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蛾眉蕨,根狀莖直立或斜升,先端連同葉柄基部被有深褐色、膜質(zhì)、卵狀披針形鱗片;葉簇生

中文名

陜西蛾眉蕨

亞綱

薄囊蕨亞綱?

二名法

Lunathyrium giraldii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亞門

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薄囊蕨綱(學名:Leptosporangiopsida)

拉丁學名

Lunathyrium giraldii

水龍骨目(Polypodiales)

蹄蓋蕨科(Athyriaceae)

蛾眉蕨屬(Lunathyrium Koidz.)

陜西蛾眉蕨

命名者及年代

(Christ) Ching

分布區(qū)域

四川,重慶,甘肅,河南,湖北,寧夏,陜西,山西

形態(tài)特征

陜西蛾眉蕨

根狀莖直立或斜升,先端連同葉柄基部被有深褐色、膜質(zhì)、卵狀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0-)50-70(-90)厘米;葉柄長(6-)10-15(-28)厘米,直徑約1.5-4毫米,禾稈色,遠軸面偶帶栗褐色,基部被有較密的鱗片,向上稀疏,幾無鱗片,被有稀疏的細短節(jié)狀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25-) 35-60(-75)厘米,寬10-15 (-2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略變,一回羽狀羽片深羽裂;羽片 (15-) 20-25對,中部羽片線狀披針形,長5-8 (-14) 厘米,寬1-2厘米,漸尖頭,基部較闊,平截,互生,斜展,相距約2-2.5厘米,下部僅少數(shù)幾對稍縮短,近對生,基部一對長2-4.5厘米,不呈耳形;裂片15-22對,長圓形,長 (4-)6 (-10) 毫米,寬約3-4毫米,先端鈍圓或鈍尖,基部和羽軸上的狹翅相連,幾平展,邊緣有淺圓齒或近全緣,互相以1-2毫米狹間隔分開,羽片基部一對較長。葉脈下面可見,在裂片上為羽片,側(cè)脈4-6 (-7)對,單一。葉干后草質(zhì)或近紙質(zhì),綠色或褐綠色,葉軸和羽軸下面疏生透明的節(jié)狀短毛,裂片間缺刻處有節(jié)狀柔毛著生。

陜西蛾眉蕨

陜西蛾眉蕨

孢子形態(tài)

孢子囊群長圓形至長新月形,長1-1.5毫米,每裂片2-6對;囊群蓋同形,淺褐色,邊緣嚙蝕狀或稍呈睫毛狀,背上下半部往往被有短腺毛,宿存。孢子二面型,周壁表面具耳廓狀、乳頭狀或疣狀突起。

染色

體染色體數(shù)目n=40。

生長環(huán)境

生長在海拔960-2900米的山谷林下。[1]

分布范圍

分布于山西(寧武、蒲縣)、陜西(太白山、華陰、寧陜、寶雞、長安南五臺)、寧夏(涇源)、甘肅南部(天水)、河南(嵩縣、伏牛山、盧氏、老君山、南陽、奕川)、湖北(神農(nóng)架)和四川(鹽源)等地。模式標本采自陜西(太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