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袍玉為紫色粘土系列,因色澤分為紫色、綠色相間,渾然一體,故美其名為紫袍玉,它屬于寶石玉類的一種,用它做出的擺設(shè)品,色澤艷麗,搭配美觀,加以精做的雕工,更為巧奪天工,無與倫比。

中文名

紫袍玉

外文名

Zi Paoyu

產(chǎn)地

貴州省印江自治縣

紫袍玉屬

絹云母千枚巖

紫袍玉主體

穩(wěn)沉的紫色和翡翠般的綠色

產(chǎn)地

紫袍玉,產(chǎn)于貴州省印江自治縣及江口縣一帶的梵凈山區(qū)。玉帶石走向數(shù)公里,上下是碳石、花崗巖依附夾層,平均厚度為8~15cm,開采難度大,產(chǎn)出較少。該石中有多種層次清晰的顏色,平行延伸,分布均勻,似條條玉帶,其表層的精美圖案,形如紫袍,故稱紫袍玉。

特色

紫袍玉以穩(wěn)沉的紫色為主體,綠條相間,同時伴有桔紅、乳白、黃、褐等色,多層紫色和多條玉帶構(gòu)成層次分明的奇特色彩,質(zhì)地致密細膩,溫潤如玉,硬度3~3.5度,色彩鮮艷,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紫袍玉屬絹云母千枚巖,其礦物成分主要為絹云母、綠泥石、金紅石、電氣石,還含有鈦、鐵、鉛、鉻等多種元素。物性穩(wěn)定,雕刻性能好,加工拋光后具有柔和的絲絹光澤,色彩俏麗動人、古樸典雅,可用于雕制座屏、硯池、墨盒、印章等,其制作歷史約早于清代。

貴州獨有的紫袍玉以穩(wěn)沉的紫色為主,綠條相間,同時伴有桔紅、白等色在其中。古往今來,紫色代表吉祥之色,所謂紫氣東來,大紅大紫又是民間歷來寵愛的色彩,寄托希望未來,正謂加官進爵,玉帶橫腰,如意吉祥。

紫袍玉層次分明,手感細膩柔潤,色澤自然和諧,密度高,耐酸堿,硬度適中,雕刻性能好,形態(tài)多樣,各具特色并含有促進人體健康的多種微量元素,它的礦物成份為絹云母、氧化鐵為主,并含有綠泥石、銳鈦礦、金紅石、電氣石,化學(xué)成份以Si、Al、Fe3 +、K為主,并含有微量Mg、Mn、Cr、Na、B等礦物成分。

紫袍玉生產(chǎn)于貴州省自然保護區(qū)梵凈山之顛,梵凈山為彌勒佛古道場,億萬年來集日月山川之精華,才造就出此石中精品.據(jù)考證,迄今為止世界上就只有梵凈山才出產(chǎn)紫袍玉,所以目前依舊處于限量開采。

該石以紫色為主,玉綠相間,蘊含大紅大紫之意,民間傳說其具有佛性,可為人帶來吉祥幸福.民間藝人采用傳統(tǒng)的獨特的手工雕刻工藝,精心雕琢的人物、山川、盆景、茶具、酒具、文房四寶等工藝品,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是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

利用紫袍玉自然形成的層次和各種千姿百態(tài)的圖紋,采用獨特的手工傳統(tǒng)雕刻工藝,雕刻的人物、山水、盆景、茶具、酒具、文房四寶等高檔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無一重復(fù),有極高的觀賞、實用和收藏價值,也是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紫袍玉為貴州獨有,產(chǎn)于佛教圣地梵凈山。該石以穩(wěn)沉的紫色為主,綠色相間,同時伴有橘紅,白等色在其中。以其美麗的色帶細而柔潤的質(zhì)地,被列入中國的名石系列,與雞血石、壽山石、青田石等齊名。

價值

利用紫袍玉自然形成的層次和圖紋,采用我省民間傳統(tǒng)的手工雕刻工藝,雕刻的各種空雕、立雕、浮雕,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置于室中大堂,高雅華貴,有極高的觀賞、實用和收藏價值。紫袍玉源于佛教圣地,有靈氣,藏之能避邪驅(qū)惡,永保平安。紫袍玉作品主要為山水人物雕刻、畫屏、擺件、茶具、硯臺等工藝品,還可實行個性化制作,尤其是此石蘊含三十余種人體所需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用其制作茶具泡茶,茶味醇厚悠長,具有獨特的保健作用,為中國的茶文化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紫袍玉獨產(chǎn)于中國佛教圣地梵凈山(國務(wù)院于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6年將梵凈山接納為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網(wǎng)的成員單位。),具有10--14億年的成礦歷史。它集萬物之精華,吸佛地之靈氣,質(zhì)地堅韌,細密柔軟。因已勘明儲量極少,加之獨特絢麗的色帶,細膩而柔潤的質(zhì)地,為世界名石之一。用紫袍玉所雕琢的工藝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早在明清就作為貢品敬獻皇帝,其紫色中所夾黃色玉帶極具帝王之氣,同時具有天然油脂和獨特光澤,是古今不可多得的優(yōu)質(zhì)玉石原料。紫袍玉料主要分布于梵凈山西南側(cè)的印江與江口兩地之間的深山之中,因開采十分艱難而倍感珍貴。至今為止探明僅產(chǎn)于梵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