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代,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一帶為漢王府。
清代初期,為兩江總督衙署所在地。
清咸豐三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占江寧府,定都南京并改稱天京,在兩江總督府衙舊址的基礎上,修建皇宮,即為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的王府。
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軍將領曾國荃率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天王府被縱火焚毀。同治九年(1870年),清廷重建為兩江總督衙署。
民國元年(1912年),太平天國天王府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府所在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為國民政府總統(tǒng)府,至解放軍占領南京。
1951年,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一百周年之際,由郭沫若題寫碑文的“太平天國起義一百周年紀念碑”,立于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的照壁之前,供游人緬懷憑吊。
建筑特色
太平天國天王府為清末農(nóng)民起義政權太平天國的皇宮,現(xiàn)存遺址由西花園及大殿、暖閣、穿堂等遺跡組成,原規(guī)模較大,方圓十余里,有重墻兩道,每道圍墻都高達二丈。
太平天天王府分外城、內(nèi)城兩部分;外城名為“太陽城,內(nèi)城名為“金龍城”。太陽城的正門為天朝門,門前有御溝,溝寬、深各兩丈,溝上有橋,橋前有鐫刻著“天朝”的石坊一塊。金龍城的正門為圣天門,門內(nèi)東西兩側有三層高的“朝房”,正面為金龍殿,金龍殿后有二殿、三殿、后宮林苑。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
主要景觀
西花園
太平天國天王府西花園在清代以后幾經(jīng)增修,還部分保留著當年的景物,如六角亭、方勝亭、望亭和人工開鑿的水池中的石坊等。在西花園水池中、假山上曾打撈、發(fā)現(xiàn)過洪秀全“綸音”碑碑額和碑座、石鼓等太平天國的文物。
后林苑
太平天國天王府后林苑與內(nèi)城的東花園、西花園,一起構成了天王府的游樂區(qū),內(nèi)有奇花異草,臺榭亭閣,塘方十數(shù)畝的水池,曲徑通幽的園圃;有臨風攬翠的石舫,蓄養(yǎng)著虎、豹、孔雀等動物。
外城廣場
外城廣場,占地約1平方千米,最南端屹立著一列黃色大照壁,寬逾九十丈,上邊彩繪著龍虎獅象圖案,張掛著天王的若干詔旨;照壁以北,品字式的三座牌坊拔地而聳:正面一座,“全金立匾,上橫書四大字曰‘天堂路通’”,是謂“天朝牌坊”;左右兩座,一書“天子萬年”,一書“太平一統(tǒng)”,朱漆棟柱,遙相呼應。牌坊之側,又豎著“文武下馬牌”,那是太平天國官員來到天王府前必得下馬的地點。
價值意義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是中國保存較完整的一組太平天國歷史建筑物,是研究相關歷史珍貴的文物資料,為研究歷史上的農(nóng)民運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保護措施
1982年2月23日,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南京市文物局在太平天國天王府中軸線東部,復原了天王寶座、天王書房、樞密室等場景。
文化活動
相關人物
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國天王,清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民族英雄。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qū))新華鎮(zhèn)福源水村人。
清道光年間,洪秀全撰寫《原道救世歌》等作品。清咸豐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發(fā)動金田起義并就任天王,定國號太平天國。咸豐三年(1853年),定都江寧(今南京),改稱天京。建都之后,洪秀全分兵占領長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征并摧毀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咸豐六年(1856年),洪秀全誅楊秀清、韋昌輝,史稱“天京事變”,隨后,他迅速啟用陳玉成、李秀成等新將領;并以洪仁玕為軍師,推行新政。清同治三年(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歲。
相關事件
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fā)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一場大規(guī)模反清運動。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標志著運動失敗。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長江路292號。
交通線路
乘坐南京公交3路、6路、12路于王府站下車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