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邵醉翁
邵醉翁1922年集股經(jīng)營笑舞臺,演出文明戲,并創(chuàng)辦“和平社”劇團,演出自編諷世劇本。1925年以和平社演員作班底,與弟村人、仁枚、逸夫在上海創(chuàng)辦天一影片公司,任總經(jīng)理兼導演。同年導演影片《立地成佛》。后相繼導演《梁祝痛史》、《白蛇傳》、《孟姜女》、《七俠五義》、《乾隆游江南》等。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在左翼電影運動的影響下,導演抨擊封建婚姻制度的影片《蕓蘭姑娘》、《掙扎》,并將改編自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的電影劇本《一夜豪華》搬上銀幕。天一公司的影片受到南洋各地觀眾的歡迎。1936年后期,天一公司陸續(xù)將制片資材運往香港,建立香港分廠??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天一公司結(jié)束在上海的制片業(yè)務,將全部資材運往香港分廠,改名南洋影片公司。建國后閑居上海,后在上海病逝。個人生活
1914年,邵醉翁在神州大學法科畢業(yè)后,任上海地方法院及會審公廨執(zhí)業(yè)律師。嗣后,先后與人在上海、天津、鎮(zhèn)江、寧波、嘉興、湖州等地,合股開辦顏料、北貨、綢布、紙張、錢莊等商號,還與朱葆三、張小松、倪幼丹、盧子嘉等合資創(chuàng)辦中法振業(yè)銀行,并被推為經(jīng)理。后因經(jīng)營華友蛋廠失敗,感到商業(yè)活動中,有的不講誠信,甚至爾虞我詐。認為要感化人心,移風易俗,舞臺?。ó敃r稱文明戲)投資不多,通俗易懂,倒可試試。
從商創(chuàng)業(yè)1921年改行從商,在津、滬、浙與人合辦30余家商號。由于經(jīng)營失敗,于1922年和張石川等集股經(jīng)營“笑舞臺”演出文明戲,并創(chuàng)辦了“和平社”劇團,演出自編諷世劇本。不久,張石川離“笑舞臺”
1922年初,邵醉翁在上海與人合作,經(jīng)營笑舞臺,由張石川任顧問,(張,鎮(zhèn)海縣霞浦人,后為明星影片公司創(chuàng)辦人),張石川為前臺經(jīng)理,鄭正秋(我國著名戲劇活動家)為后臺經(jīng)理,從事文明戲演出。不久,張石川兄弟,鄭正秋等,創(chuàng)辦了明星影片公司。這樣,笑舞臺失去了兩個骨干臺柱,邵醉翁對搞文明戲又產(chǎn)生了動搖。
1923年底,張石川,鄭正秋等,以8個月時間拍攝的《孤兒救祖記》獲得成功,觀眾擁躍,票房收入甚豐。這對邵醉翁是一個有力的吸引,于是決心投身電影事業(yè)。
建立天一1925年6月,邵醉公司以原來笑舞臺文明戲賞為班底,投資1萬銀元,在閘北橫浜橋,創(chuàng)辦了天一影片公司,自任總經(jīng)理兼導演,他二弟邵村人(仁棣)任會計,三弟邵仁枚任發(fā)行,六弟邵逸夫(仁楞)任外埠發(fā)行,在南洋建立發(fā)行網(wǎng)。
天一公司成立后,第一部影片是《立地成佛》,接下去是《女俠李飛飛》,《忠孝節(jié)義》,三部片子都是邵醉翁自己導演,使他賺了不少錢。
由于拍電影能賺錢,一時電影公司如雨后春筍,上海一地多達40余家。片子內(nèi)容大都雷同,很快失去市場。邵醉翁另辟蹊征,專拍以民間故事和古典小說為蘭本的古裝本。如《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珍珠塔》、《孟姜女》等。故事內(nèi)容觀眾比較熟悉,因此很受歡迎,特別是在南洋一帶。于是邵醉翁便把發(fā)行重點放到南洋,并與南洋制版商開設的青年影片公司合資拍片,把“天一”改名為“天一青年影片公司”。拍攝了《劉關張大破黃巾》、《西游記女兒國》等近10部這類影片。在這期間,邵醉翁還以天元公司,天生公司名義,獨資拍攝了《宏碧緣》、(連續(xù)4集)、《滑稽空城計》、《裁縫店》以及《貍貓換太子》、《五鼠鬧東京》、《七俠五義》等連續(xù)集。
1927年,又設法在南洋建立和發(fā)展電影機構(gòu)。后改名天一青年影片公司(1928年下半年復原名),復以天元公司、天生公司名獨資拍攝《七俠五義》等。邵醉翁的如夫人陳玉梅,既是“天一”的“老板娘”,又是“天一”的“臺柱”,曾經(jīng)主演過不少影片。
擴大規(guī)模1928年秋,“天一”與“青年”合作終止,邵醉翁又恢復了天一公司原名。這時的天一,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邵氏兄弟經(jīng)過商量決定在南洋各地建立放映網(wǎng)點,開設電影院,并在新加坡建立邵氏電影機構(gòu),由邵仁枚和邵逸夫負責;同時在上海繼續(xù)拍攝武打神怪片,抓經(jīng)濟效益。如《火燒百花臺》、《唐皇游地府》、《乾隆游江南》等。邵醉翁在拍片中運用電影特技,劇中人物能騰云駕霧,御風而行,再加刀光劍影,飛檐走壁,觀眾驚奇之余,成為閑談中熱門話題,提高了片子賣產(chǎn)率。有聲電影是1926年在美國試制成功,當年8月6日開始公映。當年就傳到我國,12月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大戲院試映有聲短片。
1928年11月,上海青年會裝有一臺特福萊有聲機,只是在片中插入幾段歌曲。
面臨挑戰(zhàn)1929年,美國有聲影片大星進入中國,壟斷了整個上海電影市場,各家首輪影院紛紛改換設備,放映有聲影片。形勢逼人,上海各影片公司面臨挑戰(zhàn)。邵氏兄弟分析形勢,認為市面上尚有不少默片影院,默片仍有一定市場,但非長遠之計,必須跟上時代潮流,才能與洋商抗衡,因此,邵醉翁積極籌備有聲影片的試拍工作。
當時有聲影片有蠟盤配音與片上發(fā)音兩種。前者制作簡單,成本低,但質(zhì)量差,往往影聲不能同步。后者制作復雜,成本高,而且美國西電公司和亞爾西愛公司擁有專利權(quán),他們規(guī)定要拍有聲片要簽訂合同,除了攝制費外,發(fā)行時還要提取版權(quán)費,放映電影院的發(fā)音裝置,也得由其承裝包辦。

邵醉翁
1930年,天一公司開始蠟盤發(fā)聲的短片《鐘聲》試制。不料,中途攝影棚失火,影片燒毀。邵醉翁并不灰心,決定:一,選址法租界甘世東路(今嘉善路),重建攝影棚。二,不惜重舍,從美國聘請了攝音師凱恩,錄音師白立登、克林等人來華,并租借了這些美國人的有聲器材。在苛刻條件下,拍攝了片上發(fā)聲的《歌場春色》。為了加強號召力,還羅致了別家影片廠的著名女演員來客串演出。1931年10月10日,天一公司片上發(fā)聲的《歌場春色》,在上?!肮饬辍?、“南京”兩家電影院首映。因是國產(chǎn)第一部片上發(fā)聲影片,曾轟動一時。此后,在國內(nèi)和南洋各地映出,都很賣座,邵醉翁各利雙收。但天一公司在這幾個美國人身上,確也花了不少錢。次年,天一公司的技術人員邵維鶴(邵醉翁的兒子)等人,掌握了有聲片制作技術后,邵醉翁便把這幾個外國人都辭退了。當天一拍《歌場春色》時,明星影片公司也于1931年6月,派洪深去美國聘用美國技師,洽購有聲器材。8月,洪深回國時,帶來美國制片人茄遜,攝影師司密斯,助于威廉遜和其他人員一共15人,拍攝片上發(fā)聲《舊時京華》,到1932年1月底完成。原來計劃春節(jié)時在卡爾登大戲院上映,不料一二八戰(zhàn)事發(fā)生,票房收入受到不少影響。
宣傳抗日一二八戰(zhàn)事發(fā)生,在民族存亡關鍵時刻,廣大愛國同胞抗日情緒高漲,紛紛向電影工作者提出攝制進步電影的要求。邵醉翁很快拍攝了《上海浩劫記》等宣傳抗日的有聲紀錄片,此片很快在國內(nèi)和南洋上映,得到廣大觀眾和輿論的肯定。同時,天一公司還吸收了湯曉丹、沈西苓、司徒慧敏(中共地下黨員,建國后中央影局技術處長),田方(建國后中央電影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工作者協(xié)會副主席)等一批進步文藝工作者,請他們分別擔任編劇、導演、演員、美工、錄音等工作。在當時左翼電影運動開展情況下,邵醉翁當年拍攝的9部影片中,有抨擊封建婚姻制度的《蕓蘭姑娘》,根據(jù)莫泊桑短篇小說《項鏈》改編的,在一定適度上針對部分城市婦女愛慕虛榮的《一夜豪華》,宣傳抗日的《東北二女子》等。
1932年5月,國民黨政府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對上海各影片廠發(fā)出了禁拍抗日片的通知。天一的紀錄片《上海浩劫記》和故事片《東北二女子》被禁映。一二八事變后,隨著民族危機到來,邵醉翁在制片路線方面也作了些改變,吸收一部分左翼電影工作者擔任導演﹑編劇﹑攝影等工作,制作抨擊封建婚姻制度的《蕓蘭姑娘》﹑《掙扎》(被禁止在租界公映)等影片,并將改編自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的電影劇本《一夜豪華》搬上銀幕。
1933年初,天一公司除原有的攝片部外,又增加了代攝部、播音部、機器部、唱片部和印刷部。這一年,天一公司共拍了10部片子,為適應尚未改裝的無聲電影院放映需要,拍了4部無聲片。6部為有聲片。其中有反帝反封建內(nèi)容的《掙扎》,深受左翼電影評論界的贊揚,但也引起帝國主義分子的不滿,被上海租界當局禁止在租界上映。當年,天一公司還為百代公司拍攝了由譚富英主演的中國第一部有聲戲曲紀錄片《四郎探母》。替香港公司拍攝了有聲故事片《白金龍》。
1933年,國民黨政府為配合第五次反共圍剿,加緊了對電影的檢查,他們?nèi)我饧魟h進步電影,或?qū)⑵涌蹓?,遲遲不得上映。11月12日國民黨特務組織藍衣社派出三十余名打手,搗毀了田漢任編導的藝華影片公司,并對各影片公司和電影院進行威嚇。一時白色恐怖,籠罩上海電影界;邵醉翁只好重走老路,拍社會言情片。
1934年天一公司共拍攝了18部片子,多半是鴛鴦蝴蝶派題材,比較有影響的是根據(jù)葉淺予同名連環(huán)畫改編的《王先生》,另一部是《誨葬》,該片比較真實地描寫了當時社會窮苦渙民的悲慘苦難生活。經(jīng)過邵仁枚、邵逸夫在南洋近十年的艱苦努力,他們在當?shù)丶河幸欢ǖ慕?jīng)營基礎。
建設分廠1934年夏,邵醉翁把上海的一部份資料運到了香港,在九龍清水灣設立香港分廠,專攝粵語片。
1935年開始,相繼推出《泣荊花》、《哥哥我愛你》、《鄉(xiāng)下佬游埠》、《梁山伯祝英臺》、《火燒阿房宮》等10余部片子。當時,奧語片除港澳外,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緬甸、菲律賓、澳大利亞,以及南北美洲,都有大量華僑觀眾,因此業(yè)務發(fā)展很快。相反,自1935年后,天一在上海的制片活動逐漸下降,
1937年上半年,勉強完成《王先生奇?zhèn)b傳》等7部影片后,八一三日軍發(fā)動對上海的進攻,邵醉翁把天一公司的資金器材,全部遷往香港。不久,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以拍粵語片為主,其中宣傳抗日的有《回祖國去》和《女戰(zhàn)士》兩部影片,一部以揭露漢奸丑惡面目的《國難財主》。
1938年,邵醉翁和他的弟弟們創(chuàng)建的南洋影片公司,和在新加坡的邵氏機構(gòu),己擁有設在香港九龍清水灣制片廠的4座攝影棚,和設在香港以及東南亞的79家電影院。后又在新加坡建立攝影棚,可以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同時拍片。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不久香港淪陷,邵氏兄弟電影事業(yè)陷入困境。
退居幕后
邵逸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邵氏兄弟重振雄風。邵醉翁因家著住在上海,經(jīng)常往返港、滬兩地,此時他己年過半百,留港時間逐漸減少;事業(yè)大權(quán)也就逐步移交邵仁枚,邵逸夫。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就長住上海了。曾任上海市政協(xié)第三、四屆委員會委員。
其他作品
導演作品
邵醉翁
《女俠李飛飛》1925年
《立地成佛》
《立地成佛》1926年《梁祝痛史》
《白蛇傳上下集》
《電影女明星》
《忠孝節(jié)義 》
《孟姜女》
《夫妻之秘密》
《孫行者大戰(zhàn)金錢豹》
《唐伯虎點秋香》
1927年
《劉關張大破黃巾》
《鐵扇公主》
《宏碧緣第4集》
《宏碧緣第2集》
《白蛇傳第三集》
1928年
《尋父遇仙記》
《夜光珠》
《拳大王》
《雙珠鳳前后集》
1929年
《江洋大盜》
《乾隆游江南》
《乾隆游江南第2集》
《無敵英雄》
1931年
《蕓蘭姑娘 》
《空門紅淚 》
《最后之愛》
1933年
《苦兒流浪記》
《飛絮》
《生機》
《野俠 》
《孽海雙鴛》
《吉地》
1934年

《廣州一婦人》
《萬花團》《王先生》1935年
《梁山伯祝英臺后集 》
《梁山伯祝英臺前集》

《廣州一婦人》
《廣州一婦人》1936年《女同學 》
《黃浦江邊》
《廣州一婦人 》
《富貴榮華 》(1937)
編劇作品《劉關張大破黃巾》 (1927)
1928年
《紅寶石前后集》
《尋父遇仙記》
《夜光珠》
1929年
《乾隆游江南第2集》
《乾隆游江南》
1930年
《乾隆游江南第6集》
《施公案初集》
《乾隆游江南第5集 》
1933年
《生機》
《孽海雙鴛》
1936年
《女同學》

《黃埔江邊》
《黃浦江邊》《富貴榮華》(1937)制作作品1927年
《宋江 》
《大俠白毛腿》
《青春之火》 (1933)
《歌臺艷史》(1934)
《太平洋上的風云》(1938)
人物事件
邵醉翁先生的天一電影公司,拍攝古裝片的規(guī)模日漸壯大,這不能不說招來了明星等公司的嫉妒。于是乎,一場被稱為“六合圍剿”的行動開始了。
面對天一公司的迅速崛起,明星公司老板之一的周劍云聯(lián)合大中華百合、友聯(lián)、上海、神州、國光五家電影公司組成“六合影業(yè)公司”,針對“天一”采取低、快、多戰(zhàn)略,造成一些影片品質(zhì)不好的現(xiàn)象。對“天一”最具殺傷力的是,“六合”與包括南洋片商在內(nèi)的電影發(fā)行商簽訂合約,規(guī)定如果經(jīng)銷“六合”的影片就不準再與“天一”合作。“六合”幾乎占有中國電影市場三分之二的江山,各發(fā)行商不敢得罪“六合”,紛紛拒絕經(jīng)銷“天一”影片。
為殺出重圍,邵醉翁一方面派出發(fā)行人員在國內(nèi)建立非“六合”院線,一面派三弟、六弟帶著拷貝和放映機赴南洋開辟新的市場。南洋片商不敢與“天一”合作,兄弟倆無奈采取了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戰(zhàn)略。他們買了一輛大篷車,拉上放映機,到窮鄉(xiāng)僻壤放映。他們在泥濘中跋涉,住在鄉(xiāng)村小店里,有時甚至在樹下露宿,艱苦異常。不過,回報也是豐厚的。鄉(xiāng)村的人們從沒見過電影,對那些會動的影像給予了極大的熱情,扶老攜幼,穿村走巷前來觀看。見此情景,一些小的片商和劇院老板開始經(jīng)營“天一”影片。
周劍云一計不成,又施一計,想出了“雙胞”計策,即打探到“天一”正在拍攝的影片,馬上動手拍攝同名影片,趕在“天一”之前面世。但是此行為不夠光明磊落,反使“天一”得到觀眾同情?!皣恕绷艘荒曛螅傲稀钡淖龇ㄔ獾搅穗娪叭?nèi)外許多人的非議,內(nèi)部也開始爆發(fā)矛盾,其他公司感到自己受到“明星”的利用。更兼之正值武俠神怪片泛濫,眾多小公司以低成本影片進入市場,“六合”遂逐漸失勢。
在邵氏兄弟齊心協(xié)力的時候,“六合”卻因內(nèi)部紛爭而解體,邵氏兄弟贏得了最終的勝利。邵仁枚、邵逸夫兄弟沒有再回上海,他們在南洋娶妻生子,并于1930年在新加坡注冊了邵氏兄弟公司。
淞滬之戰(zhàn)后,時局動蕩,導致“天一”市場萎縮,而1933年拍攝的粵語片《白金龍》卻走紅穗港南洋市場。鑒于此,邵醉翁對“天一”戰(zhàn)略做出重大調(diào)整,決定南遷香港,以拍攝粵語片為主。1934年天一公司的絕大部分人員和設備移往香港,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廠(簡稱天一港廠)。
1936年,天一港廠的片庫接連發(fā)生兩次大火,幾乎將之前所拍影片的母片全部燒毀,邵醉翁心灰意冷,遂返回上海,從此退出電影界。留守上海的邵牧人到香港掌管天一港廠,直至1957年邵逸夫回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接手全部電影業(yè)務。
30年間,邵氏兄弟以股權(quán)與決策權(quán)異常集中的權(quán)力形態(tài)、兄終弟及的權(quán)力傳承方式,協(xié)力同心,開辟出一片新天地。這一時期,他們共拍攝影片100余部,擁有了100多家影院,和10座大型游樂場及不少房地產(chǎn)項目。而如此雄厚的實力,還只不過是未來邵氏電影王國的基礎。
“六合圍剿”看似驚心動魄,競爭雙方在輿論上卻保持“低調(diào)”。由于中國電影業(yè)正飽受美國電影壟斷之苦,“明星”并不愿以“以強凌弱”的新壟斷面目出現(xiàn);而“天一”確因粗制濫造不少古裝片而受輿論指責,對于“六合”的“圍剿”做法也只得暗吞苦果。
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醉翁老先生回憶往事的時候,或許還要感謝當時年輕氣盛的周劍云,正是他的逼迫,才使得“天一”遠赴南洋發(fā)現(xiàn)了一片“新大陸”,從而建立起“邵氏影業(yè)”這個東方電影帝國。
人物關系
邵玉軒父親陳玉梅妻子邵逸夫弟弟邵邨人弟弟方逸華弟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