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五帝是中國上古杰出的五位部落首領,他們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時代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歷史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852年至公元前2070年之間。
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即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在后來的道教中,五帝被尊為五方五老,分別掌管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天帝。
五帝時期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重要時期,有很多關于五帝的傳說和故事,如黃帝大戰(zhàn)蚩尤、顓頊登基、帝嚳祭天、唐堯放丹朱等。這些傳說和故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chǎn)生活、信仰習俗等方面的情況,對于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五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們的故事和傳說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廣泛的影響和重要的地位。五帝說法
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后演變?yōu)橹競髡f中的五位部落首領,根據(jù)不同史料記載,分別有以下 五種說法: 五帝
⑤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jīng)書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說。于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上古五帝實為氏族部落首領杰出人物,并不是實際君主數(shù)量。而部落帝位實行 宗親禪讓制。 黃帝后顓頊繼任,帝嚳在之,而嚳之子擎次之。再而擎弟堯即位,堯老,舜攝政,八年堯崩,三年喪畢讓位于堯子丹硃。而天命乃舜也,諸侯咸歸于舜。舜嘆曰:"天也!",舜豫薦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讓舜子商均如舜讓堯子。而諸侯歸于禹,如此禹踐天子位。 黃帝(軒轅)、青帝(太昊)、赤帝又叫炎帝(魁隗)、白帝(少昊)、玄帝(顓頊) 歷史時期
五帝時代
公元前30世紀初-公元前21世紀初
這一時期,在位的君主有:
稱號 | 謚號 | 名號 |
魁隗 | 炎帝 | 神農(nóng) |
軒轅 | 黃帝 | 公孫 |
顓頊 | 玄帝 | 乾荒 |
太昊 | 青帝 | 伏羲 |
少昊 | 白帝 | 己摯 |
/ | 帝嚳 | / |
| | 放勛 |
| 帝舜 | 重華 |
年表
五帝時代帝王世系年表(存有爭議)
炎帝神農(nóng)氏世系(公元前3076年——公元前2677年)
序號 國號 帝號 名號
01神農(nóng)氏炎帝姜魁隗(伊耆石年)
02神農(nóng)氏炎帝姜臨魁
03神農(nóng)氏帝姜承
04神農(nóng)氏帝姜明
05神農(nóng)氏帝姜直
06神農(nóng)氏帝姜來
07神農(nóng)氏帝姜里(帝釐)
08神農(nóng)氏帝姜哀
歷十帝,約四百年
九黎部落首領:蚩尤
黃帝有熊氏世系(公元前2696年——公元前2069年) 序號 國號 帝號 名號
01有熊氏黃帝姬伯荼(號軒轅) ((功臣“四士”))
02有熊氏帝休姬厘(姬休)
03有熊氏帝魁姬魁(別號渾沌)
07高陽氏帝孺
11陶唐氏帝丹硃
12有虞氏帝舜 姚重華
相關記載
中國從秦朝開始,合并、統(tǒng)一祭祀禮儀,“五方上帝大祭祀”、“山川五岳”等大祭祀的傳統(tǒng),據(jù)傳始于秦始皇,從此結束了混亂的局面。但是,秦朝僅僅是簡單合并,由于祭祀禮儀制定中,有很多術士參與,神仙迷信色彩濃厚,祭祀中,等級仍很混亂,以祭山為主,尤其以泰山為最重要。祭祀山川用牛,而祭祀上帝用馬,與“周監(jiān)二代”一樣,秦朝祭祀,馬比牛更加尊貴,為“第一等”。 《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於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wèi)。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jiān),監(jiān)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材物。有士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 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zhí)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shù)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程北就,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眻蛟唬骸坝?!頑兇,不用?!眻蛴衷唬骸罢l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痹涝唬骸爱愒?,試不可用而已?!眻蛴谑锹犜烙悯?。九歲,功用不成。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眻蛟唬骸跋づe貴戚及疏遠隱匿者?!北娊匝造秷蛟唬骸坝旭嬖诿耖g,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庇谑菆蚱拗?,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于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辯于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于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後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彊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于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虞舜者舜帝也,姓姚名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至舜帝姚重華時已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nèi),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nèi)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筑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毕笈c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毕竽酥顾磳m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èi)平外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梼杌。此三族世憂之。至于堯,堯未能去。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 舜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于是舜乃至於文祖,謀于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岳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庇戆莼祝岇娥?、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饑,汝后稷播時百谷。”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彼丛唬骸案尢?,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彼丛唬骸罢l能馴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為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于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于諸臣朱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彼煲灾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辈淖屬纭?。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稚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彼丛唬骸褒?,朕畏忌讒說殄偽,震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彼丛唬骸班?!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比龤q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谷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阯、北發(fā),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fā)、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閑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