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葉子,中藥名。為楝科植物海南地黃連Munronia hainanensis How et T. Chen的枝葉。分布于海南。具有清熱解毒,活血舒筋之功效。常用于毒蛇咬傷,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

中文名

七葉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蕓香目

楝科

地黃連屬

海南地黃連

分布區(qū)域

海南

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舒筋

采收時間

夏、秋季

入藥部位

枝葉。

性味

味淡,性平。

歸經(jīng)

歸肺、脾經(jīng)。

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舒筋。

主治

用于毒蛇咬傷,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

相關(guān)配伍

治蛇咬傷:七葉子鮮葉30g。搗汁內(nèi)服,藥渣單味或加雄黃、冰片涂搽傷口。(《全國中草藥匯編》)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鮮葉30g,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枝葉,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

海南地黃連:直立灌木,高30-50cm。莖不分枝,無毛或上部被緊貼的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或多少聚生于莖的上部,通常有小葉5(3-7)片,連葉柄長8-12cm;柄長2-2.5cm,與總軸同被短柔毛;小葉片膜質(zhì),頂端1枚較大,具柄,橢圓形或披針形,長5-7.5cm,寬2-3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等側(cè),全緣或上部有疏鋸齒或圓齒,側(cè)生葉較小,無柄,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5-4cm,寬8-16m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偏斜,上面無毛,下面沿脈上被緊貼的短柔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少;總花梗長5-10mm,被短柔毛,最后下彎;萼片線狀披針形,長2-3mm;花瓣白色,合生為管狀的部分長2.3cm,外被稀疏、平展的長柔毛,瓣片倒披針形,長約10mm,寬約3mm,沿中脈上被稀疏長柔毛;雄蕊管長約3cm,無毛,先端10裂,花藥背面被疏毛。蒴果扁球形,5裂,被稀疏星狀毛并雜以短硬毛?;ā⒐?月。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路旁灌木叢中。分布于海南。

相關(guān)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主治毒蛇咬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