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實箭竹,拉丁文名:Fargesia ferax (Keng) Yi.禾本科、箭竹屬,圓筒形,幼時密被白粉,無毛或在節(jié)下方具棕色刺毛,縱向細肋明顯,髓豐富,初為海綿狀,后變鋸屑狀;籜環(huán)隆起;竿環(huán)平坦;幼時被有白粉。竿芽長卵形,上部密生灰白色柔毛,邊緣密生灰白色纖毛。竿每節(jié)分6-12枝,筍淡綠色,有紫色斑塊,密被棕色短刺毛;籜鞘宿存,革質(zhì),三角形至長三角形,長于其節(jié)間,先端狹窄作線狀三角形,背部被棕色短刺毛,縱向脈紋明顯,邊緣在初時密生棕色纖毛;下部具脈紋,上部邊緣生纖毛;花藥黃棕色,果實未見。筍期7月,花期4月。

本種暫無圖片標本提供

中文名

豐實箭竹

禾本科Gramineae

拉丁學名

Fargesia ferax

植物界

北美箭竹族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c

亞綱

鴨跖草亞綱Commelinidae

莎草目Cyperales

別名

油竹

箭竹屬

豐實箭竹

命名者及年代

(Keng) T. P. Yi

分布區(qū)域

四川

亞族

筱竹亞族

亞科

竹亞科

帶鞘系

箭竹組

形態(tài)特征

豐實箭竹(圖1)

竿柄長4-7厘米,粗2.2-4厘米。竿叢生,高達5米,直徑可達3.6厘米,梢端直立;節(jié)間一般長約35厘米,最長可達41厘米,圓筒形,幼時密被白粉,無毛或在節(jié)下方具棕色刺毛,縱向細肋明顯,竿壁厚2-5毫米,髓豐富,初為海綿狀,后變鋸屑狀;籜環(huán)隆起;竿環(huán)平坦;節(jié)內(nèi)長4-6毫米,幼時被有白粉。竿芽長卵形,上部密生灰白色柔毛,邊緣密生灰白色纖毛。竿每節(jié)分6-12枝,枝與竿常作25度夾角開展,直徑1-2毫米。筍淡綠色,有紫色斑塊,密被棕色短刺毛;籜鞘宿存,革質(zhì),三角形至長三角形,長于其節(jié)間,先端狹窄作線狀三角形,背部被棕色短刺毛,縱向脈紋明顯,邊緣在初時密生棕色纖毛;籜耳無,鞘口兩肩各具4-13條繸毛,后者直立,黃褐色,長為2-7毫米縫毛;籜舌下凹,無毛,高約1毫米;籜片外翻,線狀披針形,無毛,縱向脈紋明顯,基部較籜鞘頂端為窄,邊緣通常平滑。小枝具2-4葉;葉鞘長2.6-4厘米,僅在邊緣生黃褐色短纖毛或無纖毛;葉耳不存在,鞘口兩肩各具3-6條長為1-3毫米之黃褐色直立繸毛;葉舌微凹,淡綠色,無毛,高約1毫米,外葉舌初時有灰白色柔毛;葉柄長1-2毫米,初時具灰白色或灰黃色柔毛;葉片狹披針形,薄紙質(zhì),長3.6-10厘米,寬3-6.5毫米,基部楔形,下表面淡綠色,在其基部具灰白色短柔毛,次脈2或3對,小橫脈通常不發(fā)達,葉緣一側具小鋸齒,另一側近于平滑??偁罨ㄐ蚴杷傻鼐咝∷?-6枚;小穗柄細長,平滑,長10-22毫米,彎曲或作波狀曲折,早期能自葉鞘開口一側伸出;小穗淡綠色或紫色,含2-7朵小花,長14-28毫米,頂生小花不發(fā)育;小穗軸節(jié)間粗短,長2-3毫米,無毛或向頂端生有小微毛;穎膜質(zhì),先端尖銳或漸尖,第一穎較窄,長5-11毫米,具3-5脈,第二穎長9-15毫米,具9脈,除近邊緣處外均多少有些具短柔毛;外稃卵狀披針形,先端具漸尖之小尖頭,生有短柔毛,具9脈,其脈間尚有小橫脈,基盤貼生白色或灰色之髯毛(其長約1毫米),第一外稃(連同尖頭在內(nèi))長11-16毫米;內(nèi)稃長9-10毫米,先端具2齒,背部在2脊間凹陷成1縱溝,脊上生纖毛;鱗被長約2毫米,前方之2片稍呈半圓形兼卵形,后方1片為狹披針形,下部具脈紋,上部邊緣生纖毛;花藥黃棕色,長約7毫米;子房紅棕色,長約1.5毫米,先端延伸為花柱,其長約1毫米,柱頭2枚,羽毛狀,長3-4毫米。果實未見。筍期7月,花期4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海拔1700-2600米,在荒山或林下生長較普遍。

分布范圍

分布于四川西部。模式標本采自康定。

主要價值

豐實箭竹

竿材劈篾可供編織家具、農(nóng)具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