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桑志大塔

印度,桑志佛教建筑,文化遺產(chǎn),1989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佛教建筑的年代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2世紀。桑志位于中印度比爾薩附近。這里有許多古代佛教遺址,其中有大覆缽塔和寺院房屋。最早的建于阿育王時期,以后巽加朝和沙多婆訶那朝繼續(xù)興建,到了中古時期的笈多王朝及其以后,一直興建不衰。到了伊斯蘭教時期,這些建筑才遭到了嚴重破壞。

桑志的覆缽塔主要有3個,其中第一塔最大,原塔用磚砌筑,直徑只有現(xiàn)存塔的一半。塔南門旁有石柱,柱頭是4只背合的獅子,建于阿育王時期,因而推論原塔也是建于阿育王時期。

特點

巽加朝時期,在原塔外包砌石塊,將原塔加大?,F(xiàn)存塔的臺基直徑為36.6米,到覆缽頂總高為16.5米,覆缽頂有平頭和傘蓋。地面欄楯高為3.1米,欄楯四面有直角鉤形門道,欄楯表面有浮雕。覆缽臺基四周建有低欄楯,欄楯表面的浮雕是簡單的動物與蓮花紋飾。上述兩周欄楯是巽加王朝時期增建的。欄楯采用榫卯的方法連接,這是木部件的連接方法,表明原來的欄楯是木制的。外欄楯的四個塔門,形體高大,石材表面都有浮雕。這四個塔門都是沙多婆訶那朝修建的。石材表面刻有施主姓名,總計有900多人。關(guān)于早期覆缽塔的形狀,在小乘律典《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18中有記載:"應可用磚兩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缽,隨意高下。上置平頭,高一二尺,方二三尺,準量大小。中豎輪竿,次著相輪,其相輪重數(shù),或一、二、三、四,及其十三,次安寶瓶。"

第一塔塔門形狀和雕刻。在南門上起第一橫梁的背面有施主供養(yǎng)銘,文為"尸利·雅塔喀爾尼王之工部頭領(lǐng)阿難陀供養(yǎng)",這個國王是沙多婆訶那朝第三代王,約在公元1世紀初。其他三個塔門的先后順序是北門、東門和西門。四門中保存最好的是北門。門柱為兩根粗大的方立柱,柱的三面有浮雕。三根橫梁的正面和背面也都有浮雕,浮雕以故事場面為主。最上面的是第一橫梁,這個橫梁之上安有圓雕的法輪、門神和三寶標。上下三個橫梁之間起支撐作用的主要是兩端的間隔墩,方墩之間各有3個細小的方立柱,其間則是圓雕獸。兩個間隔墩的外側(cè)是圓雕的獅與象,墩的正面和背面也有浮雕。下橫梁兩端與兩立柱之間的三角區(qū)是樹與攀樹女神的圓雕。塔門上有這樣多的浮雕和圓雕,表明它具有莊嚴的供奉性質(zhì)。每個塔門的高度是10米,它的高大,以及它的繁復圖像,表明是用來顯示王族權(quán)力的。

從數(shù)量眾多的施主供養(yǎng)銘可以看出這些塔門是由許多人捐資修建的。它的形制和圖像繼承了巴爾胡特塔的優(yōu)點。古代印度的造塔技術(shù)和浮雕工藝,經(jīng)過孔雀王朝和巽加王朝的發(fā)展,到沙多婆訶那朝已達到最高水平,在這個過程中它曾吸收了希臘和西亞的技術(shù)和題材。

塔門的浮雕題材有4類:第一類是紋飾,以蓮花紋為主。紋飾大多集中在門柱外側(cè)。第二類是守護神,它來源于民間信仰的夜叉,往往與祈禱莊稼豐收有關(guān)。守護神都刻在門柱內(nèi)側(cè)面的下端,每側(cè)一個,都是高浮雕。另有一些與守護神相似的夜叉女圓雕像,但是保存下來的不多,現(xiàn)存的有東門第三橫梁一端下方的一件,被稱為樹下夜叉女像。夜叉女右肘勾挽著樹干,左手握住樹枝,右腳踩在樹枝上,左腿彎到右腿后面,軀體怡然自得地斜倚著,動作靈巧,姿態(tài)優(yōu)美。南門的一件樹下夜叉女已殘缺,軀體現(xiàn)保存在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第三類是佛陀象征物。這個時期表現(xiàn)佛陀仍用象征物,有單獨象征物,也有組合象征物。第四類是佛教故事。這類題材所占比例最大,大部分在橫梁的正面和背面。圖幅大都是橫長條幅、左右相當寬廣,這相當于中國古代的長卷畫,也類似于現(xiàn)代的寬銀幕。故事題材最多的是佛傳,包括從誕生前后到涅槃的多地點、多場景畫面。在佛傳故事中遇到應出現(xiàn)佛陀時,仍然恪守不出現(xiàn)佛像的原則,只以菩提樹、佛座、法輪、經(jīng)行石、佛足跡等暗示佛陀的存在。這是由于當時人認為,佛陀是從輪回世界中解脫出來,并獲得了正覺的,佛陀的存在是超感覺的、超人世的特殊存在,因而用真實形象的佛陀并不能表達這種特殊存在,于是只能采取象征表達方法。這個現(xiàn)象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佛陀的敬畏心理,這是一種反常的高度贊嘆,佛傳故事的神話成分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chǎn)生并形成的。

第二塔在第一塔的西面,覆缽丘較第一塔小,臺基直徑為14.3米?,F(xiàn)存塔丘是巽加時期建造的。塔周圍有欄楯,欄楯四方有塔門,欄楯柱有簡素的紋飾浮雕。1851年坎寧安曾將覆缽丘掘開,丘內(nèi)有一個石舍利函,內(nèi)裝4個小舍利盒,舍利函上刻有阿育王時期10個高僧的姓名。

第三塔在第一塔北面附近,規(guī)模與第二塔相同。塔丘中心有一個放置舍利的地宮,其中存放著兩個石舍利罐,罐上刻有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的名字。這個塔的裝飾簡略,塔丘的臺基有欄楯,并在南側(cè)建有登臨的臺階,這種形制與第一塔的相近,所以應是巽加朝建造的。這個塔的地面欄楯大都殘失,南門保存在原地,表面有浮雕,這個門建于沙多婆訶那朝,但比第一塔的四個門都要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