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向陽位于成安縣城西偏北7公里處。

中文名

東向陽

郵政區(qū)碼

056700

地理位置

成安縣城西偏北7公里處

人口

近2000人

方言

成安話

氣候類型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電話區(qū)號

0310-

車牌代碼

冀D

別名

東夏陽

火車站

邯鄲站

著名景點

本村廣福寺

所屬地區(qū)

中國華北平原

民族

漢族

政府駐地

中心南北大街北段

行政區(qū)類別

行政村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機場

邯鄲機場

地點簡介

商城鎮(zhèn) ? 管轄內(nèi)行政村,據(jù)查,該村建村較早。據(jù)二祖碑文記載,宋嘉祐2年時,已有“下陽”村名,據(jù)考,西晉以前,滏水流經(jīng)這里,可能因此村建在滏水北岸,以“水北為陽”又居下游而得名。

又據(jù)村碑記載,明洪武五年,又有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村名夏陽。后發(fā)展為兩村,此村在東,故名東夏陽。民國時改稱東向陽,該村所制鋤板及各種刀,很有名氣。

廣福寺

三千年的古剎叢林道場,二祖慧可曾常住夏陽(現(xiàn)稱東向陽村)廣福禪寺,距邯鄲市15公里。始建于漢朝,原名光佛寺,據(jù)傳因當?shù)匾俺鲆患苌?,危及百姓,故由蔡怡等三人從印度引進佛教,在此建立寺院。壓沒山勢消除一場災難。自那時寺院不斷壯大,形成了當時獨一無二的叢林道場。常住僧人逐漸增多。公元520年菩提達摩從天竺國來到嵩山達摩洞,面壁九年。慧可大師立雪斷臂求法,深得達摩大師真經(jīng)衣缽始稱二祖。

慧可大師受祖師教誨,到鄴都以北光佛寺安居,后到成安說法臺講經(jīng)傳道,本寺唐元和年間整修壯大,至此光佛寺已成為中原地區(qū)的大型寺院。大量常住僧人六百余人。以及來往善眾頗多。當時光佛寺占地面積達到140多畝,此時光佛寺改名為廣福寺,示以讓光佛寺廣種福田造福眾生之意。

廣福寺始建于漢代興盛于唐、宋,傳于元、明、清時期。至明嘉慶年間重新修復。由于戰(zhàn)亂天災等多種原因,至清代后期寺院殿堂建筑已損?,F(xiàn)發(fā)掘不同時代殿堂建筑基礎,還掘出大量的門鎖三四百只,及不同朝代色彩鮮明的精致陶片龍頭龍身等,至今還存有大片的塔林遺址。

原國家佛教協(xié)會會長釋果亮大和尚的親師圣賢大師也安本處。廣福寺歷代興盛也造就了夏陽村的富饒昌盛,成為中原地區(qū)的商貿(mào)中心。

東向陽

東向陽西南村口還有一個大磚窯

成安縣東向陽村(原夏陽村)

歷史記載

白馬將軍救劉秀

據(jù)傳,下陽村歷史非常悠久。當?shù)亓鱾髦粍t《白馬將軍救劉秀》 ? 故事,說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坐了天下,劉秀起兵討伐,一次被王莽將領蘇賢戰(zhàn)敗,孤身一人騎一匹騾子倉皇逃至下陽村附近一片瓜園處。此時追兵將至,而前邊不遠處有滏陽河擋路,周圍皆低矮的莊稼,并無躲藏之處,形勢十分危急。劉秀跑到此地看瓜的老頭跟前,請求道“老人家,后面追兵將到,請救我一救吧!”

看瓜老頭見劉秀一副驚魂落魄的樣子,兩眼急速地掃了一下周圍,指著那片濃郁青翠的黃瓜架說:“快把你的騾子和槍順到黃瓜架內(nèi)!”

“那我呢?”劉秀問。

“有辦法!”老頭把劉秀拉到水井邊,說:“這井的半腰有一個洞,你快下去鉆進去!”這就是劉秀井的由來。

相傳當時劉秀騎的騾子已經(jīng)懷孕,到了要生產(chǎn)的時候了,但是這時候騾子要是生產(chǎn)勢必會有動靜從而引起追兵的注意,劉秀在井中就說:“騾子騾子你別下,保我劉秀坐天下”于是從此以后騾子沒辦法自己生產(chǎn),都是有馬和驢交配而來。

剛剛把劉秀卸下去,蘇賢領兵來到,吼問劉秀的下落??垂侠项^向西一指,說往那邊跑了。蘇賢瞅見那片黃瓜架,怕劉秀藏在里面,一擺手說:“搜!”老頭急了,舉起一把鐵锨,嚷道:“黃瓜地也能藏人嗎?分明是糟蹋我的黃瓜!”老頭這一鬧,竟把士兵給鎮(zhèn)住了,都不敢靠前。一個老村夫,也不值得加害,一時處于僵持局面。蘇賢心想,也倒是,菜地怎能藏下劉秀?不要在這兒耽誤時間誤了大事,就下令:“不要跟老家伙一般見識,走!”一陣風似地向西追去。

后來,劉秀做了皇帝,感念看瓜老頭救命之恩,封他為“”。時越兩千年,直到解放初期,白馬將軍墳還在,救駕井猶存。上世紀60年代大搞平整土地,墳才被削平,井也被填沒。但是石碑依然還在。依這則故事看,在漢朝時便已經(jīng)有了下陽村。

村人還傳說,由于下陽村位于之濱,水陸交通方便,地方富庶,人口興旺,村子的規(guī)模曾經(jīng)發(fā)展的很大。今東向陽村村北二、三里處有一座螞蚱爺廟,據(jù)說當年那兒便是村子的北頭。而原來村子的東頭,也在今村東二、三里外的老河溝東側。如此看來,當年的下陽村縱橫達三四華里。村人還世代流傳,他們村曾有72眼井、82座廟!呵呵,規(guī)模真夠大的。

后來,滏陽河發(fā)大水,將村子沖毀了,村人重新建村,分成了東、西兩個下陽村。南北朝時,滏陽河改道西遷,自今成安、磁縣交界處北流,離開了下陽村。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磁州通判張程征用民夫挖掘新河道,導滏河水北流,滏陽河再向西移,始流經(jīng)馬頭、邯鄲。

據(jù)成安舊志記載,明、清時期下陽寫作“夏陽”;民國時為圖吉利,改為“向陽”。但至今在民眾口語中,仍稱為“下陽”。滏陽河雖已遠離該村,但有關的故事仍在村民中一代一代流傳。

二祖慧可元符寺

位于東向陽村西北。時光荏苒,轉眼五十年過去,隋朝灰飛煙滅,李唐取而代之。貞觀十六年(642),尉遲敬德奉朝廷之命在蘆村為二祖慧可建寺。唐開元二十年(732),在寺內(nèi)建塔,安奉二祖慧可大師靈骨。蘆村因慧可大師安葬于此,遂改村名為“二祖村”。

唐貞元六年(790),唐德宗追賜二祖慧可為“大祖禪師”。唐天復二年(902)、宋嘉祐二年(1057),曾兩次重新建塔。宋明道二年(1033),欽賜寺名曰“廣慈禪院”。宋三年(1100),改為今名“元符寺” ? 。元符寺因是二祖舍利的安奉之地,成為著名禪宗祖庭。佛教史籍稱之為“二祖元符禪寺”。日本佛教界將其尊為“二祖山”

民國之前的元符寺,規(guī)模浩大,氣勢宏闊,占地達240余畝。僅寺前廣場,就有20畝之廣。三間山門殿向南而開,第一進院落為大悲佛閣,觀世音菩薩立像神圣莊嚴;第二進院落,二祖舍利塔巍然矗立,直入云端;塔北相繼為韋陀殿、大雄寶殿,大殿內(nèi)供奉著、、彌勒佛三世佛祖;大殿前兩廂各有禪堂一排,可供幾百僧人坐禪修行;其后為背座殿、。“”真的有山-寺后筑有一座人工土山。山上林木蔥郁,鳥語花香。

鼎盛時期的元符寺,住僧成百上千,樓臺殿閣雄偉莊嚴,禪堂寮房錯落有致,寶塔高聳,鈴鐸穿云,晨鐘暮鼓,發(fā)人省思……在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前來這里云游參訪的各地僧人不絕如縷,每逢法會更是香客如云,游人如織。由是,宋元時期這里形成了遠近聞名的二祖鎮(zhèn)。

封邊董村白馬寺

位于東向陽村西南,白馬寺 ? 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系東魏孝靜帝選擇鄴城東北一高地敕造,寺后就是封邊董村。東魏、北齊年間,禪宗在鄴地成安一代講經(jīng)傳法。當時,鄴城周邊是佛教興盛之地,聚集著大小佛寺四千余所,建有許多皇家、貴族專用寺院,是慧可往來的重要場所。

據(jù)成安縣文物專家介紹,封邊董村東北至大師講經(jīng)說法的道場成安十公里,北至慧可大師圓寂的二祖村五公里,西南至鄴城二十公里。出鄴城東北來往馱運經(jīng)卷的白馬經(jīng)常歇息白馬寺內(nèi),慧可來往都城時也常駐足于此,白馬寺與慧可有著密切聯(lián)系。后來,慧可圓寂于成安并安奉在二祖村,留下了真身舍利、元符寺、匡教寺、二祖塔等遺跡,成安因此被譽為禪宗圣庭、中國禪都。

東魏、北齊年間,封邊董白馬寺已初具規(guī)模。唐時佛教鼎盛,白馬寺大規(guī)模擴建,塑漢白玉菩薩仙體安奉寺內(nèi),被稱為“白玉仙”。其坐騎為一巨大(石獅),雕刻精美,威武雄壯,村民稱之“白龍馬” ? 。

白馬寺元代毀于兵變,明代逐步恢復重建。遺址現(xiàn)存有明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三塊巨大石碑,碑文清晰可辨,詳細記載了明、清重修白馬寺經(jīng)過。經(jīng)歷大自然風吹雨打和人為毀壞,白馬寺現(xiàn)已面目全非,以往宏大的建筑規(guī)模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