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襄陽古樂府·襄陽樂
使君 未來襄陽愁,提戈入市裹氈裘。自從氈裘南渡沔,襄陽無事 多春游。
襄陽春游何樂許,峴山 之陽漢江浦。使君朱旆 來翻翻,人道使君似羊杜。
道邊逢人問洛陽,中原苦戰(zhàn)春田荒。北人聞道襄陽樂,目送飛鴻應(yīng)斷腸。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⑴襄陽古樂府:曲牌名,蘇軾用作詞牌。
⑵襄陽樂:即《襄陽樂歌》,《襄陽古樂府》中的曲子牌名。
⑶使君:(南朝·梁)襄陽太守劉道產(chǎn)。
⑷氈裘(zhān qi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制成的衣服,這里指“冒險之徒”的代稱。
⑸南渡沔(miǎn):向南渡過沔水。
⑹無事:太平無事。
⑺何樂許:幾多,何處。
⑻峴(xiàn)山:系“蓋山(中硯)、萬山、峴山”的總稱,謂之“三峴“宋時“硯山”改稱“峴首”。
⑼朱旆(pèi):西晉大臣,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泰始五年(269年)以尚書左仆射都督荊州諸軍事,出鎮(zhèn)襄陽。在鎮(zhèn)十年,開屯田,儲軍糧,作一舉滅吳的準備,未愿。臨終,舉杜預(yù)自代。
⑽羊杜:指羊祜(hù)、杜預(yù)。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西晉戰(zhàn)略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杜預(yù):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西晉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
白話譯文使君沒有來襄陽前百姓愁,不少裹著氈與裘衣、提著戈矛兵器之徒進入城里鋌而走險。自從冒險之徒向南渡過沔水以后,襄陽城太平了,人們多可春游消閑了。
襄陽春游的人歡樂在何處?峴山之陽漢江之濱。使君紅色的旗幟翩翩飄揚,人們都說使君就是羊祜、杜預(yù)。
荊州道邊逢人問洛陽北方事,洛陽人答:中原南北苦戰(zhàn),導(dǎo)致田園荒蕪。聽說南朝地襄陽升平歡樂,北方人只有目送高飛的大雁,心里難受。言南方人那種生活可羨而不可即。
創(chuàng)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九月蘇軾守喪期滿。十二月,蘇軾兄弟陪同其父蘇洵順長江而下至荊州。在赴京途中,發(fā)浰陽(今荊門與襄陽境內(nèi)宜城相交地帶的胡集鎮(zhèn)),渡漢水,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元月至襄陽,懷襄陽古史,聽《襄陽樂歌》而作該詞。
作品鑒賞
文學鑒賞開頭四句,以對比手法,贊頌襄陽太守劉道產(chǎn)功績?!笆咕磥硐尻枴鼻?,百姓發(fā)“愁”,原因是“氈裘”、“提戈”的黑道人進人城區(qū)作亂。一個“愁”字,概括了劉道產(chǎn)未來襄陽之前的社會極端混亂,人心惶惶。劉道產(chǎn)“自鎮(zhèn)漢南”之后,“境接兇寇,威懷兼舉?!保ā端螘⒌喇a(chǎn)傳》)詞人不直接寫劉道產(chǎn)來襄陽后如何如何,而只是說“氈裘南渡沔”后襄陽如何如何,用簡略之筆,烘托出劉道產(chǎn)的德政是深入人心的。
中間四句從一個春游所見所聞的側(cè)面,進一步烘托了劉道產(chǎn)的德政。有人問:“襄陽春游樂何許?”襄陽人答:峴山之陽漢江浦?!币痪浯鹪拰⑻綗o事的襄陽濃縮進一片春意濃濃的山光水色中。使君春游,紅旗招展,人們爭道“使君似羊杜”。以“人道使君”,反映了劉道產(chǎn)受人尊敬的群眾場面。以“羊、杜”相比,突出了劉道產(chǎn)步羊祜、杜預(yù)“開屯田,儲軍糧”,“多謀略”而使社會安定的功績。
最后四句,以映襯的手法照應(yīng)開頭,進一層突出劉道產(chǎn)的治績。襄陽道邊“逢人問洛陽”北方情況如何?洛陽人答:“中原苦戰(zhàn)春田荒”。北方人聽說“襄陽樂”,他們只得“目送飛鴻”,非常羨慕南方的社會升平,災(zāi)害少?!跋尻枠贰睘殡p關(guān)語。一義為“襄陽樂”于無戰(zhàn)禍災(zāi)荒,百姓安居樂業(yè)。一義為《襄陽樂》所唱襄陽好,好在有個為劉道產(chǎn)而作的曲調(diào),兩者共同表明了“人道使君似羊杜”。
全詞運用對比、襯托、側(cè)寫、類比、設(shè)問等手法,集中渲染了劉道產(chǎn)的治績卓著。無論是對北宋社會的地方官員,還是對當今政府的人民公仆治政清廉,為民服務(wù),都不無啟迪。懷古寓今,古為今用,正是詞人借劉道產(chǎn),借《襄陽樂》以成該詞的真正本意。
名家評論清代詩人趙克宜《角山樓蘇詩評注匯鈔》卷一:氣息遜《襄陽古樂府·野鷹來》《襄陽古樂府·上堵吟》。
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李之亮《蘇軾文集編年箋注》:借歌頌襄陽太守劉道產(chǎn)施行德政,諷刺當下襄陽官員的無為。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謚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樊籬,以詩為詞,開創(chuàng)豪放清曠一派,對后世產(chǎn)生巨大影響。有《蘇軾七集》,《蘇軾詞》,《蘇軾易傳》,《蘇軾樂府》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