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尖唇魚為隆頭魚科物種,棲息于礁區(qū)、近海沿岸,分布在印度至太平洋。

中文名

斑點尖唇魚

別名

斑點龍

外文名

Thin-line maori wrasse,Arenatus wrasse,Speckled ma

斑點尖唇魚

隆頭魚科

動物界

分布區(qū)域

東海、南海

鱸形目

尖唇魚屬

拉丁學(xué)名

Oxycheilinus arenatus

脊索動物門

保護(hù)級別

無危

輻鰭魚綱

基本資料

中文名:斑點尖唇魚

俗名:斑點龍 汕散仔 闊嘴郎 斑點鸚鯛

學(xué)名:Oxycheilinus?arenatus

英文名:Thin-line?maori?wrasse,Arenatus?wrasse,Speckled?maori?wrasse

科名:Labridae

科中文名:隆頭魚科

同種異名:Cheilinus?arenatus,?Cheilinus?notophthalmus,?Oxycheilinus?mentalis,?Oxycheilinus?notophthalmus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區(qū),由紅海到馬歇爾群島及薩摩亞,北至中國臺灣海域等。中國臺灣綠島有發(fā)現(xiàn)。

模式種產(chǎn)地:Réunion?I.

瀕危狀態(tài):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huán)境:礁區(qū)、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25?-?46米

最大體長:19?cm

有毒魚類:否

經(jīng)濟(jì)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形態(tài)特征

體延長;頭背面平直。吻長,突出;鼻孔每側(cè)?2個;口中大,前位,略可向前伸出;上下頜各具錐形齒一列,前端各有一對大犬齒;前鰓蓋骨邊緣具距齒,左右鰓膜愈合,不與峽部相逢;體被大形圓鱗。D.?IX,?10;A.?III,?8-11;P.12;幼魚尾鰭圓形,成魚尾鰭內(nèi)凹;腹鰭短而延長。幼魚體白色,頭及體側(cè)散布橘紅斑駁,體側(cè)中央具一暗色縱帶,或斷裂成5-6段。成魚體粉紅至橘紅色,而具淡色斑點或斑駁,體側(cè)中央具一暗色縱帶;背鰭第I-III棘膜具黑斑;尾鰭上下葉緣橙紅色,中央暗色,末緣淡色。[1]

棲所生態(tài)

主要棲息于急陡礁坡的洞穴且軟珊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繁生的水域,深度約在25-46公尺左右。主要以甲殼類、小魚以及小蝦等為食。

漁業(yè)利用

中小型之隆頭魚,以一支釣、延繩釣或潛水鏢魚較有可能捕獲。可被當(dāng)作觀賞魚,亦可食用,但產(chǎn)量較少。是臺灣新紀(jì)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