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頭鸚哥魚是棲息于沿岸水域的巖石區(qū)。形成小群魚群。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wǎng)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中文名

卵頭鸚哥魚

二名法

Scarus ovifrons

動物界

鱸形目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鸚嘴魚屬

鸚嘴魚科

拉丁學(xué)名

Scarus ovifrons

亞目

鱸亞目

分布區(qū)域

東海、南海

突額鸚嘴魚

基本資料

俗名:鸚哥 突頭鸚哥

學(xué)名:Scarus?ovifrons

英文名:Knobsnout?parrotfish

中文名:卵頭鸚哥魚?突額鸚嘴魚

科名:Scaridae

科中文名:鸚哥魚科

模式種產(chǎn)地:Tokyo Bay, sw. coast of Japan

瀕危狀態(tài):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分布

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qū),包括中國臺灣及日本。中國臺灣北部、東北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記錄。

棲息

棲息環(huán)境:礁區(qū)、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3?-?35米

形態(tài)特征

體延長而略側(cè)扁。雄魚額部突出,使吻部呈陡直狀;雌魚則略隆起而使頭背部幾成直線。后鼻孔并不明顯的大于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頰鱗3列。胸鰭具15軟條;尾鰭于幼魚時圓形,成體為截形。幼魚體呈黑褐色,體側(cè)及頭部具2-3條白縱紋。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灰藍(lán)色;鱗緣為橙色;頭部為灰綠色;鰓蓋為橙色;各鰭為橙色,后緣為藍(lán)色。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色為藍(lán)綠色;鱗片外緣為黑色;頭為藍(lán)綠色;由上而下漸淺;頜部為黃色;鰭色和IP期相同,但背鰭及胸鰭的前緣為黃色。

其他資料

最大體長:78?cm

有毒魚類:否

經(jīng)濟(jì)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