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otology,CAS)成立于1951年5月7日,其前身為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及前中央地質調查所等機構的古生物室(組);1959年4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971年3月,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主要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古植物學、地層學、沉積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基礎理論研究。

據(jù)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wǎng)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共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共有在職職工147人,68位在讀研究生和十余位博士后及外籍訪問學者。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別名

中科院南古所

成立時間

1951年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

1950年8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47次會議決定,以前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古生物組、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古生物室、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古脊椎動物室為基礎,組建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同年8月25日,周恩來總理簽發(fā)任命通知書,任命李四光為所長,趙金科、盧衍豪為副所長。

1951年5月7日,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正式成立,所長李四光,代理所長斯行健,趙金科、盧衍豪為副所長。

1952年8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長會議決定,該所在京的古脊椎動物室歸中國科學院直接領導。

1959年4月1日,中國科學院決定該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1971年3月,中國科學院決定該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1998年8月,成為中國科學院首批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試點單位。

2011年,成為首批“創(chuàng)新2020”整體擇優(yōu)支持的研究所。[1]

科研條件

設備資源

??設施設備

科研裝備

據(jù)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wǎng)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共有同位素質譜儀、氣相色譜質譜儀、場發(fā)射掃描電鏡、能譜儀、透射電鏡、軟X射線透射儀等十幾臺(套)大型儀器實驗設備,實現(xiàn)中科院大型儀器網(wǎng)絡共享。

主要大型儀器設備有LEO1530VP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能譜儀(EDS)、JEM-1230透射電子顯微鏡、VIX-M150軟X射線透射儀、ABI Prism 310型全自動DNA遺傳分析儀、TSQ Quantum GC氣相色譜三重四極質譜儀、Thermo-Fisher MAT 253同位素質譜儀。

??館藏資源

據(jù)2015年12月研究所圖書館官網(wǎng)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圖書館共有外文現(xiàn)刊370余種(包括交換和贈閱),中文現(xiàn)刊近150種;館藏國內(nèi)外地層及古生物學科的書刊約26萬冊(期),其中期刊2500余種、20余萬冊(期)。

科研部門

據(jù)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wǎng)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共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以及一個基礎研究部(下設三個所研究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

現(xiàn)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個):

資源地層學與古地理學院重點實驗室

所研究室(3個):

古無脊椎動物學研究室、微體古生物學研究室、古植物學與孢粉學研究室[2]

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建所以來,本所在國內(nèi)外科學刊物上發(fā)表論文8000余篇、各種科技專著380余冊;在古生物分類研究中,建立1500多個新屬,12000多個新種。自1956年以來有200余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中國科學院及省部級獎勵,其中27項獲國家級獎勵。特別是近年來,本所在早期生命起源和寒武紀大爆發(fā)、重大地史時期生物的輻射、滅絕與復蘇、全球界線層型、早期植物的起源與演化等領域獲得了一系列國際著名的研究成果。例如,“六億年前最早的地衣化石(Science,2005)”、“前寒武紀兩側對稱動物演化的證據(jù)(Science,2006)”以及“6.32億年前動物休眠卵化石(Nature,2007)”等重大發(fā)現(xiàn)連續(xù)三年被評為“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闡明二疊-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及其復蘇模式和原因”(與中國地質大學共同完成)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近年來,本所獲得的國家級獎勵主要包括:“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fā)”(與云南大學、西北大學合作)獲得200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與中國地質大學合作)、“寒武系和奧陶系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金釘子)及年代地層劃分”和“中國的樂平統(tǒng)和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分別獲得2002年度、2008年度和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3]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員、傅強研究員等利用微CT技術“穿透”南京花化石、揭示了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化石內(nèi)部結構,證實南京花封閉子房內(nèi)部保存有胚珠,而這正是被子植物的關鍵特征。相關研究結果發(fā)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7]

人才培養(yǎng)

學科建設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據(jù)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wǎng)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點,共有四個專業(yè)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點,三個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點以及建有兩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二級學科碩士點(4個):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地球生物學、地質工程、“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地球生物學、“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

古生物學(古無脊椎動物學與古植物學)、地層學

教學建設

據(jù)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wǎng)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共有68位在讀研究生和十余位博士后及外籍訪問學者;該所先后共有1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1篇入選江蘇省2013年度優(yōu)秀博士論文,1篇入選江蘇省2015年優(yōu)秀碩士論文。

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獲得者(1人):

王博(2009年)

江蘇省2013年度優(yōu)秀博士論文:

王亞瓊(遼西早白堊世非海相介形類的分類學、生物地層學和古生態(tài)學)

江蘇省2015年優(yōu)秀碩士論文:

唐卿(安徽省淮南地區(qū)新元古代劉老碑組有機質壁微體化石)[4]

文化傳統(tǒng)

形象標識

1、上方的三葉蟲和下方的樹葉表示該所學科方向為古無脊椎動物和古植物學研究;

2、中間所名中“中國科學院”五字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郭沫若手跡,表示要繼承中科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3、背景為地球經(jīng)緯線,其一寓意該所以地球為研究對象,其二寓意該所研究方向是全球性的,其三寓意該所的科研水平是世界一流的;

4、外圈是本所英文名稱,表示該所科學家與國際同行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

5、最下方“1951”表示該所正式成立的年代。

精神理念

??所訓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求真求實,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

??所風

務實、求真、嚴謹、創(chuàng)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