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爾茲曼
生于維也納,卒于意大利的杜伊諾,1866年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歷任格拉茨大學、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和萊比錫大學教授。他發(fā)展了麥克斯韋的分子運動類學說,把物理體系的熵和概率聯(lián)系起來,闡明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tǒng)計性質(zhì),并引出能量均分理論(麥克斯韋-波爾茲曼定律)。他首先指出,一切自發(fā)過程,總是從概率小的狀態(tài)向概率大的狀態(tài)變化,從有序向無序變化。1877年,波爾茲曼又提出,用“熵”來量度一個系統(tǒng)中分子的無序程度,并給出熵S與無序度Ω(即某一個客觀狀態(tài)對應微觀態(tài)數(shù)目,或者說是宏觀態(tài)出現(xiàn)的概率)之間的關(guān)系為S=k lnΩ。這就是著名的波爾茲曼公式,其中常數(shù) k=1.38×10^(-23) J/K 稱為波爾茲曼常數(shù)。他最先把熱力學原理應用于輻射,導出熱輻射定律,稱斯忒藩-波爾茲曼定律。他還注重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的研究,著有《物質(zhì)的動理論》等。作為哲學家,他反對實證論和現(xiàn)象論,并在原子論遭到嚴重攻擊的時刻堅決捍衛(wèi)它。
“如果對于氣體理論的一時不喜歡而把它埋沒,對科學將是一個悲??;例如:由于牛頓的權(quán)威而使波動理論受到的待遇就是一個教訓。我意識到我只是一個軟弱無力的與時代潮流抗爭的個人,但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做出貢獻,使得一旦氣體理論復蘇,不需要重新發(fā)現(xiàn)許多東西。”—— 玻爾茲曼 玻爾茲曼的一生頗富戲劇性,他獨特的個性也一直吸引著人們的關(guān)注。有人說他終其一生都是一個“鄉(xiāng)巴佬”,他自己要為一生的不斷搬遷和無間斷的矛盾沖突負責,甚至他以自殺來結(jié)束自己輝煌一生的方式也是其價值觀沖突的必然結(jié)果。也有人說,玻爾茲曼是當時的費曼。他講課極為風趣、妙語連篇,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諸如“非常大的小”之類的話語。幽默是他的天性,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自視甚高與極端不自信的奇妙結(jié)合——對這位天才的心靈損害極大。本書作者用了一個副標題:“篤信原子的人”,又給玻爾茲曼畫出了另一個側(cè)面像。 如果我們擯棄具有嚴格“決定性”色彩的“社會建構(gòu)論”,而采用一種較為“軟弱”的立場,試圖在當時的各種社會文化組成中尋找一些相關(guān)因素去“解讀”玻爾茲曼,應該還是可行的。玻爾茲曼的“父國”處于當時被稱為“多瑙河畔的中國”的奧地利。奧匈帝國外表上極其強盛,但內(nèi)部矛盾重重。在學術(shù)界,人們常常為一些繁文縟節(jié)而浪費時間,不斷的文牘折磨著疲倦的學者,遵從一定的禮儀“程序”比具體的事情更重要。在奧地利和巴伐利亞,教授階層盡管地位不低,但并不屬于最受尊敬的階層,退休后還得為沒有著落的養(yǎng)老金發(fā)愁。 玻爾茲曼出生于維也納,在維也納和林茨接受教育,22歲便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就有好幾個大學向他提供職位。他曾先后在格拉茨大學、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以及萊比錫大學等地任教。其中曾兩度分別在格拉茨大學和維也納大學任教。
原子理論
在玻爾茲曼時代,熱力學理論并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他在使科學界接受熱力學理論、尤其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通常人們認為他和麥克斯韋發(fā)現(xiàn)了氣體動力學理論,他也被公認為統(tǒng)計力學的奠基者。
按理說,玻爾茲曼的學術(shù)生涯應該很平坦,可事實上卻充滿了艱辛。其中有不少是社會的因素,但更多地應該與他個人的性格有關(guān)。
玻爾茲曼與奧斯特瓦爾德之間發(fā)生的“原子論”和“唯能論”的爭論,在科學史上非常著名。按照普朗克的話來說,“這兩個死對頭都同樣機智,應答如流;彼此都很有才氣”。當時,雙方各有自己的支持者。奧斯特瓦爾德的“后臺”是不承認有“原子”存在的恩斯特·馬赫。由于馬赫在科學界的巨大影響,當時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也拒絕承認“原子”的實在性。后來大名鼎鼎的普朗克站在玻爾茲曼一邊,但由于普朗克當時名氣還小,最多只是扮演了玻爾茲曼助手的角色。玻爾茲曼卻不承認這位助手的功勞,甚至有點不屑一顧。盡管都反對“唯能論”,普朗克的觀點與玻爾茲曼的觀點還是有所區(qū)別。尤其讓玻爾茲曼惱火的是,普朗克對玻爾茲曼珍愛的原子論并沒有多少熱情。后來,普朗克的一位學生澤爾梅羅(E. Zermelo)又寫了一篇文章指出玻爾茲曼的H-定理中的一個嚴重的缺陷,這就更讓玻爾茲曼惱羞成怒。玻爾茲曼以一種諷刺的口吻答復澤爾梅羅,轉(zhuǎn)過來對普朗克的意見更大。即使在給普朗克的信中,玻爾茲曼常常也難掩自己的“憤恨”之情。只是到了晚年,當普朗克向他報告自己以原子論為基礎(chǔ)來推導輻射定律時,他才轉(zhuǎn)怒為喜。 玻爾茲曼沉浸在與這些不同見解的斗爭中,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他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盡管玻爾茲曼的“原子論”與奧斯特瓦爾德的“唯能論”之間的論戰(zhàn),最終玻爾茲曼取勝,但這個過程對于一個科學家的生命來說,顯得太長了。玻爾茲曼一直有一種孤軍奮戰(zhàn)的感覺。他曾兩度試圖自殺。1900年的那次沒有成功,他陷入了一種兩難境界。再加上晚年接替馬赫擔任歸納科學哲學教授,后幾次哲學課上的不大成功,使他對自己能否講好課,產(chǎn)生了懷疑。
普朗克
玻爾茲曼的痛苦與日俱增,又沒有別的辦法解脫,他似乎不太可能從外面獲得幫助。如果把他的精神世界也能比作一個系統(tǒng)的話,那也是一個隔離系統(tǒng)。按照熵增加原理,孤立系統(tǒng)的熵不可能永遠減小,它是在無情地朝著其極大值增長。也就是說,其混亂程度在朝極大值方向發(fā)展。玻爾茲曼精神世界的混亂成了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他最后只好選擇用自殺的方式來結(jié)束其“混亂程度”不斷增加的精神生活。1906年,在他鐘愛的杜伊諾Duino,當時屬于奧地利,一戰(zhàn)后劃給意大利,他讓自己那顆久已疲倦的天才心靈安息下來。這就帶來了一個學術(shù)界熟知,但絕非是無可爭議的“普朗克定律”。其表述如下:“一個新的科學真理照例不能用說服對手,等他們表示意見說‘得益匪淺’這個辦法來實行。恰恰相反,只能是等到對手們漸漸死亡,使得新的一代開始熟悉真理時才能貫徹?!睂ζ绽士藖碚f,學術(shù)爭論沒有多少誘惑力,因為他認為它們不能產(chǎn)生什么新東西。 由于上述說法后來又被學界有重大影響的其他學者,如托馬斯·庫恩等多次引證,它似乎成了一條自明的真理。果真如此嗎?如果普朗克所言不虛,那么科學爭論在科學思想發(fā)展史上的意義就要大打折扣了。普朗克為人平和、正直,被譽為“學林古柏”,其高尚的人品是值得人們敬仰的,但并不是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哪怕這句話多次被人們引用。附帶說一下,普朗克還說過一句常常被引用的話:“女子從事學術(shù)研究是與她們的天性相違背的?!边@句話當然也是大大值得商榷的,不管你是不是一個“女性主義者”,都不會贊成普朗克的這個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