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國秀,遼寧清原人,任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副教授。

人物介紹

吉國秀,遼寧清原人。1993年7月畢業(yè)于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同年留校。1998年9月考入遼寧大學民俗學專業(yè),2001年7月獲法學碩士學位。同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師從鐘敬文先生和萬建中教授學習民俗學。2004年6月畢業(yè),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任沈陽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副教授至今。

研究領域

區(qū)域民俗學;民俗學方法論反思

科研成果

主要科研成果:專著

1. 《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wǎng)絡重建:以遼寧省東部山區(qū)清原鎮(zhèn)為個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

2.《中國節(jié)》,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1,第二著者。

論文

1. “婚姻支付變遷與姻親秩序謀劃:基于遼東Q鎮(zhèn)的研究”,《社會學研究》,2007(1),《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3)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家庭與性別評論》第1輯收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5;

2. “知識的轉換:從民眾的知識到民俗學者的知識”,《民間文化論壇》,2006(3);

3. “文獻、田野與自我:關于民俗學研究的方法論反思”,《民俗研究》,2005(3);

4. “婚姻支付的變遷:一個姻親關系的視角”,《民間文化論壇》,2006(1),《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化研究》2006(8)全文復??;

5. “當代婚姻與民眾生活”,《民俗研究》,2004(4);

6. “清原鎮(zhèn)族際通婚的變遷”,《滿族研究》,2006(1);

7. “東北民俗文化:區(qū)域社會轉型的精神動力”,《遼寧大學學報》,2007(5),《新華文摘》,2007(23)論點摘編;《新華日報》2007年12月10日、《浙江日報》2008年3月10日、《山西日報》2008年1月21日、《甘肅日報》2008年1月2日以及人民網(wǎng)等轉載,

8. “地方性知識的當下意義”,《民間文化論壇》,2006(6);

9. “產(chǎn)業(yè)集群與區(qū)域競爭合作機制:一種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分析”,《中國科技論壇》,2006(3),第一作者,《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5)論點摘編;

10. “民間社會網(wǎng)絡: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黨政干部學刊》2006(3);

11. “文化全球化:表述、想象與反思”,《遼寧大學學報》2006(4);

12. “婚姻習俗研究的路徑:評述與啟示”,《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6(2);

13. “功能、文化整體觀與田野作業(yè)”,《民俗研究》2003(1);

14. “發(fā)展與論爭:人類學視野中的田野工作”,《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0(4)。

獲獎及榮譽稱號

1. 《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wǎng)絡重建》,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一等獎,2007;

2. 《中國節(jié)》,“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文化作品獎,2007;冰心兒童圖書獎,2006;

3. “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yōu)秀指導教師獎;2007;

4. 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千層次人選,2007;

5. 沈陽師范大學“我心目中的好老師”,2007;

6. 沈陽師范大學“青年科研標兵”,2006、2007。

主持的科研項目

1. “老工業(yè)基地變遷的社會文化維度:領域、功能與風險”,遼寧省教育廳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2007-2010;

2. “西塔朝鮮族社區(qū)文化資源集聚機制研究”,國家民委與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研究基地聯(lián)合項目,2008-2010;

3. “東北轉型進程中的社會網(wǎng)絡基礎及其功能釋放研究”,遼寧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項目,2005-2007;

4. “民間網(wǎng)絡資源與區(qū)域社會穩(wěn)定”,遼寧省人文社科A類項目,2006-2007;

5. “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沖突與交融”,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