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簡,多用于中國人名,最為知名者為革命烈士、原中國工農(nóng)紅軍十二軍政委施簡(1906—1932),原名施漾旌,出生于上海崇明外沙黃倉鎮(zhèn)(今江蘇啟東決心鄉(xiāng));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了上海三次武裝起義;1927年赴蘇聯(lián)學習,1930年回國入中央蘇區(qū),參與組建新紅十二軍,任政委,后任閩西(南)工農(nóng)革命委員會主席;1932年5月,在率部攻打福建龍巖眼石鎮(zhèn)的戰(zhàn)斗中,不幸壯烈犧牲,時年26歲。

早年經(jīng)歷

施簡(1906一1932),原名施漾旌,1906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外沙黃倉鎮(zhèn)(今屬江蘇省啟東市決心鄉(xiāng));父施圣范,在黃倉鎮(zhèn)開油米行,并有農(nóng)田1萬多步(合40多畝)。施圣范有6個子女,施簡最小,但聰穎好學,8歲上私塾,1920年夏從海門啟秀高小畢業(yè),三哥施漾東將他帶往上海求學。

在上海,施簡受到革命的強烈影響,萌發(fā)了拯救中華、獻身祖國之志。他一邊讀書,一邊開始投身于革命活動,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中,施簡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入黨以后,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他更積極地工作,不顧危險,日夜奔波,搞宣傳,發(fā)傳單,作講演,宣傳革命道理,喚醒民眾。在此期間,他曾兩次遭租界巡捕房拘捕,在黨組織設法將他營救獲釋后仍繼續(xù)活動。

1926年夏,施簡中學畢業(yè),受黨組織委派??歼M了上海郵政總局,以揀信練習生為公開身份,開展地下革命活動。日子一長,施簡的活動被察覺,郵政總局將他調(diào)到基層支局當辦事員。施簡在黨的領導下,仍繼續(xù)進行地下活動。他穿行于大街小巷,散發(fā)傳單。張貼標語,傳送黨的指示,多次機智地躲過了租界巡捕的搜身和上海地方當局“耳目”的監(jiān)視,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海工人為配合北伐進軍。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施簡按照黨的安排,積極參加了起義。

1927年2月,施簡與同鄉(xiāng)姑娘盛青德結(jié)婚,婚后不久,黨決定派他去蘇聯(lián)學習,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按時赴蘇。

臨危受命

1930年,施簡奉調(diào)回國。此時,蔣介石正調(diào)集兵力,準備對我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進行大規(guī)模“圍剿”。閩西主力紅軍出擊東江連遭失敗,部隊受到損失,根據(jù)地被迫縮小。

在這時刻,黨中央決定將施簡派往閩西,組建新紅十二軍,配合中央紅軍粉碎國民黨政府軍的大規(guī)模“圍剿”。

施簡受命后,即從上海起程,于1930年10月1日到達閩西蘇區(qū)基地龍巖。到龍巖后,施簡即對閩西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同月7日,施簡在龍巖主持召開了由閩西總行委、二十一軍軍委、閩西紅軍學校校委參加的聯(lián)席會議。

會上,施簡傳達了中央指示,分析了閩西的政治軍事形勢,著重指出,閩西之所以面臨如此嚴重的局面,主要是由于閩西紅軍在策略上犯了單純軍事觀點的錯誤,機械地執(zhí)行向外發(fā)展的路線,軍隊與地方蘇維埃關系未處理好,以致影響到整個的斗爭和工作。會議完全同意中央的指示和施簡的報告,決定轉(zhuǎn)變閩西斗爭策略,向閩南發(fā)展,奪取漳州,并把二十一軍、二十軍改編為新紅十二軍。改編后的新紅十二軍,下轄一、二、三步兵團,有3100多人,1600多枝槍,施簡任政委,賀聲洋為代軍長(后左權任軍長)。閩西(南)工農(nóng)革命委員會宣告成立后,施簡為主席,張鼎丞、左權等人為常委。內(nèi)設黨務、軍委、政務三個部。

新紅十二軍改編后,施簡與其他領導人一起,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將部隊悉數(shù)集中于龍巖,進行嚴格訓練;將軍校第一期200余學生提前畢業(yè),派到新紅十二軍中充任連、排級干部,開設政治委員訓練班,對全軍的團、連、排50余名政治工作干部加以培訓。從此,新紅十二軍中的政治工作搞得生動活潑,軍政人員素質(zhì)都有較大提高,部隊的面貌煥然一新。

施簡任新紅十二軍政委期間,不僅負責部隊和地方的黨政工作,而且還同軍的其他領導人一道,部署、指揮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新紅十二軍在龍巖整訓后即向永福(今屬漳平)、適中(今屬龍巖)進軍,消滅了當?shù)氐膱F匪,接著又揮師挺進平和大蘆溪,打敗了國民黨政府軍張貞部楊育庭營,繳獲80余支槍,2萬余發(fā)子彈,俘敵百余人。

正當新紅十二軍乘勝前進,準備再取南靖、漳州時,黨中央發(fā)出指示,要求新紅十二軍執(zhí)行打通閩粵贛三省邊界,使三省革命力量得以匯合的任務。施簡等即率領新紅十二軍回師閩西,進入永定境內(nèi),在苦竹與龍?zhí)秲傻卮驌裘駡F反動武裝。其后部隊又向長江、連城移動,擊潰了馬鴻興一個團及團匪800余人的三路進攻,克復長汀城,不久,施簡等又率部轉(zhuǎn)攻連城,翌日攻陷,守敵易啟文團及團匪1000余人棄城逃竄。這幾個月中,施簡等所率的新紅十二軍輾轉(zhuǎn)于閩西、閩南地區(qū),連續(xù)作戰(zhàn),打擊了敵人,鞏固了閩西根據(jù)地,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粉碎國民黨政府軍的第一次“圍剿”。

其后,針對敵強我弱、革命根據(jù)地被分割的具體情況,施簡潛心研究斗爭策略,提出了很好的主張。1930年12月29日,施簡與左權就閩西的軍事問題聯(lián)名向黨中央、南方局報告,詳細匯報了閩西的政治、軍事情況,并認為閩西紅軍和整個閩西武裝總共只有4000人,不可能馬上遠離根據(jù)地出擊敵人,應以蘇區(qū)為依托,相機打擊敵人才是正確的方針。

壯烈犧牲

1932年5月,施簡率新紅十二軍到福建龍巖接防,兩三天后又率部隊攻打離龍巖二、三十里的眼石鎮(zhèn),晚上攻擊碉堡時,不幸頭部中彈,昏迷不醒,部隊當夜撤回龍巖后壯烈犧牲,時年2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