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寺又名福興堂,位于江鏡鎮(zhèn)酒店村東北角,始建于宋代。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為山門、泰山殿、關帝殿、文昌殿,東側為戲臺。系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占地500多平方米,現(xiàn)只剩下部分遺址改作江鏡糧店,福堂在酒店村何氏祠堂南面。民國33年9月,根據(jù)中共福建省委部署,陳亨源、何胥陶帶領部分武裝人員在泰山寺、福堂豎起抗日大旗,開展抗日活動,成為龍(田)、高(山)一帶抗日大本營。民國36年二三月,中共閩中地委委員、福平縣委書記陳振先帶一部分游擊隊在泰山寺、福堂準備舉行龍高暴動,泰山寺、福堂成為福平縣委指揮部與武裝暴動據(jù)點。

占地面積

500平方米

地址

福建省福清市江鏡鎮(zhèn)酒店村

正文

泰山寺位于江鏡鎮(zhèn)酒店村,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始建于宋代。因該村何氏先祖于明代敕授宣德郎之職,敬仰泰山威靈而重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嘉慶十四年(1809年)、民國3年(1914年)先后重修。1998年,海外僑胞、居家信士紛紛慷慨解囊進行擴建,使這座佛道共仰的古寺重新煥發(fā) 異彩。泰山寺香火綿延了700多年。[1]

泰山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為山門、泰山殿、關帝殿、文昌殿。寺宇供奉有泰山府康都統(tǒng)英烈王、文昌帝君、關圣大帝、大王公、大王媽、福德正神及 泰山府駕前文班武將、七爺、八爺、左右寶馬。觀音堂分前后兩殿,前殿供奉通天圣母臨水大奶;后為觀音堂,供奉南海觀音、左右文殊、普賢,韋馱佛。

《中共福州市委革命史》記載:泰山寺是革命根據(jù)地,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土地革命時期,何文成、陳金來、程序、何胥陶等人在此創(chuàng)辦學校,組織救鄉(xiāng)團、自治 會,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革命道理,使之成為龍(田)、高(山)半島革命大本營??箲?zhàn)時期,蘇華、陳亨源、陳亦桂等人在此組建抗日自救會,成立抗日游擊 隊,使之成為龍高半島抗日戰(zhàn)爭大本營。解放戰(zhàn)爭時期,陳振先、陳振亮等中共閩中地委,福(清)平(潭)工委領導人在此成立游擊隊,舉行龍高暴動,使之成為 武裝暴動大本營。隨后又成為閩中地委、福清縣委配合解放軍解放福清全境的重要據(jù)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