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同官記》是唐代韓愈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河南府同官記

永貞元年,愈自陽山移江陵法曹參軍,獲事河?xùn)|公。公嘗與其從事言:建中初,天子始紀(jì)年更元,命官司舉貞觀、開元之烈,群臣惕栗奉職,命材登良,不敢私違。當(dāng)時自齒朝之士而上,以及下百執(zhí)事,官闕一人,將補(bǔ),必取其良。然而河南同時于天下稱多,獨(dú)得將相五人。故于府之參軍,則得我公,于河南主簿,則得故相國范陽盧公,于汜水主簿,則得故相國今太子賓客滎陽鄭公,于陸渾主簿,則得相國今吏部侍郎天水趙公,于登封主簿,則得故吏部尚書東都留守吳郡顧公。盧公去河南,為右補(bǔ)闕,其后由尚書左丞至宰相。鄭公去汜水,為監(jiān)察御史,佐山南軍,其后由工部侍郎至宰相,罷而又為。趙公去陸渾,為右拾遺,其后由給事中為宰相。顧公去登封,為監(jiān)察御史,其后由京兆尹至吏部尚書東都留守。我公去府為長水尉,其后由膳部郎中為荊南節(jié)度行軍司馬,遂為節(jié)度使,自工部尚書至吏部尚書。三相國之勞在史冊。顧吏部慎職小心,于時有聲。我公愿潔而沈密,開亮而卓偉,行茂于宗,事修于官,嗣紹家烈,不違其先。作帥南荊,厥聞作顯,武志既揚(yáng),文教亦熙,登槐贊元,其慶且至。故好語故事者,以為五公之始跡也同,其后進(jìn)而偕大也亦同。其稱名臣也又同,官職雖分,而功德有巨細(xì),其有忠勞于國家也同,有若將同其后,而先同其初也。有聞而問者,于是焉書。

既五年,始立石,刻其語河南府參軍舍庭中。于時河?xùn)|公為左仆射宰相,出藩大邦,開府漢南。鄭公以工部尚書留守東都。趙公以吏部尚書鎮(zhèn)江陵。漢南地連七州,戎士十萬,其官宰相也。留守之官,居禁省中,歲時出旌旗,序留司文武百官于宮城門外而衙之。江陵故楚都也,戎士五萬。三公同時,千里相望。可謂盛矣。河?xùn)|公名均,姓裴氏。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因其常據(jù)郡望自稱昌黎韓愈,故后世稱之為韓昌黎;卒后謚“文”,世稱韓文公。貞元八年(792年)進(jìn)士及第,先后為節(jié)度使推官、監(jiān)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在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在文學(xué)上主張文以載道,其散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yùn)動的倡導(dǎo)者,并稱“韓柳”。詩與孟郊并稱“韓孟”。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xiǎn)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