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是國家世界一流心理學科建設單位,唯一一個心理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單位。心理學部建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yǎng)基地、發(fā)展心理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應用實驗心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心理學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心理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北京高等學校示范性校內創(chuàng)新實踐基地等。在教育部學科排名中,心理學科連續(xù)排名全國第一;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和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進入ESI世界前1%。學部發(fā)展的定位是:以建設世界一流心理學學科和多學科交叉的世界一流腦科學為目標,以心理和學習問題為導向,以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為兩翼,產出一批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和響應國家急需的應用產品,為北京師范大學建成綜合性、研究型、教師教育領先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做出突出貢獻。TagList

中文名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

校訓

追求卓越

別名

北師大心理學部

創(chuàng)立時間

1902年

碩士點

7(含專業(yè)碩士點1個)

博士點

4個

博士后點

1個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1個,二級3 個

外文名

Faculty of Psychology, BNU

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qū)新街口外大街19號

創(chuàng)辦者

服部宇之吉

獎項

國家重點實驗室

知名校友

荊其誠

長江學者

6人

杰出青年

8人

主管部門

北京師范大學

創(chuàng)辦時間

2016年

歷史沿革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的早期發(fā)展

京師大學堂師范館

與優(yōu)級師范科(1902-1908)

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牌匾

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光緒28年)創(chuàng)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它的創(chuàng)辦,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高等師范教育的先河,同時也成為中國心理學教育的開端。據1902年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學生通習的科目(相當于公共必修課)即設有心理學。

1902年,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在創(chuàng)辦之初即設心理學為學生的通習科目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6月《學部訂定優(yōu)級師范選科簡章》設師范選科為培養(yǎng)初級師范學堂和中學堂教員,本科通習兩學年心理學。

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

與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08-1923)

1908年,京師大學堂優(yōu)級師范科改名為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這是我國高等師范學校獨立設校的開始。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20年創(chuàng)建心理學實驗室。

1920年,張耀翔(注:張耀翔(1893-1964),湖北漢口人,心理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為最早將歐美心理學傳入中國的學者之一,曾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心理學會和第一種心理學雜志。)到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研究生院)主任,講授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同年9月在北高師建立心理學實驗室,這是中國最早的心理學實驗室之一。

張耀翔教授

1921年,張耀翔在《教育叢刊》上發(fā)表心理測量和新法考試的文章,并在我校首先將心理測驗列為入學考試科目之一。

1921年,中華心理學會成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張耀翔教授被推選為首任會長兼編輯部主任。中華心理學會總會和編輯部辦事處設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22年,中華心理學會會刊《心理》雜志出版,張耀翔擔任主編,編輯部設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心理實驗室。這是中國第一種心理學雜志,也是東方第一種心理學雜志。在當時,《心理》雜志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共出版14期,發(fā)表論文163篇,140萬字。其內容涉及心理學的各個領域:普通心理、實驗心理、動物心理、兒童心理、青年心理、社會心理、變態(tài)心理、心理學史、應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測驗、教育測驗等。由于時局不寧、經費困難等原因于1927年???。

1922年張耀翔教授在北京進行了一次民意測驗,其目的是為了“探討吾民真正輿論之所在”,該測驗共包括八個題目(比如“假如你有選舉權,你將推舉誰做下任大總統(tǒng)?”),共收回問卷913份。這是中國的民意測驗的開端。

北平師范大學與西北聯(lián)合大學(1923-1952)

學生們在做實驗

1923年,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更名為北平師范大學。

1927年,著名心理學家陳大齊在北平師范大學任心理學教授。

1931年,北平師范大學與北平女子師范大學合并,定名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同年,陳雪屏教授到教育系主講普通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潘淵教授也到北平師范大學任教。

1933年,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學則》規(guī)定教育系的課程中分設有教育心理組,其課程有心理學、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測驗、兒童及青年心理、學科心理、社會心理、變態(tài)心理、動物心理、實驗心理、生理心理。

1934年,著名心理學家朱希亮、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孫國華在國立北平師范大學任教。

1936年,比較心理學家蔡樂生曾應聘教授高等實驗心理、動物心理、學科心理等,并擔任四年級教育心理組論文指導。

1937年,盧溝橋事件發(fā)生,日本侵略軍占領北平,北平師范大學遷往西安,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

1938年,西安臨時大學遷至漢中,更名為國立西北聯(lián)合大學。

1939年,原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年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并于1940年起遷往蘭州。期間,教育系開設的公共必修課中有教育心理學課。當時教學條件較為簡陋,計有心理儀器40余種。

當時的畢業(yè)生論文

1946年,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在北平復校。

1947年,中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偉應北師大之請來校講學。

1949年,北平解放并改稱北京,學校也相應更名為北京師范大學。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之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設有心理教研組,該教研組組長為教育系主任彭飛,其他成員主要有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主要研究知覺和心理學史的郭一岑先生和教育統(tǒng)計專家薛鴻志。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的發(fā)展

葛爾慈教授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成立于1929年,首任系主任為德國人葛爾慈教授。葛爾慈師從科學心理學之父馮特(W.Wundt)的高足、德國實驗心理學大師林德沃斯基(Lindworsky)。心理學系繼承了德國實驗心理學派的研究思想,建立了國際一流的實驗室。

當時的輔仁大學匯聚了國內心理學界不少名師,如王征葵、林傳鼎等人。心理學系十分重視統(tǒng)計、測量、實驗等核心基本能力的訓練。同時很重視學生語言技能的培訓,把英文、德文列為必修課程,要求學生閱讀心理學原著。輔仁大學心理系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人才,著名心理學家荊其誠、張厚粲和陳仲庚等都畢業(yè)于此。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些高校西遷,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成為北京唯一的心理學人才培養(yǎng)基地,對中國心理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發(fā)展

心理學教研室教師合影

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與文化大革命前的發(fā)展(1952-1966)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國大學理學院、燕京大學教育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室和教育專修班以及輔仁大學先后并入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教研室、輔仁大學心理學系陸續(xù)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系合并,著名心理學家彭飛教授擔任教育學系主任。教育學系成立了心理學教研室,郭一岑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主要成員有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郭一岑、伍棠隸、朱智賢、尹德新、薛鴻志,來自輔仁大學的林傳鼎、謝斯駿、張厚粲,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彭飛、李屏西、孫昌齡、蘆玉、章志光等。心理學教師隊伍達20人左右,奠定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日后蓬勃發(fā)展的堅實基礎。

1960年,北師大教育學系開設了五年制心理學本科專業(yè),當年成立了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教研室,負責人分別為彭飛教授和朱智賢教授。

在十年“文革”期間,心理學遭到了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心理學的發(fā)展陷于停滯和衰退。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學者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堅持心理學的科研、編譯和著述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1978-)

78級學生合影

1978年,教育學系心理學專業(yè)重新恢復本科招生。1980年3月,教育部批復同意將心理學專業(yè)改為系的建制。

1980年成立心理學系。

1981年6月,北京師范大學正式決定將心理學專業(yè)從教育學系分出,獨立設置心理學系,彭飛教授擔任第一任系主任。此后,張厚粲、彭聃齡、郭德俊、舒華、車宏生教授先后擔任系主任。

1985年,成立兒童心理學研究所(1987年更名為發(fā)展心理學研究所)。朱智賢教授擔任第一任所長,此后依次為林崇德教授、申繼亮教授、方曉義教授。

1985年,創(chuàng)辦《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刊物,并于1994年獲評中文期刊心理與教育類核心刊物。

1997年,成立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擔任所長。

心理學院成立大會

2001年11月22日,根據北京師范大學學科建設規(guī)劃,心理學系、發(fā)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這是中國高校成立的第一個心理學院,歷任院長為車宏生教授、許燕教授、劉嘉教授。

2001年成立心理學院,是中國高校的第一個心理學院。

2005年,成立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6年12月11日,按照《北京師范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師范大學“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有關精神,整合心理學院和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含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同時按照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相關管理辦法管理。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擁有我國唯一一個心理學國家重點一級學科(2007年),擁有基礎心理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全部3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007年、2002年、2007年)。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擁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yǎng)基地(1996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999年)、應用實驗心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01年)、腦科學與認知科學教育部網上合作中心(2001年)、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2005年)、國家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111計劃”,2012年)、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2年)、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15年)[2]、神經影像大數據與人腦連接組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16年)。先后獲批發(fā)展心理學、基礎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授予權(1981年、1985年、1990年)、全國首批心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以及心理學博士后流動站(1999年)。此外,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還獲準自主設置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和認知神經科學、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與教學論碩士學位授予權。

利用北京師范大學"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經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還建立了中芬聯(lián)合學習創(chuàng)新研究院[3]、社會認知與行為觀察校級重點實驗室和Siegler創(chuàng)新學習研究中心、老年腦健康研究中心、情緒調節(jié)研究中心、兒童閱讀與學習研究中心等校級研究中心。建設了學習與教學心理實驗室、早期心理發(fā)展實驗室、心理測量與評價實驗室、人力資源實驗室、心理危機干預實驗室。

2011年,時任國際數據集團公司(InternationalDataGroup,IDG)董事長帕特里克.麥戈文(PatrickMcGovern)捐資1000萬美元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同建立北京師范大學-IDG/麥戈文腦研究院。2013年,由北京師范大學牽頭,聯(lián)合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科院心理所、中科院自動化所、MIT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等單位成立腦與學習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2014年,啟動我國首個應用心理學案例中心——中國應用心理學案例中心暨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應用心理學案例庫。2017年,與北京大學等18家單位共同發(fā)起中國兒童青少年腦智研究全國聯(lián)盟。

2014年9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視察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在視察團隊行為、學習困難評估、學習能力提升等實驗室,仔細觀看科學儀器上顯示的參試者腦電波等圖像和數據,了解北師大心理學科發(fā)展以及在災后心理重建、航天員選拔、南極科考等領域轉化運用心理學的情況之后,習近平對北師大緊密結合學校特色、面向國際科學前沿、國家重大需求的辦學思路表示肯定,對他們在提高青少年兒童學習成效、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贊賞,并希望他們再接再厲,爭取在探索青少年兒童學習和發(fā)展的科學規(guī)律、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和障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中發(fā)揮更大作用。[4]

師資隊伍

教師風采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師學科背景多樣,主要包括:心理學、神經科學、信息技術、磁共振醫(yī)學和磁共振物理學等?,F(xiàn)有專任教師52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7人、講師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雙聘)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1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1人、學者2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6人、國家批準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青年”學者4人、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1人、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師德標兵1人,多人次先后獲評國際心理科學聯(lián)合會“艱苦卓越成就獎”(AchievementAgainsttheOddsAward,IUPsyS)、國際測驗行業(yè)協(xié)會全球公民獎、中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國心理學會會士,17人被中國心理學會首批和第二批認定為中國心理學家)。

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強多學科交叉團隊的建設,獲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1個(學習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5]、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111計劃”)1個(腦科學與認知科學)、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1個(高級認知功能與大腦可塑性)[6]、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心理學核心基礎課程)。98%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70%以上的教師具有半年以上的出國進修和留學經驗。其中,二十幾位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在國際和國內的心理學各領域的專業(yè)機構或學會中擔任重要職務。

知名學者

張厚粲

國際心理科學聯(lián)盟(IUPsyS)原副主席、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xié)委員、民盟中央婦女委員會主任、國際測驗委員會理事、北京師范大學校務委員、國際心理科學聯(lián)合會“艱苦卓越成就獎”(AchievementAgainsttheOddsAward,IUPsyS)獲得者、國際測驗行業(yè)協(xié)會全球公民獎獲得者、中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國心理學公認的奠基人之一。

林崇德

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兼教育學和心理學學部召集人、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7]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咨詢委員會名譽主任[8]、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首屆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中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戴汝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雙聘)、原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信息技術科學部副主任,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國際自控聯(lián)委員,是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
李朝義中國科學院院士(雙聘)、國際腦研究組織(IBRO)亞太地區(qū)委員會理事,原國家基金委神經科學、心理學、病理生理學和醫(yī)學評審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重大交叉前沿研究項目“腦和意識研究”首席科學家,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
王永炎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9]、中央文史館館員,曾任全國人大常委、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院長,先后主持了國家“863”、“973”和國家“七五”—“十五”關于中醫(yī)藥防治腦病與中風病、認知障礙與癡呆等攻關課題20余項,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

董奇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兼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jiān)測中心主任、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10]、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心理學科評議組組長、國家督學、國家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跨世紀人才培養(yǎng)計劃入選者,教育部科技委生物與醫(yī)學學部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1]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11]、國家攀登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總負責人。
展開表格人才培養(yǎng)

學部實行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的培養(yǎng)制度,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chuàng)新學術型人才,在國際心理學與腦科學領域贏得話語權,培養(yǎng)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解決國家和社會各領域重大急需的現(xiàn)實問題。

心理學部目前在讀學生共1795名(2020年10月統(tǒng)計),其中本科生567人,學術型碩士339人,學術型博士327人,應用心理專業(yè)碩士501人,免費師范生教育碩士61人。研究生中6人獲"全國優(yōu)博"(含提名獎1人),1人獲"北京市優(yōu)博",7人獲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4人獲"明日之星"學術獎,1人獲"寶鋼優(yōu)秀學生特等獎"等。本科人才培養(yǎng)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學術型研究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北京師范大學優(yōu)秀研究生教學成果特等獎";應用心理專業(yè)碩士人才培養(yǎng)模式獲得"北京師范大學優(yōu)秀研究生教學成果一等獎"。

科學研究

國家核心學術期刊——《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2001-2014年,原心理學院教師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fā)表了學術論文2280篇,其中CSSCI文章1950篇,SCI和SSCI文章330篇,獲得社會科學基金資助185項,自然科學基金資助42項,省部級教材和成果獎63項,在國內心理學界居于領先地位。2011-2015年,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單位發(fā)表論文647篇,其中SCI/SSCI論文462篇,JCR1區(qū)論文74篇,各類科研項目(含橫向項目)總批準經費2.99億元,科研人員人均358萬元,PI人均863萬元。特別是獲得了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科技部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各1項,青年973項目、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科技部支撐計劃、科技部重大專項創(chuàng)新藥物、科技部863青年項目、科技部重大儀器專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重大攻關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國家重點課題、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轉化項目、北京市科技計劃等項目若干,在《Science》等知名學術期刊發(fā)表一系列高水平學術論文。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一等獎、首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等重要獎項。

此外,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大型國家基礎數據庫,向中央提交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18]《普通高中學生發(fā)展指導綱要》等政策咨詢報告近十篇,在汶川地震的災后心理援助與心理重建中發(fā)揮了核心作用,為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學院長期主辦中文國家核心學術期刊《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全資擁有并主辦的SSCI期刊《JournalofPacificRimPsychology》是中國心理學界唯一的SCI/SSCI收錄英文國際學術期刊。[19]同時,與亞洲社會心理學會聯(lián)合主辦SSCI期刊《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

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認知神經科學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世界各國在其誕生之后紛紛建立起與認知神經科學有關的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機構,并提出大規(guī)模研究計劃,希望集中力量,在人類腦與認知、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上實現(xiàn)重點突破。在我國,認知神經科學得到了高度重視。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中,“腦科學與認知科學”被列為我國科技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的八大前沿科學領域之一。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不斷拓展、縱深,將可能推動出現(xiàn)新的科學飛躍,為人類自身和社會發(fā)展打開新的廣闊前景。

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原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7月,是北京師范大學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基地,是“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也是北京師范大學-IDG/麥戈文腦研究所的依托單位。

2005年初,科技部批準成立了“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2006年3月,實驗室通過了國家生命科學領域的評估。2008年1月,以3T磁共振系統(tǒng)為核心的大型實驗平臺掛牌。2008年5月,科技部對實驗室驗收合格,標志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正式開放運行。

實驗室圍繞“學習與腦的可塑性”這一核心科學問題,從認知發(fā)展與腦發(fā)育、高級認知功能與學習、情緒與社會認知、基本認知功能與學習、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學等方向開展科學研究。在進行基礎研究的同時,實驗室注重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育實踐,當前重要的應用領域包括:心理與學習評價、腦與學習資源開發(fā)。

在研究手段上,實驗室通過比較猴子與人類(進化)、兒童/成人與老人(個體發(fā)展)、同卵雙生子與異卵雙生子(遺傳)、正常人與腦損傷患者(系統(tǒng))在學習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共性和差異,從而理解學習在大腦發(fā)育和遺傳約束的共同作用下的認知神經機制。所采用的實驗技術手段涉及行為與分子遺傳學技術、單細胞記錄技術、腦電圖、磁共振腦成像技術以及傳統(tǒng)的心理物理法。與此多層面的研究手段相對應的是本實驗室來自于心理學、神經生物學、醫(yī)學、信息科學和教育學等多個學科的高度跨學科的研究隊伍,以期做出世界一流科學創(chuàng)新結果,同時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從而將實驗室建設成為國際上一流的學習與腦可塑性的研究中心、學習理念推廣中心和方案制定和咨詢中心。

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董奇教授,主任為李武教授。

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
姓名單位職稱備注
董奇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
段樹民浙江大學醫(yī)學部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范明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員
高上凱清華大學醫(yī)學院教授
展開表格

發(fā)展心理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原名“兒童心理學研究所”,1987年更名為“發(fā)展心理學研究所”。1999年成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3年,基地在教育部對首批基地的各項評估中全部獲優(yōu),并于2009年教育部第二次評估中以總排名第四(共135個重點基地)、心理學類排名第一的優(yōu)異成績再次獲得優(yōu)秀。

發(fā)展心理研究所圍繞個體畢生心理發(fā)展與促進這一目標,重點圍繞“認知與創(chuàng)造力畢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心理資源開發(fā)”以及“社會轉型期個體心理適應與促進研究”兩大方向展開攻關,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認知與創(chuàng)造力畢生發(fā)展、個性與社會性發(fā)展、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健康與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評價與咨詢、教師職業(yè)發(fā)展、老齡化研究、婚姻家庭咨詢與治療、處境不利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與需求。20多年中,發(fā)展心理學研究所在科研實力、學術地位、教學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發(fā)展,為我國發(fā)展心理學的學科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等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公認為全國發(fā)展心理學研究的中心。發(fā)展心理學研究所主辦有國家核心學術期刊《心理發(fā)展與教育》,與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挪威、芬蘭、韓國、越南、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以及國內知名大學的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lián)系。過去五年,共舉辦大型學術交流會議5次,其中國際學術會議3次;共開展共開展各項學術交流活動125人次,其中境外學者來訪63人次?,F(xiàn)任所長為方曉義教授。

為鼓勵年輕一代心理學工作者為我國的心理與教育科學研究事業(yè)努力工作,發(fā)展心理研究所與朱智賢心理學獎基金委員會共同設立了“朱智賢心理學獎”。此外,發(fā)展心理研究所每兩年主辦一次國內發(fā)展心理學領域的高端學術論壇——崇德學術論壇,該論壇旨在促進中外專家在這一領域的交流,研討學術前沿問題,推介新的研究成果,推動該領域學科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該論壇已分別于2007年和2010年成功召開了兩屆,在國內心理學領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力。

應用實驗心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應用實驗心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依托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基于“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以個體與群體的心理與行為規(guī)律為主線,圍繞認知、學習、心理健康、領導力和社會心態(tài)開展研究。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成為國際一流的應用心理學創(chuàng)新研究與應用平臺和高端人才培養(yǎng)基地,服務于首都的基礎教育、社會發(fā)展和政府決策。[20]2001年獲批成立以來,通過對科學研究與解決重大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有機整合,實驗室形成了認知能力提升、有效學習、心理健康促進、領導力評價與開發(fā)和社會心態(tài)監(jiān)控等五大優(yōu)勢特色方向。[20]

現(xiàn)任實驗室主任為劉力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舒華教授。[21]

應用實驗心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學術委員會

姓名

單位

職稱

備注

舒華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
劉嘉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劉勛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楊宜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展開表格

人格與社會心理研究所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一直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的優(yōu)勢學科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初,高玉祥教授和章志光教授就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北京師范大學人格與社會心理研究所是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的掛靠單位,研究所許燕教授是現(xiàn)任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的理事長。經過多年努力,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已形成了全國實力最為雄厚、在國際同行中有學術影響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學術梯隊,獲批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

研究所有兩個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學方向關注于:①人格理論問題的研究;②人格及其改變的神經生理學研究;③情緒研究;④健全人格促進與人格教育的研究;⑤人格測量技術和方法的工具研究。社會心理學方向側重于:①社會認知;②價值取向與自我價值定向;③人際溝通、人際關系與人際信任;④生活質量與主觀幸福感;⑤群際關系;⑥群體決策和道德決策;⑦網絡群體事件。研究所與亞洲社會心理學會聯(lián)合主辦英文學術期刊《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SSCI),承擔了大量國際合作課題以及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包括科技部支撐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國家重點課題、美國NIH重大國際合作課題和美國福特基金會項目等課題。研究所與美國、英國、荷蘭、新西蘭和新加坡等國家的多所大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與國際同行對話能力日益增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F(xiàn)任所長為劉力教授。

心理測量與人力資源研究所

心理測量與人力資源研究所是心理學院根據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考慮學科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滿足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將原心理測量與評價所和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的師資力量整合而成。該所承繼了先前兩所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并結合國內外新的研究趨勢和社會需求,努力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并積極與企事業(yè)單位合作,解決現(xiàn)實問題。

研究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與教育統(tǒng)計和測量、人事測評心理學、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極端環(huán)境心理學四個領域,主要任務是研究中國社會發(fā)展背景下心理測量理論與技術、建設與研發(fā)大型國家級考試題庫、構建測評人員專業(yè)素質模型、建立組織診斷系統(tǒng)與數據庫、發(fā)展極地科考人員社會心理支持服務體系。其發(fā)展的總目標是做國內心理測評技術及心理學科取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研究的引領者。中期目標是力爭在5年內建設成為一個在心理測評、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行為、極端環(huán)境心理學領域國內有影響力、國際知名的學術型研究機構與實踐型應用發(fā)展機構。研究所多次參與航空航天飛行員招考與測評工作、南極科學考察員心理測評與輔導工作?,F(xiàn)任所長為車宏生教授。

臨床與咨詢心理研究所

北京師范大學的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在全國起步較早,發(fā)展較快,從事心理健康研究和實務的師資豐富,受訓背景不同,各有特色。研究所主要從事各類心理疾病的病因機制、診斷、矯治及預防研究,各類群體的特殊心理健康問題評估與干預和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過程、方法與效果研究,積極心理學研究。成立了心理咨詢實驗室,并以此為依托成立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應急干預中心”,主管面向社會的“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心理咨詢與研究中心”,研究所喬志宏研究員兼任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主任。咨詢中心自2003年創(chuàng)辦以來,已接待來自全國的來訪咨詢者2000多人次。現(xiàn)任所長為劉翔平教授。

應用認知心理研究所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應用認知心理學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為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基礎心理學研究中心(1995年創(chuàng)建)。研究所依托“應用實驗心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心理學基礎實驗教學北京市示范中心”,突出以問題為導向,致力于人類知覺、注意、記憶、語言、情緒、智力等基本心理過程的應用研究,為人工智能、工程、環(huán)境、教育、人才選拔等實踐領域服務。研究所先后承擔了國家“973”項目、攀登計劃項目、科技部支撐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等課題項目40余項。

研究所與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比利時等國家的國際知名大學建立了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經常邀請國外研究人員來所進行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先后派出多名研究生前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法國、荷蘭等國大學盡行聯(lián)合培養(yǎng)或攻讀博士學位?,F(xiàn)任所長為周仁來教授。

教育心理研究所

教育心理學學科在北師大具有良好的傳統(tǒng)和基礎,老一輩心理學家馮忠良、章志光、陳琦和張必隱等教授在教育心理學理論、學習與教學心理學、德育心理、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和閱讀心理與教學等領域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研究所的研究領域有:一般學習規(guī)律、學科教學心理、信息技術學習環(huán)境、非正規(guī)學習環(huán)境、職業(yè)教育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學、教師心理等。

教育心理學研究所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與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教育部與北京市人文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以及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為國家與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制定提供咨詢與建議,將教育心理科研與中小學教學實踐相結合,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現(xiàn)任所長劉儒德教授。

研究平臺

心理學基礎教學實驗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心理學基礎實驗教學國家級示范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下轄教學實驗室有:普通心理學實驗室、實驗心理學實驗室、教育心理學實驗室、生理心理實驗室、心理實驗與統(tǒng)計軟件教學實驗。下轄科學研究實驗室有:多功能觀察室、心理咨詢治療實驗室、團體心理輔導室、心理測評室、群體心理實驗室、認知行為實驗室、嬰幼兒認知發(fā)展實驗室、個性與社會性發(fā)展實驗室、老年心理實驗室、眼動(Eye-tracking)實驗室、腦電(EEG/ERP)實驗室、經顱磁刺激(TMS)實驗室、多導生理記錄實驗室、生物反饋系統(tǒng)實驗室、虛擬現(xiàn)實(VR)實驗室等。十幾年來,中心利用學院自籌經費、學校教學經費和211、985工程經費等購置了一大批高端實驗設備和軟件。中心總使用面積1060平方米,擁有儀器設備1237臺(件)、價值1464.5萬元。中心為學院科研實力的提升和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國內心理學實驗教學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此外,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還建有高性能計算中心、磁共振腦成像(fMRI)中心、功能性近紅外成像(fNIRS)中心、靈長類動物電生理實驗室、分子遺傳學實驗室、光學成像實驗室、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實驗室、心理語言學實驗室、神經心理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實驗室和實驗動物中心。

科研成就

2012-2015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fā)表SCI/SSCI論文557篇,其中SCI影響因子大于5的論文94篇,SSCIJCRQ1區(qū)論文88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共發(fā)表CSSCI等中文論文671篇,轉載量和綜合指數均名列全國心理學第一。期間共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162項,其中包括科技部973計劃(含青年項目)和863計劃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含人才項目)1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8項等。

學術期刊

主辦了我國心理學首個SSCI期刊JournalofPacificRimPsychology;主辦的《心理發(fā)展與教育》期刊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在中國心理學學術期刊中,《心理發(fā)展與教育》的國際他引影響因子排名第二位(2017年);與亞洲社會心理學學會合辦SSCI期刊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

學術交流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與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意大利、荷蘭、芬蘭等國家和香港、臺灣等地區(qū)的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而深入的聯(lián)系,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十分活躍。尤其是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麻省理工學院腦研究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伊利諾伊大學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密歇根大學心理系、匹茲堡大學心理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數學系、Banner阿爾茨海默病研究所,英國劍橋大學心理系、倫敦大學語言和言語研究中心、謝菲爾德大學臨床神經學系、紐卡索大學語言學系,德國馬普學會認知所,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心理系、昆士蘭大學心理系、新南威爾士大學心理系,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等單位,有長期穩(wěn)定的課題合作關系。

2011年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主辦了華人心理學家大會和東亞語言認知加工國際會議等高層次國際會議;收到國際數據集團公司(InternationalDataGroup,IDG)捐資建立了北京師范大學-IDG/麥戈文腦研究院;研究項目得到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美國斯賓塞基金會、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等機構的經費資助,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主辦或聯(lián)合主辦SSCI期刊《JournalofPacificRimPsychology》《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多位教授在國際學術組織和國際學術期刊擔任重要職務:這些均顯示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在國際心理學界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文化傳統(tǒng)

“5.25(我愛我)”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jié)

“5.25”北京大學生心理健康節(jié)是2000年5月由原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團總支、學生會發(fā)出倡議并提出申請,共青團北京市委批準正式確立的。2004年又經團中央、全國學聯(lián)推廣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jié)”。從2000年到2012年,心理學院已成功主辦13屆大學生心理健康節(jié)。13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節(jié)緊扣時代主題,反映時代呼聲,引領大學生關注心理健康,已發(fā)展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活動。

研究生招考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科研究生入學質量居全國首位,曾有5名研究生獲得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獲獎數居全國心理學研究機構之首。心理學院研究生招生方向有:01基礎心理學、02認知神經科學、03發(fā)展心理學、04社會心理學、05心理測量學、06教育心理與學校心理學、07管理心理學、08臨床與咨詢心理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原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研究生招生方向有:課程與教學論、基礎心理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計算機應用技術。

自2014年起,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碩士入學考試心理學專業(yè)綜合科目采用自主命題,采取英文選擇題和中文論述題相結合的考試形式。接收推免生占招生數的70%左右。入學考試參考書如下:

書名作者
PsychologyandLife,心理學與生活(第18版,英文影印版)RichardJ.GerrigandPhilipG.Zimbardo
WhatisPsychology?Essentials,什么是心理學(英文版)EllenE.PastorinoandSusannMDoyle-Portillo
PsychologicalTestingandAssessment,心理測驗與評估(第6版,英文影印版)RonaldJayCohenandMarkSwerdlik
PsychologicalTesting:History,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心理測量:歷史、概述與應用(第4版,英文影印版)RobertJ.Gregory
FortyStudiesThatChangedPsychology,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第5版,英文影印版)RogerR.Hock
展開表格

獲得榮譽

2021年4月25日,獲得“2021年北京市工人先鋒號名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