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據《陳氏譜》記載,明正統(tǒng)末年陳姓由本鎮(zhèn)峪門村遷此建村。因址在嵬石河以南,故名南嵬石村。
據《萊蕪市志》載,明朝南嵬石村屬石城保;民國初年,取消鄉(xiāng)、保建制,改為區(qū),區(qū)轄鄉(xiāng),南嵬石村屬茶業(yè)區(qū)匯源鄉(xiāng);1941年,萊蕪縣實行三縣分治,南嵬石村屬萊北縣抬頭區(qū);1946年撤抬頭區(qū),屬茶業(yè)區(qū);1958年撤區(qū)劃鄉(xiāng),劃為腰關鄉(xiāng);1959年屬茶業(yè)人民公社:1984年茶業(yè)公社改稱茶業(yè)辦事處;1985年撤處劃鄉(xiāng),南嵬石村屬腰關鄉(xiāng);2001年合鄉(xiāng)并鎮(zhèn),南嵬石村屬茶業(yè)口鎮(zhèn)。
南嵬石村兩面靠山,兩面臨水。其山嶺縱橫交錯,綿延不絕,逶迤起伏;其水常年流淌,汩汩不息。其村自然環(huán)境優(yōu)雅,村外群山橫亙,細水環(huán)繞,不失為一風水寶地。其村山地面積廣大,各種樹木叢生,經濟林木亦隨處可見。
南嵬石村共有五個姓氏。陳姓人口居多,韓、夏、孔、亓各有一家,人口較少。各姓雜居,和睦相處。幾百年來,共同譜寫了一曲治山治水的輝煌史篇。
南嵬石村民風淳樸,人民安居樂業(yè)。解放前,村人過著與世隔絕的“桃源”生活。幾百年來,村人一直按原始生產方式耕作生活??谷諔?zhàn)爭時期、抗美援朝年代有幾十人參加革命,陳玉聰、陳連桂等7人為革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解放后,南嵬石村面貌煥然一新。據村中老人介紹,能夠見證歷史的就是這亙古不變的山巒和山嶺上的獨柏。
南嵬石村有獨特的地理風貌,特有的人文優(yōu)勢。近幾年來,村容村貌有了顯著的變化。南嵬石村房屋建筑依地勢而建,整齊劃一;村中主干道路面平整廣闊,清一色的瓦房于道路兩旁順序井然,幾幢有特色的建筑鑲嵌其中,別具一格,亦給小村增添了幾分景色。
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嵬石村以“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氣魄治山治水,已初見成效。1972年修建了一條5華里的通向石門的生產路;1980年修建了一條4華里的通向榆行的生產路;生產路的建成徹底改變了過去村人種地行路不便、肩挑人抬的歷史。1975年順匯河沿岸,在河灘上造地40畝,這是全村人“愚公移山”的成果。
1991年建大揚水站1座,揚程達80米,上水量100立方米/小時,灌溉山地面積200畝。如今看到的滿山遍野的經濟林木,無不得益于此。小流域綜合治理效果顯著,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聽天由命的時代,極大地改善了村人生活,改變了村莊面貌。
南嵬石村人注重發(fā)展經濟。其村人頭腦活,致富信息靈,在四里八鄉(xiāng)頗為出名:建村以來,村人大都以務農為生。改革開放以來,各姓家庭大顯神通,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各顯身手,涌現(xiàn)了許多致富的典型?!?986年村人韓金來挑頭辦起了農民建筑隊,并到張店、淄川、東營、聊城等地承包建筑項目。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擁有固定資產過千萬元、固定職工上千人的大型民營企業(yè),年繳利稅幾十萬元。陳姓村人則組織了規(guī)模較大的土特產購銷隊伍,常年在商品流通中轉戰(zhàn)南北。夏氏兄弟則以油坊專業(yè)起家,其油香飄千里。
而今,南嵬石村人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更是抓住機遇,不斷謀求新的更大的發(fā)展。2001年金來建筑總公司投資500萬元開發(fā)潭龍山風景區(qū)?,F(xiàn)已建成融生態(tài)、民俗為一體的旅游景點若干,吸引了省內外眾多游客。每年的二月二,九月九,龍山舉辦民俗文化節(jié),唱響了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新旋律。2002年7月,南嵬石村人吸引外資400萬元,建成了占地60畝的花椒大市場,年吞吐量300萬公斤,并注冊了“龍山大紅袍”商標。現(xiàn)已有14戶民營企業(yè)在此安家落戶??梢灶A見,南嵬石村的明天會更加燦爛。
富起來的南嵬石村人,更是熱心公益事業(yè)。村西橫跨江河的護欄大橋記載了南嵬石人與洪水搏擊的歷史。1988年10月,村里建成百米大橋一座。然而好景不長,1994年,凝結村民心血與汗水的大橋在“6.29”特大洪水中被攔腰沖斷。洪水沖走了村民的心血,更激起r村民的斗志。很快,村民自愿捐款捐物,1995年6月29日,一座嶄新的大橋又重新橫跨在匯河之上。不知是造物主捉弄人,還是老天使壞,1996年8月11日的洪水又一次把村民的希望和心血沖去。面對嚴峻現(xiàn)實,南嵬石人沒有退卻,在各級領導的熱心支持下,2002年5月1日,一座高達6米、長120米、寬6米的護欄大橋,又橫跨在匯河之上。村人也不再擔心橋被沖毀了,因為這橋采用了最先進的設計,并增加了橋身的高度。在這場人與自然的搏斗中,終以南嵬石村人的勝利而告終。為了表達對黨和政府的感激,村人決定將此橋命名為“連心橋”。橋頭的石碑上,亦記下了這段艱苦的歲月,并勒石表彰了那些熱心公益事業(yè)的各界人士。
南嵬石村關心老年人事業(yè)。村里成立了老年協(xié)會組織,金來公司投資數十萬元在龍山旅游區(qū)建起高標準的龍山老年公寓。村里每年九月九日,都為65歲以上的老人過老年節(jié)。
南嵬石村人注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1985年,投資5萬元新建小學教室16間。幾年來,不斷投資改建校舍,改善教師待遇。村人韓金來多年為本村師生定做服裝;村民陳玉銀、陳傳勞等也為學校捐款,安裝吊扇和建立獎學金,深受村民贊譽。村小學由此成為市區(qū)規(guī)范化學校。近年來,村中已有數10人考上本科大學,其中陳強被同濟大學錄取,成為村人的驕傲。
南嵬石村在改變自然面貌,發(fā)展經濟的同時,注意改善村民的精神生活。南嵬石村已成為本鎮(zhèn)小有名氣的小康村、電話村、文明村。近幾年來,南嵬石村先后被評為“模范村民委員會”、“市區(qū)級衛(wèi)生村”、“先進基層黨組織”。支部書記陳廣業(yè)被評為市區(qū)兩級優(yōu)秀黨支部書記;民營企業(yè)家韓金來連年被選為市區(qū)人大代表。
漫步南嵬石村,感受到的是濃濃的鄉(xiāng)情,南嵬石村正高奏著一曲現(xiàn)代文明的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