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元帥,這個地位顯赫的頭銜,在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在最早的時候,元帥是宮廷里管理國王馬窖的官。從中世紀開始,法國軍隊開始用元帥這個稱呼,不過那時候等級不高,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zé)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zhàn)隊形,監(jiān)督警衛(wèi)勤務(wù)的執(zhí)行,管理軍隊庶務(wù)以及指揮前衛(wèi),選擇營地等工作。到了16世紀,法國開始用元帥代表最高軍銜,從那以后,德國,奧地利,俄羅斯等歐洲國家,也相繼設(shè)立這個軍銜。
在中國,元帥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時期,其名源于《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即考慮中軍主帥人選),晉國名將先軫在城濮之戰(zhàn)與崤之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元帥頭銜并有著元帥戰(zhàn)績的軍事統(tǒng)帥。當(dāng)時只是表示對“將帥之長”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從南北朝起,元帥逐漸成為戰(zhàn)時統(tǒng)軍征戰(zhàn)的官職名稱,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為“行軍元帥”,率軍作戰(zhàn)。唐李淵入關(guān)后,設(shè)有左右元帥。唐代有元帥、副元帥等戰(zhàn)時統(tǒng)帥。元帥常以皇子或親王擔(dān)任,副元帥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擔(dān)任。唐太宗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dān)任過“西討元帥”。宋靖康時以康王趙構(gòu)為 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拒金兵;金侵宋時亦設(shè)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多由親王任職,權(quán)位極重,非定職。元代外省和邊疆常設(shè)有都元帥、元帥府或分元帥府及置達魯花赤、元帥等,為地區(qū)軍事長官。元末地主武裝首領(lǐng)多稱元帥。明代在樞密院之下設(shè)諸翼元帥府,任命元帥、同知元帥等官職,統(tǒng)軍征戰(zhàn)。元、明兩朝的元帥職權(quán)較前減輕,僅為二、三品官職。
元帥一詞用以表示最高軍銜,始于16世紀的法國軍隊。1559年—1560年,法蘭西二世首次授予四名高級將領(lǐng)元帥軍銜,至19世紀拿破侖一世,法國先后有44人被授予這一軍銜。繼法國之后,元帥軍銜先后被許多國家采用:16世紀有日耳曼各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日本,20世紀有阿富汗、印度、泰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中國、前蘇聯(lián)、波蘭、羅馬尼亞、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蘇丹、扎伊爾、烏干達、巴西等國。
有的國家將元帥區(qū)分為不同等級。元帥級別設(shè)置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lián),設(shè)有蘇聯(lián)大元帥、蘇聯(lián)元帥、軍兵種主帥、軍兵種元帥四級。前蘇聯(lián)的“蘇聯(lián)海軍元帥”和“蘇聯(lián)元帥”平級,“海軍元帥”與“陸軍大將”、“軍兵種元帥”平級,軍兵種主帥比軍兵種元帥高半級。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納粹德國的元帥分為帝國元帥和軍種元帥兩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元帥,分為大元帥、元帥、次帥三級。
蘇聯(lián)
蘇聯(lián)大元帥1945年
斯大林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兼國防委員會主席、部長會議主席。
蘇聯(lián)陸軍元帥1935年
伏羅希洛夫,時任國防人民委員。
布柳赫爾,時任紅旗遠東特別集團軍司令員。
布瓊尼,時任副國防人民委員、騎兵總監(jiān)。
圖哈切夫斯基,時任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總裝備部部長。
葉戈羅夫,時任總參謀長兼副國防人民委員。
1940年
鐵木辛哥,時任國防人民委員。
沙波什尼科夫,時任總參謀長兼國防人民委員、總參軍事學(xué)院院長。
庫利克,時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總軍械部部長、蘇軍部隊組建和補充部副部長,1942年降為陸軍少將;1950年被最高軍事法庭以納粹間諜罪判處死刑,執(zhí)行槍決;1957年被平反昭雪,恢復(fù)蘇聯(lián)元帥軍銜。
1943年

蘇聯(lián)元帥朱可夫
朱可夫,時任副最高統(tǒng)帥、副國防人民委員。華西列夫斯基,時任總參謀長。
1944年
科涅夫,時任陸軍總司令。
戈沃羅夫,時任防空軍總司令。
馬利諾夫斯基,時任國防部長。
羅科索夫斯基,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部總監(jiān)察組總監(jiān);波蘭部長會議主席、波蘭國防部長。
麥列茨科夫,時任總參謀長兼副國防人民委員、國防部總監(jiān)察組總監(jiān)。
1945年
貝利亞,時任蘇聯(lián)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內(nèi)務(wù)人民委員。1953年貝利亞被槍決之后,他的蘇聯(lián)元帥軍銜被永久剝奪。
1946年
索科洛夫斯基,時任總參謀長。
1947年
布爾加寧,時任國防部長兼部長會議主席,1958年降為陸軍上將。
1955年
巴格拉米揚,時任總參軍事學(xué)院院長兼國防部副部長、總后勤部部長。
格列奇科,時任國防部長。
葉廖緬科,時任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兼國防部總監(jiān)察組總監(jiān)。
崔可夫,時任陸軍總司令。
比留佐夫,時任戰(zhàn)略火箭軍總司令兼防空軍總司令、總參謀長。
莫斯卡連科,時任戰(zhàn)略火箭軍總司令兼國防部副部長、總監(jiān)察長。
1959年
扎哈羅夫,時任總參謀長。
1961年
戈利科夫,時任總政治部主任。
1962年
克雷洛夫,時任戰(zhàn)略火箭軍總司令。
1967年
雅庫鮑夫斯基,時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華約武裝部隊總司令。
1968年
巴季茨基,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防空軍總司令、華約武裝部隊副總司令、國防部總監(jiān)察組總監(jiān)。
科舍沃伊,時任基輔軍區(qū)司令兼蘇聯(lián)駐德軍隊集群總司令、國防部總監(jiān)察組總監(jiān)。
1976年
勃列日涅夫,時任蘇共中央書記兼國防會議主席。
烏斯季諾夫,時任國防部長
1977年
奧加爾科夫,時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
庫利科夫,時任華沙公約組織聯(lián)合武裝部隊總司令。
1978年
索科洛夫,時任國防部長。
1981年
彼得羅夫,時任陸軍總司令兼國防部第一副部長。
1983年
阿赫羅梅耶夫,時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
托盧布科,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戰(zhàn)略火箭軍總司令。
庫爾科特金,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總后勤部部長。
1990年
亞佐夫,時任國防部長。
蘇聯(lián)海軍元帥1955年授予(2人)
庫茲涅佐夫,時任海軍人民委員兼海軍總司令、海軍部長、國防部第一副部長。1956年2月被赫魯曉夫降為海軍中將并退出現(xiàn)役,1988年正式平反恢復(fù)蘇聯(lián)海軍元帥軍銜。
伊薩科夫,時任第一副海軍人民委員兼海軍副總司令。
1967年授予(1人)
戈爾什科夫,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
蘇聯(lián)空軍元帥1944年授予(3人)
諾維科夫,時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空軍司令。
戈洛瓦諾夫,時任遠程航空兵司令。
韋爾希寧,時任空軍司令。
1955年授予(1人)
日加列夫,時任空軍司令。
1972年授予(1人)
庫塔霍夫,時任空軍司令。
1977年授予(1人)
布加耶夫,時任民用航空部部長。
1978年授予(1人)
科爾杜諾夫,時任防空軍總司令。
俄羅斯
1997年授予1人
謝爾蓋耶夫(1938——2006)時任俄羅斯聯(lián)邦國防部長
中國
1955年授予朱德
(1886(丙戌年)——1976)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央軍委委員

朱德元帥
彭德懷
(1898(戊戌年)——1974)時任國務(wù)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委員
林彪

劉伯承元帥
(1907(丁未年)——1971)時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1971年叛變后,被開除黨籍、軍籍等,不再是元帥劉伯承
(1892(壬辰年)——1986)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xué)院院長兼政委,中央軍委委員
賀龍
(1896(丙申年)——1969)時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
陳毅
(1901(辛丑年)——1972)時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
羅榮桓
(1902(壬寅年)——1963)時任總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委員
徐向前
(1901(辛丑年)——1990)時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
聶榮臻
(1899(己亥年)——1992)時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
葉劍英
(1897(丁酉年)——1986)時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武裝力量監(jiān)察部部長、中央軍委委員
大元帥軍銜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
3522軍工廠專門為當(dāng)時任國家主席的毛澤東制作了一套大元帥軍銜。但隨著授銜儀式前,毛澤東拒任大元帥的決定,這套軍事界最高級別的珍貴軍銜,世人尚未得見,便被收藏起來。而且由于種種原因,至今十大元帥的軍銜,也只有彭德懷的一套軍銜幸存。為紀念建黨90周年,紀念授銜55周年,中國軍事博物館,解放軍軍需裝備處3522軍工廠復(fù)刻了1955年《毛澤東共和國大元帥軍銜》和《十大元帥軍銜》,用進口的金絲銀線貴金屬,采用原始設(shè)計圖紙,手工制作,包括軍銜,領(lǐng)章,肩章,純金帽徽和金銀版?zhèn)ト祟^像。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存在時期一共有27名元帥,其中帝國元帥 1 名,陸軍元帥 19 名,空軍元帥 5 名(不算戈林),海軍元帥 2 名。
帝國元帥1940年授予(1人)
赫爾曼·戈林 Herman Wilhelm Goering (1893-1946),時任總理兼內(nèi)政部長。
陸軍元帥1936年授予(1人)
維爾納·馮·布隆伯格 Werner von Blomberg (1878-1946) ,時任國防部長。
1940年授予(10人)
瓦爾特·馮·勃勞希奇 Walter von Brauchitsch (1881-1948) ,時任陸軍總司令。
費多爾·馮·博克 Fedor von Bock (1885-1945),時任B集團軍群總司令兼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威廉·凱特爾 Wilhelm Keitel (1882-1946) ,時任國防軍統(tǒng)帥部參謀長。
貢特爾·漢斯·馮·克盧格
Guenter Hans Von Kluge
(1882-1944) ,時任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威廉·約瑟夫·弗朗茨·馮·勒布 Ritter Wilhelm von Leeb (1876-1956) ,時任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
威廉·利斯特 Siegmund Wilhelm List (1880-1971) ,時任A集團軍群總司令。
卡爾·魯?shù)婪颉じ駹柕隆ゑT·龍德施泰特 Karl Rudolf Geld von Rundstedt (1875-1953),時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總司令,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馮·維茨勒本 Erwin von Witzleben (1881-1944) ,時任D集團軍群總司令兼西線總司令。
瓦爾特·馮·賴歇瑙 Walter von Reichenau (1884-1942 ),時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
1942年授予(3人)

隆美爾元帥
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爾 Georg von Kuechler (1881-1969),時任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弗里茨·埃里?!ゑT·曼施坦因 Fritz Erich von Manstein (1887-1973),時任第11集團軍司令。
埃爾溫·隆美爾 Erwin Rommel (1891.11.15-1944.10.14),時任北非遠征軍司令兼意大利北部集團軍群總司令,駐法國B集團軍群總司令,非洲坦克集團軍總司令。
1943年授予(4人)
恩斯特·馮·布施 Ernst von Buseh (1895-1945) ,時任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 Ewald von Kleist (1881-1954),時任A集團軍群總司令。
弗雷德里克·威廉·保盧斯 Friedrich Paulus (1890-1957),時任6集團軍司令。
馬克西米利安·馮·魏克斯 Maximilian Baron von Weichs (1881-1954)時任F集團軍群總司令。
1944年授予(1人)
瓦爾特·莫德爾 Walter Model (1891-1945) ,時任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
1945年授予(1人)
費迪南德·舍爾納 Ferdinand Schorner (1892-1973),時任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
海軍元帥1939年授予(1人)
埃里?!だ椎聽?Erich Raeder (1876.4.24—1960.11.6)
,時任海軍總司令。
1943年授予(1人)
卡爾·馮·鄧尼茨 Karl von Donitz(1891.9.16-1980.10.24),時任海軍總司令兼德國總統(tǒng)。
空軍元帥1935年授予(1人)
赫爾曼·戈林 Herman Wilhelm Goering (1893-1946),時任總理兼內(nèi)政部長。(戈林在此不算空軍元帥)
1940年授予(3人)
愛華德·米爾契 Erhard Milch,時任空軍總監(jiān)。
阿爾伯特·凱塞林 Albert Kesselring (1885-1960),時任空軍南軍區(qū)總司令兼西線德軍總司令。
胡戈·施佩勒 Hugo Sperrle (1885-1953),時任駐法國空軍總司令。
1943年授予(1人)
馮·里希德霍芬 Wolfram Baron von Richthofen,時任第二航空隊司令。
1945年授予(1人)
羅伯特·里特爾·馮·格萊姆 Ritter Robert von Greim ( 1892.6.22~1945.5.24),時任空軍總司令。
法國

達武元帥
以下法國元帥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元帥,完整版法國元帥一覽請點法國元帥1804年5月19日晉封元帥(18位) | |
奧熱羅 Pierre Augereau | 1757-1816 卡斯奇里恩公爵 |
貝爾納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 | 1763-1844 蓬特-科沃親王 |
貝爾蒂埃 Louis Berthier | 1753-1815 納夏泰爾和瓦格拉姆親王 |
貝西埃 Jean-Baptiste Bessieres | 1768-1813 伊斯的利亞公爵 |
布律納 Guillaume Brune | 1763-1815 |
展開表格英國陸軍
生于1700~1799年間
喬治·漢密爾頓 (奧克尼伯爵)(第一) (1736年)
約翰·坎貝爾 (阿蓋爾公爵)(第二) (1736年)
理查德·波義耳 (香儂子爵) (1739年)
弗朗索瓦·德·拉·羅切??紶柕?(德·蒙太那侯爵) (1739年)
約翰·達爾林普爾 (斯塔爾伯爵) (1742年)
理查德·坦普爾 (科巴姆子爵) (1742年)
喬治·韋德 (1743年)
羅伯特·里奇爵士 (1757年)
理查德·莫爾斯沃思 (莫爾斯沃思子爵) (1757年)
約翰·列戈尼爾 (列戈尼爾子爵) (1757年)
詹姆斯·奧哈拉 (提拉沃利勛爵) (1763年)
亨利·西摩·康威 (1793年)
威廉·亨利王子 (格洛斯特和愛丁堡公爵) (1793年)
喬治·霍華德爵士 (1793年)
弗雷德里克親王 (約克和奧爾巴尼公爵) (1795年)
約翰·坎貝爾 (阿蓋爾公爵)(第五) (1796年)
杰弗里·阿默斯特 (蒙特利爾阿默斯特男爵) (1796年)
約翰·格里芬·格里芬 (霍華德·德·沃爾登男爵) (1796年)
斯塔德霍姆·霍奇森爵士 (1796年)
喬治·湯森 (湯森侯爵) (1796年)
弗雷德里克·卡文迪什勛爵 (1796年)
查爾斯·雷諾克斯 (里士滿和雷諾克斯公爵) (1796年)
生于1800~1899年間
愛德華·奧古斯塔斯王子 (肯特公爵愛德華) (1805年)

威靈頓元帥
亞瑟·韋爾斯利(威靈頓)(1813年)歐內(nèi)斯特·奧古斯塔斯王子 (坎伯蘭郡和Teviotdale公爵) (1813年)
阿道弗斯·弗雷德里克王子 (劍橋公爵第一) (1813年)
威廉·弗雷德里克王子 (格洛斯特和愛丁堡公爵) (1816年)
薩克森-科堡-薩阿菲爾德的利奧波德王子 (1816年)
查爾斯·穆爾 (德羅赫達侯爵) (1821年)
威廉·哈考特 (哈考特伯爵) (1821年)
阿留雷德·克拉克爵士 (1830年)
塞繆爾·赫爾斯爵士 (1830年)
薩克森-科堡-哥達的弗朗西斯·艾伯特·奧古斯塔斯·查爾斯·埃曼紐爾王子 (1840年)
威廉二世 (荷蘭國王) (1845年)
喬治·努根特爵士 (1846年)
托馬斯·格羅夫納爵士 (1846年)
亨利·威廉·佩格特 (安格爾西侯爵) (1846年)
菲茨羅伊·詹姆斯·亨利·索默塞 (拉格倫男爵) (1854年)
斯特普爾頓·柯頓 (坎貝馬爾子爵) (1855年)
約翰·拜恩 (斯特拉福德伯爵) (1855年)
亨利·哈丁 (拉合爾的哈丁子爵) (1855年)
約翰·科爾伯恩 (西頓男爵) (1860年)
愛德華·布萊克尼爵士 (1862年)
休·高夫 (高夫子爵) (1862年)
喬治·威廉·弗雷德里克·查爾斯王子 (劍橋公爵第二) (1862年)
科林·坎貝爾 (克萊德男爵) (1862年)
亞歷山大·喬治·伍德福德爵士 (1868年)
威廉·梅納德·葛姆爵士 (1868年)
休·達林普爾·羅斯爵士 (1868年)
約翰·??怂埂げ暌蚓羰?(1868年)
喬治·波洛克爵士 (1870年)
約翰·福斯特·菲茨杰拉德爵士 (1875年)
喬治·海 (特威代爾侯爵) (1875年)
艾伯特·愛德華, 威爾士親王 (1875年)
威廉·羅恩爵士 (1877年)
查爾斯·約克爵士 (1877年)
休·亨利·羅斯 (斯杰奈恩男爵) (1877年)
羅伯特·內(nèi)皮爾 (內(nèi)皮爾男爵) (1883年)
帕特里克·格蘭特爵士 (1883年)
約翰·米歇爾爵士 (1886年)
理查德·詹姆斯·達克里斯爵士 (1886年)
威廉·波利特勛爵 (1886年)
喬治·查爾斯·賓厄姆 (盧肯伯爵) (1887年)
約翰·林頓·阿拉賓·西蒙斯爵士 (1890年)
弗雷德里克·保羅·海恩斯爵士 (1890年)
唐納德·馬丁·斯圖爾特爵士 (1894年)
加尼特·約瑟夫·沃爾斯利 (開羅的沃爾斯利子爵) (1894年)
弗雷德里克·羅伯茨 (坎大哈的羅伯茨伯爵) (1895年)
威廉·奧古斯塔斯·愛德華王子 (薩克森-魏瑪-埃森納) (1897年)
生于1900~1999年間
內(nèi)維爾·鮑爾斯·張伯倫爵士 (1900年)
德皇威廉二世 (1901年)
亨利·威利·諾曼爵士 (1902年)
阿瑟親王 (康納和Strathearn公爵) (1902年)
亨利·伊夫林·伍德爵士 (1903年) 喬治·斯圖爾特·懷特爵士 (1903年)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奧匈帝國皇帝) (1903年)
弗朗西斯·華萊士·格倫費爾 (格倫費爾勛爵) (1908年)
查爾斯·亨利·布朗洛爵士 (1908年)
霍雷肖·赫伯特·基欽納 (基奇納伯爵) (1909年)
喬治五世國王 (1910年)
保羅·斯塔福德·梅休因 (梅休因勛爵) (1911年)
威廉·古斯塔夫斯·尼科爾森 (尼科爾森勛爵) (1911年)
約翰·弗倫奇 (伊波伯爵)爵士 (1913年)
尼古拉二世 (俄羅斯沙皇) (1916年)
道格拉斯·黑格爵士 (1917年)
查爾斯·科明·埃杰頓爵士 (1917年)
日本大正天皇 (1918年)
法國元帥斐迪南·福煦 (1919年)
赫伯特·查爾斯·翁斯洛·普盧默 (梅希尼斯的普盧默子爵) (1919年)
埃德蒙·艾倫比 (艾倫比子爵) (1919年)
亨利·休斯·威爾遜爵士 (1919年)
威廉·羅伯特·羅伯特森爵士 (1920年)
亞瑟·阿諾德·巴瑞特爵士 (1921年)
阿爾貝一世 (比利時國王) (1921年)
威廉·里德爾·伯德伍德 (伯德伍德勛爵) (1925年)
克勞德·威廉·雅各布爵士 (1926年)
喬治·弗朗西斯·米爾恩勛爵 (1928年)
阿方索十三世, 西班牙國王 (1928年)
昭和天皇(裕仁) (1930年)
朱利安·赫德沃思·賓 (維米的賓子爵) (1932年)
弗雷德里克·魯?shù)婪颉ぬm巴特 (卡萬伯爵) (1932年)
菲利普·切特伍德 (切特伍德勛爵) (1933年)
阿奇博爾德·阿馬爾·蒙哥馬利-馬辛本特爵士 (1935年)
愛德華八世國王 (1936年)
西里爾·約翰·德弗雷爾爵士 (1936年)
喬治六世國王 (1936年)
威廉·埃德蒙·艾恩賽德 (艾恩賽德男爵) (1940年)
揚·克里斯蒂安·史末資 (1941年)
約翰·格瑞爾·迪爾爵士 (1941年)
約翰·斯坦迪什·蘇爾特斯·普倫德加斯特·維里克 (戈特子爵) (1943年)
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 (韋維爾子爵) (1943年)
阿蘭布魯克子爵 (1944年)

蒙哥馬利元帥
哈羅德·亞歷山大 (1944年)伯納德·勞·蒙哥馬利爵士 (1944年)
亨利·梅特蘭·威爾遜 (利比亞的威爾遜男爵) (1944年)
克勞德·約翰·埃爾·奧金萊克爵士 (1946年)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爵士 (1949年)
菲利普親王 (愛丁堡公爵) (1953年)
艾倫·弗朗西斯·約翰·哈丁 (哈丁男爵)(1953年)
亨利·威廉·弗雷德里克·艾伯特王子 (格洛斯特公爵) (1955年)
杰拉爾德·坦普爾爵士 (1956年)
弗朗西斯·沃岡·費斯廷爵士 (1960年)
馬亨德拉, 尼泊爾國王 (1960年)
海爾·塞拉西一世, 埃塞俄比亞皇帝 (1965年)
理查德·安亞特·赫爾爵士 (1965年)
理查德·邁克爾·鮑威爾·卡弗爵士 (1968年)
杰弗里·哈丁·貝克爵士 (1971年)
理查德·邁克爾·鮑威爾·卡弗 (沙克爾福德的卡弗男爵) (1973年)
羅蘭·克里斯托弗·吉布斯爵士 (1979年)
比蘭德拉, 尼泊爾國王 (1980年)
埃德溫·諾埃爾·韋斯特比·布拉莫爾, 布拉莫爾男爵 (1982年)
約翰·斯塔尼爾爵士 (1985年)
奈杰爾·托馬斯·巴格內(nèi)爾爵士 (1988年)
理查德·弗雷德里克·文森特 (文森特男爵) (1991年)
約翰·利奧·查普爾爵士 (1992年)
愛德華·喬治·尼古拉斯·保羅·帕特里克王子 (肯特公爵) (1993年)
彼得·英奇 (英奇男爵) (1994年)
朝鮮
大元帥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元帥金日成
1992年授予(1人
)金日成,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兼國家主席、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2012年授予(1人
)金正日(追授),原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兼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元帥
1992年授予(2人)
金正日,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兼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國家級)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元帥金正日
吳振宇,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人民武裝力量部部長。(軍隊級)1995年授予(2人)
李乙雪,國防委員會委員兼護衛(wèi)總局局長。(軍隊級)
崔光,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人民武裝力量部部長。(軍隊級)
2012年授予(1人)
金正恩,勞動黨第一書記兼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國家級)[1]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元帥金正恩
次帥1994年授予(1人)

朝鮮人民軍元帥李乙雪
金益鉉,民防部部長。1995年授予(3人)
趙明祿,人民軍總政治局局長。
金永春,人民武裝力量部長。
李河一,中央軍事部部長。
1997年授予(6人)
金一哲,人民武裝力量省武力相。
金龍淵,萬景臺革命學(xué)院院長。
白鶴林,社會安全部部長。
崔仁德,金日成軍事綜合大學(xué)校長。
樸基瑞,人民軍首都保衛(wèi)司令部司令官。
李鐘山,人民軍軍需動員總局局長。
李勇武,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
張成禹,社會安全部部長。
2010年授予(1人)
李英浩,人民軍總參謀長。
2012年授予(4人)
金正閣,人民軍總政治局第一副局長。
崔龍海,人民軍總政治局局長。[2]
玄哲海,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人民武力部第一副部長兼人民軍后方總局局長。[2]
玄永哲,人民軍總參謀長。
各國元帥統(tǒng)計
中國:共10人;1955年9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毛澤東主席向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3]
俄羅斯:共1人;
英國:共74人(陸軍34人,海軍21人,空軍19人);
德國:共27人(帝國元帥1人,陸軍19人,海軍2人,空軍5人);
日本:共30人(陸軍17人——全稱為元帥、陸軍上將,海軍13人——全稱為元帥、海軍上將,“上將”日文作“大將”,其他國家的“大將”日文作“上將大將”);
朝鮮:截至2012年共17人(大元帥1人,元帥4人,次帥13人);
蒙古:共3人;(霍爾洛·喬巴山1936,格勒克道爾吉·德米德1936,尤睦佳·澤登巴爾1979)
印度:共3人(薩姆·馬內(nèi)克肖,1973;蒂邁雅,1983;阿爾瓊·辛格,2002)。
韓國:共1人(白善燁,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