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蔣國作為周代姬姓諸侯國,周公旦第三子伯齡為其第一君主,于凡、邢、祭、矛、胙等為兄弟之國,爵位為“伯”。其始封時間在周成王二十二年,即周公去世之后的第二年,是成王為感念周公之德而對周公之后的特殊恩遇。始封之地在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境內(nèi),故城在淮濱縣東南部的期思鎮(zhèn)。與公元前622年前后被楚所滅,前后延續(xù)400余年。
文物遺存
該遺址座落在距淮濱縣城東南15公里的期思鎮(zhèn)政府所在地——期思村(又名期思集),白露河和淮河交匯處的中間偏南地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700米,南北長300-500米,總面積85萬平方米。北面靠死河的臺地與城內(nèi)地面相平,已無城墻痕跡,其余三面墻址斷續(xù)可見,墻址高2-3米,基寬32米,墻址寬15-20米。南部護城河尚存。
近年來,在古城內(nèi)及周邊區(qū)域采集和出土較多的西周至戰(zhàn)國遺物,有銅鼎、銅壺、銅鏃、銅劍、蟻鼻錢、金幣-郢爰、車馬等。
遺址意義
文物遺存都充分展示出古城歷史文化內(nèi)涵,為研究淮河流域商周文化特征及西周王朝分封和當時蔣國的城市布局,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實物資料。
遺址保護
蔣城文保規(guī)劃獲國家批復立項具有重要意義:一是遺址保護將納入國家重大文保工程項目庫,隨著資金投入的加大,相應的設施建設會更加完善。二是有利于對遺址及時開展搶救性保護與合理開發(fā)利用。三是通過結合當?shù)刈匀伙L光,打造集文物保護、生態(tài)旅游于一體的大型遺址公園,將為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發(fā)揮重要作用。
相關歷史
蔣國故城

蔣國故城
期思鎮(zhèn)是中華蔣氏祖根地。據(jù)史料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公姬旦三子伯齡受封蔣國,薨后就葬在封都萬壽陵。約400年后,楚滅蔣后于蔣國故地建立期思邑。為了紀念先祖,四處逃難的伯齡子孫相約以國為姓,從此天各一方。因此,史書有“蔣滅于楚而蔣姓出”之說。在今天的河南省淮濱縣期思鎮(zhèn),還留存有蔣國的故城遺址和伯齡 墓。期思鎮(zhèn)是楚國一代名相孫叔敖的故鄉(xiāng),并且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是西周蔣國的都城,為蔣姓始祖誕生地,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俯拾即是,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期思作為西周蔣國故城,歷史有明確記載,《左傳》杜預注指出“蔣在弋陽期思縣”,《水經(jīng)注·淮水篇》載“(淮水),又東北,過期思縣北,縣故蔣國,周公之后”,進一步指出蔣國是周公后裔。周公是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成王年幼時輔政,時武庚串通管叔、蔡叔、霍叔以及淮夷諸國叛亂,周公旦攻滅東方l6國,并對東方的領地重新進行了分封,自封于魯,長子代之?!妒酚浰麟[》載“周公元子就封于魯,次子留相王室,其余食小國者六人:凡、蔣、邢、茅、胙、祭也”,《春秋左傳注·僖公二十四年》記周召穆公糾合宗族于成周作詩時明載:“管、蔡、……郇文之昭也”即文王子。“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即武王子“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即周公旦之嗣。并在注中說:“據(jù)《通志氏族略·二》蔣為周公第三子伯齡所封國,傳世器物有‘將兌殷’、‘將子爵’”。從周公旦子封于蔣,至公元前617年楚大夫復遂攻滅蔣,蔣國已有600年左右的發(fā)展史。至今,蔣城遺址仍然在向人們展示它當年的文明和輝煌?,F(xiàn)存的古城墻東西長約1700米,南北長約500米,墻基寬32米,東南有烽火臺一處,殘高約7—8米,其它墻段殘高1—3米。在古城遺址范圍內(nèi),遍布灰色土層,繩紋陶片到處可見。在古城西墻南端發(fā)現(xiàn)大量紅燒土和漢代筒瓦,因此處地勢較高,當?shù)胤Q之為“炮臺”可能為漢代遺跡。在古城外西北隅有一臺地,當?shù)胤Q為“北城埂”,經(jīng)調(diào)查為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與古城墻址并無聯(lián)系。近年來,古城內(nèi)外不斷出土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銅戈、銅矛、銅劍、銅鼎和銅壺,最近,在古城南郊發(fā)現(xiàn)有春秋墓群。第一次發(fā)現(xiàn)楚國金幣“郢愛”,而發(fā)現(xiàn)最多的是楚幣蟻鼻錢。這些文化遺物,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它反映期思古城在滅蔣入楚之后的歷史背景。
期思古城由于蔣國文化遺存的發(fā)現(xiàn)而受到人們的注意,更因為生養(yǎng)造就了楚國名相孫叔敖而著名于世。史載,孫叔敖又名蒍敖,字艾獵,期思人。曾在期思征發(fā)民工排除積水,開創(chuàng)了我國第一個水利灌溉工程--期思陂。又在雩樓興辦灌溉,受到楚莊王的重視,任為令尹,歷史上習慣稱之為楚相,毛澤東主席稱贊他是中國古代的水利專家。
因為母親的諄諄善教,孫叔敖兒時就有著為他人著想的優(yōu)秀品德。當時,人們認為見到雙頭蛇的人不吉利,肯定會死。孫叔敖路遇雙頭蛇后,為了不再患害別人,勇而殺之,掘土深埋,這種舍己利人的高尚品質(zhì)受到了后人的傳頌和尊崇。期思城西南有埋蛇嶺系孫叔敖埋蛇處,也叫埋蛇冢,史志作敦蛇丘。因期思為古寢丘地,《嘉靖固始志》把“寢野歧蛇”列為八景之一。

蔣國故城
孫叔敖為相期間,勵精圖治,大興水利,造福人民,使楚國逐漸走向富強,跨入了“春秋五霸”的行 列。特別是在楚晉邲之戰(zhàn)中,他協(xié)助楚莊王指揮作戰(zhàn),利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和經(jīng)驗一舉戰(zhàn)勝晉軍,為楚莊王匡成霸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妒酚洝氛f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他為楚國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孫叔敖一生清廉,憂國為民,私門不入一錢,死后妻子兒子穿著粗布衣自己背柴度日。伶人優(yōu)孟很痛心,花一年時間摹仿孫叔敖音容動作,唱《慷慨歌》給楚莊王聽,大意是:貪官不能當又值得當,清官能當又不值得當。貪官不能當是因為當時名聲太臭,值得當是能發(fā)財立業(yè)全家享福。清官能當是當時有清名,不值得當是兒孫都跟著受窮,穿破衣干苦活,人們認為做官的都有錢,只知道孫叔敖做了楚相卻不知道孫叔敖廉潔從沒占過一分錢便宜。楚莊王聽了很感動,就把寢丘之地也就是期思封給了孫叔敖的兒子僑。為了紀念這位清廉的好官,后人在期思立廟樹碑。西漢劉向、東漢王延壽、北魏庾信、宋修歐陽、元馬祖常、清洪亮吉等大文學家都曾拜謁孫叔敖廟,或為廟碑撰文、題跋,或是留下歌頌的詩文詞賦。孫叔敖廟也叫遺愛廟、楚相孫公祠,解放后尚存,舊址在今期思鎮(zhèn)政府機關院內(nèi)。舊志、廟碑都明確記載廟西下就是孫叔敖的墳墓。由于時代變遷,墳墓己平,廟堂無存。有關孫叔敖的歷史紀念文物已經(jīng)非常稀少,僅存的唯有明成化五年中議大夫、提刑按察司副 使劉昌《謁楚令尹廟》詩文石刻一通,明萬歷七年《重修楚相孫公遺愛廟志碑》殘碑一塊,清雍正六年《楚相孫公祠》石額一塊。為永遠紀念這位治理水患造福百姓清正廉潔的好官,中共淮濱縣委、淮濱縣人民政府于1993 年6 月為其勒石造像,樹碑立傳,置于縣城中心,永世供人瞻仰,該石像后移至風景秀美的東湖楚相公園。
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蔣國雖
蔣氏始祖——蔣伯齡之墓
然不存,但蔣姓子孫四海繁衍,名人輩出。從蜀漢大將軍蔣婉、三國魏謀士蔣干到明代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蔣福成、清代大文學家蔣士銓、近代民主革命烈士蔣翔武乃至前國民黨政府總統(tǒng)蔣介石父子都以其不同的奮斗方式光耀祖宗名留史冊。
近年來,期思鎮(zhèn)的蔣氏祖根文化研究在黨委書記彭大國的組織領導和精心運籌下,得到了很大發(fā)展。自2008年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蔣氏族人代表每年都會在清明時節(jié)來到期思鎮(zhèn),來到蔣氏始祖伯齡公的萬壽陵前進行隆重的祭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