可稱周到之至。結尾時又做了一點補充,這就使得全文渾然一體。[4]
創(chuàng)作背景豫讓,戰(zhàn)國時晉人,先為晉大臣范氏、中行氏的家臣,趙簡子滅范氏、中行氏后,改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趙襄子(趙簡子之子)滅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逃往山中,改名換姓,立誓“我必為報仇”他一次行刺未成功,于是以漆涂身,改變形貌,又吞下炭塊,使聲音變啞。第二次埋伏在橋下行刺趙襄子,仍未成功,被捕,自殺而死。事見《史記·刺客列傳》。這篇文章即是方孝孺對豫讓的評價。[5] [1]
作者簡介
方孝孺(1357年-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里,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浙江臺州府寧??h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后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 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后,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后因拒絕為發(fā)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方孝孺始終不屈。被殺害于南京聚寶門外,時年四十六歲。南明弘光帝時追謚“文正”。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的 散文家,主張作文要“神會于心”,反對模擬剽竊。其代表作品《蝦對》、《指喻》是帶寓言性的散文,比喻生動,哲理透徹,意義深刻,詞鋒犀利,獨樹一幟。今存《遜志齋集》24卷,《方正學先生集》等。
查看更多 參考資料 [1] 豫讓論 · 古詩文網(wǎng) [引用日期2022-03-28][2] 王延棟 . 古文觀止 今注今譯 . 石家莊 : 花山文藝出版社 ,2016-10 . 898 .[3] 朱一清 . 古文觀止鑒賞集評(四) . 合肥 :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6 . 327-333 .[4] 陸新前 . 閱讀訓練十:《刺客列傳》、《豫讓論》 . 南京 :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09[5] 關永禮 . 古文觀止·續(xù)古文觀止鑒賞辭典 . 上海 :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0 . 785-7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