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竹編是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之一。竹編工藝精美,主要是在新昌、富陽、東陽以及嵊州這幾塊地方發(fā)展。浙江竹編工藝制品的樣式和外觀都多種多樣而且很漂亮精致,在制作浙江竹編的過程中主要講究的是精細,它的造型也很別致。浙江竹編主要是以它的編織出的工藝制品很精巧而且它的造型也很優(yōu)美,在色澤度上很古雅而出名的。

中文名

浙江竹編

產地

新昌、富陽、東陽以及嵊州

性質

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品之一

工藝

挑壓、串絲、彈花、插筋等

東陽竹編

浙江東陽式樣美觀,制作精細,造型別致。浙江東陽竹編與木雕并稱“東陽兩朵工藝奇葩”。據(jù)史書記載,浙江竹編起源于東陽,東陽竹編工藝上采用挑壓、串絲、彈花、插筋等方法,其削制的竹蔑薄如紙、細如發(fā),產品精致典雅、玲瓏剔透。生產的籃、盆、盤、盒、壁掛等日用品由于美觀大方、攜帶方便,深受游客青睞。隨著生產的發(fā)展和工藝的創(chuàng)新,東陽竹編從單純的日用品已迅速發(fā)展成為以人物、花果、動物為造型的觀賞陳設品。

新昌竹編

浙江竹編

浙江竹編是新昌縣的民間傳統(tǒng)工藝品,精美的竹編工藝,富陽的竹制工藝品,式樣美觀,制作精細,造型別致。素以編制精巧造型優(yōu)美,色澤古雅而著稱。生產的動物形和盤、籃、臺燈座、花瓶、藍治漆盤、屏風、人物等高、中、低各類具有民族風格的竹制品,很有特色,其中“老壽星”、“孔雀開屏”、“天壇”等傳統(tǒng)題材的作品制作精巧、式樣美觀、形象逼真,在新昌竹編中閃爍著奇異的光彩。

歷史

蘇東坡的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道出了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迥然不同。早在商朝,就有東陽竹編記載。原有專家認為,竹編工藝在兩三千年前。而這次考古,堪稱同類考古發(fā)現(xiàn)之最,竹編工藝因此可能提前2000年左右。

榮譽

作品《孔雀開屏》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受到參觀者的稱頌,而大型竹編《老壽星》則更為精絕,曾榮獲1982年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創(chuàng)新設計一等獎,是我國目前竹編行業(yè)中的一件矚目的珍品。精美的竹編工藝,富陽的竹制工藝品,式樣美觀,制作精細,造型別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的入口處,有一座雙面竹貼屏風——竹石圖,修篁扶疏,奇石點綴,工藝精巧,目睹者無不拍手叫絕。

簡介

東陽竹編歷史悠久,名師輩出,工藝精巧,風格獨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同“東陽木雕”一起堪稱盛開在東陽江畔的一對民間工藝藝術姊妹花,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園地中的一個很有特色的品種。

竹編工藝起源于原始社會。東陽竹編在殷商時代問世,宋代以元宵節(jié)燈著名。東陽竹編的元宵花燈、龍燈和走馬燈之類竹編工藝燈,在宋代已聞名四方。明清時期,竹編技藝發(fā)展迅速,竹編工藝品的藝術性與實用性進一步緊密結合,上至送往京城皇親國戚的“貢品”,下到尋常百姓的家常生活用品,比比皆是。據(jù)清代康熙年間《東陽縣志》記載:“笙竹軟可作細篾器,舊以充貢?!碑敃r的竹編工藝,主要生產門簾、果盒、托籃等產品,其中書箱、香籃還廣泛流行于紹興、諸暨、嵊州、新昌一帶。清朝以前選為貢品,清末民初為盛,早在1915年即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獲獎。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陽竹編枯木逢春,蓬勃發(fā)展,先后獲輕工部優(yōu)質產品、浙江精品、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銀杯獎及金杯獎、中國民間藝術一絕金獎等。

館藏竹編精品現(xiàn)有500余件,200余件展品均為獲獎作品,其中有清末民初竹編狀元馬富進1906年精心制作的《提籃》、國家工藝珍品《九龍壁》和金獎竹編人物《漁翁》等。

隨著市內幾個原大集體竹編企業(yè)的改制解體,一批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跌打滾爬中鍛煉成長的民營竹工藝企業(yè)應運而生。如市東風竹編廠等均為我市竹編企業(yè)的新生排頭兵。它們或以動物器皿細竹編稱長,或以平面中國書畫竹編工藝品著稱,或以江南民俗風情為竹藝精品題材,或以實用竹編工藝品作大批量生產,或采用新工藝制作竹編移影系列產品,或專門生產古代弓箭等健身新產品,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將東陽竹編工藝水平提到一個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圍繞著這些排頭兵轉的,還有一大批分散在各鄉(xiāng)各村、家家戶戶的竹編個體經營戶,他們將東陽竹編工藝產品市場搞得又活又紅火。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2009年,東陽竹編的編織技法現(xiàn)有150多種。竹編工藝品可分為有人物、動物、器皿、仿古品、陳設品、家具、燈具、文具、浴具、花具、裝飾品、竹絲鑲嵌(竹木結合)、竹編書畫藝術品、竹藝園林建筑、竹藝室內外裝飾、竹編墻紙、竹根雕、留青雕等25大類,3000多個花色品種。全市從業(yè)人員6000余人。中國竹工藝大師2名,省工藝美術大師2名,高級工藝美術師4名,中級工藝美術師98名。產品遠銷歐亞美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004年全市竹編工藝品總產值達2億元,出口創(chuàng)匯1.5億元。東陽竹編工藝品,以其高超的技藝、獨特的風格、優(yōu)美的造型、精細的編織、典雅的色彩、欣賞與實用相結合著稱于世。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素以造型優(yōu)美、編織精巧、實用與欣賞兼?zhèn)涠Y名中外,有“中外竹編第一家”之譽;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竹編之鄉(xiāng)”。嵊州竹編首創(chuàng)并形成了模擬動物、竹篾漂白、花筋、藍胎漆四大工藝特色。

模擬動物:竹編藝人把翠竹劈成篾片、蔑絲后,編織出各種神形酷肖、情趣盎然的動物,有的還把竹編動物與傳統(tǒng)的籃、盤、罐巧妙地結合起來?提高實用與欣賞的價值。

竹篾漂白:這種工藝能把竹篾漂白得潔白光亮,用這種篾絲編織的動物產品,不僅增添了動物的真實感,而且美觀大方,素靜雅致。用漂白篾編織的花瓶,更是潔白晶瑩,能和白玉花瓶媲美。

花筋工藝:這種工藝是在篾片上印上各種花紋圖案。印有單層、雙層和多層套色,疏密相間,節(jié)奏均勻.裝飾味濃厚,插在花瓶或果罐的中間及兩端,使產品陡增生氣,典雅別致。

藍胎漆工藝:這是中國一項古老的傳統(tǒng)工藝,這種竹編漆器采用十分考究的涂漆工藝,使產品耐沸水泡,光潔潤亮,宛如瓷器,又比瓷器牢固輕巧。

技藝精品

創(chuàng)品牌,打造精品,已成為新時期竹編工藝品生產的一個亮點。至2005年,在國家級、省、部級工藝美術大展、大賽或博覽會上,東陽竹編工藝品共獲獎項95件,其中金獎以上42件、銀獎18件、銅獎15件、優(yōu)秀獎20件。獲獎成績在全國縣市級竹編同行中遙遙領先。其中何福禮的竹絲白鶴鼎、大象、詠鵝圖、哪吒鬧海等金獎作品,盧光華的大型竹編壁掛《蘭亭序》、百馬圖、威虎圖、蘇東坡前后赤壁賦書法、立體竹編《唐寅山水畫》等金獎作品,徐經彬的千禧龍盤金獎作品,都在各自的工藝領域中達到了出類拔萃的藝術高度,為全國專家、行家和廣大群眾所稱道。其中盧光華的《蘭亭予》、《八駿圖》和何福禮的《八仙竹絲花籃》先后被評為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何福禮在1997年為香港社會服務聯(lián)合會慶祝香港回歸而特制的2500米長的巨型龍燈,由香港特首董建華親手為其點睛開眼,獲當年吉尼斯世界紀錄獎牌。中央電視臺也曾多次報道東陽竹編傳統(tǒng)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