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石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qū)的湖南鎮(zhèn)以東,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朝時就有人在這里繁衍生息。破石村原來叫圓石村,因為村中有一塊很大的圓石而得名。

中文名

破石村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地區(qū)

衢州市

地理位置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qū)的湖南鎮(zhèn)以東

人口

0.0123萬人

面積

321畝

簡介

破石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qū)的湖南鎮(zhèn)以東,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朝時就有人在這里繁衍生息。今年72歲的村史編撰人余水堂說,破石村原來叫圓石村,因為村中有一塊很大的圓石而得名,后來有村民覺得石頭太大,擋住了水流,就想方設(shè)法把它破開了,“破石破石,就這樣 叫出名了?!?/p>

破石余氏

破石村悠久的歷史,浸潤著豐厚的文化氣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才俊。據(jù)考證,從唐代起,該村考上進士的有7人,舉人15位,貢士26位,七品以上官員近百位。特別是明朝期間,破石余氏成為衢州名門望族,出過多名進士和舉人。永 樂元年(1403年),余貞、余能兄弟同中舉人,永樂二年,余貞又高中進士,永樂九年,余敬高中進士,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余英、明萬歷二年(1574)的余國賓、明萬歷八年的余懋中都考中了進士。余貞為給事中;余敬官至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交趾(今越南);余國賓任江西按察使升右布政使;余懋中為御史。而舉人、秀才者比比皆是,如余敷中、余鈺等皆為三衢名儒。舊時,破石余氏祠堂有楹聯(lián)云:“占居圓石傳三十數(shù)代,詩禮相承;派衍鐘山感五百余年,簪纓繼續(xù)”,就是這種耕讀傳家之風(fēng)的生動寫照。民國時,余漢謀出任衢州綏靖公署主任,曾與破石余氏有聯(lián)宗之舉。

衢州余姓中頗具特色者,當(dāng)推破石(又稱圓石)一支。破石余氏為宋·乾道年間武舉余智遠由柯城區(qū)的石梁鎮(zhèn)大俱源徙遷,后從破石遷出者甚多。由于破石村四圍山繞無沃土,皆鴟踞狼嗥、酸風(fēng)苦雨之境,因此,明代力役之征皆免,“遂有閉戶攻書,掇巍科而躋顯秩”(民國《衢縣志·食貨》)。

破石四景

破石村的牡丹臺、筆架山、硯瓦池、雙蝶峰并稱“破石四景”,每一個景點都有詩為證,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芭Z大仙”破圓石的故事;“牡丹仙子”規(guī)勸山民讀書的故事傳說;“余小姐與牧牛少年”的愛情悲劇,有口皆碑。據(jù)說,明代遂昌知縣湯顯祖所作的傳奇《牡丹亭》就取材于此。

第一景為

筆架山

,孤峰屹立于烏溪江畔上游,海拔150米,山體中間高兩邊低,山上林木蔥郁形似筆架而得名,清代詩人余思侖曾有詩說:“玲瓏崛起碧摩空,注勢如飛印沼中。沙篆不須猜兩岸,山痕豈若認頭童。頻看帆影千層合,隨著鐘聲萬 里 通。得氣均占清雨露。依然林木庇籠蔥?!?/p>

第二景為

硯池

,位于筆架山與另一座山之間,是一深一淺兩個相連的池塘,池水一紅一黑,筆架山為印,硯池即為印臺。清破石詩人余汝儒曾作過詩:“雙池為硯 色不同,一墨還兼有一紅。如有微凹多聚墨,濃占文筆插云峰?!?/p>

第三景為

牡丹臺

,是破石余氏祖塋前四周石欄圍繞的花壇,環(huán)之種植牡丹多種,相傳有一種名為金帶圍的名貴牡丹不易開花,此花一放,村中必有得第者,清·咸豐年間被毀了,但遺跡尚存。有詩云:“綽約仙姿勝洛陽,高臺云涌獨流芳。艷含湖水三分闊,秀吐鐘山一脈長。質(zhì)異原分瓊島種,繁英常對紫微郎。”

第四景是

雙蝶峰

,形似雙雙飛舞的粉蝶,有詩寫道:“蛸拔文峰隔岸開,云房雙蝶載飛來。聯(lián)翩探得天香后,恰與高崗鳴鳳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