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背景
河南省溫縣城西二十二公里的番田鎮(zhèn)大吳村,是溫縣、孟縣、沁陽三縣交界地帶慈勝寺山門,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偏僻的村莊。通往大吳村的路兩旁簇擁著無邊的青紗帳,青翠的玉米棒結(jié)結(jié)實實地長在玉米稈的「腰」間,暗紅色的高粱穗隨風輕盈地搖曳。那段柏油路是三十多年前修的,路面坑坑洼洼,大坑小坑連成了片。
在焦作豐饒的黃(河)、沁(水)沖積平原上,這是個最尋常不過的村莊。但這個小村莊有一座千年古剎--慈勝寺,走進這座古建筑,讓人恍然走進了大吳村的前世,也讓人不能不感嘆河南歷史文化積淀的深厚。

慈勝寺
多次重修慈勝寺,為五代時創(chuàng)建,歷代又多次重修的古建筑群。寺內(nèi)現(xiàn)存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其後的延壽殿、毗盧殿已無存。
元代繁華「隱」小村
雖然有人稱慈勝寺「前臨黃河,後有太行作屏,隔河與古代著名的關隘虎牢關相望。遠處邙山,歷歷在目,景色優(yōu)美如畫,清幽異?!?,但看著眼前的溫縣番田鎮(zhèn)大吳村慈勝寺,僅是平原上的一個普通村落,離黃河幾十里遠,太行山就更看不見了。

慈勝寺
保護措施
文物保護慈勝寺不起眼,還在於這座古寺如今只有三座建筑,規(guī)模也稱不上宏大,并且其中的一座還是十多年前重建慈勝寺壁畫的。但這座古寺肯定有不尋常的地方,那麼多名滿天下的寺院都不過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這小村中的慈勝寺卻赫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不會是沒有來歷的。
據(jù)慈勝寺文管所所長謝公社介紹,慈勝寺之所以能成為「國?!梗且驗橛腥笇氊悺埂脙勺鸬詈鸵蛔釙x石經(jīng)幢。慈勝寺現(xiàn)存的兩座古建筑,是嚴格按照元代官式建筑的營造法則建造的。可以說,這是令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感慨不已的元代繁華為數(shù)不多的遺存,它固化了元代高超的建筑藝術。
該寺山門原名金剛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單檐懸山頂,上覆灰瓦。正脊與垂脊皆用黃綠色琉璃。整個山門造型和建筑結(jié)構系後人按照元制仿造,顯得古樸大方。
建筑特色
天王殿也叫「無梁殿」,是一座有著很多明代重修痕跡的元代建筑。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懸山,上覆綠色琉璃瓦,不少還是元代建筑構件。殿內(nèi)西壁現(xiàn)存元代所繪「四大天王」壁畫,那彩色人物畫保存完整,四大天王皆高兩米左右,各執(zhí)不同兵器,線條粗獷豪放,肌肉節(jié)節(jié)隆起,強壯有力。他們衣飾迎風飄卷,目光炯炯,栩栩如生,似有脫壁而出的生動。據(jù)專家評價,其繪畫手法達到了純熟地步,是罕見的元代壁畫珍品,是研究元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之所以叫「無梁殿」,是因為這個建筑未使用大梁,巧妙地利用斗拱、枋、榫鉚相連,將屋頂?shù)闹亓總鞯街兄?,極其穩(wěn)固,體現(xiàn)了高超的建筑藝術,是中原地區(qū)充分利用力學原理的一座典型建筑。很多大學的古建教材上,都把這座建筑當作范例介紹。
面闊進深大雄寶殿,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上覆綠色琉璃瓦。結(jié)構精巧,四翼角向上反翹,酷似大鵬展翅,造型莊重優(yōu)美。殿內(nèi)前墻與東西壁,尚存有人物、樓閣、城廓、山水、樹木、花卉等彩色壁畫,表現(xiàn)了元代民間畫風;內(nèi)檐的拱眼壁間,皆有彩繪坐佛,結(jié)跏趺坐於云層中,其後有項光與背光,可能是明代重修時所繪。這大雄寶殿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沒有任何修補的痕跡,杜先洲、祁英濤等著名古建專家來看的時候擊節(jié)贊賞,認為是中原地區(qū)「結(jié)構最純正的元代建筑」。大殿前門額上方有「風」字形牌匾,上書「大雄之殿」四個字,筆力剛勁,落款為「大元至元五年(一三○四年)」,被認為是中原地區(qū)現(xiàn)存寺院牌匾中時代最早的。
慈勝寺現(xiàn)存的建筑是元代的,但其實創(chuàng)建於更久遠的年代。宋代末年的一場戰(zhàn)火曾將這座寺院化為廢墟,元代只是在原址上進行了重建。那麼這座古剎的歷史能夠追溯到什麼年代?慈勝寺現(xiàn)存的碑記為人們提供了線索。

慈勝寺
石經(jīng)幢上「五代史」慈勝寺大雄殿前古碑羅列,斑駁的石碑上有些模糊的字跡,顯示著歲月的痕跡。仔細端詳,可看到明嘉靖四年的《重修慈勝寺大雄殿記》、清順治六年的《重修毗廬殿碑記》等等。
明代的石碑記載∶「慈勝寺,溫之古剎地,肇自五代,歷宋、元,...入國朝香火始盛。宮殿森然,其大雄藏尤為奇絕..」清乾隆十九年的《重修延壽殿毗廬殿碑記》則云∶「邑(溫縣)西四十里大吳村,寺名慈勝,規(guī)模宏大,殿宇深廣,前天王金剛,中大雄殿,後毗廬,其最後曰延壽殿。晉天福二年奉敕創(chuàng)建,嗣後,鄭王一修於弘治,廬江王再修於萬歷..」這則碑記讓我們知道,古代的慈勝寺遠比現(xiàn)在大,建筑物也遠比現(xiàn)在多。
雕刻藝術大雄寶殿右側(cè),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雕刻精美的石頭摞成一個形狀特別的東西,五六米高,像塔又不是塔,這是五代後晉天福二年(九三七)年「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石幢。經(jīng)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是帶有宣傳性和紀念性的藝術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紀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種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豎一石,宛如中國長方形的碑。中國經(jīng)幢多為石質(zhì),大的有數(shù)丈高,小的尺把高。唐宋間建幢之風盛行,有為建立功德而鐫造的陀羅尼經(jīng)幢,也有為紀念高僧而建的墓幢,也叫「八碑」、「八佛頭」、「寶幢」、「花幢」等。慈勝寺的這個陀羅尼經(jīng)幢高五.四米,共有十七層(十七塊石頭)。上部為石雕的火焰、寶珠、城堡等,中部是刻著經(jīng)文的八柱,下部是浮云、須彌座、伎樂飛天等。石雕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暢,姿態(tài)華麗生動,被公認為經(jīng)幢中的珍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最難得的是,十多塊大小粗細不同的石塊交錯著壘起來,竟然非常穩(wěn)當。這經(jīng)幢可不是砌的,石塊間沒有任何東西粘連,就那麼摞在一起,不平的地方用鐵片墊一下。按照落款的記載,這石經(jīng)幢建於後晉天福二年(西元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是住持僧寶林及邑主吳寶等「添修」的,至今已經(jīng)將近千年,其間發(fā)生過一次八級地震,其他天災人禍難以盡知,慈勝寺其他的五代建筑全都無存,只有這個石經(jīng)幢完好無缺地保存下來,穩(wěn)穩(wěn)地矗立在寺院內(nèi)。
這個石經(jīng)幢上保留了寺院內(nèi)年代最早的文字,一般認為慈勝寺創(chuàng)建於後晉天福二年,就是以此為依據(jù)的。但也有人認為,既然石經(jīng)幢是「添修」的,那說明寺院可能早就存在,實際興建於唐朝貞觀年間,但這種說法沒有找到直接的依據(jù)。

慈勝寺
歷史沿革
相關典故後晉的建立者是那個出賣燕云十六州落下千古罵名的石敬瑭,這是一個僅僅存在十年的短命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痕跡非常少,這個石經(jīng)幢因此被認為更有價值。
·石敬瑭創(chuàng)建此寺廟?!
清朝的碑記說,慈勝寺是「(後)晉天福二年奉敕創(chuàng)建」,果真如此的話,這個千年古剎竟然是「臭名昭著」的石敬瑭下令創(chuàng)建的。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動蕩的時期之一,而石敬瑭又是那個時代最齷齪最可恥的人物。五代的皇帝,基本上是靠武力劫奪的帝位,雖然造成了極大的社會震蕩,也還是軍閥本色,倒也不丟人。石敬瑭卻是個例外,為了坐上皇帝的寶座,他竟然拜比他小十一歲的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親」,換取一個兒皇帝的稱號,并且出賣燕云十六州的廣大土地,另加歲貢帛三十萬匹。這樣的角色在當時也十分為人所不齒。
西元八○九年,范希朝被唐王朝任命為河東節(jié)度使,他帶了一千二百名沙陀武士先後平定了多次叛亂,建立了累累功勛。沙陀人的首領朱邪赤心因此被皇帝賜國姓為「李」,其後他以李國昌知名於世。其子即是名聞史冊的李克用。身為河東節(jié)度使的李克用,剿滅了龐勛和黃巢兩支強大的農(nóng)民起義,逼得黃巢最後在?山東境內(nèi)自殺,沙陀英雄李克用由此成為唐晚期勢力最強的諸侯之一。
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大破後梁,攻下洛陽,加冕稱帝,建立後唐,這就是韓愈筆下那個喜歡演戲為樂的唐莊宗。在矛盾叢生的後唐,沙陀人石敬瑭先追隨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後來的唐明宗)反叛成功,後為爭帝位向契丹求援∶請求稱臣,以父事契丹,約定事成之後,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契丹。對這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連他的親信大將劉知遠也表示反對∶稱臣也就可以了,當兒子似乎太過分;多拿錢賄賂,就能請來援軍,不必出賣國土,只怕以後成為中國大患,後悔就來不及了。但石敬瑭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大喜,帶了三萬騎兵增援他,大敗後唐軍隊。那是西元九三六年,契丹主作冊書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後晉。
石敬瑭稱帝後,很守「信用」,割燕云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三十萬匹。燕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以後燕云十六州成為遼國南下掠奪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會經(jīng)濟遭到嚴重破壞,貽害長達數(shù)百年。
興盛時期歷史上最黑暗最動蕩的五代十國時期,也是佛教極其興盛的時期,這或許是現(xiàn)實的痛苦和無奈,讓人們更容易產(chǎn)生遁入空門的念頭。有史料記載,那時全國共有寺院三四萬所。是時,佛教寺院占有土地和勞力,僧尼不耕不織,虛耗國力。同時,寺院還銷熔大量銅器乃至錢幣鑄造佛像,致使銅價上漲,錢幣奇缺。石敬瑭很多方面照著後唐莊宗的「規(guī)矩」辦事,天福二年,他多次重申「此後不得輒造寺院」的話,而石經(jīng)幢的落款也是這一年,因此有人認為清朝石碑所說的慈勝寺「奉敕創(chuàng)建」有很大可能。
那時眾多的寺院,經(jīng)千年的歲月,已經(jīng)難覓蹤跡,石經(jīng)幢和它所棲身的慈勝寺,也算是那個時代留在大地上的見證。
五代不是一般的兵荒馬亂。那時的國都不在開封就在洛陽,於是這兩座城市間的黃河自然成為征戰(zhàn)殺伐的戰(zhàn)場。朱溫掘開黃河阻止李克用東進,而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最終殺過黃河,下洛陽,陷開封,建立後唐。此後石敬瑭、耶律德光、劉知遠、郭威等等都先後用兵黃河。中原文化是跨越黃河的文化,而開封、洛陽都是黃河岸邊的城市,依賴這段黃河為天塹,那麼黃河的渡口,自然就是軍事要沖,自然就是交通要道。
而慈勝寺就處在這樣的交通要道上,它的南邊,有孟津渡等著名的古渡。我們今天看這個地方偏僻,那是因為黃河古渡盡廢。從這個意義上說,慈勝寺曾經(jīng)的輝煌,是黃河古渡所造就的。
名勝古跡焦作黃河橋修建以前,溫縣是個比較偏僻的地方。如今一橋架通南北,溫縣暢快多了,鄭州和洛陽都在一小時車程內(nèi)。古代的慈勝寺,就仿佛守著一座「黃河橋」,它所有的輝煌和滄桑都與此有關。

慈勝寺
·元朝風韻昨失卻著慈勝寺後圍墻外五六十米處的電線桿,這寺院以前可大了,那豎電線桿的地方都在院子里,寺院的中軸線上有五個大殿,兩邊還有配殿。清乾隆十九年的《重修延壽殿毗廬殿碑記》刻著這樣的話∶「邑(溫縣)西四十里大吳村,寺名慈勝,規(guī)模巨集大殿宇深廣,前天王金剛,中大雄殿,後毗廬,其最後曰延壽殿?!棺畲蟮慕ㄖ茄訅鄣?,其闊九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家多難,社會混亂,大吳村附近的流氓無賴為了弄點兒小錢花,竟把古建筑一座座拆毀了,倒騰出磚瓦木石零賣。慈勝寺像被人一根根拔掉羽毛的鳳凰,越來越不成樣子了。最後在村民極力保護下,總算留下了山門、天王殿、大雄殿三座建筑。
「文化大革命」後期,大吳村建面粉廠缺少木材,有人出主意將寺院的山門拆了,倒騰出的柱子被鋸成板兒,搭在了面粉廠的機器上。在大吳村早已倒閉的面粉廠,房屋破舊簡陋,院子里被種上了成片的玉米。就為了這麼個地方,慈勝寺的千年門面毀於一旦。
幸存的慈勝寺建筑,看起來也有點兒像「脫毛的鳳凰」。大雄殿過去也叫「三絕殿」,這座元代建筑的寫、畫、塑號稱三絕,特別是殿內(nèi)四壁工筆重彩的元代壁畫曾經(jīng)久負盛名。墻面很「素」,基本看不到傳說中的壁畫。在謝公社的指點下,分別在三面墻壁的不同位置看到了殘馀的手提電腦大小的三小片壁畫,有的畫殿閣,有的畫城郭和人物。謝公社說,別小看殘馀的這點壁畫,在專家看來,其畫技之高超、題材之豐富,在河南現(xiàn)存元代壁畫中,「當以此為冠」!技法多樣,「所畫山石、雜樹、人物、動物和圖案,筆法細膩,構圖緊湊完整,人物服飾精致,透視準確合理。從著色看,這些畫也有獨到之處,不但用色富於變化,層次有序,花團錦簇,色彩繽紛,而且十分調(diào)和...」
其馀的壁畫哪兒去了?如果都保存下來,元朝的流風馀韻不是更能撼動世人?謝公社給出的答案很簡單∶被偷走了,那是一九二二年前後發(fā)生的事。
一九六二年的時候,大吳村老人吳來先、吳學古曾經(jīng)跟人這樣口述事情的經(jīng)過∶當時慈勝寺東邊駐有國民黨巡警局,局長褚北宣和巡警吳德勝、李文成勾結(jié)寺內(nèi)和尚先後兩次盜竊壁畫,賣給了北京的不法商人。一九二三年,一個北京奸商帶二三十名工匠來寺內(nèi)取畫,村民發(fā)現(xiàn)後到溫縣巡警局上告,巡警局局長李振江帶人到寺院,把取下來的壁畫毀壞一部分,并把北京來的奸商痛打一頓帶回縣城。
但兩天後,這名奸商又回到大吳村取畫,并用木板夾住取下來的壁畫運走了,原來他已經(jīng)用錢「搞定」了縣城的李局長。從留下的痕跡看,那些人偷壁畫是分塊截取,在不重要的位置開槽至墻體,四周都開槽後,選用等面積的木板從外面緊緊扣住,用又薄又長的鐵片從上面的槽往下鏟,是個非常有技術的活兒。鏟離墻體後,再用木板從里面貼住分夾,捆好後用草席包裝運走。壁畫被偷走後就沒了下落,到現(xiàn)在沒有人知道這些壁畫在什麼地方。
不知什麼原因,三小片壁畫躲過了那些竊賊的黑手,幸運地留在了原處,讓人還能感受一下元朝的文化,想象一下慈勝寺曾經(jīng)的輝煌。但疑問也接踵而至∶一個三縣交界的偏僻村莊,怎麼會有一個如此宏大的寺院興旺數(shù)百年?
·南北僧侶此中轉(zhuǎn)
慈勝寺更詳盡的歷史很難尋覓,除石碑外沒有更多的文字資料留存下來。這里曾經(jīng)有哪些著名的和尚,曾經(jīng)有過什麼樣的往事,統(tǒng)統(tǒng)不得而知。但有研究者認為,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座寺院曾經(jīng)是個僧侶中轉(zhuǎn)站。
這種說法的依據(jù)是溫縣、孟州與黃河南岸的孟津、鞏義、滎陽之間的黃河古渡口很多。前幾年小浪底搬遷時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在三十多公里長的黃河岸邊發(fā)現(xiàn)了密密麻麻的棧道、糧倉和碼頭遺址。
由於最近幾十年水位急劇下降,黃河如今幾乎失去了運輸功能,但在歷史上,卻為東西交通提供了黃金水道,但同時卻也是南北交通的天塹。黃河在孟津沖出峽谷,漸漸收束性情,水流平緩起來,便於建立渡口。黃河通過這些渡口與南北各地聯(lián)結(jié)起來,渡口同時成了黃河上下航行的碼頭,因此人們習慣上稱其為「水旱碼頭」或「水陸碼頭」,一些著名的古渡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如今看起來極其偏僻的慈勝寺,在古代卻有著巨大的交通優(yōu)勢,站在滔滔黃河邊的這些渡口向北看去,慈勝寺就遙遙在望了。說這座寺院因黃河古渡而生,可能并不為過。這里是豫北和豫西之間,甚至是北京與西安之間的交通要道。而在佛教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地圖」上,這個寺院的位置也顯得很重要。謝公社介紹說,有專家研究認為,從山西五臺山到山東泰山,從安陽修定寺到登封少林寺,來來往往的游方僧大多路過慈勝寺,在這里休息、講授佛法??梢哉f,這座寺院的特色就是一個游方僧的中轉(zhuǎn)站。或許因為這樣的特殊性,從五代(也可能上推到唐代)到宋,再到元明清,黃河北岸的這個寺院歷代都得到整修,得以傳承到了現(xiàn)在。
主要景觀
其中天王殿、大雄殿充分利用力學原理,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藝術。大雄殿體態(tài)雄偉、結(jié)構精巧、莊重優(yōu)美。天王殿墻壁上原繪有精美壁畫,面積達200平方米,畫中各天王威武勇猛,栩栩如生,有脫壁而出之勢,這在中原地區(qū)保存的元代壁畫中絕無僅有。現(xiàn)存大雄殿建筑十分宏偉,相傳為魯班修(殿)王鐸寫(匾)吳道芝畫(壁)堪稱三絕。大雄殿前矗立著一尊高大陀羅尼石經(jīng)幢,建于后晉天福二年,高5.4米,共用17塊青石雕刻而成,經(jīng)幢上刻有經(jīng)序、伎樂、飛天等,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暢,姿態(tài)華麗生動,乃五代經(jīng)幢之珍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F(xiàn)為中國僅僅保存完整的兩個之一(另一個在北京),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