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川鐵路原為一條縣道,于民國13年(1924年)4月開始在道上鋪設(shè)軌道,先期鋪軌慶寧寺至龔家路(龔路)段,后延至川沙,之后又從川沙不斷向南延伸最終至南匯祝橋,全線于民國25年(1936年)3月通車運營,至1975年12月10日停運拆除。上川鐵路為浦東僅有的兩條窄軌客運鐵路之一,另一條為浦東周家渡至南匯周浦的上南鐵路,今均已不存。

歷史

20世紀初期,從川沙縣城往返上海市區(qū)主要依賴水道,而陸路方面,則只能靠能夠適應(yīng)田間地頭小路的用人力推動行走的俗稱“江北小車”的獨輪車出行,一次往返市區(qū)往往需要一整天的時間,交通極為不便。因此,興建現(xiàn)代化的交通運輸設(shè)施連接上海市區(qū)與川沙縣城成了迫切解決的問題。

籌建

民國10年(1921年)1月,同為川沙縣人士的黃炎培、張志鶴、顧蘭洲等人集資組建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川沙縣交通工程事務(wù)所、上海浦東塘工善后局發(fā)起籌建浦東慶寧寺至川沙四灶港的上川縣道,由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墊付工程款項、建造,同時由公司租用該道路,在其上面鋪設(shè)鐵軌,并獲得30年鐵路專營權(quán)。道路是由公司股東中的兩位人士顧蘭洲負責工程建設(shè)、凌云洲負責線路勘測。

建設(shè)

慶寧寺至川沙段

民國11年(1922年)2月8日,上川縣道工程動工。民國13年(1924年)4月開始鋪設(shè)鐵軌,先期鋪設(shè)北段慶寧寺至龔家路(今川沙路龔路)間的軌道,線路長度14公里,于民國14年(1925年)9月建造完成。民國15年(1926年)1月14日,由公司股東會議決定將鐵路繼續(xù)向南,向川沙方向鋪設(shè)軌道,同時添置列車及設(shè)備。同年3月23日軌道鋪設(shè)至至川沙小灣(王家港)北市(今川沙路龍東大道王港附近)。此段通車后,因距縣城尚有一段距離,因此同時備有小輪船由車站沿水路通向川沙縣城。

慶寧寺至小灣段通車后,軌道繼續(xù)向南鋪設(shè)。民國15年(1926年)7月10日,小灣至川沙四灶港段建成通車。至此,上川鐵路慶寧寺至川沙段21.15公里線路全線通車。

民國20年(1931年)開始,陸續(xù)將鐵路沿線的木質(zhì)橋梁改為鋼橋。慶寧寺站有35噸水塔及煤臺各1座,設(shè)修理車間、機車庫,川沙站有10噸水塔1座,設(shè)機車庫。

川沙至祝橋段

民國18年(1929年)5月,由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將線路繼續(xù)延伸。民國23年(1934年)5月,公司與川沙、南匯兩縣政府訂立合約,租川欽縣道(川沙四灶浜至小營房,今華夏東路,1930年12月建成)和南川縣道(今川南奉公路,小營房至祝橋段于1935年11月建成),在兩條路上鋪設(shè)鐵軌。民國23年(1934年)11月,鐵路由川沙向東延伸至欽塘,延伸段長3.3公里,設(shè)小營房站(今華夏東路川南奉公路附近)。

民國25年(1936年)3月15日,鐵路向南沿南川縣道鋪軌延伸至祝橋鎮(zhèn),延伸段長12公里。至此,上川鐵路全線建成,由慶寧寺至祝橋全長35.35公里。

鐵路建成后

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因債務(wù)問題,資產(chǎn)盡數(shù)抵押給德商禪臣洋行(Siemssen?&?Co.),成立德商禪臣洋行上川鐵路管理處。同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民國27年(1938年)鐵路收歸日本扶植的偽上海市大道政府。之后,上川鐵路南端江鎮(zhèn)至祝橋段長7.51公里鐵軌被拆毀、設(shè)備毀壞,此后該段線路不再恢復(fù)。

民國31年(1942年)2月15日,日偽上海特別市政府將上川鐵路、上南鐵路合并經(jīng)營,成立“上川上南兩路管理處”??箲?zhàn)勝利后,民國34年(1945年)9月19日鐵路交還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后著手修復(fù)被毀鐵路、設(shè)備。國共內(nèi)戰(zhàn)時,在上海解放前夕,上川鐵路設(shè)備又被國民黨軍隊炸毀,線路停駛。

上海解放初,線路進行一系列搶修。1949年6月3日,慶寧寺至新陸段恢復(fù)通車,10月l日至川沙小營房段恢復(fù),至此線路全線恢復(fù)運營。1954年9月,鐵路改由公私合營上海市浦東公共交通公司經(jīng)營。1965年9月,拆除南端江鎮(zhèn)至川沙段路軌,線路縮至慶寧寺至川沙。后由于設(shè)備維護困難等原因,1975年12月10日,上川鐵路全線拆除。

鐵路拆除后

上川鐵路江鎮(zhèn)至川沙段拆除后于1965年9月改建成川南路(今川南奉公路)。1975年12月,川沙至慶寧寺段拆除后在原路基上改建成上川公路,于1977年12月通車。

全線設(shè)站

慶寧寺站、金家橋站、新陸站、邵家弄站、曹家路站、龔家路站、大灣站、小灣站、暮紫橋站、川沙站、小營房站、江鎮(zhèn)站、鄧鎮(zhèn)站、祝橋站。

車輛

初通車時,有用汽車發(fā)動機改裝而成4輪汽油機車2臺,2臺4輪柴油機車、2臺8輪內(nèi)燃電動機車。民國22年(1933年)9月有3臺向德商購進的蒸汽機車投入運行。有8.5米-12.2米長度客車13輛、載重為6-8噸貨車10輛,車廂為單鏈環(huán)式連接、均無制動裝置。

接駁交通

上海浦東塘工善后局于民國20年(1931年)5月開辟慶寧寺至定海橋?qū)喍桑ń窠鸲ň€輪渡)。與火車班次銜接,可至上海市區(qū)。

由鐵路公司購買“川南”、“通達”客輪、租用其它客輪,可將旅客通過水路送至南匯(今浦東新區(qū))小普陀、南匯祝橋、南匯(惠南)、南匯大團一帶。

改駛汽車

鐵路江鎮(zhèn)至川沙段1965年9月拆除后原路基改建成川南路,改駛川南線公共汽車,起訖站:川沙至南匯惠南鎮(zhèn)。川南線于1956年3月25日辟線,行駛南匯惠南鎮(zhèn)至江鎮(zhèn),1965年8月25日為填補上川鐵路拆除后的空白,延伸至川沙。

川沙至慶寧寺段1975年12月10日鐵路拆除后改建成上川公路,1977年11月22日開辟滬川線公共汽車,行駛原鐵路路線,起訖站:慶寧寺至川沙。

紀念及遺跡

在浦東新區(qū)川沙鎮(zhèn)的華夏東路車站路口川沙站原址重建了川沙車站,放置機車一臺,以示紀念。

川沙車站西側(cè)的川沙鎮(zhèn)北門王橋街尚有一處當年上川鐵路使用過的旱橋,旱橋又名“飛虹復(f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