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頭墩子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tǎ tóu dūn zi,出處東北方言>也作“塔頭”或“塔墩子”,釋義是一種高出水面幾十厘米甚至一米的草墩,由沼澤地里各種苔草的根系死亡后再生長,再腐爛,再生長,周而復始,并和泥灰碳長年累月凝結而形成。

中文名

塔頭墩子

原理

熱脹冷縮

簡介

高出水面幾十厘米甚至一米的草墩原

拼音

tǎ tóu dūn zi

釋義

是一種高出水面幾十厘米甚至一米的草墩,由沼澤地里各種苔草的根系死亡后再生長,再腐爛,再生長,周而復始,并和泥灰碳長年累月凝結而形成

名詞釋義

[例]草地里到處都是“~”,上面長滿了柔枝似的綠草。在一個個的“~”的間隙中是清亮亮的水,水下是倒伏生長的草。

塔頭墩子

塔頭敦子中的土質特別堅硬,草根處通常是成群螞蟻的居住所。

形成原因

由于東北地區(qū)的冬季寒冷,通過熱脹冷縮的原理,河邊一些水洼地經(jīng)過嚴寒的凍結,地面出現(xiàn)了網(wǎng)狀的收縮,久而久之網(wǎng)狀收縮的突起和凹槽形成,到了夏季突起處生長出雜草這樣突起部位得到草根的包裹更加堅實。凹槽處則有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