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普陀寺,又名太史庵,原位于川沙鎮(zhèn)六團社區(qū)浦東運河與六灶港交匯處西岸,初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由于其建筑雄偉,香火旺盛,聞名于海內(nèi)外。

中文名

小普陀寺

別名

太史庵

占地面積

14畝

建造時期

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

所屬地區(qū)

上海浦東川沙鎮(zhèn)六團社區(qū)浦東運河與六灶港交匯處西岸

類別

寺廟

特點

建筑雄偉,香火旺盛小

歷史沿革

小普陀寺(上海浦東)

據(jù)說寺院建成,占地十四畝,寺門橫額刻有“小普陀寺”四個大字。江南的寺院中往往是佛、道不分,混為一體。該寺山門內(nèi)塑四大金剛,像高丈余,身穿五彩盔甲,莊嚴威武。東廡西廡有房七十二間,與山門、正殿和二殿構成兩個天井。前天井,中間置大鼎(爐),東側有“萬民鐘”。后面是正殿,上懸“大雄寶殿”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匾。殿宇高聳雄偉,雕梁畫棟,四根圓柱每根粗得可雙人合抱,殿正中南向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北向供觀世音菩薩。二殿上有“玉皇寶殿”橫匾,北殿系民國期間重建小普陀寺時所建,東北側有關帝殿和岳王殿,東西兩廡供羅漢佛像和地母菩薩,以及十殿閻王等。寺內(nèi)空角和殿外空地,遍植花卉樹木,四周圍墻。小普陀寺的建設格局,成為當時浦東佛教圣地的一大景觀。

小普陀寺建成后,經(jīng)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光緒十一年(1885年)和民國二十年前后三次修葺。在民國年間重修小普陀寺時,在寺前八灶港南岸,挖土堆筑了“洛迦山”,這就補足了仿照佛教圣地普陀山寺院的原樣。山上建有六角形觀音殿,內(nèi)供獨段香樟木雕成的千手觀音像,高一丈六尺,一千只手從四面八方展開,栩栩如生,佛像用200克黃金鍍身,閃閃發(fā)光,煞是壯觀。觀音殿西建有觀音說法小屋;洛迦山下建“梵音洞”,洞內(nèi)光怪陸離,使人浮想聯(lián)翩。洞西有亭,又有一口水井,傳說可看到人的前世和來生。洛迦山四周種有成片的竹林和樹木,外挖壕溝,東西還有三多橋和四安橋,走上懷德橋就和北岸小普陀寺相通。小普陀寺經(jīng)過多次重建擴建,連同洛迦山在內(nèi),共占地四十余畝,成為川、南、奉地區(qū)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每逢農(nóng)歷四月初八,釋迦牟尼誕辰(稱浴佛節(jié))和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六月二十九、觀音成道、九月十九觀音出家(統(tǒng)稱“觀音香會”)之日,民間佛教活動盛行,可謂盛況空前。惜于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小普陀寺連同洛迦山被全部拆除,千手觀音像也毀于“文化大革命”。

背景故事

明萬歷年間,六團有位喬姓的翰林,其父早逝,母親蔡氏篤信佛教,家中供奉觀音菩薩,吃素念佛。在兒子進京趕考時,喬蔡氏求觀音保佑,如兒子科舉得中,她要到普陀山去燒香,為菩薩重塑金身。

這一年,兒子真的科舉得中,官為翰林,人稱太史,皇榜喜訊報到六團,喬蔡氏著實高興。朝廷命其兒子在翰林院任職,因公務繁忙,京城離家有遠,一時無法回來探親。喬蔡氏派人送信,也無明確歸期,她要到普陀山去還愿的事就脫了下來。

數(shù)年后,兒子回家,榮宗耀祖,母親舊事重提,喬太史說:“母親要去普陀山還愿,重塑觀音金身,孩兒一直掛記在心。但普陀山在茫茫大海之中,路途遙遠,海上風大浪高,母親年事已高,恐難經(jīng)受船上顛跛之苦?!蹦赣H著急地問:“我不去普陀山,孩兒你看我的還愿怎么辦?”喬太史接著說:“母親放心,孩兒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這次回來就是要同母親商量。”“什么辦法?孩兒快講。”“孩兒想請一名造房高手到普陀山去觀光,把那里的寺院畫成圖樣,回來仿照它的樣子建造一座小普陀寺,這樣,您老人家可以在家門口為觀音菩薩塑造金身了。不知母親意下如何?”喬蔡氏聽了,連連贊成。不過,她還有點擔心,造廟建寺需要多少銀兩?喬太史安慰母親說:“這您老就不用擔心了?!?/p>

喬氏母子出錢建造寺院的消息傳開,周圍鄉(xiāng)親和佛教信眾都十分贊同,認為這是行大善、積大德的好事,不用動員和號召,都自動募集錢銀,或前來義務幫工,正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建造小普陀寺添磚加瓦。因而建造小普陀寺的工程很快就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