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代,是紀念南宋忠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護主抗元事跡的著名宮廟,香火歷來興旺,而且遠播海內(nèi)外。據(jù)傳該廟的分爐有100多座,是古同安境內(nèi)“三忠王”香火的祖廟。

中文名

三忠廟

景點類別

人文景觀

地理位置

廈門同安三忠村

建造時期

明代

正文

南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三月,元軍攻占臨安(杭州),南宋臨亡。以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為首的主戰(zhàn)派仍在閩、廣、贛堅持抗元斗爭。同年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即位(即瑞宗),改元景炎,并加封其弟昺為衛(wèi)王。十二月,元軍由浙江入閩,福州被占,閩地一片混亂,百姓顛沛,民不聊生(同安焚天寺的雨華堂、蘇氏‘廬山堂’、葉氏‘郡馬府’等建筑物在此期間均先后遭焚)。由于元軍追擊,陸秀夫護送端宗一行南逃,經(jīng)仙游至泉洲沿小盈嶺驛道進入同安,曾在三魁山一帶駐扎,后從石潯磁灶尾登舟經(jīng)金門海面至嘉禾嶼(

廈門

)五通道,“由大擔出港赴潮州”,于景炎二年四月進駐官富場(今香港九龍)。不久端宗海上落水病故,又擁八歲的衛(wèi)王趙昺為帝,于1278年改元祥與。翌年二月六日,在山窮水盡回天乏術下,陸秀夫在崖山(今廣東新今之南)抱宋帝昺跳海自盡。張世杰則在退出福建后仍率水軍在廣東沿海作戰(zhàn),趙昺為帝后任少傅、樞密副使,與元將張弘范在海上決戰(zhàn),兵敗突圍時遇臺風溺死海中。而在此前,文天祥在江西抗元,兵敗被俘已不屈就義。至此宋室趙家王朝歷經(jīng)三一三九年宣告滅亡。同安

三忠廟前供的紙糊狗

民眾仰慕忠臣節(jié)義,于駐扎處建宮祀之,取名三忠宮,宮

廟門上的牌匾

里供奉文、陸、張三位忠臣神像,雖然文天祥未到同安,但百姓因其忠義感人,故將三人匯祀,合稱三忠王。三忠宮村

也就以宮而名。

每年農(nóng)歷九月十六日,是三忠廟三忠王的神誕,來自同安、金門、臺灣等世界各地的善士都會匯聚三忠廟,對720多年前的三位忠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