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陵,清朝第二位皇帝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陵墓,位于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陵園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筑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cè)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清昭陵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以及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guān)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1982年,清昭陵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文名

清昭陵

景區(qū)等級

AAAA級景區(qū)

所屬地區(qū)

中國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qū)泰山路12號

占地面積

16萬平方米

墓主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年代

清朝

外文名

Zhao Mausoleum

保護級別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景點

碑亭

批準單位

國務(wù)院

聲譽

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編號

61-6

地理位置

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

歷史沿革

清昭陵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順治元年(1644年)8月9日定名為昭陵??滴酢⑶?、嘉慶各朝又對之作了若干增建和改建。

民國十六年(1927年),當(dāng)時的奉天省政府將清昭陵辟為公園,即北陵公園。

1963年9月,清昭陵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國務(wù)院公布清昭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7月1日,清昭陵與沈陽故宮、沈陽福陵和撫順永陵,經(jīng)第2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表決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遺址特點

建筑布局

清昭陵

清昭陵,是在平地上建立的,主要建筑位于中軸線上,其它建筑對稱分布于中軸線兩側(cè)。昭陵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下馬碑到正紅門。主要建筑有下馬碑、石獅、華表等。下馬碑,是封建等級制度的標志,在下馬碑處,按照等級尊卑,官員須下馬下轎步行,兩側(cè)還有雕刻精美的石獅和華表等。過了石橋不遠處就是石牌坊,位于通往正紅門的中間路段,其上雕刻生動形象,是清代雕刻的珍品。過了石牌坊,就是正紅門了,是陵寢的大門,兩側(cè)院落東為更衣亭西為宰牲亭。

第二部分:正紅門到方城。主要建筑有華表。石獅、石獬、石麒麟、石馬等。華表,是中國古代獨有的建筑,其起源與堯時的“誹謗木”,供人留言提意,現(xiàn)已演變成為一種建筑裝飾物。石像生,就是各類石雕物,本是驅(qū)魔辟邪,后來成為逝者身份地位的象征。石獅,代表王者、權(quán)威、高貴。石獬,代表統(tǒng)治者公正嚴明。石麒麟,祥獸,希望太平盛世常在。石馬,是皇太極最喜愛的坐騎。往前是碑亭,立有“昭陵神功圣德碑”,記載了皇太極一生的功德。

第三部分:方城、寶城、月牙城。與碑亭相對的就是隆恩門,過了隆恩門就是方城了,它是昭陵的主體建筑,隆恩殿居于其中,后面是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邊有角樓。過了明樓,是寶城,它下面就是葬有皇太極夫婦的地宮。

建筑特色

清昭陵作為帝王陵寢,清昭陵的總體布局與單體建筑、裝飾裝修均是完整而又獨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寢文化,同時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點,將漢、藏、蒙等建筑文化與滿族建筑文化巧妙融為一體,形成了異于關(guān)內(nèi)明、清各皇陵的獨特風(fēng)格,堪稱是中國古代建筑精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

文物遺存

出土文物

昭陵文物

宰牲亭和齊班房兩處遺址位于清福陵神道西部,宰牲亭遺址坐西朝東。宰牲亭和齊班房始建于清太宗時期,但可惜的是,這兩座建筑在清末因年久失修而不幸倒塌了。為了恢復(fù)清福陵古跡原貌,文物專家對兩處遺址進行挖掘,并出土了大量的碎瓦片、牲畜的牙齒和骨骼等歷史文物。

寶頂

寶頂就是墳塋。清昭陵寶頂直徑32米,高8米,在它的下方埋葬著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在昭陵維修期間,有關(guān)部門在拆除了寶頂?shù)乃鄬雍蜖t灰層后,按照古代工藝,使用糯米湯、青灰、白灰等物質(zhì)進行夯頂。

御廁

更衣亭及其附屬建筑御廁位于清昭陵正紅門外的東側(cè)有。御廁又稱凈房,即皇帝專用廁所,遺址基石仍完整可見,一條條巴掌寬的石條圍成正方形的三條邊,另一條邊則被腐爛的木頭所取代,這個正方形長寬各五六米左右,四角則鎮(zhèn)以圓石。這座凈房是封閉的亭式建筑,三面為墻,而面向照壁的一面則是木制門。在這座亭式建筑中間的地面上,有一條2米長、3米寬的大石面,石面上有一個長約1米、寬不足50厘米的呈花生狀的石坑。

東配殿、西配殿

清昭陵

清福陵內(nèi)的有東配殿和西配殿,東配殿和西配殿是清昭陵內(nèi)舉行禮制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歷史上,每當(dāng)隆恩殿大修之時,隆恩殿內(nèi)的陵主神牌、寶座、五供、供案、祭器將移往東配殿。西配殿是舉行“忌辰”行大祭禮時供喇嘛經(jīng)做法的場所,殿內(nèi)有方桌一張,位于殿內(nèi)的中央,祭祀時桌上放一尊用白面和菜籽油制成的喇嘛塔,塔對面西墻上掛有“唐卡”(佛畫)。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

隆恩殿

隆恩殿是清昭陵的正殿,是祭祀陵墓主人的場所。隆恩殿建在高六尺、周長三十六丈四尺二寸的巨大石臺基之上。這座建筑使用了很多珍貴石料,如隆恩殿正門檐下的“翡翠玉拜石”。該石長六尺,寬三尺,“翡翠玉拜石”前的臺階是由三塊“白寶石”鋪成的,臺階的護欄也是由一種叫“青金石”的貴重石料雕刻而成的。

研究價值

清昭陵石獅

清昭陵建筑群融滿漢民族建筑藝術(shù)于一體,體現(xiàn)了早期喪葬理念逐漸漢化時的皇陵建筑形式與格局,是滿漢民族建筑藝術(shù)、喪葬理念相融合的實物例證,清昭陵是清初關(guān)外較為類型的一座帝王陵寢建筑群,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喪葬藝術(shù)和滿文化的演進均有著重要的意義。清昭陵的建筑融合了多民族文化要素,顯示出獨特的文化屬性,揭示出特定歷史階段下文化交流的社會背景。

保護措施

2004年,清昭陵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后,嚴格按照相關(guān)要求和條理,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既保護文物建筑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又賦予文物建筑新的生命力,同時對文物建筑周邊環(huán)境進行適當(dāng)整治。

具體修繕時,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是安全為主,包括對人的安全和主體結(jié)構(gòu)的安全。

二是不破壞文物價值,文物建筑的構(gòu)件本身就有文物價值。古建筑的修繕,能粘補加固的盡量粘補加固;能小修的不大修;盡量使用原有構(gòu)件;以養(yǎng)護為主。

三是風(fēng)格統(tǒng)一,經(jīng)過修繕的部位盡量做到材質(zhì)相同,規(guī)格相同,色澤相仿。

四是應(yīng)以預(yù)防性的修繕為主,做好日常保養(yǎng)和維修,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之中。

五是在文物保護范圍內(nèi)的拆、改、建和各種活動嚴格遵守報批制度。凡是文物保護工程,從勘測、設(shè)計到施工、監(jiān)理都堅持承擔(dān)機構(gòu)必須具有相應(yīng)的專業(yè)資質(zhì)。文物修繕始終堅持抓好保養(yǎng)維護、搶險加固、重點修繕與局部復(fù)原三大核心工程,確保文物歷史價值不受破壞。

2009年,遼寧省加快對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等世遺保護立法工作,建立《關(guān)于遼寧省〈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關(guān)于我省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條例》、《我省世界文化遺產(chǎn)警示名單》等法律法規(guī),發(fā)揮法律保護的強力作用,并建立專門管理機構(gòu),將保護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強對環(huán)境因素的監(jiān)測及對文物損壞的研究,提出科學(xué)保護措施等。

2018年4月18日,沈陽北陵公園的古松養(yǎng)護管理員們在公園內(nèi)安放“生物型害蟲誘捕器”,用于園內(nèi)古松的害蟲防治。北陵公園內(nèi)300年以上的古松有2102株,保護好這些“高齡”古松,成為養(yǎng)護管理員們最重要的任務(wù)。

歷史文化

清昭陵

愛新覺羅·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又譯黃臺吉、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zhàn)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guān)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guān)已成必然之勢。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于清軍入關(guān)前夕,未能實現(xiàn)奪取全國政權(quán)的夙愿。

皇太極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zhàn),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廟號太宗,謚號應(yīng)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于沈陽昭陵。

陵號

古代皇陵都有各自的名號,這些陵號的來源,或體現(xiàn)對皇帝一生功業(yè)的總結(jié)和贊譽,或者是帶有吉祥和祝福的含義。清代陵名一般由嗣皇帝欽定。其次,清代還有一項制度,如果遇到陵名與地名重復(fù)時,必須將地名換掉,這叫避諱。

昭陵一名是順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駕崩一周年火化梓宮時確定的。昭陵陵名的來歷前人有兩種不同解釋,一種解釋認為是仿效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另一種解釋說與古代昭穆制度有關(guān)。

其次,說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說法也欠妥當(dāng)。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于墓葬的排列順序以及大廟種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輩分按左昭右穆順序依次類推。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為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應(yīng)在正中,福陵在其左(東)稱為昭,昭陵在其右稱為“穆”。而現(xiàn)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東,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寢根本構(gòu)不成昭穆關(guān)系。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于對“昭”字含義本身的選擇。古人以昭字作“彰明”、“顯揚”解。昭陵陵名的含義就是將太宗文德武功彰明于世,并使之顯揚了后的含義。

祭祀活動

祭祖,是昭陵一項根本活動。其名目分為“大祭”、“小祭”、“皇帝東巡致祭”等等。

大祭:昭陵每年舉行七次大祭。時間是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歲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又稱“四時大祭”,是祭祀中等級最高、禮制最繁瑣、祭品最豐盛的祭把形式。

清明:明清之際已將清明做為陵寢大祭禮的舉行時間。清明大祭最有特色的一幕是“敷土禮”。所謂敷土禮就是往寶頂上添土。

中元:古人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古人將中元節(jié)做為祭日上墳掃墓。明清兩朝已將“中元”做為祭祀盛典的舉行之日。

冬至:冬至也是自然節(jié)氣,時間在十一月下旬前后。

歲墓:歲墓指一年終了。崇德二年已見歲暮“遣官致祭”福陵,“用牛一只”的記載。昭陵首次舉行歲暮大祭是順治元年十二月。

十月朔: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民諺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說,對已經(jīng)故去的先人也要送去棉衣防寒。十月朔大祭除正常祭禮之外,還要燒“寒衣”。所謂“寒衣”,是用各色紙張做的皮、棉、單、各類衣裳。

清昭陵

忌辰:忌辰是皇帝、皇后的駕崩日。忌日雖然也是大祭,由于是國喪之日,祭祀必然有喪禮氣氛。祭掃者要穿戴孝服,而且有若干“不宜”的規(guī)定。

昭陵忌辰大祭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八月九日皇太極喪日,再有四月十七孝端文皇后喪日。

小祭:小祭又叫“常祭”,“朔望祭”,時間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昭陵每年小祭二十二次。

東巡致祭:清朝統(tǒng)治者敬天法祖的傳統(tǒng)觀念很深。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給予的,甚至連自己的命運也受到祖宗在天之靈的制約?;谶@種觀念,他們對祖光的陵墓、祖宗遺跡、遺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鄉(xiāng)都十分崇敬。特別是對盛京感情更為深厚和淳樸,因為盛京是清朝開國“龍興”之地,山陵在焉。清帝東巡的主要目的在于祭祀祖宗山陵。其祭祖場面最盛大,禮制最隆重?;实塾H祭昭陵一般分為二天舉行(只有康熙皇帝例外),第一天舉行“展謁禮”,第二天舉行大饗禮,兩種祭禮不同。

其它祭禮:昭陵每年舉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東巡臨時告祭之外,還要舉行若干次其它名目的祭掃,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后生日舉行的“萬壽告祭”,為皇太后加徽號舉行的告祭,或出征凱旋向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來此行禮,此外還有途經(jīng)盛京的官員或者到盛京上任的新官也要到昭陵拜謁等等。

旅游信息

交通信息

地址:清昭陵位于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qū)泰山路12號。

沈陽地鐵:2號線北陵公園站(E出口)

沈陽公交:

北陵公園站130、136、205、210、213、217、220、227、231、242、245、290、398路、旅游觀光一線

金山小區(qū)站130、131、157、205、210、220、227、231、242、245、280、281路

樂購(省實驗中學(xué))站106、138、231、232、294、326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