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石臼坨島
島上氣候宜人,屬暖溫帶濱海半濕潤季風(fēng)氣候,夏季無酷熱感,七月平均氣溫24 季無酷熱感,七月平均氣溫24.2度,比秦皇島低0.2度,受海陸風(fēng)影響,往往高溫剛至又變成海風(fēng),使氣溫轉(zhuǎn)涼,非常適宜避暑度假。菩提島動植物資源豐富,為河北省兩個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之一。動物400余種,植物168種。春夏秋季,奇花異草,鳥唱蟬鳴,一副純自然風(fēng)光,置身其間,深有返璞歸真之感菩提島自然特點可歸納為“八島”之奇:1、荒島。北部多草灘、草地、灌木,為荒島景觀,因人跡罕至,登島體驗有洪荒、孤野之感。2、海島。該島是經(jīng)潮流作用形成的蝕余性島嶼,海島特色明顯,游人可充分體驗吃海、住海、航海、觀海的情趣。3、沙島。全島為沙性,沙丘密布,地勢平坦,可進(jìn)行沙浴、沙雕、日光浴等活動。4、大島。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1公里。打網(wǎng)崗東西長13.5公里,均寬50米,是我國北方海域最細(xì)長的島,并形成我國獨有的雙道海岸線。5、綠島。全島草木叢生,有多種喬、灌木及花草植物,植被覆蓋率達(dá)98%。6、鳥島。因植被茂盛,人員稀少,咸淡水及食物豐富,每年吸引著400余種鳥類來此棲息、繁衍,成為名副其實的“鳥島”。7、日月島。島東南有狀似弦月的月島。在特定的日子里,可以觀賞到“三日同暉”、“三月同暉”的奇景。即在天空、海中和沙灘上同時有幾個太陽(月亮)爭輝。8、佛家島。島上有建于明朝的“朝陽庵”遺址和建于清朝的“潮音寺”,前者現(xiàn)存殘碑一塊及瓦礫,后者現(xiàn)有后殿五間,內(nèi)有佛像及雕刻的500羅漢,刻工精細(xì),前廊石柱有精致的石雕及楹聯(lián)數(shù)副,足見當(dāng)時佛事的鼎盛。海濱觀鳥:觀鳥地點主要在石臼坨島。該島地處東北和華北動物地理區(qū)系的包圍之中,是我國東北、內(nèi)蒙古及西伯利亞、朝鮮、日本和南方地區(qū)之間鳥類遷移的交匯點。這里灘涂廣闊,植物茂密,食料豐富,人為影響較小,對鳥類棲息繁殖十分有利。島上、灘涂、海域共發(fā)現(xiàn)鳥類19目,56科,408種,其中候鳥379種,留鳥29種。屬國家一類保護鳥類有12種,如短尾信天翁、白鸛、黑鸛、白肩雕、白天鶴、黑嘴鷗等;國家二類保護鳥類有49種。地點
位于樂亭縣西南部渤海灣中的石臼坨是華北第一大島,以其獨有的自然生態(tài)風(fēng)貌聲譽鵲起,引起越來越多的旅游專家及游客垂青,2002年初,被省政府批準(zhǔn)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石臼坨,原名十九坨,據(jù)樂亭縣志載,“唐太宗東征經(jīng)此,駐蹕十九日,故名十九坨”??h志又記,“環(huán)坨沙阜隆起,中凹似石臼,又名石臼坨”(注:當(dāng)?shù)噩F(xiàn)又稱菩提島)。
石臼坨島面積2.34平方公里,旅游資源豐富,景觀獨特,氣候宜人,是游客進(jìn)行自然生態(tài)之旅的良好去處。
島上草木叢生,人跡罕至,游人登臨,有洪荒、孤野之感。
島上植被豐富,覆蓋率達(dá)98%。植被群落復(fù)雜多樣,有包括北方罕見的菩堤樹、小葉樸、木絲棉等168種植物,奇花異草隨處可見。自然環(huán)境呈原始狀態(tài),島北部多為草灘、灌木,南部樹木繁茂,游人穿行其中,可以領(lǐng)略純自然風(fēng)光。
島上草木茂盛,灘涂廣闊,咸淡水及食物豐富,具有鳥類生存的良好條件,目前島上共發(fā)現(xiàn)鳥類19目、56科、408種,成為名副其實的“鳥島”。島上有候鳥379種,留鳥29種。國家一類保護鳥類12種,二類保護鳥類49種。世界上存量極少的黑嘴鷗、半蹼鷸、細(xì)嘴濱鷸等珍稀鳥類也在此常見。每年吸引大批國內(nèi)外鳥類愛好者、保護者在島上駐足。
石臼坨是潮流和風(fēng)力作用而形成的蝕余性島嶼,海島特色明顯。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1公里,為華北第一大島。島上無山石,多沙丘,沙灘體育活動深受游客喜愛。
石臼坨島東南有狀似弦月的月島,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觀賞到“三日(月)同輝”的奇景,即在天空、海中和低平潮灘上三個太陽(月亮)爭輝。
石臼坨有建于明代的“朝陽庵”和建于清代的省級文保單位“潮音寺”。前者現(xiàn)僅存殘碑及石礫。后者存有后殿5間,內(nèi)有佛像及雕刻的五百羅漢。前廊石柱有精致的石雕及楹聯(lián)數(shù)副,內(nèi)有一聯(lián)云:“孤嶼千年,到此西方開樂國;一燈萬里,從今東法接寰瀛?!笨梢姰?dāng)時佛事的鼎盛。
石臼坨島還有晨靄蜃氣、香氣繚繞、掘地涌泉、神秘聲音、神秘幽火、神秘圓圈等自然勝景。潮音寺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臼坨的獨特自然風(fēng)光,有前人贊曰:風(fēng)帆沙島,結(jié)人世之奇緣;云影波光,開天然之畫本。
石臼坨為暖溫帶濱海半濕潤氣候。夏無酷熱,七月平均氣溫24.2℃,比秦皇島還低,極宜避暑度假。
游石臼坨島有游船和快艇接送。島上客房建在叢林中,前臨大海,波濤相聞。島上娛樂項目豐富多樣。
植被
石臼坨,位居樂亭縣濱海,總面積3133畝。植物覆蓋面積98%。共有植物56科、158屬、236種,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生有山區(qū)、平原、沿海的植物,均生長旺盛。二是草本和木本植物各占一定的比重。其中木本46種,占總數(shù)的20%。這里只有古老的大樹,沒有參天的高樹,最高的樹沒超過8米。三是種群重點突出。占優(yōu)勢的有禾本科、菊科、豆科、薔薇科、藜科、蓼科6科、70屬、114種。占總科數(shù)的10.7%,但種數(shù)卻占49.6%,特別是禾本科有24屬、30種,種群優(yōu)勢非常突出。由于有植被覆蓋,將這個華北第一大島、渤海明珠點綴得五彩繽紛,聲名遠(yuǎn)播,成為河北省著名的風(fēng)景旅游區(qū)。
石臼坨的植被因其生長習(xí)性分為疏林區(qū)、荒草區(qū)和鹽生植物區(qū)。疏林區(qū)分為高燥沙丘疏林和疏林草地兩個地帶,總面積890畝。生長著喬、灌、藤本等樹木。
高燥沙丘疏林地以潮音寺為中心,面積較大,占地519畝。有大樹、有小樹,最大的樹有8株。其一是絨花樹,在潮音寺內(nèi),基直徑55.7公分,扁圓形處64公分。在主干不高處分兩干,東干直徑粗39.5公分,西干直徑34公分,高7.35米,樹冠非常大,占地149.6平方米。其二是潮音寺東南方的大桑樹,基直徑粗61.4公分,在距地不高的主干上分為兩干,西干直徑粗36.4公分,東干直徑粗33.4公分。樹高7.5米,樹冠占地90.6平方米。兩干似摟抱狀相并生長,人稱“鴛鴦樹”。其三是潮音寺以東的大杏樹,基直徑粗45.2公分,高6.35米,占地54.6平方米,春花夏實,現(xiàn)生長依然旺盛。其四是潮音寺西邊的大榆樹,基直徑粗62.1公分,高6.9米,樹冠占地63.9平方米。因其與周邊洋槐競爭失敗,大部分枝條死亡,僅活一個小樹枝。其五是旅游餐廳前的小葉樸樹,基直徑粗48.4公分,高6米,樹冠占地38.5平方米。小葉樸是石臼坨的珍貴樹種,現(xiàn)在人們又把它稱為“菩提樹”,就有神化的味道了。菩提樹在此甚多,成為石臼坨的一大特點,因而此島又名曰“菩提島”。其六是大杜樹,在大黃土崗(石臼坨的一地名)的東北側(cè),基直徑粗40.7公分,早已死亡,僅有90公分高主干矗立在原地,遺憾的是,原來的長像已無法考證了。其七是衛(wèi)矛樹,基直徑21公分,高4.9米。此處衛(wèi)矛科的樹木較多,其原因目前還沒有人能解釋清楚。其八是洋槐,直徑粗41.4公分,高8米。樹冠占地52.8平方米。洋槐是后期所植,樹體高大,株數(shù)多,在喬木中占重要位置。其它喬木還有柳樹、國槐、構(gòu)樹、臭椿、白臘、銀杏、火炬,以及果樹中的梨、桃、李子等。
疏林草地占369畝,分布在海邊沙丘之處,以灌木較多,生長有酸棗、杜林、紫穗槐、毛櫻桃、白杜、多花胡枝子、歐李以及后期栽的月季、木槿、紫薇等。歐李最小,樹高只有30多公分,粗度3毫米左右,多數(shù)獨枝,生長在較矮的草叢中。
在兩個疏林地帶生有大量的藤本植物。有南蛇藤、粉背南坨藤,野葡萄、蛇葡萄、掌裂葉蛇葡萄、杠柳、多花薔薇、爬山虎、紫藤、木防己、凌霄、枸杞等。以朝陽庵舊址藤本生長最旺盛。在其它樹木中,藤本與其相互纏繞,雜草叢生,游人難以步入。在朝陽庵遺址的酸棗灌叢中,有一株酸棗樹王,高4.5米,基直徑20.5公分,樹冠占地13.8平方米。果熟季節(jié),鮮紅的酸棗長滿樹,而連年豐收。在這貧瘠的沙地上長這么大的酸棗樹需年代較久,若是栽于建朝陽庵時,那就太古老了,可謂“古樹結(jié)古棗,古味香全島”。
過去的石臼坨,人稱“上坨不見天,下島不見寺”,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樹木逐漸減少,特別是大樹,破壞后在短期內(nèi)難以彌補損失,雖建國后長期在這里栽樹,但成效不大。仍是小樹多,大樹少;灌木多,喬木少;樹栽的多,成活的少,如1999年栽旱柳、火炬、柿子、合歡、桃、梨、李子、檉柳樹等4413株,當(dāng)年成活率高,以后保存率少。2000年又栽垂柳、洋槐、合歡、銀杏、香椿、木槿、紫薇、爬山虎、凌霄、紫藤和各種抗寒葡萄等7477株,栽后發(fā)芽率很高,但?;盥噬跎?。
在疏林地帶,林下共生多種雜草,其中碣石山上的一些草種在這里廣布,如粟草、黃背草、白羊草、結(jié)縷草、北京隱子草等。這里也有在樂亭內(nèi)地生長的草種,如畫眉草、牛筋草、馬唐、止血馬唐、狗尾草、稗草、鵝冠草、馬齒莧、莧菜、藜、濱藜、紅心藜、尖頭葉藜、獨行菜、雞眼子草、地錦、豬毛菜、地膚、牽?;?、風(fēng)花菜、薺菜、刺菜、鐵莧菜等。特別是一些生長較弱的種群,如茴茴蒜、天門冬、石竹、細(xì)葉韭、麥瓶草、向荊、野大麻、假苜蓿、紫花地丁、車前、列當(dāng)?shù)鹊?,大大豐富了疏林地帶的植被內(nèi)容。
荒草區(qū)面積共有2324畝,占石臼坨總面積的74%,處于疏林草地和鹽生植物之間,地勢平坦,間有部分呈沼澤狀態(tài)。這里野草密集、生長旺盛。主要有白茅,面積最大,約占草地的30%以上。此種草單獨生長,種性強、生長勢旺,密度極大,最高超過1米,比樂亭內(nèi)地要高出很多,不用說人在其內(nèi)行走困難,就是蛇也很難爬行,野兔也只能按它們事先踩出的道路行走。不知為何白茅在此處長這么高,這么旺。來到草叢,頓覺天蒼蒼,野茫茫,與海浪遙相呼應(yīng),如臨仙境。白茅稀疏處,混生各種野草。如苔草,株最高達(dá)1.46米,與白茅競爭生長。有的地方也與山野菀豆、海邊香菀豆、草木樨等共生。在含鹽量較高的地方,與賴草、堿蓬混交生長。在較高燥的地方分布有黃花蒿、濱蒿、茵陳蒿、冷蒿、白蓮蒿、野艾蒿、沙蓬、艾蒿等。荻草多分布在沙丘之間的低洼處,株高達(dá)2米以上,密度較稀,穗子較大,成片的白穗迎風(fēng)飄揚,構(gòu)成石臼坨獨特景觀。野古草的分布面也較廣,多集中在沙丘與海水交界的沙質(zhì)土壤上,草質(zhì)差,莖稈堅硬,根系發(fā)達(dá),對保護沙丘、防止海水沖刷有巨大的作用。蘆葦集中生長在碼頭廣場以南、中坨以北的低洼地上,經(jīng)常有積水,面積83畝,密集之處很少有其它野草共生,只有較稀的地方與扁桿簏草、兩歧飄拂草、細(xì)燈心草,碎米莎草、異形莎草、水莎草、球穗扁莎草、湖瓜草等混雜生長。
在草場之中還有多種野草,如小白酒草、雅蔥、各種苦荬菜、播娘蒿、米口袋、委陵菜、朝天委陵菜、鵝絨委陵菜、翻白草、益母草、并頭黃芩、香蒲、馬藺等,花色鮮艷,萬紫千紅。
石臼坨還有鹽生植物區(qū),占地196畝,生長的植物有檉柳、鹽蓿(鹽地堿蓬)、堿蓬、獐茅、白刺、大米草、二色補血草、枸杞等。大米草是唯一能在海水中生長的禾本植物,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引入,栽在石臼坨南邊潮起潮落的沙灘上,對綠化、美化石臼坨周邊有重要作用,但繁殖較慢。檉柳是灌木,植株較矮,抗鹽堿能力極強,粉紅色的花開在枝頭,在地上白堿的襯托下鮮艷奪目。在石臼坨南蝦池旁有一株大檉柳,基直徑16.2公分,高3.2米,樹冠占地11.9平方米,長這么大樹需多少年仍是個謎。在白色的鹽堿灘上,生長大量的鹽蓿,有的地方集中連片,紅綠相間,像毛毯一樣平鋪在大地上,幼嫩的枝葉可以食用,成為游客的野味佳肴。
石臼坨上草本植物種類繁多,有的形狀非常相似,使人難以辨認(rèn)。如菟絲子和無根藤都是黃色寄生型植物,區(qū)別很難,實際上,菟絲子是旋花科,菟絲子屬植物,植株矮小,黃色較淡。而無根藤是樟科,無根藤屬,植株粗壯,杏黃色。狼尾花和地膚的株形、葉形都不易區(qū)分,只有開花后,狼尾花是總狀花序,花大,白色,很美觀,屬報春花科;地膚屬藜科,一年生,穗狀圓椎花序,花小、外觀沒花的感覺,不美觀。濱麥和白茅都是禾本科植物,葉形難區(qū)別,人們誤認(rèn)為是一種野草,但吐穗時,濱麥的穗像小麥就容易區(qū)別。狗哇花和阿爾泰狗哇花之別是:狗哇花舌狀花瓣多,阿爾泰狗哇花的舌狀花瓣少。豆茶決明和田皂角都是豆科野草,形狀相似,豆茶決明生長在高燥處,木質(zhì)程度高,莖略帶紅色。而田皂角多生長在低洼潮濕處,莖綠色,木質(zhì)化程度低。大刺菜和泥胡菜也很相似,只是大刺菜葉上有刺,泥胡菜葉無刺。蘿和鵝絨藤都是纏繞莖,葉形難區(qū)別,莖葉內(nèi)都有乳汁,只是果形不同,蘿果卵圓形(老婆子針線包),鵝絨藤果羊角狀(俗稱羊犄角)。蒙山萵苣和堿菀都開藍(lán)色花,株形非常相似,只是堿菀有一輪舌狀花,藍(lán)色,而中央管狀花黃色就有區(qū)別了。山野菀豆和海邊香菀豆都是野菀豆,而山野菀豆植株高,多年生,海邊香菀豆植株矮。許多相似的野草,需仔細(xì)觀察,才能區(qū)分開來。
石臼坨是樂亭植物的寶貴倉庫,有多種植物由于人為和自然等種種原因,在樂亭內(nèi)地很少發(fā)現(xiàn)或根本找不到了,但在石臼坨卻幸運的保存下來,如白頭翁,過去多分布在坑邊、墳地,荒草崗等地,現(xiàn)在民戶墳頭都平掉了,荒地變了良田,白頭翁也不見了。其它如茜草、牛兒苗、北京隱子草、杭子稍、貓眼、合掌消、天門冬等在樂亭大地很少找到,但在石臼坨分布廣,有的地方生長還很旺盛。在樂亭大地廣布而石臼坨少見的野草也是存在的。如鴨拓草已成為田間重要雜草,野生性特強,連根拔起,暴曬數(shù)日,很難死亡,抗曬力僅次于馬齒莧,但在石臼坨只發(fā)現(xiàn)了幾棵。蒼耳在石臼坨也較少。應(yīng)該指出的是有些植物在樂亭大地沒有發(fā)現(xiàn),而石臼坨也很少,如苦地丁只發(fā)現(xiàn)1株,祁州漏蘆只發(fā)現(xiàn)兩株,彎曲碎米薺1株,徐長卿由多到少已不到10株。

石臼坨島
石臼坨植被是藥材基地,但從藥用價值分析,有109種是比較有名的藥材。其中防風(fēng)、補血草、杠柳、玉竹、黃精、列當(dāng)、地黃、米口袋、野大豆、天藍(lán)苜蓿、獨行菜、旋復(fù)花、酸模等,藥用價值極高。杠柳根皮入藥,稱五加皮,治關(guān)節(jié)炎。玉竹治口燥咽干、熱病傷陰、肺結(jié)核、糖尿病、心臟病。黃精治高血壓、腳癬。旋復(fù)花治平喘、鎮(zhèn)咳、化痰。列當(dāng)補腎、壯陽、強筋骨。地黃滋陰、補腎、壯陽、強筋骨。補血調(diào)經(jīng)。巴天酸模清熱解毒,活血散瘀。野大豆清肝火,解痘毒。彎曲碎米薺健胃止瀉。徐長卿治毒蛇咬傷、跌打損傷、蕁麻疹、帶狀皰疹、痛經(jīng)。二色補血草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功能性子宮出血、痔瘡出血、脾虛浮腫。鶴虱能驅(qū)蟲等。石臼坨植被中有101種顯花植物分布各個角落。從早春到封凍都有鮮花開放,紅、黃、藍(lán)、紫、綠等五光十色,把整個海島打扮得繁花似錦。其中紫色的花最多,有千屈菜、紫花地丁、圓葉牽牛、附地菜等36種。千屈菜即能在水中生長,也能在地里生長,株高50至70公分,最高可達(dá)1米以上。葉對生或輪生,有人稱它為水柳或?qū)θ~蓮??偁罨ㄐ蝽斏〝?shù)朵簇生于葉狀苞葉內(nèi),花瓣6片,紫紅色,在微風(fēng)中輕輕搖擺,給人以綠色叢中一點紅的感覺,十分美麗。開黃花的29種,有旋復(fù)花、鵝絨委陵菜、天藍(lán)苜蓿、黃香草木樨等。旋復(fù)花多集中連片分布在草地上,形成大片的黃色圖案。蒲公英和苣荬菜的花朵是黃色舌狀花,集中到花朵上使花瓣密集,豐滿、大方。柳穿魚的花更為奇特,秋季開花,總狀花序頂生,花冠淡黃色,長約1.5厘米,花管長,上唇矗立二裂,下唇平展,先端三裂,基部有橘黃色的附屬物伸出,整個花形好似怪獸,朝天張口,看起來又引人,又驚人,顏色搭配合理,造型獨特。陰行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至80厘米,莖直立多分支,夏季開花,花集中在枝梢,成帶葉的總狀花序,花冠二唇形,鮮黃色,造型別致,美觀大方,巧奪天工。第三是開白花的有20種,有多花薔薇、地稍瓜、砂引草等。砂引草俗稱“禿老婆頂”,有“禿老婆頂,開白花,婆婆死了媳婦就當(dāng)家”的農(nóng)諺。此花芬芳味濃,揮發(fā)性強,老遠(yuǎn)就聞到杏花氣味。第四是開紅花的有野百合、合歡、木槿、蘿布麻、濱旋花等11種。其中蘿布麻集中連片分布在潮音寺的西南方向,多年生半灌木,株高近1米,聚傘花序頂生,花多數(shù),粉紅色,花冠圓桶形,鐘狀,兩面具有顆粒狀突起,夏季開花,花枝招展。更奇特的是濱旋花,生長在海水中與海岸交界的沙土地上,植株矮小,花朵很大。米紅色喇叭狀的花朵,直徑足有5至6公分,約占株高的四至五分之一,千百萬朵花集中到一起,與大海的波濤相互映襯,好似海水中盛開的鮮花,是石臼坨生態(tài)旅游的一大景觀。野百合生長在沙丘上,數(shù)量不多,分布零散,花紅葉綠,十分動人?;?至數(shù)朵頂生,下垂,6片花瓣反卷,雄蕊較長,突出花外,花藥紅色,造型好似蝴蝶飛舞,栩栩如生。開綠色花的有黃精、玉竹、合掌消、衛(wèi)矛等,有的淺綠、有的深綠。
石臼坨另一大景觀還有野果。一是南蛇藤,在樂亭境域只有此處有,無攀著物時是灌木,叢生;有攀著物時是藤本,長可達(dá)十幾米。春季開黃色小花,聚傘花序頂生,秋結(jié)果黃綠色,特點是果實冬季開裂,包殼內(nèi)杏黃色,有花的形狀。一蔟蔟密集生長在枝頭,長期不脫落,冬季在茫茫白雪襯托下,黃白鮮明,色彩動人。二是衛(wèi)矛,夏季開白綠色花,常三朵花成聚傘花序生長于葉腋,果綠色,深四裂,成熟后紫紅色從基部裂開,種子外包橙紅色假種皮,非常好看。在無花季節(jié),果實的色彩代替花的鮮艷,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是沙鉆苔草,植株很小,但果實很大,果球有乒乓球大小,與植株極不相稱,以大頭小身為奇花異草。四是天門冬,多年生草本,全身光滑無毛,葉退化成鱗片變?yōu)橄聫澋亩檀?。莖細(xì)長,有很多分枝,葉狀枝2至4個簇生,代替葉的功能,所以天門冬是無葉植物。漿果球形,成熟時紅色,布滿在無葉的枝條上,在空中搖擺,遠(yuǎn)遠(yuǎn)望去,好像無柄之果懸掛在空間,分散在枝條周圍。

石臼坨島
石臼坨還有很多觀賞與食用兼?zhèn)涞囊肮轮醒蠉u,看到的內(nèi)容之一就是桑樹,果實有黑有白有紫,果軟、味美,吃在嘴里,甜在心間。和尚栽的杏樹,個頭小,酸度大。酸棗布滿全島,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棗味甘無毒,安中養(yǎng)脾,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癖氣?!比锗⒁涣?,紅顏常駐,吃酸棗野果是旅游者獨特的享受。杜梨果實雖小,但吃起來入嘴很綿,口味中有酸有甜,有一種其它梨都不能代替的風(fēng)土香醇味道。特別是歐李,樂亭原來只產(chǎn)于石臼坨,果實形狀像李子,個頭像大櫻桃,8月份成熟,鮮紅色,含鈣量很高,又稱鈣果。其它如野葡萄,白刺、龍葵、地稍瓜、茜草等,其野果味苦辣酸甜澀樣樣俱全。石臼坨也有的雜草很討厭,如斑種草、鶴虱、律草、鬼針刺、蒺藜等。鶴虱的小堅果卵形,具有瘤狀突起,沿棱有兩三行錨狀刺,刺先端有鉤。鬼針草的瘦果線形,頂端具3至4枚生有倒刺的芒狀冠毛。律草的莖和葉柄密生倒鉤刺,人誤入這些草叢中,野果掛滿全身,刺的人疼痛發(fā)癢,受律草之害,患處紅腫多日不愈。
石臼坨的植被,豐富了島上生態(tài)內(nèi)容,在這個環(huán)境里,有利于大量野兔、野雞、野鴨等多種動物、鳥類、獸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在生物群落中既有沿海的特征,又有高山平原的生物特點,是華北海域少有的景觀。
發(fā)展規(guī)劃
石臼坨島附近的海岸線,是我國沙質(zhì)海岸中獨具一格的雙岸并延地貌,形成了與秦皇島、北戴河、南戴河、昌黎黃金海岸等地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觀。特別是石臼坨島,具有“八島”特性的島嶼優(yōu)勢,而在華北獨領(lǐng)風(fēng)騷。所謂“八島”優(yōu)勢,即有荒島、海島、沙島、大島、綠島、鳥島、日月島、佛家島的特性。因此,石臼坨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很豐富,具有很大的開發(fā)價值。樂亭縣人民政府從1985年將石臼坨開辟為旅游風(fēng)景區(qū),取名“快樂島”。創(chuàng)建了石臼島中心度假區(qū),興建了一批包括接待和觀景在內(nèi)的設(shè)施。初步具備了可接待200人的能力。1989年,省政府又批準(zhǔn)為“省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p>
1995年,在北京師范大學(xué)和有關(guān)部門的協(xié)助下,對石臼坨旅游區(qū)進(jìn)行了總體規(guī)劃。擬將石臼坨開辟為冀東最佳的海島觀光勝地、避暑勝地、觀日勝地、玩海勝地、科考基地、療養(yǎng)度假基地、養(yǎng)殖珍稀動物基地、生態(tài)工程實驗基地。使之成為我國地方第一個海島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場所和高品位的生態(tài)島。
具體規(guī)劃為:
一、度假村旅游區(qū):有度假村、潮音寺(將重修)、望海樓、駐蹕亭等景觀。
二、麋鹿苑:引進(jìn)我國曾已絕種的珍貴獸類——麋鹿(即四不像)。建成我國北方第一座海島麋鹿苑。
三、觀鳥旅游區(qū):島上有各種鳥類330多種,是天然的“小鳥天堂”。建有觀鳥亭,觀鳥堡等。
四、垂釣區(qū):近島灘涂上是釣魚、摸蝦、挖蛤、捉蟹的極盡興致之地。
五、生態(tài)工程實驗設(shè)施:環(huán)島建四條防風(fēng)固沙綠化帶,以及在島外潮灘上種植大米草,除供麋鹿食用外,還可促淤護坡,防止海島受侵蝕。此外還有麋鹿研究室等科研機構(gòu)。
開發(fā)后的石臼坨將集古今中外于一身,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煦绲暮榛暮同F(xiàn)代的文明,古代的文化與當(dāng)代的科技,西方的建筑與東方的景物,給人一種陶冶和享受。