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舞團(原名中央歌舞團),她是在中央領導的倡導和親切關懷下于1952年12月建立的。

中文名

中國歌舞團

別名
外文名

China National Song & Dance Ensemble

運動項目

舞蹈表演

成立時間

1952年12月

所屬地區(qū)

北京

獲得榮譽

1995年創(chuàng)作的大型歌舞大紅燈籠亮起來獲得了全國文化藝術最高獎--文華獎

代表人物

劉秉義

原名

中央歌舞團

成立

中國歌舞團( China National Song & Dance Ensemble),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國家級演出團體之一,她組建于1996年2月。由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國家歌舞團─中央歌舞團與1984年成立的中國輕音樂團合并組建而成。設有舞蹈隊.歌隊.民樂隊.輕音樂隊.舞美工程部和創(chuàng)作研究室等六個專業(yè)隊.室.舞蹈隊陣容強大,演員年輕.整齊,其民族民間集體舞的功力非凡,在國內外舞壇素享盛譽。

中國歌舞團劇照

中國歌舞團的前身之一,中央歌舞團(成立于1952年12月),素以獨具風格。絢麗多姿歌舞藝術蜚聲中外。她既致力于繼承和發(fā)展中華歌舞藝術優(yōu)秀傳統(tǒng),又曾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光榮使者,出訪過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有神韻和風采,并為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和友誼做出過卓越的貢獻。我團所演的“荷花舞”.“孔雀舞”等節(jié)目在國際比賽中贏得了最早的九枚金質獎章,九枚銀質獎章和五枚銅質獎章。

中國歌舞團在以張業(yè)生團長為首的領導班子的領導下,不僅繼承了原中央歌舞團和中國輕音樂團前輩藝術家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并在改革大潮中再創(chuàng)輝煌。組建二年來,演出的許多歌舞樂節(jié)目如舞蹈“心泉”“高原踏春”“東北大妞”“惠安女”“吼春”“黃土黃”“船歌”等;樂曲“龍船”“絲竹新韻”“鬧新春”“滇貴風情”“臺灣民謠組曲”及女子樂隊的演奏;歌曲“心愿”“中華一條心”“花轎顫悠悠”等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在成立的二年中,即訪問了東南亞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帶去了中國人民誠摯的友誼和深情的問候。(天橋劇場)[1]

介紹

歷史

中國歌舞團(原名中央歌舞團),她是在中央領導的倡導和親切關懷下于1952年12月建立的。

中國歌舞團人才濟濟,既有周巍峙、戴愛蓮、霍希楊、金明、谷建芬、劉秉義等老一輩藝術家,也有像陳維亞、王佑貴、付笛聲、任靜、崔京浩、祖海等層出不窮的中青年新秀。

成就

在近半個世紀的光輝歷程中,中國歌舞團有著很多“中國第一”和“中國之最”;她是新中國第一個國家歌舞團;她第一次在國際比賽中為新中國奪得首枚金牌;她為新中國在國際上奪得的獎牌最多(9枚金牌、9枚銀牌和5枚銅牌);在五、六十年代她為外國領導人訪華時進行的國事演出最多;她跟隨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最多;她作為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出訪的國家和地區(qū)最多(近百個國家和地區(qū));她創(chuàng)作并上演的民族歌舞經典作品最多(如《解放軍進行曲》、《志愿軍戰(zhàn)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春天的故事》、《紅綢舞》、《荷花舞》、《孔雀舞》、《飛天》等);她是五、六十年代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歌舞團。在弘揚和發(fā)展民族藝術、堅持“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傳播中華先進文化等方面,歷史輝煌,貢獻卓越。東方歌舞團、中央民族樂團和中央樂團都是從這個母團派生出去的。

人才輩出

中國歌舞團人才濟濟,既有周巍峙、戴愛蓮、霍希楊、金明、谷建芬、劉秉義等老一輩藝術家,也有像陳維亞、王佑貴、付笛聲、任靜、崔京浩、湯燦、祖海等層出不窮的中青年新秀。

業(yè)務機構

中國歌舞團的業(yè)務機構有:聲樂管理中心、舞蹈團、民樂團、輕音樂團、舞美工程部、創(chuàng)編室和第一分團和東莞分團。

目標

中國歌舞團現(xiàn)任團長張業(yè)生。在文化部的關心和支持下,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擺脫了歌舞團“一老二窮三破四落后五負債累累”的困境,創(chuàng)造了安居樂業(yè)環(huán)境。今年榮獲建國以來文藝界第一個全國“五 一勞動獎狀”先進集體和“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中國歌舞團決心始終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民族民間藝術道路,以弘揚和發(fā)展中國歌舞藝術為己任,不斷探索文藝改革和創(chuàng)新,立足中國,面向世界,致力于在新世紀鑄造新的輝煌。

把中國傳統(tǒng)民族民間歌舞藝術和表現(xiàn)現(xiàn)代中國人民生活的音樂舞蹈作品介紹給國內外觀眾,同時把外國健康優(yōu)秀的歌舞藝術介紹給中國人民是中國東方歌舞團的主要任務。

絢麗多姿,風格各異的中外音樂、舞蹈,通過科學的藝術管理和藝術家的精湛演技,展示出特有的神韻和風采,形成了中國東方歌舞團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

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和幾代“東方人”的努力,中國東方歌舞團培養(yǎng)出了一批具有深厚藝術造詣、演技嫻熟的藝術家和眾多的各類藝術人才,其中現(xiàn)有國家高級、副高級以上藝術職稱人員共8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著名藝術家共11人。積累了幾百個中外舞蹈和數(shù)千首中外歌曲,器樂曲。足跡遍布祖國的四面八方,并代表國家出訪過五大洲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為豐富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東方歌舞團全體人員將把周恩來總理關于“東方歌舞團這個名字很光榮,你們要保持這個光榮稱號”的親切教誨做為座右銘。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內部機制,繼續(xù)為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增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做出新的貢獻。

院團介紹

歌舞團內設舞蹈隊、歌隊、民樂隊、輕音樂隊、舞美工程部和創(chuàng)作研究室等機構。舞蹈隊陣容強大,在國內外舞壇享有盛譽;歌隊人才濟濟,實力雄厚,既有劉秉義、閔鴻昌、鞠敬偉、劉小麗、喬曉彬、余慶海、劉玉婉、崔京浩、黃卓、徐杰等著名歌唱家,也有李星、戴濱、楊瓊、金聲、湯燦、王菲等嶄露頭角的歌壇新秀;民樂隊、輕音樂隊各具鮮明特色,功底深厚;舞美工程部設備精良,烘云托月,技藝高超;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的編創(chuàng)人員多為具有高級職稱的藝術家,他們思路敏捷,構思新穎,所創(chuàng)節(jié)目在國內外匯演和比賽中多次獲獎。1995年創(chuàng)作的大型歌舞《大紅燈籠亮起來》獲得文化部文華獎。

歌舞團的前身之一中央歌舞團成立于1952年12月,素以獨具風格、絢麗多姿的歌舞藝術蜚聲中外。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歌舞團出訪過世界80多個國家及地區(qū),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獨有的神韻和風采,為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和友誼作出卓越貢獻,所演的《荷花舞》、《孔雀舞》等節(jié)目在國際比賽中贏得最早的9枚金質獎章、9枚銀質獎章和5枚銅質獎章。歌舞團涌現(xiàn)出大批著名藝術家,如:戴愛蓮、陳錦清、李尼、張魯、秋里、霍希揚、程云、金明、孟于、鄔析零、陳若飛、王方亮、夏亞一、趙宛華、谷建芬、崔美善、資華筠、佟左堯、姚珠珠、馬駿英、任志萍等。

歌舞團涌現(xiàn)出大批著名藝術家,如:戴愛蓮、陳錦清、李尼、張魯、秋里、霍希揚、程云、金明、孟于、鄔析零、陳若飛、王方亮、夏亞一、趙宛華、谷建芬、崔美善、資華筠、佟左堯、姚珠珠、馬駿英、任志萍等。

歌舞團組建以后,繼承原中央歌舞團和中國輕音樂團前輩藝術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演出的許多歌舞樂節(jié)目,如舞蹈《版納風情》、《東北大妞》、《惠安女》、《吼春》、《心泉》、《高原踏春》等,樂曲《龍船》、《讓我再看你一眼》、《善惡丑》、《回家》、《豐收歌》及女子彈撥樂隊的演奏,歌曲《心愿》、《中華一條心》、《花轎顫悠悠》等,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新團成立以來,訪問了馬來西亞、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及香港、澳門地區(qū),帶去了誠摯的友誼和深情的問候。

新團成立以來,訪問了馬來西亞、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及香港、澳門地區(qū),帶去了誠摯的友誼和深情的問候。

相關信息

中國歌舞團藝術培訓學校

中國歌舞團藝術學校于1993年成立,十年間相繼開設聲樂、器樂、表演、舞臺美術、化裝專業(yè)等科目。我校以國家團體藝術力量為背景,采用學院式的教學風格,已向全國及海外輸送了大批藝術人才。為了更好的全面合作滿足各藝術團體、電視臺、影視制作公司、劇組、及商業(yè)影樓廣告?zhèn)髅降娜瞬艖枰倚;瘖y專業(yè)作為教學重點,不僅以最精銳的師資隊伍、扎實的專業(yè)技能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而且更注重學生對外交流活動實踐安排,并定期向各兄弟單位推薦,(如: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臺、北京電視臺、各地方電視臺及文藝團體等)充分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發(fā)展。中國歌舞團藝術學?;瘖y專業(yè)以全面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針對實際工作需要,從影視化裝至商業(yè)化妝全套授課一步到位。我校的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精銳的師資力量、完善的教學設備,數(shù)次受到國家教育部門的好評,更是業(yè)界專業(yè)人才向往的藝術學府。我校實行全日制上課方式,學校食宿統(tǒng)一安排(中央空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