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融一詞,最早為天臺宗所常用,署名慧思大師所著的《大乘止觀》中,論述“自性圓融”、“圓融無二”、“圓融無礙法界法門”。智者《觀音玄義》、《法華玄義》等著述中,多次出現(xiàn)“法界圓融”、“三諦圓融”。圓融在華嚴宗哲學中更顯重要,有“六相圓融”、“圓融行布”、“三種圓融”等說法。禪宗、真言、凈土等諸宗著述中,也常見到圓融之說。

中文名

圓融

出處

《大乘止觀》

性質

佛教語

常用

天臺宗所

例句

《大乘止觀》

基本含義

佛學大辭典

讀音:yuán róng

圓融:

1、佛教語。破除偏執(zhí),圓滿融通。

《楞嚴經》卷十七:“如來 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p>

宋蘇軾?《答子由頌》:“五蘊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盡圓融?!?/p>

葉圣陶 《倪煥之》十四:“眼前的愁煩是蛻化期間應有的苦悶,超越了這一段期間,自然會入于圓融無礙的境界。”

2、通融。

《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二》:“天下節(jié)度、防御使,除正、至、端午、降誕四節(jié)量事進奉,達情而已。自於州府圓融,不得科斂百姓?!?/p>

3、猶圓通。指文辭周密暢達。

清黃宗羲 《與李杲堂陳介眉書》:“萬充宗?傳諭:以 高旦中 志銘中有兩語,欲弟易之,稍就圓融?!?/p>

圓者周遍之義,融者融通融和之義,若就分別妄執(zhí)之見言之,則萬差之諸法盡事事差別,就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則事理之萬法遍為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波,謂為圓融。曰煩惱即菩提,曰生死即涅盤,曰眾生即本覺,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圓融之理趣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