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級船塢登陸艦(英語:Rotterdam-class 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荷蘭語:Rotterdam amfibisch transportschip)是荷蘭與西班牙聯合設計,用以進一步強化兩國軍隊的遠洋投送能力,并作為聯合特遣武力(Combined Joint Task Force,CJTF)的海上指揮中心旗艦。

中文名

鹿特丹級船塢登陸艦

外文名

Rotterdam-class 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

長度

160.2米

所屬國家

荷蘭

續(xù)航距離

6000英里

研發(fā)時間

1993-12

吃水深度

5.9米

首次下水時間

1997-02

核載人數

613人

滿載排水量

14000噸

型寬

25米

航速

18節(jié)

生產時間

1997-02

艦艇類型

船塢運輸艦

舷號

L800

標準排水量

9500噸

數量

4艘,荷、西各2艘

建造背景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荷蘭就決心強化海軍的兩棲運輸能量,以健全荷軍的海外派遣能力,而這項需求的定義作業(yè)以及初始設計于1984年展開,正式需求則于1988年12月提出。在1990年,也有類似需求的西班牙皇家海軍開始與荷蘭接觸,雙方于1992年6月正式簽署備忘錄,合力研發(fā)新一代的兩棲運輸艦與油彈補給艦。荷蘭方面的主要負責單位包括負責設計的聯合造船事務所(Dutch Netherlands United Shipbuilding Bureau Ltd,NEVESBU)以及負責承造的皇家須耳德(Royal Schelde)造船廠,至于西班牙的單位則是巴贊造船廠(Bazan,今IZAR造船集團)。

設計

“鹿特丹”號(L800)船體總長162.2米,寬25米,最大吃水限度5.9米,滿載排水量14,000噸,能夠在6級海況下執(zhí)行直升機行動任務,能夠在4級海況下進行登陸艇行動任務。飛行甲板長58米,寬25米,可供兩架EH101這樣的大型直升機起降。

鹿特丹級船塢登陸艦

在執(zhí)行兩棲作戰(zhàn)任務時,L800能夠對海軍陸戰(zhàn)隊士兵、聯合作戰(zhàn)和后勤支援所需的車輛和裝備進行裝運,并輔助其登陸。艦上攜帶的給養(yǎng)物資可保障其承載的海軍陸戰(zhàn)隊官兵10天以上的供給。除此之外,它還能夠承擔運送后備力量、后撤受傷人員的任務。

“鹿特丹”艦共有船員124人,其中有13名軍官。艦上的食宿條件可滿足一個滿編的海軍陸戰(zhàn)隊營的需要,最多可以同時供應613人食宿?!奥固氐ぁ碧柨梢赃\輸170裝甲運兵車,或者是33輛主戰(zhàn)坦克,同時還可以搭載至多6艘登陸艇,比如,它可為6艘LCVP mk 3登陸艇、或是4艘LCU mk 9登陸艇或是4艘LCM 8登陸艇提供進塢服務和登陸幫助。

“鹿特丹”號艦上具有功能齊全、設備完善的的醫(yī)院條件,有一個診療室、一個手術室和一個實驗室。

武器系統

“鹿特丹”號的艦首甲板和上甲板上裝有2座30毫米“守門員”近程武器系統,其30mm 格林機關炮最高射速4,200發(fā)/分鐘,射程可達1,500米。

“守門員”近程武器系統

艦上與“守門員”近程武器系統配套安裝了一個Thales Nederland “艾爾斯坎”(IRSCAN)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它能發(fā)現并跟蹤20公里以外的目標。

駕駛甲板上安裝有四門“厄利孔”20毫米火炮,此外“鹿特丹”號還攜帶36枚魚雷。

防護措施

“鹿特丹”號的誘騙系統包含四套洛克希德·馬丁Sippican公司生產的SRBOC干擾發(fā)射器,它能發(fā)射紅外欺騙干擾誘餌和金屬箔條來迷惑敵人,分散來襲的反艦導彈的注意力。另外“鹿特丹”號還裝有AN/SLQ-25水面艦艇魚雷防御系統,使來襲的魚雷無法命中目標。

傳感器

“鹿特丹”號上的雷達包括工作于E波段和F波段的Thales Nederland DA08空海搜索雷達、工作于I波段的Kelvin Hughes ARPA對海探索雷達,和工作于I波段的航海和航空雷達。而在L801艦(“約翰·德維特”號)上則安裝了Thales Nederland VARIANT 2-D Mk 2空海監(jiān)視雷達。

作戰(zhàn)系統

鹿特丹級船塢登陸艦

右圖中的文字對應:

Datalink 數據鏈

Heli transp 直升機異頻雷達收發(fā)機

Nav radar 海航雷達

Nav/heli radar 海航/直升機雷達

Surveill. Radar 監(jiān)視雷達

Optr. FC 光電火控裝置

IRST 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

ARPA 輔助雷達自動描繪

IFF 敵我識別系統

Command display 指揮顯示

Chaff 金屬箔條發(fā)射裝置

MC gun 海軍陸戰(zhàn)隊火炮

CIWS 近程武器系統

PDMS 點防御導彈系統

Baseline system 基線系統

Extended system 擴展系統

Comprehensive system 綜合系統

動力

“鹿特丹”號配備有四臺Stork Wartsila 柴油發(fā)電機,其中12SW28型發(fā)電機的功率為為14兆瓦, Holec發(fā)動機的功率可達12兆瓦,推動兩個傳動軸,艦首推進器功率為185千瓦?!奥固氐ぁ碧栕罡邥r速可達18節(jié),以12節(jié)時速航行時其續(xù)航能力超過6000英里。

艦載機

機庫內可容納四架EH101大型直升機,或者六架Super Puma 或是NH90這樣的中型直升機。機庫內有各種型號的直升機維修設施及零部件。

進入服役

荷蘭新兩棲艦艇的定義工作于1993年1月展開,于該年12月結束。在1994年月,荷蘭皇家海軍正式與皇家須爾德造船廠簽約,建造一艘新型船塢運輸艦(LPD),命名為鹿特丹號(HRMS Rotterdam L-800),于1997年2月下水,在1998年4月成軍。

在1999年一月,荷蘭國防部宣布將向皇家須爾德廠續(xù)購一艘鹿特丹級的放大改良版,具有作為聯合特遣武力(Combined Joint Task Force,CJTF)指揮總部的能力,進一步強化荷蘭軍隊的武力投射能力。這艘艦艇被命名為約翰·懷特號(HRMS Johan de Witt L-801),于2002年簽署建造合約,于2005年5月13日下水,在2007年7月3日進入荷蘭海軍服役。

至于西班牙則在1994年7月向巴贊廠訂購第一艘此型艦,命名為加里西亞號(Galicia L-51),在1998年4月29日開始服役;在1997年,西班牙海軍與巴贊廠簽下第二艘本級艦的建造合約,命名為卡斯提利亞號 (Castilia L-52),在2000年6月29日服役,并在2003年10月起擔任北約新成軍的北約快速反應部隊(NATO Response Force,NRF)的南歐海上部隊首任旗艦。

卡斯提利亞號與加里西亞號最大的不同,在于擁有更完善的指揮與通訊設施,能作為兩棲作戰(zhàn)或人道支援任務的指揮艦。加里西亞的基本設計與鹿特丹級大同小異,唯艦體長度與排水量略小于后者,并使用不同的動力系統、作戰(zhàn)系統與武裝。共同油彈補給艦方面,荷蘭版為阿姆斯特丹號(Amsterdam A-836),西班牙則為帕提諾號(Patino A-14),兩者設計大同小異,均于1995年進入各自的海軍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