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華山是中國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的一座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也是中國五岳之一的西岳。它位于秦嶺北麓,占地面積約148平方千米,因“奇險天下第一山”而聞名于世。華山
華山古稱太華山,位于中國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城南,為中華五岳之西岳。華山南依秦嶺,北臨渭水,雄踞關中平原東部,以“奇險天下第一山”聞名于世,也有”華山自古一條路“的說法,景區(qū)占地面積約148平方千米。 名稱由來
華山,殷周時稱西岳,雅稱"太華山"。華山在中國古書中還被稱為“敦物山”。有關華山的記載最早見于《山海經》中,稱其為“鳥獸莫居”的太華之山。關于華山得名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一是形似之緣,《水經注·渭水》中記載華山本意“花山”,因其山形狀如花朵而得名。其二是位置之說,《白虎通義》中記載“西方為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逼淙俏锂a之故,當時的人們認為華山是豐收之山,而“華”在先秦、秦漢時期含有豐收成熟之意。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華山位于陜西省渭南市的華陰市城南5千米處,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交匯處。景區(qū)東臨潼關,西至華縣,南連秦嶺主脈,北臨渭河平原,是扼大西北進出中原的門戶,距離西安市120千米。華山的經緯度范圍為東經 109°57′—110°10′、北緯34°25′—34°36′,總面積148.4平方千米。其中山岳區(qū)136.3平方千米,平原區(qū)11.9平方千米。 氣候
華山位于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地形海拔的影響,華山的氣候呈山地氣候特征,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還有南坡氣溫高于北坡氣溫的特征。華山低山丘陵地區(qū)的年均氣溫為9-14攝氏度,年降水量約600毫米;海拔較高的山地地區(qū)年均氣溫小于8攝氏度,年降水量約800—900毫米。華山北側山腳的華陰站年平均氣溫為13.6攝氏度,該氣溫與華山南側半山腰處的氣溫差不多,南側山腰處的年平均氣溫為11攝氏度。華山風景名勝區(qū)內多雷陣雨、地形性局部暴雨和陣性大風,其山岳區(qū)是多雨和夏季暴雨的中心,在每年9—10月的華山暴雨時期,日降雨量可大于50毫米。暴雨易使華山產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所以每年的暴雨期也是華山風景名勝區(qū)的防汛期。據統(tǒng)計華山累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5%,但由于南坡夏季的云量和降水較多,所以南坡的日照總量少于北坡,南坡的日照百分率為45%,北坡為49%。 地質
華山生成于27億年至23億年前的元古代早期,當時海底火山噴發(fā),一塊完整的巨型花崗石巖體由地殼深部花崗質巖漿上涌冷凝,挺拔而出,成為華山的骨架。在地質構造與演化上,華山處于揚子江板塊與華北板塊,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接合的關鍵部位。華山地區(qū)的地表巖層有華山花崗巖體、沉積地層和太華群變質巖層。華山地區(qū)的地質構造主要包括太華臺拱和渭河斷陷兩個構造單元及與其相關的斷裂和褶皺構造等。華山地區(qū)礦產資源主要產在太古代、元古代變質地層和中生代花崗巖體中。金屬礦產以金、礦為主,非金屬礦產有大理巖、白云巖、片麻巖、石英砂巖及水晶礦和玉石等。 地形地貌
華山山脈屬于秦嶺山系的北支脈,由一塊完整的巨型花崗石巖體構成。在地形上華山呈一個柱狀體,共由五個山峰組成,猶如收攏起來的五指。華山地區(qū)的地貌較為復雜,由于山體在隆升的過程中,長時間受到內動力和外營力的地質作用,使得華山形成“削成而四方”的地貌特征,后在搬運、剝蝕、沉降、堆積等外部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山峰、山嶺、山脊、峽谷等地形。按其成因和形態(tài)可分為涵蓋華山風景名勝區(qū)前山區(qū)的剝蝕斷塊中山地貌、位于華山各峪口前2-3千米處的山前洪積扇裙地貌和位于渭河兩側河漫灘地帶的渭河沖擊平原三大地貌類型。華山也因各種地貌形態(tài)的組合形成群峰拱翠綠的景觀。在華山山岳區(qū)共有133座較大山峰,海拔在1000-3000米不等。 水文
華山風景名勝區(qū)內的河流僅長澗、柳葉二河,皆屬渭河支流,發(fā)源于秦嶺。河流補給主要依賴于天然降水,水系依山勢高低,自南向北注入渭河。柳葉河河道全長30.6千米,流域面積134.9平方千米,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887萬立方米。長澗河河道全長29.4千米,流域面積118.6平方千米,其夾槽段在汛期易發(fā)生洪澇災害。華山峪道因落差大、徑流集中,水力資源豐富,經計算華山五峪水能的理論蘊藏量約為9633.6千瓦。華山地區(qū)的地下水大多埋藏于花崗巖及變質巖的裂隙之中,蓄水條件較差,常以泉水或裂隙水的形式補給地表水,水質優(yōu)良。地下水的水位和蘊藏量由南向北逐漸變深和增大,其中華山的洪積扇中后部的水位為32—57米,中前部的水位一般為20—30米。 生物多樣性
植物
華山地區(qū)的植被覆蓋率為87%,森林面積約為60平方千米。華山在中國植被區(qū)劃上屬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可分為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叢和灌草林、草甸 5 種植被型組。由于山體高差較大,植被呈現出明顯的垂直變化。植物達1200余種,藥用植物達700余種,盛產玉竹、連翹、天麻、黨參等中藥材,以華山為名的中藥材有華山茯苓、華山黃精、華山山藥、華山靈芝等。 動物
華山的脊椎動物達204種,昆蟲1500種,鳥類122種,兩棲爬行類21種,魚類9種。其中國家和省級保護的珍稀動物12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豹、黑鸛、大鴇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黑熊、水獺、中華虎鳳蝶等20種,還有125種藥用動物。 歷史沿革
文化背景
華山作為中國五岳之一,它與東岳、中岳、北岳、南岳一起構成了中國的人文疆域范圍,反映出中國古代的空間格局。華山以其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宗教文化內涵受到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華山系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據清代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藉華山而得名。華夏民族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繁衍成長,而華山處于黃河中下游的中樞地位,所以從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半坡文化,包括藍田猿人,一直到青銅器文化,都在華山周圍。華山在中國遠古黃帝、堯舜時期就已經被認定為天下名山,相傳是一座神仙往來居住的仙山。古人視之為與天界相通的門戶,飛升太虛的路徑。上古時期的山岳崇拜至秦代的民間和帝王掀起的尋仙問道的熱潮,為后世華山成為早期道教修煉名山奠定了基礎。祠廟林立、石室遍布是華山作為道教圣山的特點。 興建歷程
先秦時期
華山在原始社會后期就受到堯舜每五年一次的崇祭,八月巡守,夏、商沿用堯舜時期的制度。夏商周時期的先民曾對華山進行過一番探索,他們對攀登華山的路徑進行了摸索?!?/span>韓非子·外儲說》中記載有關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才得以攀上華山,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攀登華山的技巧?!缎绿茣ぴ紫嗍酪u表》記載楊碩先祖曾為避晉國追殺而隱居華山的仙谷之中。 秦朝時期
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整理了山川祭祀秩序,確立了華山為關中以西第一名山的地位,實行“過則祠”的祭祀方式。
兩漢時期
漢朝沿襲了前朝對山岳的崇拜和求仙延壽的追求。漢武帝正式確立“五岳”制度后,華山西岳的地位得到穩(wěn)固,成為理想的修仙之地。漢武帝最先在華山修建宮觀,在其北麓修建了拜岳壇,敷水東岸修建了集靈宮,俗稱華岳廟、大廟等,后稱為西岳廟,在黃神谷(即今黃甫峪)修建了巨靈神祠。漢宣帝確立了每年定期祭祀西岳華山的制度。西漢末年佛教的傳入刺激了中國傳統(tǒng)道學文化的發(fā)展,中國第一個帶有道教色彩的教團“天師道”也因此產生,促進了華山地區(qū)道教活動的展開。 東漢時期已經有人在華山地區(qū)傳道布教,東漢后期華山祠廟的修建受到重視。兩漢時期修建華山登山道路大多是民間的修建行為,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無法登上華山三峰,華山祠廟的修建只能建于山底。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期華山已經成為道教名山,因此華山也成為當時民眾尋仙訪道,進行修煉的重要場所。東晉時期,山林文化勃興,眾多文人士族隱居華山,促進了華山祠廟建筑的修建。北魏、北周等7位皇帝相繼出資或下旨在華山修建宮觀。這一時期華山攀登道路的探索也基本完成,當時攀登華山只有攀藤援枝,沒有可以腳踩手扶的石階可用。 唐宋元時期
唐朝時期,道教成為國教,由于華山距離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較近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同時華山的道教活動也進入繁盛時期。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淵親到華山祭祀華山神。之后唐玄宗正式冊封華山岳神為金天王,華山作為西岳神山的地位得到官方認可,成為唐王朝的祭祀圣地。在唐朝皇帝的支持下,華山開始建立各種祠廟,其分布從山底向山體擴散,類型大多為道教的宮觀、洞窟、石室等。唐朝時期,文人雅士游山已成為一種風氣,所以華山登山道路修建的新時期。朝廷在華山開設險路,供封禪之用。通過李白、王瀚、韓愈等人的詩詞中可以了解到,唐朝時期人們已經在華山開鑿鋪設了石凹和石階,以供攀登華山手扶腳踏之用。唐朝末年,人們?yōu)楸軕?zhàn)亂而隱居于華山,其中以“三高士”為代表的隱士和以陳摶、丁少微為代表的道士最為著名。 宋朝時期,宋真宗曾親到華山祭祀,加封華山神,當地官員為此修整了蒼龍嶺之下的登山道路,后成為攀登華山的必經之路。宋朝時期還在華山山底新修了太平興國觀、休糧院等祠觀,華山山體上開鑿了碧云洞、黑龍?zhí)?/span>等道洞。
靖康之變后,華山所在地隸屬金國,華山成為金元時期,全真教活動的道場,全真道徒對華山祠廟進行了修整與新建。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全真教道士馬丹陽在華山三峰口附近修建了四仙庵。元代全真教道士賀志真創(chuàng)建了華山全真觀與朝元洞等,其弟子姚道常開鑿了雷神洞。根據南宋文學家周密、元代詩人汪元量等人的詩詞史料中記載可知,金元時期的華山上的鐵?、鐵索數量增多,給人們攀爬華山帶來了方便。 近現代時期
清朝末年,軍閥混戰(zhàn)以致華山的道路建設相對緩慢,期間曾有過幾次較小規(guī)模的整修。馮玉祥曾于公元1929年,修筑了西岳廟至玉泉院的道路。公元1931年,楊虎城將軍帶領眾人開鑿了千尺幢以上的山路,添加了鐵索。1949年6月,人民解放軍路東總隊偵察參謀劉吉堯曾率領10名戰(zhàn)士,由華山東側的黃甫峪懸崖處獨辟一條上山險道,消滅了盤距華山、企圖憑借天險負隅頑抗的國民黨韓子佩殘軍,傳為“智取華山”佳話。 游覽簡史
華山的地質構造與自然風貌吸引了歷史上許多帝王將相、文人騷客以及黎民百姓等人前來。先秦時期人們對華山的觀覽都是在其山下進行,相傳“人文初祖”軒轅皇帝曾屢臨華山。
漢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前往華山祭祀。元延二年(公元前11年)三月漢成帝去汾陰祭祀后土,道經華陰,攀登游覽華山。
魏晉南北朝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曾游覽華山,并在其著作《水經注》中記載了他攀登華山的路線和沿途風貌。據《周書·達奚武傳》記載,公元563年,年過六十的達奚武曾登頂華山求雨。
唐朝時期,華山不僅受到皇室成員的青睞,還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唐朝初年,唐高祖曾數次狩獵并祭祀華山,武則天也曾多次路過并觀賞華山。當時像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王昌齡等文人士大夫都曾游覽過華山并賦詩。 宋元時期,華山是宋朝的邊地,當時如寇準、陸游等文豪均曾游歷華山,并寫下了《詠華山》《游華山寄元裕之》等詩篇。宋代畫家范寬游歷華山諸峰,常于山間駐足觀察,畫出了《溪山行旅途》等畫作。
明清時期,一代名醫(yī)王履在其年近五十的年紀與朋友攀登華山,并寫下了《入華山至西峰記》《南峰記》《東峰記》《玉女峰記》四篇游記。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曾游覽華山,寫下了《游太華日記》。清朝狀元畢沅曾官至陜西巡撫,因關中大旱而于華山祈雨,寫下游記《華岳祈澤記》。清朝末年,芬蘭探險家馬達漢曾攀登游覽華山。 到了近現代,畫家張大千于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登覽華山,并在石下題刻“張善子大千兄弟來游”,留下了20多幅華山字畫。1942年,作家謝冰瑩曾游賞華山,留下了長達萬字的《華山游記》。 景區(qū)布局
華山景區(qū)可分為華麓、華峪、五峰、黃甫峪和仙峪五個景區(qū)。華麓景區(qū)指沿華山北麓、以玉泉院為中心包括華陰市北區(qū)城及西岳廟附近的諸景現所在地。華峪景區(qū)是華山風景區(qū)的主要區(qū)域,是指華山峪口到青柯坪周圍。五峰景區(qū)指華山五座主峰以及五云峰上的景觀。黃甫峪位于華山峪以東,也是華山風景區(qū)的主要區(qū)域,景區(qū)景觀自黃甫峪口向南依次為黑龍譚、窟窿岔、北直崖、巨靈巖等景觀。仙峪景區(qū)位于華山峪以西,是華山風景區(qū)的主要區(qū)域之一。其自然景觀自峪口起依序為古棧道、斜嶺、龜蛇鎖車箱、車箱潭、白羊城、靈虛臺、羊公石室、壺公石室、石門、龍頭溝、蛤蟆溝、白雀寺、河北頭等。
主要景點
華麓景區(qū)
玉泉院
玉泉院又名“玉泉觀”,位于華山峪口,在今華陰市玉泉路的最南端,是華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道教及建筑文化與道教精神的集中所在。玉泉院始建于宋仁宗皇佑年間(公元1049年-公元1051年)是道士賈得升為拜陳摶為師所開鑿的祠堂,因宋太祖賜陳摶號“希夷先生”,故名希夷祠。后于明清時期擴建為祠院,因園內又甘泉涌注,故改名為“玉泉院。玉泉院的建筑多為現代仿古建筑,園內存有眾多碑石題刻,具有文物和欣賞價值。 玉泉院是一座三進三重園林式道教園林,坐北朝南,在其南北中軸線上有山門、二道門、前殿、后殿等主要建筑,園內還有群仙殿、三官殿、無憂亭、希夷洞、圣塔等建筑。前殿是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人字脊,硬山頂式建筑。其正門上方懸有清光緒皇帝的御筆”古松萬年“匾額。后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也是人字脊,硬山頂式建筑。此殿為供奉希夷的祠堂,殿門楣上懸有清慈禧太后的御筆“道崇清妙”匾額,殿門兩側掛有清光緒年間制作的木質對聯一副。前殿與后殿之間的東西廂房,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
西岳廟
西岳廟又稱“華岳廟”,位于華山以南的7.5千米處,在今華陰城以東2.5千米處,是歷代封建帝王祭祀華岳神靈的禮儀性建筑群。西岳廟始建于漢代,其前身為漢武帝建造的集靈宮,明清時期改為“西岳廟”。歷代對其都有擴建和修葺,清乾隆四十二年,仿照北京故宮的建筑格局對其進行修葺。因此西岳廟又被稱為陜西的小故宮。
西岳廟的整體布局為宮苑重城式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518米,東西寬210米,整體面積為186畝。其外廓城南面有一座附加城即甕城,使得外城平面呈“曰”字形。外廓城內有內城,內城大致居于廟園的中心部位,廟宇的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內城中。西岳廟的主體建筑為灝靈殿,位于內城的第三院落中,居于西岳廟的中軸線上。西岳廟內存有的古建筑都屬于明清遺物。1988年,西岳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臺觀
云臺觀為英語玉泉院以北約一千米處,今華山中學內。云臺觀始建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因聽聞道士焦道廣在云臺峰修煉有成,故修此道觀,以求問道。后歷代對其進行了修葺與擴建,明朝時期,關中發(fā)生大地震,云臺觀建筑盡毀。清朝時期對其進行了修復,知縣姚運改建云臺觀為”云臺書院“,于是云臺觀的祠觀性質得到了改變,從此這里便成為華陰縣的學府。近代解放前名為”云臺中學“,解放后改為”華山中學“。云臺觀的院墻為正方形,建有三門。觀內建筑以三清殿為中心,后置玉皇、西岳兩座大殿,東側有北斗宮、云臺館、陳師庵等建筑,西側有子祠、文昌閣等建筑。云臺觀中保存時間最長的文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棵晉柏,1989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
華峪景區(qū)
五里關
五里關位于玉泉院以南,西靠絕壁,東臨深淵,是攀登華山的第一關。關內有許多建筑遺跡,崖壁上開鑿了”玉皇洞“”焦仙洞“等石洞以及”人聞清鐘”“第一關”等題刻。五里關附近還有一片桃花坪,清初顏光敏曾來此一游,并寫下了詩詞《桃花坪》。
莎羅坪
莎羅坪位于五里關以南,因此處曾生長著許多莎羅樹而得名。清初王士禎曾來此一游,并寫下詩句《莎羅坪》。莎羅坪北望為上大下小,狀似蘑菇的“靈芝石”,還有石如桃形的“桃石”。莎羅坪東側的崖壁上有幾孔石洞以及“羅立諸峰”等題刻。
青柯坪
青柯坪位于莎羅坪以南,是華山峪中唯一的山間盆地,也是華山峪口到華山絕頂的休憩之處。每逢華山雨季青柯坪就成為華山中的一個集水盆。明嘉靖年間青柯坪建有青柯館,到明萬歷年間,改青柯館為太華書院。名儒馮少墟曾在此講學,學生達三百多人。青柯坪的古樹叢中有東道院(九天宮)和西道院(紫云宮)兩大建筑群?!巴ㄏ捎^”雖已廢圮,尚存刻有“通仙觀”三字的門楣。
千尺幢
千尺幢位于毛女洞以南,華山主峰北峰以北,是峭壁上的一條裂縫,陷在巨石之間。千尺幢地處華山峪古道的“回心石”上,是經華山峪登主峰的必經之道。千尺幢原是直立70度的崖間裂隙,后被人們沿隙鑿拓成路,共有370余級臺階,階寬僅容半足。石級頂端有一方形石洞,名為“天井”,將其蓋住,則通往華山的道路便會被堵住,所以石洞又被稱為“太華咽喉”。
百尺峽
百尺峽位于千尺幢以南,又叫百丈崖,是一個壁立千仞的懸崖。百尺峽也叫“百丈崖”,是一個壁立千例的懸崖。從百尺峽的底部到其上一個最低的埡口處,大約百尺左右。在近似直立的百尺石璧上,兩邊垂有鐵鏈,中鑿約有八十多級石級。明代末年,顧咸正曾來此攀登過百尺峽,寫有《百尺峽》詩一首。百尺峽的崖壁上有“勇往直前”“大放光明”等題刻。攀登百尺峽需腳手配合,攀緣而上,較千尺幢更難。百尺峽頂部的兩壁中夾有兩塊巨石,巨石上刻有“驚心石”“平心石”幾個大字。
五峰景區(qū)
東峰
東峰是華山的主峰之一,因位置居東而得名。東峰海拔為2090.9米,因峰頂有華山觀看日出的最佳位置朝陽臺,故又名朝陽峰。東峰之西為玉女峰,側東為石樓峰,偏南有博臺,三峰環(huán)繞東峰,形成”一主三仆”的景觀。東峰的東南側為鷂子翻身險道,是華山的第二天險。因崖高十余丈,手攀鐵索,腳深石窩,附壁而下,兩邊都是萬丈懸崖,中途須側足轉身故稱鷂子翻身。鷂子翻身以南有博臺,也叫下棋亭,亭內石桌上有一棋局,相傳是趙匡胤輸華山的殘局,這里也是宋太祖趙匡胤以華山為賭注輸給陳摶的故事發(fā)出地。1931年楊虎城將軍曾在東峰的朝陽臺以北建有楊公塔,塔上有將軍親筆題寫的“萬象森羅”四個大字。東峰上還有青龍?zhí)?、甘露池、三茅洞、清虛洞、八景宮、太極東玄門等景觀,但由于年久失修或天災人禍而廢毀,僅存遺跡。位于東峰東北處的仙掌崖上的華岳仙掌為關中八景之首,五指具在,宛如左掌。該景只能在華山車站附近才能看見。
20世紀80年代,東峰的部分景觀逐步得以修復,險道整修加固,亭臺重新建造。1955年在毀于火患的八景宮舊址上,已重新矗立起兩層木石結構的古式樓閣一座,是為東峰飯店。
西峰
西峰是華山的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而得名。西峰海拔2082.9米,因峰巔有狀如蓮瓣的片石,故又名“蓮花峰”“芙蓉峰”。西峰三面凌空,是在地壘的基礎上發(fā)育成的陡峭山峰,好似被刀削鋸截斷。西峰上有巨靈足、翠云宮、蓮花洞、舍身崖等景點,并伴有眾多神話傳說,尤以“劈山救母”的傳說流傳最廣。西峰的巖壁上眾多石刻。
西峰的西北面直立如刀削,稱為“舍身崖”。西峰南面的山脊與南峰相連,脊長300余米,寬約1米,因其蒼黑色的外部和形似龍筆的地勢而名為屈嶺,又叫蒼龍嶺,是華山險道之一。該處因韓愈大哭投書求助的故事引發(fā)了相關典故的考證,所以該處留下了“韓退之投書處”的文化遺產。翠云宮旁有一中間裂開的巨石,名為“斧劈石”,石頭旁立有一柄長把大斧。 南峰
華山南峰因位置居南而得名,是華山的最高峰,海拔2160.5米,古稱“華山元首”。關于南峰的組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峰二頂組成,南峰東為松檜峰,西為落雁峰。另一種是由三頂組成,落雁最高居其中,松檜峰居東,孝子峰居西,呈圈椅形。此峰的題刻最多且最密。
落雁峰因歸雁常憩于此而得名,峰頂有黑龍?zhí)?/span>、迎客松(拜月松)、安育真人龕等景點。南峰的主要建筑白帝祠位于松檜峰上,故有人稱其為南峰主峰。祠中供奉著華山之神——白帝。據舊志載,白帝祠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敕陜西巡撫鄂海重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陜西巡撫畢沅修葺,民國五年(1916)陜督陳樹藩于祠前增建鐘鼓樓。祠內殿堂上曾懸有清道光帝、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所書匾額,另有蔣介石所書中堂一軸。1969年5月,所有建筑毀于火患,僅存殘垣。1931年,楊虎城將軍于峰頂松林中建尖頂亭一座,人稱“楊公亭”。南峰上還有南天門、朝元洞、長空棧道、全真崖等景觀。其中被稱為“華山第一天險”的長空棧道位于南峰東側的山腰處,該棧道是華山派第一代宗師元代高道賀志真為靜修成仙,在絕壁上鑲嵌石釘搭木椽修筑而成。棧道上下皆為懸崖絕壁,由條石搭成路面,下由石柱固定,行至此處需面壁貼腹,屏氣挪步。 中峰
華山中峰位于東西南峰的中央而得名,原是東峰的一部分。中峰海拔為2042.5米,峰頂呈石龜狀。中峰上建有玉女祠,建筑為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造,祠內原供有一尊玉女石像,后被毀,現祠中的玉女坐像為1983年重塑。中峰因相傳是春秋時期,秦穆公女兒弄玉與情郎蕭史修煉成仙的地方,故中峰又名為“玉女峰”。中峰上的多數景觀與吹簫引風的故事相關。如品簫臺、玉女洗頭盆、玉女石馬、醴泉石龜躡、引鳳亭、無根樹、舍身樹等。 北峰
北峰因位置居北而得名,是華山的主峰之一,海拔為1614.7米。此峰北依白云峰,東臨梁張山,南通東西南三峰,北接溝幢峽危道。北峰峰頭由幾組巨石拼接而成,因形如云臺故又名云臺峰。
北峰的主要建筑為真武殿,民國時期曾進行過大修,后于1990年重建。北峰上還有長春石室、神土崖、老君掛犁處等景點,每個景點均有神話傳說故事。其中長春石室相傳為唐貞觀年間道士杜懷謙的隱居之處,因其能棲息巖洞中累月不起便自號為“長春先生”。而真武殿、仙油漬、神土崖皆因焦道廣的傳說而得名。由于天災人禍等緣故,北峰諸多景觀已被毀,僅存遺跡。老君掛犁處是夾在陡峭石壁之間的一條溝狀險道,有570多級臺階。相傳該地是太上老君路過此處,見無路可通,便牽來青牛一夜間犁成,故名老君掛犁處,“犁險于幢,幢險而犁突”是對它的一個描述。在北峰口至上天梯下有一段名為擦耳崖的險道,路西側為懸崖峭壁,東鄰萬丈深壑,路面狹窄,僅能容下一只腳通過,通過此處時必須肚腹緊貼崖壁。
中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解放軍東岳部隊偵察排劉吉堯等人從黃甫峪攀猩猩溝,爬懸崖,翻危嶺,經老虎口上北峰,夜間奇襲,以少勝多,智取華山,打破了“華山自古一條路”的說法。在真武宮前北峰埡口建有“智取華山”紀念亭。亭為石材古建筑,飛檐翹角。
其他看點
華山石刻
華山因其自然風光和道教文化的發(fā)展,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和帝王在此駐足游覽,題刻記名。華山上留下的碑石和摩崖石刻,使得華山被稱為“碑石之鄉(xiāng)”“石刻之都”。華山周圍保留的碑碣約有300余方,其主要風景區(qū)內有摩崖題刻600余則。石刻內容既有贊美華山自然景觀的,也有反映道家思想,紀錄重大歷史事件等多方面的內容。石刻書體有正、行、草、隸等。華山景區(qū)內還存有約200余通的碑石刻文,這些碑石記載了華山在各歷史朝代的概況,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唐代的《西岳太華山碑銘》是唐玄宗親自御制的碑文,立于華岳祠前,碑高五十余尺,是當時最大的石碑,被稱為“天下第一碑”,后碑石被毀,僅存石塊。
戰(zhàn)國長城遺址
據文獻記載,在華山北麓,南起華山腳下,越渭河而北,既有秦國的“璽洛”長城,又有魏國所筑的西界長城。經過考古研究發(fā)現,自華山朝元洞向北,經南洞村到西關堡等地長達6千米的地方均有長城遺跡,存于地面的長城遺跡約有12處。這些長城均為戰(zhàn)國時期秦魏對峙階段對峙階段墩臺擁有者觀察敵情與發(fā)現敵情后的報警設施。 相關活動
華山廟會
華山廟會是秦東地區(qū)以祭祀華山為主體,以道教文化為核心的民間廟會,在陜西、山西、河南等地區(qū)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華山廟會一般以農歷三月十五日為正會的華山古廟會最為隆重。該廟會以玉泉院為中心,依華山路縱橫分布,會期從農歷三月一日起,一直延續(xù)到月末,廟會期間以正會十五日人數最為眾多。華山廟會的主要內容是民間祭祀活動、道教祭祀活動、文化習俗活動、經濟商貿活動。三月一日為開山節(jié),民間香客信徒們會在西岳廟前集會設壇誦,拜祭岳神。在農歷十五前后,所有道館都會設有壇場,進行經聲鐘鼓聲等法事音樂。 華山國際攀巖賽
攀巖是一項新興的時尚運動,被譽為“巖壁芭蕾”以及“峭壁上的藝術體操”,攀巖運動不僅需要身體力量,同時也是思維過程、創(chuàng)造性、意志力的體現。2018年“絲路巔峰”陜西華山國際攀巖定向賽在華山戶外運動基地開幕。比賽分為專業(yè)組比賽和群眾體驗活動,專業(yè)組比賽由國內外攀巖運動員以人工巖壁攀登、自然巖壁攀登定向的形式進行,將專業(yè)攀登與定向越野相結合。群眾專業(yè)組則通過山地定向越野與簡單的攀巖運動相結合的方式,設置了趙匡胤輸華山、沉香救母線及智取華山線三條線路,讓群眾在體驗競技體育的同時,還能感受華山歷史文化底蘊。
開發(fā)與保護
開發(fā)
華山景區(qū)在改革開放以來共經歷了3次體制和名稱上的變革。第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末,華山革命委員會改名為華山管理處,明確了華山景區(qū)在新時期中的管理組織性質是行政管理機構。第二次管理體制變革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8年華山管理局成立,屬副縣級單位,集政、事、企于一體,加強了景區(qū)統(tǒng)一管理的力度。1999年華山管理局一分為三,純企業(yè)性質的華山旅游發(fā)展公司,負責華山風景名勝區(qū)的整體經營管理,華山管理局行使旅游行政管理權,華山文管所和西岳廟文管所隸屬陜西省文物局管理。
隨著華山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1982年華山景區(qū)被國務院定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之后通過各種渠道的籌資,使得華山旅游區(qū)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形成了“吃、住、游、購、娛”的配套服務體系,先后修復改造了12.5千米的華山峪登山路,新鑿了千尺幢、百尺峽等線路,完成了華山山上高壓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1994年,景區(qū)開通的黃甫峪旅游公路暨智取華山登山路,形成了一條新的登山旅游環(huán)形線路,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1996年,具有“華山一條索”之稱的華山索道真是投入運營,揭開了華山歷史發(fā)展的新篇章。
2016年,華山旅游集團與阿里旅行戰(zhàn)略合作簽約儀式在華山景區(qū)舉行。雙方就華山景區(qū)接入包括信用游、掃碼支付、地圖導覽等在內的阿里旅行“未來景區(qū)”全線產品達成合作共識。該合作標志著華山旅游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是“互聯網+景區(qū)+旅游”模式的新嘗試。
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各級政府多次撥款整修護理華山道路、房舍,對西岳廟和玉泉院文物古跡加以保護修繕。同時還對華山的登山古道進行了多次修補。20世紀80年代,華山景區(qū)的玉泉院、西岳廟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山景區(qū)在“保護第一”的前提下,開展了修建工程,修復了被破壞的景點和道觀廟宇,維修了西岳廟,拓寬加固了“自古華山一條路”,修建了環(huán)山公路,黃甫峪旅游公路,山上山下安裝了現代化照明設施和微波通訊設備,在黃甫峪新開辟了一條通向北峰的登山石梯路,架設了亞洲較大的登山素道。
相關文化
神話傳說
劈山救母
揚州秀才劉彥昌和神仙三圣母結為夫妻生下了名為沉香的孩子。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楊戩得知后,認為妹妹這種行為破壞了天規(guī)。觸犯家法,于是率領天兵天將,趕走了劉彥昌,將三圣母壓在了華山的蓮花峰下,而沉香則被三圣母的靈芝女送給了劉彥昌撫養(yǎng)長大。沉香長大后得知母親被舅舅楊戩壓在華山蓮花峰下,于是投師于霹靂大仙,學習道法。劉彥昌也因思念三圣母,棄官來到華山,隱居在現毛女洞對面的“劉璽臺”上,以行醫(yī)為生。沉香在霹靂大仙的幫助與指點下,學就了一身武藝,并在東海龍官的石匣里取出了三皇氏開天劈地的神斧一把,飛往華山營救母親。沉香手執(zhí)寶斧,照定西峰劈下,劈開了華山,救出母親。最后劉彥昌、三圣母及沉香一家團圓。
吹簫引鳳
相傳春秋時期,秦穆公有一個女兒,生下之后啼哭不止,直到看到宮人送來的美玉才止住哭聲。公主在周歲“抓歲兒”時,撇開脂粉之物,唯獨拿了一塊美玉在手上,因此,秦穆公將其取名為弄玉。弄玉長大后,精通音律,一夜在夢中與華山隱士蕭史笙簫和鳴,互為知音。后來兩人結為夫妻。有一天夜間,兩人在月下吹簫,忽然發(fā)現鳳臺左邊棲一紫鳳,鳳臺右邊臥一赤龍,蕭史便向對弄玉坦誠了自己本是仙人的事實。接著二人便成為仙人,蕭史乘赤龍,弄玉跨紫鳳,騰空而去。相傳華山玉女祠是秦穆公為四年女兒所建。 韓愈畏險投書
相傳韓愈登華山覽勝,游罷三峰下至蒼龍嶺時見蒼龍嶺道路如履薄刃,兩邊絕壑千尺,不由得兩腿發(fā)軟,寸步難移,坐在嶺上大哭,給家里人寫信訣別并投書求救。華陰縣令聞訊便派人把韓愈抬下山。因此便產生了唐韓愈在此畏險大哭投書求助的故事,留下了蒼龍嶺上端“韓退之投書處”的勝跡。
相關詩詞
華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吸引了眾多游覽者,有漢代的劉向、桓譚,唐代的李白、杜甫、王維、韓愈,宋代的蘇軾、邵雍,還有顧炎武、林則徐等人都曾登覽華山,并留下了許多名篇文章。據不完全統(tǒng)計,傳世詠華山的詩歌有1200 余首,散文150余篇。 題目 | 作者 | 朝代 | 相關詩句 | 主旨內容 |
長歌行 | 不詳 | 東漢 | | 最早反映學者隱居華山修仙這一社會現象的詠華山詩 |
詠懷 | 阮籍 | | 愿登太華山,上與赤松游,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輕舟 | 表達了詩人愿上華山學仙避禍的思想 |
捉搦歌 | 《樂府詩集》 | 北朝 | | 反映了當時華山的生活風氣 |
游西岳詩 | 潘尼 | 西晉 | | |
華山館為國家營功德詩 | 沈約 | 南北朝 | | |
《敬酬楊仆射山齋獨坐詩》 《重酬楊仆射山亭詩》 | 薛道衡 | | 龍門竹箭急,華岳蓮花高 | 描寫了在楊氏別墅所見到的華山風光 |
行經太華 | 孔德紹 | 隋 | 山昏五里霧,日落二華陰 | 描繪了華山日暮時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罷官隱居華山的心情 |
華岳 | 王維 | 唐 | 西岳出浮云,積旱在太清。逢天凝黛色,百里遙青冥 | 描寫了華山的高俊雄闊還融入了巨靈劈山的神話傳說。該詩還歌贊了唐玄宗皇帝的恩德,勸其順應蒼生神靈的心愿,封禪華岳 |
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 | 李白 | 唐 | 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赦天際來。 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 詩人用想象及夸張、比喻、排比等手法將神話傳說與華山景觀融為一體 |
望岳 | 杜甫 | 唐 | 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jié)仗,拉到玉女洗頭盆 | 該詩是杜甫赴華州司功參軍任經華山時所作 |
華山 | 寇準 | 宋 |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劇透紅日迸,回首白云低 | 用夸張的手法渲染了華山的高俊 |
經太華二首 | 袁宏道 | 明 | 天地知文人,精華不可刊。 而其秀杰氣,常在水與山 | |
相關畫作
歷代畫家對華山的描繪眾多,由于不同的年代、政治背景和生活經驗,每個畫家對華山的觀察角度和表現方式各異,創(chuàng)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華山畫作。明代的王履,清代的藍琛,近代的張大千等畫家也曾登覽華山,留下了畫卷。宋代畫家范寬、明代畫家王履,清代畫家賈鉝,近代畫家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石魯、石磊園、趙望云等都曾登覽華山,留下了畫卷。 明代畫家王履創(chuàng)作了《華山圖冊》,其中描繪了華山途中的景色。他以蒼勁凝重的筆法,運用勾、皴、擦、點、染等技巧,表現了華山云霧繚繞的景象,展示了華山的險峻之美。
張大千作有《華山云海圖》,此畫畫面明亮而柔美,描繪了險峻峭拔的“自古華山一條路”景象。畫家借鑒了唐代畫風中“青綠為質,金碧為紋”的傳統(tǒng),使用泥金箋作為畫布,采用了復筆重彩、艷麗的裝飾性畫法,將現實性與象征意味的風格相結合。畫面細節(jié)精細嚴整,工筆細膩。
畫家傅抱石曾去華山寫生,后以華山為原型、以辛棄疾的詞句為畫題,創(chuàng)作了多幅《待細把江山圖畫》。他通過虛實相生的技法,巧妙地表現了華山的奇峭與壁立千切的雄姿。畫面中的云朵變化多端,使得畫面更加空靈。山腳則描繪了平緩的坡地,以襯托華山的高聳云端、壁立千例、奇峭無倫的雄偉之態(tài)。畫面中淡墨的山體與左邊濃墨的山體形成了虛實濃淡的效果。右下角的房屋和人物則以濕潤濃墨精細點畫,與遠處氣勢磅磺的高山石壁形成了對比。傅抱石運用干濕墨并用的技法,使得山巒渾厚蒼郁。 石魯是知名國畫家,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曾在20世紀60年代的一次旅行中去過華山,此后他畫了許多不同風格、構圖和樣式的華山作品。有些用的是干燥筆觸,有些則使用流動的墨水來表現山峰的質感,有些甚至只畫了幾棵松樹或一座山峰。實際上石魯已將華山人格化,完全變成了他自己的山,華山只是一個符號,通過這個符號他可以創(chuàng)作出許多不同的作品。
影視作品
《智取華山》是由郭維導演, 郭允泰、李金榜、田丹等人主演的一部戰(zhàn)爭片,電影于1954年1月在中國大陸公映。電影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大西北的戰(zhàn)役中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解放軍偵察小分隊機智、勇敢地攻取華山的故事。
重大事件
重要事件
1983年國際勞動節(jié)放假期間,百尺峽等處發(fā)生上下山游人擁塞現象"造成突發(fā)性的游人摔傷事件"。
1988年7月15日,華山遭遇特大暴雨的襲擊,16人喪生,100多棵古樹被連根拔起,30余處登山道路被沖毀。
所獲榮譽
1982年,華山景區(qū)被批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1999年,華山被命名為“全國旅游景區(qū)文明示范點”。
2001年,華山被列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qū)。
2011年,華山景景區(qū)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