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huán)境

巫山山脈
中國西部大山。位于重慶、湖北、貴州三省邊界。海拔約1,000~1,500公尺,最高峰烏云頂海拔約2,441公尺。長江橫穿其間,形成峽谷,著名的「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自奉節(jié)白帝城到黛溪,長江橫穿石灰?guī)r山地,形成8公里長的瞿塘峽。
兩岸巖壁直立,江面狹窄,最窄處不過100多公尺。自巫山到官渡口長約45公里,長江流向與巖層走向斜交,形成巫峽。
北段河道曲折,兩岸峭壁高出江面100多公尺,山峰高出江面一般為500~600公尺,最高的達1,300公尺,形成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其中以神女峰最為奇秀。長江切穿黃陵背斜形成西陵峽,以灘多水急著稱。
氣候特點

巫山山脈
長江三峽谷深狹長,日照時短,峽中濕氣蒸郁不散,容易成云致霧,云霧千姿萬態(tài),有的似飛馬走龍,有的擦地蠕動,有的像瀑布一樣垂掛絕壁,有時又聚成滔滔云紗。特色物產(chǎn)
三峽兩岸的低山河谷是甜橙和紅橘產(chǎn)地,也是桐油,烏桕和生漆的產(chǎn)區(qū)。長江三峽是中國著名暴雨區(qū)之一,雨量多,又系石灰?guī)r地區(qū),在長期風(fēng)雨侵蝕和河川深切之下,形成了氣勢崢嶸、姿態(tài)萬千的座座奇峰秀巒。
文化活動
相關(guān)詩歌
因唐宋文化對后世的巨大影響,使得三峽地區(qū)的“巫山”成了今天中國最有名的“巫山”。但唐詩宋詞中的“巫山”大都是泛指方位地理,一般慣以“巫山”代稱整個“長江三峽”,喻指“文化巫山”,并非狹義指“巫山縣的山”。今中國地理正是據(jù)此對“東北-西南”走向的“巫山山脈”作的通解釋義,范圍包括鄂渝交界處長江三峽及其周邊一帶的所有群山,而不僅僅只是巫山縣境內(nèi)“東西走向”的巫峽。例如:
唐·李白
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風(fēng)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這里的巫山,顯然指奉節(jié)白帝城的山。李白先宿巫山,而后“下”瞿塘。古代方位以“西”為上,以“東”為下?!毕隆蚌奶?,說明李白是準(zhǔn)備向”東“去,是要乘”下水“船出川,而留宿在奉節(jié)白帝城。如果是從”巫山縣“到瞿塘峽,那就應(yīng)該叫“上”瞿塘,是入川,是“上水”船方向了。
《水調(diào)歌頭·游泳》
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yīng)無恙,當(dāng)驚世界殊。
巫山十二峰
巫山十二峰指的是望霞峰(神女峰)、翠屏峰、朝云峰、松巒峰、集仙峰、聚鶴峰、凈壇峰、上升峰、起云峰、飛鳳峰(棲鳳峰)、登龍峰、圣泉峰。
宋朝范成大《吳船錄》記載:“下巫山峽三十五里,至神女廟,廟前灘尤洶怒,十二峰俱在北岸,前后映帶,不能足其數(shù)。十二峰各有名,俱不甚切?!标懹巍度胧裼洝酚涊d:“神女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說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碧K轍《巫山賦》記載:“峰連蜀以十二,其九可見,而三不知,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巫峽之名,蓋因山以名峽也。蜀人以其在蜀東境,亦謂之東峽云。”?
相關(guān)傳說
巫山神女是中國歷史上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中都有描述。而在當(dāng)?shù)貍髡f中,她是一個幫助大禹治水、造福生靈的女神。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巫山神女,也稱巫山之女。傳說為南唐天帝炎帝(赤帝)之女,一說是王母幼女,本名瑤姬(也寫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陽,因而為神。戰(zhàn)國時楚懷王游高唐,夢與女神相遇,女神自薦枕席,后宋玉陪侍楚襄王游云夢時,作《高唐賦》與《神女賦》追述其事。神女為“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美貌仙女。

巫山山脈
《山海經(jīng)》里記載的巫山,主要在《大荒經(jīng)》一篇?!洞蠡奈鹘?jīng)》載:“大荒之中有山……巫山者”。這是第一次確切出現(xiàn)的巫山。這里上古神話傳說的巫山,指山西晉南的巫山。《大荒南經(jīng)》說:巫山的西面有黃鳥,有不死之藥,黃鳥也懂得巫術(shù),用玄蛇做道具。“巫山”之名源出中國宗教民俗“巫文化”中的“巫咸”。楊慎《藝林伐山》卷四引郭璞《巫咸山賦》:“巫咸以鴻術(shù)為帝堯醫(y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于是山,因以為名”?!拔咨轿幕弊鳛橐环N民俗文化概念,其“巫山”的定義是指“巫咸山”,而非“巫山縣的山”!實際上,上古傳說“巫(咸)山”神話時,根本都還沒有三峽地區(qū)的巫山縣。[1]
《山海經(jīng)》:“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薄稘h書·地理志》“河?xùn)|郡安邑”條:“巫咸山在南?!薄端?jīng)注·涑水》:“涑水西南逕監(jiān)鹽縣故城,城南有鹽池,上承鹽水。水出東南薄山,西北流逕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南?!苯?jīng)北魏酈道元考證,“靈山”、“巫咸國”、“巫咸山”等均在今山西夏縣境內(nèi)。
《太平寰宇記》“陜州夏縣”:“巫咸山又名覆奧山……巫咸山祠在縣東五里巫咸山下。”乾隆二十八年立《白沙河南北岸改建石堰記》:“解州夏縣白沙河,一名巫咸河,發(fā)源中條山,出巫咸谷?!闭蛑T多早期地理權(quán)威文獻的確鑿記載,近代研究中國上古神話的徐旭生、以及歷史地理大師譚其驤等,也都確認(rèn)《山海經(jīng)》所載巫咸國、巫咸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nèi),山西省的“晉巫文化”由此被公認(rèn)為是中國“巫文化”的源流。
歷史上的巫山
“巫山”作為地理名,并非三峽地區(qū)獨有!中國至少八個地方都有過“巫山”的記載,見于晉南、濟北、蘇南、浙東、淮北、三峽、湖北、湖南等地。一般認(rèn)為這是早期部落遷徙地名搬家,隨山西“巫文化”在南方各地傳播而來。[1]
1、晉南的巫山
山西夏縣的巫山,被公認(rèn)為中國“巫文化”的源流。近代徐旭生、譚其驤等均確認(rèn)神話故事《山海經(jīng)》中所載巫咸國、巫咸山之地望,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nèi)。
2、濟北的巫山
《左傳》襄公十八年:“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薄端?jīng)注·濟水》:“巫山在平陰東北,昔齊侯登望晉軍,畏眾而歸。師曠、邢伯聞烏鳥之聲,知齊師潛遁。人物咸淪,地理昭著,賢于杜氏東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p>
3、蘇南的巫山
《越絕書》:“虞山者,巫咸所居?!薄端卧街緟部たぶ尽肪?:“虞山,今為海巫山,山即巫咸山所出?!庇萆接置S缟剑诮窠K常熟市西北。
4、浙東的巫山
《會稽志》:“巫山在縣北一十八里,舊經(jīng)巫山,一名梅山。”《三國志》卷8裴注引《會稽典錄》曰:“昔越王蘙讓位,逃于巫山之穴,越人熏而出之,斯非太伯之壽邪?”
5、淮北的巫山
漢代樂府曲名《巫山高》:“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梁不為。我集無高,曳水何梁。湯湯回回,臨水遠(yuǎn)望。泣下沾衣,遠(yuǎn)道之人心思?xì)w。謂之何?”原本是描寫江淮水深,無橋可渡,游子思鄉(xiāng),臨水遠(yuǎn)望,不得東歸。其中的“巫山”是指江淮一帶的“巫山”,并不是三峽地區(qū)“巫山縣的山”。
6、三峽的巫山
《后漢書·公孫述傳》:“臣之愚計,以為宜及天下之望未絕,豪杰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fā)國內(nèi)精兵,令田戎據(jù)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筑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fēng)而靡?!睎|漢時期,今長江三峽地區(qū)的“巫山”還只是方位地理,泛指整個長江三峽及其周邊一帶的群峰。
三國之后,長江三峽才首次出現(xiàn)“分段”命名,但名稱叫法各異,并不固定。如:《荊州記》稱“巫峽(今瞿塘峽)、秭歸峽(今巫峽)、歸鄉(xiāng)峽(今西陵峽)”。直到明清時期,才固定為今天三峽通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至于三峽地區(qū)“巫山縣”的縣名出現(xiàn)則更晚,隋開皇三年(583),信州(今奉節(jié)白帝城)改屬縣“巫”名“巫山”,三峽地區(qū)遂才有“巫山縣”名,并沿革至今!
7、湖北的巫山
宋玉《高唐賦》:昔楚懷王游云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薄逗鬂h書·文苑列傳》:“楚靈王既游云夢之澤,息于荊臺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廣望,騁觀終日。
顧謂左倚相曰:‘盛哉斯樂,可以遺老而忘死也!’”從此,后人常以“巫山云雨”詩詞歌賦。這里典故所指“巫山”原本是今湖北云夢的巫山,又稱陽臺山。南北朝之后,才被人張冠李戴到長江三峽地區(qū)。
因現(xiàn)在三峽地區(qū)的“巫山縣”與歷史上的“巫山文化”同名,有些人喜歡望文生義,見到詩詞歌賦中的“巫山”二字就誤以為是今三峽地區(qū)的“巫山縣”。實際上,宋玉《高唐賦》“巫山云雨”所指的“巫山”是湖北云夢的巫山,又稱陽臺山!根本不是今三峽地區(qū)“巫山縣的山”。
《方輿勝覽》:“陽臺山,在漢川縣南三十五里,或言宋玉作《高唐賦》處,有裴敬碑載其事?!薄短藉居钣洝せ茨系馈罚骸瓣柵_廟在縣南二十五里,有陽臺山。山在漢水之陽,山形如臺。按宋玉《高唐賦》云楚襄王游云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煊袕R焉。今誤傳在巫峽中縣。今裴敬有碑以正其由。”當(dāng)代學(xué)者趙逵夫也認(rèn)為楚人所說的“巫山”在漢水以南的云夢澤一帶,故登云夢之臺可以望見“巫山”的高唐觀。
8、湘西的巫山
《通典·州郡》“巫州”條:“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fù)為巫州。”《清史稿·地理志》“湖南寶慶府”條:“又有巫水,源出東北巫山,南屈而西為漁渡江,縣東南諸水皆入焉。
旅游信息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臺灣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